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分离膜材料科学 [The Science of Material on Gas Separation Membrane]

气体分离膜材料科学 [The Science of Material on Gas Separation Membran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藏雨,程伟东,兰天宇,贾宏葛,王雅珍 著
图书标签:
  • 气体分离膜
  • 膜材料
  • 膜科学
  • 分离技术
  • 材料科学
  • 聚合物膜
  • 气体分离
  • 膜制备
  • 膜性能
  • 膜应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35906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1796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The Science of Material on Gas Separation Membran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7
字数:306000
正文语种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气体分离膜材料科学》主要介绍气体分离膜材料相关基础知识和材料制备方法等内容,详细阐述各类气体分离膜的主要材料、制备方法、分离机理、发展历史及新研究进展等。《气体分离膜材料科学》力求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着重介绍了几种已成为研究热点的高分子膜、无机膜和有机-无机杂化膜的合成方法以及应用前景。
  《气体分离膜材料科学》可作为材料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食品工程等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气体分离方法
1.2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概况
1.3 气体分离膜的发展概况
参考文献

第2章 气体分离膜分离机理
2.1 气体分离膜的定义
2.2 气体分离膜的分类
2.3 气体在多孔膜中的渗透机理
2.4 气体在非多孔膜中的渗透机理
2.5 气体在复合膜中的渗透机理
2.6 水蒸气在膜中的渗透机理
参考文献

第3章 气体分离膜材料及膜的制备
3.1 气体分离膜材料
3.2 气体分离膜的制备
参考文献

第4章 气体分离膜的结构、性能及测定
4.1 气体分离膜的结构
4.2 气体分离膜的性能
4.3 气体分离膜的测定方法
参考文献

第5章 聚酰亚胺气体分离膜
5.1 引言
5.2 气体分离机理与基本参数
5.3 聚酰亚胺膜的制备方法
5.4 影响传输性质的因素
5.5 聚酰亚胺膜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5.6 聚酰亚胺的改性
参考文献

第6章 全氟聚合物气体分离膜
6.1 引言
6.2 无定型全氟聚合物
6.3 碳氟/碳氢相互作用的本质
6.4 含氟聚酰亚胺
参考文献

第7章 聚取代乙炔气体分离膜
7.1 引言
7.2 聚合物合成
7.3 气体和蒸汽的分离
7.4 渗透汽化
参考文献

第8章 炭化气体分离膜
8.1 引言
8.2 炭膜的分类
8.3 炭膜的制备
8.4 炭膜的应用
8.5 炭膜的功能化
参考文献

第9章 分子筛膜
9.1 引言
9.2 分子筛膜概述
9.3 分离机理
9.4 气体分离分子筛膜的分类与研究
9.5 分子筛膜合成方法
9.6 气体分离分子筛膜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10章 有机-无机杂化膜
10.1 引言
10.2 有机-无机杂化膜的分类
10.3 有机-无机杂化气体分离膜制备方法
10.4 有机-无机杂化气体分离膜材料设计
10.5 有机-无机杂化膜在气体分离上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11章 促进传递膜
11.1 引言
11.2 支撑液膜内的流动载体促进传递
11.3 离子交换膜内的促进传递
11.4 固定载体促进传递膜
参考文献

第12章 气体分离膜组件
12.1 膜组件的定义
12.2 膜组件的分类及制备工艺
参考文献

第13章 气体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3.1 气体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及市场展望
13.2 气体膜分离技术的期盼与展望
13.3 气体分离膜市场展望
参考文献
名词索引

