产品特色
更多产品请点击:
编辑推荐
《傅斯年讲诗经》原名《〈诗经〉讲义稿》,是傅斯年1928年在中山大学任教期间所留下的讲稿。本书呈现了作者所带有的鲜明时代性的研究方法、理念和内容。本书涵盖了诗经研究史、诗经研究方法、诗经的艺术性等多方面内容,显示出一个具有深厚国学积淀和系统西学思想素养的年轻学者的学术眼光。
内容简介
《傅斯年讲诗经》涵盖了诗经研究史、诗经研究方法、诗经的艺术性等多方面内容,显示出一个具有深厚国学积淀和系统西学思想素养的年轻学者的学术眼光。本书涉及《诗经》相关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放在今天的《诗经》研究著作中也并不过时,堪称《诗经》讲义类著作的经典。
作者简介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字孟真,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他开拓了考古学、清宫档案的收集和研究等很多领域,为中国现代学术研究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录
叙语
泛论《诗经》学
《周颂》
《大雅》
《小雅》
《鲁颂》《商颂》述
《国风》
《国风》
《诗》时代
《诗》之影响
论所谓“讽”
《诗三百》
附录文学革新申义
诗部类说
《诗经》中之性”“命”字
宋朱熹的《诗经集传》和《诗序辨》
精彩书摘
叙语
下列关涉《诗经》之讲义十二篇,大体写就于民国十七年十二月,其《周颂》一篇,十一月所写,论文辞之一节,次年一月所补也。日中无暇,每晚十一时动笔写之,一日之劳,已感倦怠,日之夕矣,乃须抽思,故文辞不遑修饰,思想偶涉枝节。讲义之用本以代言,事既同于谈话,理无取乎断饰,则文言白话参差不齐之语,疏说校订交错无分之章,聊借此意自解而已。其中颇有新义,深愧语焉不详,此实初稿,将随时删定,一年之后,此时面目最好无一存也。此为论经之上卷,所敷陈诸题多为叙录《诗经》而设,中卷将专论语言文字中事,下卷则谈《诗经》旁涉所及之问题,均非今年所能写就。若所写就者,幸同学匡其失正其误也。
“诗三百篇”自是一代文辞之盛,抑之者以为不过椎轮,扬之者以为超越李杜,皆非其实。文学无所谓进步,成一种有机体之发展则有之。故一诗之美,可以超脱时间,并非后来居上;而一体之成,由少而壮,既壮则老,文学亦不免此形役也。《诗经》之辞,有可以奕年永世者,《诗经》之体,乃不若五言七言之盛,则亦时代为之耳。欣赏之盛,尽随主观,鸠摩罗什有言,嚼饭与人,乃令呕吐。故讲习《诗经》最宜致力者,为文字语言之事,兹编未之及,留待中卷,以此事繁博非短时整理所能得其条贯。若论文辞一节,应人之请强为主观之事作解说,恐去讲章无几,删之亦可也。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拟目中三节涉及《诗经》者(第二篇四、五、八),即以此卷代之。此卷所论为叙录《诗经》,文学史中所应述说,理非二事,故不别作。
十八年一月二十日写记
泛论《诗经》学
《诗经》是古代传流下来的一个绝好宝贝,它的文学的价值有些顶超越的质素。自晋人以来纯粹欣赏它的文辞的颇多,但由古到今,关于它的议论非常复杂,我们在自己动手研究它以前,且看两千多年中议论它的大体上有多少类,哪些意见可以供我们自己研究时参考?
