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工程(第4版)/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新编系列教材

桥梁工程(第4版)/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新编系列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邵旭东,金晓勤 编
图书标签:
  • 桥梁工程
  • 土木工程
  • 桥梁设计
  • 结构工程
  • 教材
  • 高等教育
  • 第四版
  • 工程建设
  • 公路工程
  • 混凝土结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952039
版次:4
商品编码:1197708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新编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桥梁工程(第4版)/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新编系列教材》重点介绍了中小跨径混凝土梁式桥、拱桥和墩台的结构构造、设计计算和施工方法,简要介绍了大跨径悬臂体系、连续体系梁桥、斜拉桥和悬索桥的主要特点和构造。《桥梁工程(第4版)/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新编系列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桥梁工程技术工作的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1 总论
本章提要
1.1 概述
1.2 桥梁的基本组成和分类
1.3 桥梁发展动态
1.4 桥梁的总体规划与设计步骤
1.5 桥梁上的作用

2 混凝土梁桥构造设计
本章提要
2.1 概述
2.2 混凝土简支板桥的构造与设计
2.3 混凝土简支梁桥的构造与设计
2.4 混凝土梁桥桥面构造

3 混凝土梁桥的计算
本章提要
3.1 概述
3.2 桥面板计算
3.3 主梁内力计算
3.4 横隔梁内力计算
3.5 挠度、预拱度的计算

4 梁式桥的支座
本章提要
4.1 概述
4.2 支座的类型和构造
4.3 支座的计算

5 其他体系梁桥、斜拉桥和悬索桥
本章提要
5.1 悬臂体系梁桥简介
5.2 连续体系梁桥
5.3 斜拉桥
5.4 悬索桥

6 混凝土梁桥的施工
本章提要
6.1 混凝土简支梁桥的制造工艺
6.2 装配式简支梁构件的运输和安装
6.3 悬臂体系和连续体系梁桥的施工

7 拱桥
本章提要
7.1 概述
7.2 拱桥的构造
7.3 拱桥的设计
7.4 拱桥的计算
7.5 钢管混凝土拱桥简介
7.6 其他类型拱桥一览

8 混凝土拱桥的施工
本章提要
8.1 混凝土拱桥施工方法简介
8.2 拱桥有支架施工
8.3 拱桥缆索吊装施工

9 桥梁墩台
本章提要
9.1 墩台的构造和设计
9.2 桥墩计算
9.3 桥台计算

参考文献
《桥梁工程(第4版)/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新编系列教材》是一本深入浅出的桥梁工程领域权威著作,旨在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和从业人员提供系统、全面的桥梁工程知识体系。本书紧密结合当前桥梁工程领域最新的发展趋势、技术规范和工程实践,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清晰的逻辑结构和丰富的实践案例,成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首选教材,也为桥梁工程师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本书的编写团队汇聚了国内外顶尖的桥梁工程专家和学者,他们在桥梁设计、施工、养护、检测等多个领域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合作,保证了教材内容的权威性、前瞻性和实用性。教材的每一章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反复打磨,力求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上达到最佳平衡,既能满足学生系统学习的需求,又能帮助从业人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内容涵盖广博,结构体系严谨 《桥梁工程(第4版)》在内容上遵循了桥梁工程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层层递进,循序渐进。 第一部分:桥梁工程概论与基本概念 教材的开篇部分,首先为读者构建了桥梁工程的宏观视角。它详细阐述了桥梁在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介绍了桥梁的发展历史及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贡献。通过对不同类型桥梁(如梁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等)的起源、演变和特点的梳理,使读者对桥梁工程的丰富多样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教材也强调了桥梁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融合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土力学、水力学、岩体力学以及工程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第二部分:桥梁结构分析与设计基础 这部分是教材的核心内容,也是对读者理论功底要求最高的部分。 荷载与作用: 详细讲解了桥梁所承受的各种荷载,包括恒载(自重、铺装层自重等)、活载(车辆荷载、人群荷载、风荷载、地震荷载、水流冲击力、温度变化等)。教材不仅列出了各种荷载的标准取值和组合方法,还深入分析了不同荷载的性质、产生机理及其对桥梁结构的影响。对于活载,特别结合了最新的交通流量模型和车辆荷载规范,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材料力学与结构动力学: 桥梁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材料的性能和结构的力学行为。教材深入讲解了钢、混凝土(普通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纤维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钢材等桥梁常用材料的力学性能、变形特性、强度准则以及耐久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材料力学和结构动力学原理,详细介绍了结构变形、应力分布、抗裂性、疲劳寿命等关键概念。 结构分析方法: 教材系统介绍了经典的结构分析方法,如静力分析法、动力分析法、有限元分析法等。