前言/序言

  气体分离是把某些气体的混合物转化成为成分各不相同的两个或多个单一气体组分的过程。气体纯化是从某些气体的混合物中脱出对后续工艺有害和不利的气体成分,或导致环境污染的气体成分的过程。分离和纯化过程几乎渗入了所有的工业和研究领域,特别是在气体分离、水法冶金、高纯或超纯材料制备、环境保护等领域中,分离过程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人们认识到了分离和纯化过程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
  国内关于气体分离膜的图书较少,大多数气体分离膜的应用偏重于富氧技术及其应用与开发,没有涉及关于膜材料的内容;而国外发行的关于气体分离膜的外文版图书则偏重于材料较多,未涉及气体分离膜的基础知识和膜组件等内容。因此将气体分离膜分离机理、常用膜材料的制备、膜组件、气体分离膜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现状集中撰写于本书中,以满足材料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食品工程等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对此类图书的需求,同时本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参考用书。
  本书共13章,第1章介绍了几种气体分离方法,其中膜分离方法则作为发展最快的新技术受到广泛关注,并简单介绍了气体分离膜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第2~4章从分离机理、材料制备、膜结构表征和测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基础知识的介绍。第5~11章从膜材料角度着重介绍了应用前景最广的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和国内外研究进展,此部分为本书的特色内容。第12章和第13章介绍膜组件和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全书由藏雨统稿,具体分工如下:第1、5、7、10、11章由藏雨撰写,第2、12、13章由兰天宇撰写,第3、4、6章由程伟东撰写,第8章由贾宏葛撰写,第9章由王雅珍撰写。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书在内容选择和文字表达上可能存在不妥之处,希望并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气体分离膜材料科学 前言 气体分离作为一项关键的工业过程,在能源、化工、环保等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对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气体分离技术(如吸附、精馏、吸收等)在能耗、效率、成本等方面日益显露出局限性。膜分离技术以其能耗低、分离效率高、设备紧凑、易于规模化等优势,正逐渐成为气体分离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而实现高效、经济的气体分离,离不开对高性能气体分离膜材料的深入研究和创新。 本书《气体分离膜材料科学》旨在系统、深入地探讨气体分离膜材料的科学基础、设计原理、制备技术、性能表征以及在各类气体分离过程中的应用。我们希望通过对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剖析,揭示影响气体渗透和选择性的关键因素,为新一代高性能气体分离膜材料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第一章 气体分离膜技术概述 本章将为您全面介绍气体分离膜技术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以及其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地位。 1.1 气体分离的意义与挑战 1.1.1 工业生产中的气体分离需求: 详细阐述在石油化工(如乙烯/乙烷分离、氮气生产)、天然气处理(如CO2脱除、H2S脱除)、空气分离(如氧氮制备)、环保领域(如VOCs回收、CO2捕集)等不同工业部门中,气体分离所面临的迫切需求。分析传统分离方法的优缺点,凸显膜分离技术的发展潜力。 1.1.2 传统分离技术的局限性: 深入分析精馏、吸收、吸附等传统技术在能耗、设备体积、操作复杂性、分离效率、副产物生成以及适用范围等方面的不足,为引入膜分离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1.2 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 1.2.1 驱动力: 详细解释气体在膜两侧产生的驱动力,包括压力差(密实膜、多孔膜)、浓度差(渗透蒸发)等,并分析不同驱动力在不同分离体系中的适用性。 