春秋时人对于诗的观念:“诗三百”中最后的诗所论事有到宋襄公者,在《商颂》;有到陈灵公者,在《陈风》;若“胡为乎株林从夏南”为后人之歌,则这篇诗尤后,几乎过了春秋中期,到后期啦。最早的诗不容易分别出,《周颂》中无韵者大约甚早,但《周颂》断不是全部分早,里边有“自彼成康奄有四方”的话。传说则《时迈》《武》《桓》《赉》诸篇都是武王克商后周文公作(《国语》《左传》),但这样传说,和奚斯作《鲁颂》,正考父作《商颂》,都靠不住;不过《雅》《颂》中总有不少西周的东西,其中也许有几篇很早的罢了。风一种体裁是很难断定时代的,因为民间歌词可以流传很久,经好多变化,才著竹帛:譬如现在人所写下的歌谣,许多是很长久的物事,只是写下的事在后罢了。《豳风·七月》是一篇封建制度下农民的岁歌,这样传来传去的东西都是最难断定它的源流的。
《风》中一切情诗,有些或可考时代者,无非在语言和称谓的分别之中,但语言之记录或经后人改写(如“吾车既工”之吾改为我,石鼓文可证,吾我两字大有别)。称谓之差别又没有别的同时书可以参映,而亚当夏娃以来的故事和情感,又不是分什么周汉唐来的,所以这些东西的时代岂不太难断定吗?不过《国风》中除豳、南以外所举人名都是春秋时人,大约总是春秋时诗最多,若列国之分,乃反用些殷代周初的名称,如邶鄘卫唐等名,则辞虽甚后,而各国风之自为其风必有甚早的历史了。约而言之,“诗三百”之时代一部分在西周之下半,一部分在春秋之初期中期。这话至少目前可以如此假定。那么,如果春秋时遗文尚多可见者,则这些事不难考定,可惜记春秋时书只有《国语》一部宝贝,而这个宝贝不幸又到汉末为人割裂成两部书,添了许多有意作伪的东西,以致我们现在不得随便使用。但我们现在若求知《诗》在春秋时的作用,还不能不靠这部书,只是在用它的材料时要留心罢了。我想,有这样一个标准可以供我们引《左传》《国语》中论《诗》材料之用:凡《左传》《国语》和《毛义》相合者,置之,怕得是他们中间有狼狈作用,是西汉末治古文学者所加所改的;凡《左传》《国语》和《毛义》不合者便是很有价值的材料,因为这显然不是治古文学者所加,而是幸免于被人改削的旧材料。我们读古书之难,难在真假混着,真书中有假材料,例如《史记》;假书中有真材料,例如《周礼》;真书中有假面目,例如《左传》《国语》;假书中有真面目,例如东晋伪《古文尚书》。正若世事之难,难在好人坏人非常难分,“泾以渭浊”,论世读书从此麻烦。言归正传,拿着《左传》《国语》的材料求《诗》在春秋时之用,现在未作此工夫不能预断有几多结果,但凭一时记忆所及,《左传》中引《诗》之用已和《论语》中《诗》之用不两样了。一、《诗》是列国士大夫所习,以成辞令之有文;二、《诗》是所谓“君子”所修养,以为知人论世议政述风之资。
说到《诗》和孔丘的关系,第一便要问“孔丘究竟删诗不?”说删诗最明白者是《史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这话和《论语》本身显然不合。“诗三百”一辞,《论语》中数见,则此词在当时已经是现成名词了。如果删诗三千以为三百是孔子的事,孔子不便把这个名词用得这么现成。且看《论语》所引诗和今所见只有小异。不会当时有三千之多,遑有删诗之说,《论语》、孟、荀书中俱不见,若孔子删诗的话,郑卫桑间如何还能在其中?所以太史公此言,当是汉儒造作之论。现在把《论语》中论《诗》引《诗》的话抄在下面。
……
前言/序言
《诗经》:华夏之源,情思万象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瑰宝,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篇章之丰富,情感之真挚,意境之深远,影响之广泛,历来为文人学士所推崇。它不仅仅是古代歌谣的汇编,更是中华民族早期精神面貌的生动写照,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文化、情感以及思维方式的一扇绝佳窗口。 一、 时代的回响:从农耕文明到礼乐社会 《诗经》的成诗年代跨度长达数百年,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这段时期正值华夏文明从早期国家形态向更成熟的礼乐社会过渡的关键阶段。其内容深深根植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百态。 农事与时令的歌颂: 广袤的土地上,农耕是社会最基础的生产活动。《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农耕劳作的诗篇,如《七月》所描绘的,从春耕的播种,到夏耘的锄草,再到秋收的喜悦,以及冬藏的准备,无不细致入微,充满对土地的敬畏与对丰收的期盼。这些诗歌不仅记录了古代人民辛勤劳作的场景,更体现了他们顺应自然、尊重节令的生活哲学。它们如同古老的农谚,蕴含着宝贵的农耕智慧,也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战争与离别的哀歌: 征伐与边患在那个时代是常态,《诗经》中也不乏对战争的描绘。然而,这些诗歌往往不是歌颂武力,而是侧重于描绘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战士们远离家乡、思念亲人的愁苦。如《墙有茨》描绘了边塞战士的艰辛,《凯风》则表达了母亲对远行子女的牵挂与不舍。这些诗歌充满了人性的温度,揭示了战争背后个体生命的脆弱与家国情怀的交织。 爱情与婚姻的悲喜: 《诗经》中的爱情诗,是其最动人、最富有感染力的篇章之一。它大胆而真挚地表达了青年男女纯洁而热烈的爱恋,如《关雎》中男子对心仪女子的倾慕与追求,那“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浪漫至今仍被传颂。《子衿》中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则充满了缠绵与期盼。然而,爱情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婚姻的不幸、门第的阻隔、相思的煎熬,也同样被真实地记录下来,如《氓》中所述的女子被抛弃后的哀怨,字字泣血,令人心碎。这些诗歌展现了古代男女情感世界的丰富与复杂,是对人性最本真的探索。 政治与民生的忧思: 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诗经》也折射出当时政治的状况与人民的生活境遇。