针对不同的桥梁结构形式和荷载类型,详细讲解了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计算桥梁的内力(弯矩、剪力、轴力)、位移和振动特性。特别是对现代桥梁工程中广泛应用的有限元分析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实例演示,帮助读者掌握运用软件进行复杂结构分析的能力。 结构设计原理: 基于上述的材料性能和结构分析结果,教材详细阐述了桥梁构件(桥面板、主梁、桥墩、基础等)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它涵盖了强度设计、刚度设计、稳定性设计、抗疲劳设计、抗震设计等多个方面。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教材强调了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的综合考虑,并结合了最新的设计规范和标准。 第三部分:桥梁结构类型及其设计 本书深入探讨了各种主要的桥梁结构类型,并为每种类型提供了详细的设计原理和实例。 梁桥: 包括各种类型的梁桥,如T梁桥、箱梁桥(单箱、多箱)、连续梁桥等。教材详细介绍了这些梁桥的结构特点、受力机理,以及在不同跨度、不同荷载条件下的设计要点。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梁桥,重点讲解了预应力技术的设计与施工。 拱桥: 介绍了多种形式的拱桥,如实心拱、薄腹拱、系杆拱、组合拱等。教材详细阐述了拱桥的受力特点,即主要承受压力,并介绍了拱上结构、拱圈、拱脚等关键部位的设计。 斜拉桥: 作为现代桥梁的代表,斜拉桥的设计与分析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深入讲解了斜拉体系的受力机理,斜拉索的布置方式、索力计算、锚固设计,以及桥塔、主梁等构件的设计。 悬索桥: 介绍了悬索桥的结构体系、受力特点,包括主缆、吊杆、鞍座、锚碇等关键部件的设计。重点分析了悬索桥在大型荷载和风振作用下的动力学特性。 其他桥梁类型: 教材还简要介绍了组合桥、斜拱桥、连续刚构桥等多种新型和复杂的桥梁结构,使其内容更加全面。 第四部分:桥梁的施工技术 桥梁的设计方案能否成功落地,施工技术至关重要。这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各类桥梁的施工方法和工艺。 基础工程: 涵盖了桩基础、沉井基础、明挖基础等各种桥梁基础的施工技术,以及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选择和施工要点。 下部结构施工: 详细介绍了桥墩、桥台等下部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现浇、预制等工艺,以及模板、钢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 上部结构施工: 针对不同的上部结构类型,详细介绍了其施工技术。例如,梁桥的架设(顶推、悬臂拼装、吊装)、拱桥的拱肋合龙、斜拉桥的边幅施工、悬索桥的索体架设等。教材强调了施工过程中顺序、对称性、应力控制和变形监测的重要性。 第五部分:桥梁的养护、监测与加固 桥梁的生命周期远不止于施工完成,长期的安全运营离不开科学的养护和监测。 桥梁养护: 详细介绍了桥梁日常巡检、定期检查、预防性养护以及应急性修复的原则和方法。内容涵盖了桥面铺装、伸缩缝、支座、排水系统、防腐蚀等方面的养护要求。 桥梁监测: 介绍了现代桥梁结构健康监测(SHM)技术,包括传感器安装、数据采集、信号处理和分析方法。通过对桥梁进行实时或周期性的监测,及时发现结构异常,预警潜在风险。 桥梁加固与修复: 针对已建桥梁出现的病害和性能退化,教材介绍了各种加固和修复技术,如粘钢加固、碳纤维加固、增大截面加固、托换加固等。详细讲解了加固方案的制定、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 第六部分:桥梁工程的最新发展与展望 为了保持教材的前瞻性,本书还对桥梁工程领域的最新发展进行了梳理和展望。 新技术与新材料: 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钢材、复合材料等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以及装配式桥梁、智能化桥梁等前沿技术。 可持续性发展: 强调了桥梁工程在绿色环保、节能减排方面的要求,以及如何设计和建造环境友好型桥梁。 信息化与智能化: 展望了BIM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桥梁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桥梁工程(第4版)》的每一章节都配有丰富的插图、图表和计算示例,直观地展示了桥梁结构和施工过程,帮助读者加深理解。同时,教材还精选了大量国内外经典的桥梁工程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让读者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学习工程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本书语言简洁明了,逻辑清晰,理论联系实际,既有严格的科学性,又不失可读性。它不仅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必备教材,也是桥梁工程研究人员和广大桥梁工程师提升专业素养、解决工程难题的宝贵工具书。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掌握桥梁工程设计、施工、养护、监测等全方位知识,为建设更加安全、高效、美观的桥梁工程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桥梁工程(第4版)》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是“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新编系列教材”,通常都比较枯燥乏味,偏重理论。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在内容编排上非常有条理,结构清晰,每一章都承接上一章,知识点层层递进,一点都不显得突兀。书中对一些复杂概念的解释,比如动力学分析、疲劳设计、抗震设计等,都运用了大量的图示和公式推导,虽然一开始需要花点时间去理解,但一旦弄懂了,就会觉得豁然开朗。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于桥梁病害的分析和养护维修方法的介绍。毕竟,桥梁的生命周期很长,如何保证其长期安全运行是关键。这本书详细列举了桥梁可能出现的各种病害,如裂缝、变形、腐蚀等,并深入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然后提供了各种现代化的检测手段和修复技术,包括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等。这部分内容对于桥梁的维护和延长使用寿命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也让我明白了桥梁工程不仅仅是建设,更是长期的守护。