1.2.2 分离机制: 溶解-扩散机制: 重点讲解高分子膜中气体分子通过在膜材料中溶解和扩散来实现分离的机理,分析气体溶解度和扩散系数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分子筛分机制: 阐述无机膜和某些特殊结构的高分子膜中,气体分子受膜孔径和形状限制而实现分离的原理,探讨孔径分布、孔隙率、形状对选择性的决定性作用。 其他机制: 简要介绍截留、吸附-解吸等在特定气体分离场景下的分离机制。 1.3 气体分离膜的分类 1.3.1 按材料分类: 高分子膜: 详述聚砜、聚酰亚胺、聚醚砜、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纤维素衍生物等经典高分子材料的结构特点、优缺点及其在气体分离中的应用。 无机膜: 介绍陶瓷膜(如氧化铝、氧化锆、沸石)、金属膜(如钯膜)、碳膜的结构、制备特点、优点(耐高温、耐溶剂、高选择性)及其在特殊气体分离中的应用。 复合膜: 重点介绍“皮-ufieurs”结构(如聚砜支撑层+聚酰亚胺分离层)、“堆叠”结构等复合膜的设计理念,分析其如何结合不同材料的优势,克服单一材料的局限性,实现高性能化。 1.3.2 按结构分类: 密实膜: 阐述其无孔隙或孔隙极小的结构,主要依赖溶解-扩散机制分离,适用于对渗透性要求较高的体系。 多孔膜: 介绍其具有均匀且可控孔径的微观结构,主要依靠分子筛分机制分离,适用于对选择性要求较高的体系。 微孔膜: 强调其孔径在0.1-10 nm范围内的特征,主要用于液体过滤,但部分也可用于气体分离。 超滤膜/纳滤膜: 简要提及,并指出其在气体分离中的应用局限性,但其支撑层结构对高性能膜的制备至关重要。 1.3.3 按形态分类: 平板膜: 介绍其结构特点、优缺点及常用组件形式(如平板式组件)。 管状膜: 阐述其内部或外部流道设计、加工工艺及其在工业应用中的优势。 中空纤维膜: 重点分析其高比表面积、紧凑结构、易于组装的特点,以及在工业规模化生产中的重要性。 1.4 膜分离技术在气体分离中的应用实例 1.4.1 膜法制氮: 详细讲解基于高分子膜(如聚砜、聚酰亚胺)的氧/氮分离原理,分析影响制氮效率和氮气纯度的因素。 1.4.2 膜法制氢: 介绍使用钯基膜、碳膜等进行氢气纯化或从合成气中分离氢气的技术,分析其在燃料电池、化工合成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1.4.3 CO2捕集与分离: 重点探讨聚合物膜、沸石膜、嵌段共聚物膜在烟气、天然气等体系中的CO2分离技术,分析其在碳减排中的作用。 1.4.4 VOCs回收: 阐述使用聚合物膜或其他类型膜从工业废气中回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技术,分析其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方面的价值。 第二章 气体分离膜材料的设计与合成 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从材料结构层面设计和合成出满足特定气体分离需求的高性能膜材料。 2.1 分子结构与链段运动性 2.1.1 聚合物主链结构: 分析刚性链段(如芳香环)、柔性链段(如亚甲基链)、杂原子(如O, N, S)在聚合物链段中的引入如何影响链段的堆积、自由体积以及气体的溶解和扩散。例如,刚性结构会降低链段运动性,减小渗透通量,但可能提高选择性。 2.1.2 侧基与取代基: 探讨引入极性基团(如-OH, -NH2)、疏水基团(如-CF3, -Si(CH3)3)、或增加侧链长度如何影响气体与聚合物的相互作用,从而改变溶解度和扩散系数。 2.1.3 交联与网络结构: 论述交联度对聚合物膜自由体积、链段刚性以及溶胀性的影响,分析适度交联如何平衡渗透通量和选择性,提高膜的尺寸稳定性。 2.2 自由体积理论与气体传输 2.2.1 自由体积的概念: 详细解释聚合物膜中的自由体积及其分布,以及其对气体分子扩散过程的关键作用。 2.2.2 自由体积与渗透通量: 分析自由体积的大小、连通性与气体扩散速率的直接关系,阐述如何通过调控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和堆积来控制自由体积。 2.2.3 自由体积与选择性: 讨论不同尺寸和形状的气体分子在自由体积中的运动差异,以及这如何导致选择性分离。 2.3 聚合物基体与气体相互作用 2.3.1 极性相互作用: 探讨极性基团(如羰基、酰胺基)与极性气体(如CO2, H2O)之间的范德华力、偶极-偶极作用等,分析其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2.3.2 疏水/亲水性: 论述疏水性聚合物(如聚二甲基硅氧烷)易于透过非极性气体,而亲水性聚合物(如聚乙烯醇)则易于透过水蒸气。 2.3.3 空间位阻效应: 分析侧基或大分子基团对气体分子接近聚合物链段的阻碍作用,影响扩散过程。 2.4 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与气体渗透性 2.4.1 Tg与链段运动性: 解释玻璃化转变温度与聚合物链段自由运动能力的关系。 2.4.2 Tg与气体传输: 分析在Tg以上操作时,聚合物链段运动性增强,通常导致气体渗透通量增加,但选择性可能下降;在Tg以下时,链段运动受限,渗透通量较低,选择性可能较高,但需考虑脆性问题。 