一些诗歌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对统治者不公、民生疾苦的愤慨与担忧,如《硕鼠》中对贪官污吏的痛斥,将统治者的剥削比作吞噬庄稼的硕鼠,形象而深刻。《伐檀》则讽刺了不劳而获的剥削者。这些诗篇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批判精神和对公正社会的向往,也展现了《诗经》作为“民之声”的深刻意义。 二、 艺术的魅力:语言的精粹,意境的悠长 《诗经》的艺术价值,首先体现在其精炼、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表现手法上。 赋、比、兴的妙用: “赋”是直接陈述,“比”是比喻,“兴”是起兴。这三种手法在《诗经》中被运用得炉火纯青。直接铺陈(赋)能使内容更清晰明了;以彼物比此物(比)能使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增强感染力;而“兴”则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引出诗人的情感,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即是典型的起兴,以和谐的鸟鸣声引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这些手法使得《诗经》的语言既朴素自然,又意蕴丰富。 重章叠句的韵律之美: 《诗经》中许多篇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即在内容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更换其中的一两个字,通过反复咏唱,达到强调情感、加深印象、增强音乐美的效果。这种结构极富节奏感,便于歌唱,也使诗歌的情感层层递进,回味无穷。 叠词叠字的运用: 叠词叠字的使用是《诗经》语言的一大特色,如“关关”、“呦呦”、“皎皎”、“灼灼”等,这些词语不仅描绘了生动的声音和色彩,更赋予诗歌一种活泼、生动、悦耳的音乐性,使其读起来如同天籁。 现实主义的基调: 《诗经》的诗歌大多取材于生活,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情感,没有过度的雕琢和虚饰。这种质朴、真实的风格,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跨越时空,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三、 思想的深度:德行与人文的启迪 《诗经》所蕴含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化与劝诫: 《诗经》在周代被尊为“经”,承担着教化人民、约束君王的使命。《周礼》中就有“乐正论诗”,说明《诗经》被用来教授学生,传递道德规范和政治理念。许多诗篇如《国风》中的某些内容,就带有明显的讽喻和劝诫意味,警示统治者要爱民惜民,勤政廉政。 民本思想的萌芽: 《诗经》中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对统治者不公的批判,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民本思想的萌芽。它承认人民的情感与诉求,并赋予其表达的空间。这种对普通民众生活的体察与关怀,是中国文化中珍贵的人文关怀的体现。 道德伦理的范本: 《诗经》中的部分篇章,如《雅》和《颂》中的诗歌,往往与祭祀、朝会等庄重场合相关,其内容涉及君臣之礼、孝悌之道、贞静品德等,为当时的社会树立了道德伦理的典范。 四、 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万世景仰的文学源头 《诗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集体歌唱走向个人抒情,从原始朴素走向艺术成熟。 奠定现实主义诗歌传统: 《诗经》朴素、真挚的风格,为其后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后世许多诗人,在创作中都借鉴了《诗经》那种直抒胸臆、关注现实的精神。 影响深远的文学母体: 《诗经》的许多意象、典故、表达方式,都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几乎中国文学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能看到《诗经》的影子。它如同中华文学的母体,孕育了无数灿烂的文学成果。 国学经典的基石: 《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历来是中国读书人的必修经典。其内容被反复解读、研究,形成了庞大的“诗学”体系,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哲学乃至语言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结语 《诗经》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它以其纯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记录了华夏民族早期文明的缩影,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丰富而多彩的精神世界。阅读《诗经》,我们不仅能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更能体悟到中华民族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它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在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时代,其智慧与情感,穿越千年,依旧触动着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