评分

作为一个多年在施工现场摸爬滚打的老工程师,我拿到这本《桥梁工程(第4版)》后,简直是如获至宝。这本书最让我称道的地方在于它对工程实践的深度挖掘和理论指导的精准性。它不仅仅是教科书,更像是一本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传承。书中关于不同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钢结构)的力学性能、施工工艺以及在不同工况下的表现,都有非常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关注的是关于桥梁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的章节,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至关重要。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施工方法,例如现浇、预制拼装、顶推、悬臂浇筑等,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需要注意的关键技术要点。对于一些高难度、大跨度桥梁的施工难点,例如索塔施工、节段吊装、合龙技术等,书中都提供了详细的解决方案和案例分析,这对于我们一线工程师来说,无疑是宝贵的参考资料。这本书让我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有更扎实的理论基础去分析和解决,也让我对桥梁工程的整体技术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读完《桥梁工程(第4版)》,我最大的感受是桥梁工程是一个将科学、艺术与工程技术完美结合的领域。书中不仅有严谨的数学公式和物理定律,更有对结构美学、景观融合以及人文关怀的深刻思考。作者们在介绍不同类型的桥梁时,不仅仅描述其结构形式,还常常会提及它们的设计理念和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例如一些古典拱桥的优雅曲线,或是现代斜拉桥如艺术品般的轻盈姿态,都让我领略到了桥梁作为城市标志性建筑的魅力。书中关于桥梁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例如风振的控制、水流的冲刷效应、以及生态友好的设计理念,都体现了现代工程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关于桥梁的创新设计和前沿技术的介绍,例如一些智能桥梁的概念,利用传感器监测桥梁健康状况,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更轻质、更强韧的新型材料的应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桥梁工程不断发展的广阔前景,也激发了我对这个领域更深入的探索欲望。

评分

作为一个对工程细节充满好奇的读者,我对《桥梁工程(第4版)》中关于桥梁结构可靠性分析和风险评估的部分深感着迷。这本书没有简单地停留在计算设计荷载和确定构件尺寸,而是进一步探讨了如何量化桥梁在使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以及如何通过概率方法来评估其失效的风险。书中引入了许多先进的可靠性理论和方法,例如全概率法、分项系数法等,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优化设计,确保桥梁在各种不利条件下都能保持安全。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关于桥梁疲劳寿命的预测和设计。在车辆反复的荷载作用下,材料会产生疲劳损伤,这是导致桥梁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书详细介绍了疲劳损伤的机理、检测方法以及如何进行疲劳设计,这对于确保桥梁在长期使用中的安全可靠性至关重要。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桥梁工程的严谨性远超我的想象,每一个设计决策都可能关系到无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在接触《桥梁工程(第4版)》之前,我对桥梁的认知仅限于“能走人、能过车”的结构物,觉得它们就是简单地横跨在河流、山谷之上。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桥梁背后隐藏的无数智慧和科学原理。从最基础的力学分析,到各种不同类型桥梁(梁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等)的设计理念和结构特点,这本书都做了极其详尽的阐述。作者们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大量实际工程案例,比如那些宏伟的现代大桥,它们是如何克服极端地质条件、承受巨大荷载、抵御自然灾害的,书中的分析图解和数据展示都非常清晰易懂,让人仿佛置身于施工现场,亲眼见证一座座奇迹的诞生。特别是关于桥梁的荷载分析部分,它细致地解释了各种恒载、活载、风荷载、地震荷载的计算方法,以及这些荷载如何作用在桥梁结构上,以及结构如何抵抗它们。这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何一座桥梁的设计需要如此严谨和周密,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吸引人,虽然是专业教材,但叙述逻辑清晰,循序渐进,即使是初学者也能逐步掌握其中的奥秘,感受到桥梁工程的魅力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