2.4.3 调控Tg以优化性能: 介绍通过共聚、引入侧基、或使用增塑剂等方法调控聚合物的Tg,以获得在特定操作温度下具有最佳性能的膜材料。 2.5 新型聚合物材料的设计策略 2.5.1 刚性聚合物(Rigid Polymers): 介绍如聚芳酮、聚苯并噁唑等具有高刚性主链的聚合物,分析其高选择性但渗透通量较低的特点,以及通过引入柔性链段或设计微观孔隙来改善性能的策略。 2.5.2 阻渗透聚合物(Impeded-Penetration Polymers): 探讨通过在聚合物链中引入某些基团(如-NHCO-)来限制气体分子的自由运动,提高选择性的设计理念。 2.5.3 聚合物互穿网络(IPNs)和嵌段共聚物: 阐述通过物理或化学交联形成互穿网络,或设计具有不同相区分的嵌段共聚物,以构建具有连续通道和扩散路径的复杂微观结构,实现渗透性和选择性的协同提升。 2.5.4 聚合物-无机复合膜: 重点介绍将无机填料(如沸石、MOFs、碳纳米管、石墨烯)分散于聚合物基体中,形成“人字形”或“Z字形”的传质路径,以提高选择性和渗透通量的复合膜设计思路。 2.6 无机气体分离膜材料 2.6.1 沸石膜: 结构与孔径控制: 介绍沸石的分子筛结构(如A型、X型、SAPO)、均匀的孔径以及如何通过控制合成条件(如模板剂、溶剂、pH)来调控沸石的晶体尺寸和孔径。 制备技术: 详细阐述溶液法、蒸汽法、高温水热法等制备沸石膜的方法,并讨论如何获得连续、致密、无裂纹的沸石膜层。 应用前景: 分析沸石膜在CO2/N2、CO2/CH4、O2/N2分离中的优势。 2.6.2 金属有机框架(MOFs)膜: MOFs的结构特点: 介绍MOFs是由金属离子或团簇与有机配体自组装形成的具有高度有序孔道的晶体材料,其孔径、孔形和化学环境可调控性强。 MOFs膜的制备: 探讨原位结晶法、沉积-结晶法等制备MOFs膜的技术。 气体分离机理: 分析MOFs膜中的分子筛分、吸附选择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协同分离效应。 2.6.3 碳材料膜(如碳纳米管膜、石墨烯膜): 碳纳米管的结构与孔道: 介绍碳纳米管的规整内部通道,其在气体分离中的潜在应用。 石墨烯的二维结构: 阐述由石墨烯片层构成的膜,如何通过控制层间距实现气体分离。 制备与挑战: 分析制备连续、大面积、高取向性的碳材料膜的技术难点,以及其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稳定性。 第三章 气体分离膜的制备与结构控制 本章将聚焦于如何将设计的材料转化为实际应用的高性能膜,并详细介绍各种制备技术及其对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1 高分子气体分离膜的制备技术 3.1.1 溶液浇铸法: 原理与步骤: 详细介绍溶解、过滤、浇铸、溶剂挥发/萃取、凝固等操作流程。 影响因素: 分析聚合物浓度、溶剂类型、挥发速率、凝固浴成分(如水、醇)对膜形貌(致密层厚度、微孔结构)和宏观性能的影响。 膜形貌调控: 讲解如何通过调整工艺参数,如添加添加剂(如表面活性剂)、改变蒸发时间、使用相分离诱导剂等,来控制膜的微观结构。 3.1.2 相转化法(非溶剂诱导相分离): 原理: 深入解释在聚合物溶液和凝固浴之间发生相分离(泡状相分离、黏胶相分离、火山相分离)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 影响因素: 详细分析聚合物-溶剂-非溶剂三元体系的组成、浓度、温度、凝固浴的性质(温度、成分)对膜结构(如指状孔、闭孔、互穿网络结构)的影响。 “TIPS”(Thermal Induced Phase Separation)和“TASNIPS”(Thermally Assisted Non-solvent Induced Phase Separation): 介绍这些基于温度控制的相转化方法,及其在制备特定结构膜中的应用。 3.1.3 压膜法(Melt Pressing)和挤出法(Extrusion): 原理: 介绍在高温下将聚合物熔融后通过压制或挤出成膜的方法,主要适用于热塑性聚合物。 优点与局限性: 分析其操作简单、易于连续生产的优点,但对聚合物的耐热性要求高,且难以获得高选择性的致密层。 3.1.4 电纺丝法(Electrospinning): 原理: 详细描述在高压电场作用下,聚合物溶液形成液滴并被拉伸成细纤维的过程,最终沉积形成多孔纤维膜。 纤维形貌与膜结构: 分析电场强度、溶液粘度、导电性、喷嘴与收集器距离等对纤维直径、排列方式及膜孔结构的影响。 气体分离应用: 探讨其在制备超薄分离层、构建多层结构膜以及作为支撑层方面的潜力。 3.2 复合膜的制备与结构控制 3.2.1 “皮-ufieurs”型复合膜(Skin-Layer Composite Membranes): 制备方法: 重点介绍“皮-ufieurs”法的具体操作,如“皮层”的预涂、固化,然后通过浸泡或喷涂的方式形成“ufieurs层”支撑体。 界面控制: 阐述如何控制分离层与支撑层之间的界面粘附性,避免界面缺陷,提高气体传输效率。 微观结构调控: 分析分离层厚度、致密性,以及支撑层孔径大小对膜整体性能的影响。 3.2.2 “堆叠”型复合膜(Stacked Composite Membranes): 制备方法: 介绍通过将已制备好的分离膜片与其他支撑材料层叠并进行压合或复合的方法。 应用场景: 分析其在需要高机械强度和高性能分离膜组合的应用中的优势。 3.2.3 聚合物-无机杂化膜(Polymer-Inorganic Hybrid Membranes): 填料分散技术: 详细介绍如何将无机纳米填料(如沸石纳米晶、MOFs颗粒、碳纳米管、石墨烯片)均匀分散于聚合物基体中,以避免团聚,优化填料的分布。 界面相容性: 讨论填料与聚合物基体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表面改性等手段提高界面相容性,减少缺陷,提高气体传输路径的连续性。 “人字形”通道设计: 解释无机填料在聚合物基体中的有序排列如何引导气体分子的传输路径,从而实现选择性的提升。 3.3 无机气体分离膜的制备技术 3.3.1 载体/支撑膜的选择与制备: 支撑材料: 介绍陶瓷(如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钛)、不锈钢等作为支撑体的选择标准(机械强度、耐化学性、热稳定性、孔隙率)。 支撑体结构: 分析多孔陶瓷管、多孔陶瓷平板、金属网等不同支撑体的结构特点及其对膜生长的影响。 3.3.2 晶种法/浸涂法: 原理: 介绍将少量目标晶体(如沸石晶种)预先沉积在支撑体表面,然后在水热或溶剂热条件下,使晶种生长并形成连续膜层的方法。 影响因素: 分析晶种的性质、密度、分布,以及热液/溶剂热合成条件(温度、压力、时间、溶液组成)对膜层致密性、完整性、晶体取向的影响。 3.3.3 原位结晶法: 原理: 直接在支撑体表面通过水热或溶剂热反应,使目标晶体(如沸石、MOFs)原位生成并沉积形成膜层。 优点: 简化了制备过程,可能获得更好的界面结合。 挑战: 控长晶体尺寸和取向,避免形成多相区域。 3.3.4 蒸汽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CVD): 原理: 利用气相前驱体在高温下分解并沉积在支撑体表面形成薄膜。 应用: 主要用于制备非晶态或高度取向的无机膜,如金属膜、碳膜。 膜形貌控制: 分析前驱体浓度、反应温度、压力、载气流量等参数对膜层厚度、均匀性和致密性的影响。 3.4 膜结构表征技术 3.4.1 宏观结构表征: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膜的表面形貌、断面结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更精细的微观结构。 3.4.2 孔隙结构表征: 气体吸附法(BET): 测定膜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孔径分布。 流体动力学法: 通过不同气体或液体的渗透通量,推断膜的孔径分布和孔隙率。 小角X射线散射(SAXS): 分析膜的孔隙结构和相分离形貌。 3.4.3 表面化学分析: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膜表面的元素组成和化学态;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膜的官能团。 3.4.4 晶体结构分析: X射线衍射(XRD)分析无机膜的晶体相、晶粒大小和取向。 3.4.5 机械性能测试: 拉伸试验、弯曲试验等评估膜的强度和韧性。 第四章 气体分离膜的性能表征与评价 本章将介绍如何准确、全面地评估气体分离膜的性能,并理解影响性能的关键因素。 4.1 气体渗透通量(Permeance) 4.1.1 定义与计算: 介绍气体渗透通量的单位(如GPU,Gas Permeation Unit),并给出计算公式(通量/驱动压差)。 4.1.2 影响因素: 膜材料特性: 聚合物的溶解度、扩散系数;无机膜的孔径、孔隙率。 膜结构: 分离层厚度(越薄通量越大)、孔径分布、孔连通性。 操作条件: 驱动压差(通常与通量呈线性关系,但要注意非线性效应)、温度(通常升高温度会增加通量,但可能影响选择性)、操作压力。 4.2 气体选择性(Selectivity) 4.2.1 定义与计算: 介绍选择性的表示方法,如理想选择性(两种气体渗透通量之比)或实际选择性(组分在透过气和滞留气中的比例之比)。 4.2.2 影响因素: 膜材料特性: 两种气体在膜材料中的溶解度与扩散系数的差异(溶解度选择性、扩散选择性)。 膜结构: 分子筛分效应(孔径与气体分子尺寸的匹配)、膜的致密性(避免泄漏)。 操作条件: 温度(可能影响两种气体的溶解度和扩散系数的相对变化)、操作压力(高压下可能出现“凝胶效应”或“膨胀效应”,影响选择性)。 4.3 气体分离膜性能评价方法 4.3.1 渗透测试(Permeation Tests): 单组分气体渗透测试: 测量单一气体通过膜的通量,用于评估膜的渗透性。 二元/多组分气体渗透测试: 测量混合气体通过膜后的组分变化,用于评估膜的选择性。 静态与动态测试: 介绍实验室常用的小型渗透测试装置,以及工业规模的测试方法。 4.3.2 动态吸附-解吸测试: 在某些特定应用(如PSA/TSA)中,需要通过动态吸附-解吸循环来评估膜的吸附容量和再生性能。 4.3.3 阻力测试(Resistance Tests): 评估膜在特定环境下的耐化学腐蚀性、热稳定性、抗氧化性等。 4.4 性能评价中的挑战与考虑 4.4.1 “彻伍德图”(Robeson Upper Bound): 引入“彻伍德图”的概念,解释渗透通量和选择性之间的权衡关系(trade-off),并分析如何通过新材料设计突破这一限制。 4.4.2 膜的稳定性: 讨论膜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性能衰减,包括溶胀、溶蚀、结晶、老化、堵塞等问题。 4.4.3 膜组件的设计: 强调膜组件(如螺旋卷式、帘式、管式)的设计对膜性能实现和放大应用的重要性,包括流场设计、传质阻力、压力损失等。 4.4.4 实际工况下的性能: 指出实验室条件下测得的理想性能与工业实际运行条件下的性能可能存在差异,需考虑杂质、宽泛的温度和压力波动等因素。 第五章 气体分离膜材料的工业应用与发展趋势 本章将梳理当前气体分离膜技术在各行业的成功应用案例,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技术挑战。 5.1 膜法制氮技术 5.1.1 原理与优势: 详细讲解基于压力和温度驱动的氮气制备原理,突出其操作简单、能耗低、设备紧凑的优点。 5.1.2 材料选择与性能要求: 分析常用聚合物(如聚砜、聚酰亚胺)的特性,以及对高纯度氮气需求下的膜材料改进方向。 5.1.3 工业应用案例: 介绍在食品包装、电子制造、化工保护、医疗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5.2 膜法制氢与氢气纯化 5.2.1 膜材料: 重点介绍钯基合金膜、陶瓷膜(沸石、MOFs)在氢气分离中的应用。 5.2.2 应用场景: 分析其在合成气纯化、氨分解制氢、生物质气化制氢、核电站氢气回收等领域的潜力。 5.2.3 技术挑战: 讨论氢气脆化、高温高压下的膜稳定性、以及与CO等杂质的兼容性。 5.3 CO2捕集与分离技术 5.3.1 CO2捕集技术: 烟气CO2捕集: 介绍基于聚合物膜、金属有机框架(MOFs)膜、沸石膜等从工业排放烟气中分离CO2的技术,以及其与传统吸收法的对比。 天然气/沼气提纯: 分析膜法在提高天然气热值、回收沼气中的CO2以生产生物甲烷中的应用。 5.3.2 材料设计与性能: 重点讨论具有高CO2渗透性和CO2/N2、CO2/CH4选择性的材料开发。 5.3.3 挑战与前景: 分析膜法CO2捕集面临的成本、能耗、长期稳定性等挑战,以及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巨大潜力。 5.4 VOCs回收与空气净化 5.4.1 VOCs回收: 介绍使用聚合物膜从工业废气中回收苯、甲苯、醇类、酮类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技术,实现资源再利用和环境治理。 5.4.2 空气净化: 探讨膜技术在去除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SO2, NOx)和微量污染物中的应用。 5.4.3 材料选择: 分析针对不同VOCs分子的选择性吸附和传输特性,开发高效率的回收膜。 5.5 其他应用领域 5.5.1 氦气回收: 介绍基于高渗透性聚合物膜的氦气回收技术。 5.5.2 烯烃/烷烃分离: 探讨新型聚合物膜、MOFs膜在烯烃/烷烃分离中的突破性进展。 5.5.3 工业气体分离: 简要介绍在煤化工、石油炼制等领域中的其他潜在应用。 5.6 气体分离膜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5.6.1 高效、高选择性材料的突破: 持续开发具有更优渗透通量和选择性耦合性能的新型聚合物、无机材料及复合材料。 5.6.2 智能膜材料: 探索响应外部刺激(如温度、压力、电场)而改变分离性能的智能膜材料。 5.6.3 膜组件集成与系统优化: 致力于膜组件的设计创新,实现膜分离过程的模块化、集成化,降低能耗和成本。 5.6.4 规模化生产与成本控制: 攻克膜材料和膜组件的规模化生产技术,降低制造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5.6.5 模拟与计算科学的结合: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量子化学计算等手段,深入理解气体传输机制,加速材料设计与筛选。 5.6.6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推动膜技术在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修复等领域的应用,为构建绿色经济贡献力量。 结语 气体分离膜材料科学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挑战的交叉学科领域。本书的编写,旨在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工程师、研究生及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一个系统、深入的学习和参考平台。我们深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气体分离膜材料的深入理解和创新应用,必将为解决能源、环境等全球性挑战提供关键性的解决方案。

用户评价

评分

哇,这本《气体分离膜材料科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名对环保技术和工业应用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深入理解气体分离前沿技术的书籍,而这本绝对满足了我所有的期待。它不仅仅是关于材料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将复杂的材料科学原理巧妙地与气体分离的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类型膜材料的分类和介绍,从聚合物膜到无机膜,再到混合基质膜,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细致入微的探索。作者用极其清晰易懂的语言,阐述了这些材料在分子尺度上的结构、性能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分离效果。那些关于渗透、选择性和通量的详细分析,让我对膜分离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书中引用的案例和研究成果,都非常有代表性,让我能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材料在实际工业中的巨大潜力,比如在空气分离、天然气净化、碳捕获等领域的应用,都描述得非常生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气体分离技术的最前沿,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更加明晰了。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初学者量身打造的!我之前对气体分离膜完全没有概念,感觉它是一个非常高深的领域。但是,《气体分离膜材料科学》用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一步步地引导我进入了这个世界。开篇就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解释了膜分离的基本原理,让我不再觉得晦涩难懂。随后,作者非常有条理地介绍了各种常用膜材料的制备方法和表征技术。那些关于膜的形貌、孔径分布、表面化学性质的描述,虽然专业,但结合图示和表格,我都能理解其中的奥妙。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选择性”和“通量”这对矛盾统一体的深入探讨,这让我深刻理解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进行的权衡和优化。书中的一些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也给我提供了很多启发,让我在思考问题时,能够从更科学的角度出发。读完这本书,我不再畏惧这个领域,反而充满了探索的兴趣,甚至开始考虑自己是否可以尝试一些小型的实验。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气体分离领域的百科全书!我之前涉猎过一些与气体分离相关的文献,但总觉得零散不成体系。而《气体分离膜材料科学》恰恰弥补了这一遗憾。它从基础概念到高级应用,几乎无所不包。我非常喜欢书中对各种膜分离技术分类的清晰度,以及对每种技术优缺点的客观评价。无论是蒸气渗透、扩散渗透还是吸附分离,书中都给出了详尽的解释和大量的实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不同气体对的Separation factor(分离因子)和Permeability(渗透性)的分析,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不同材料在分离特定气体组合时的表现。此外,书中还探讨了膜的长期稳定性和抗污染性等关键问题,这对于工业应用至关重要。它不仅为我提供了理论知识,更给了我实用的指导。我感觉自己现在就像拥有了一份宝贵的“工具箱”,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最合适的膜材料和技术。

评分

《气体分离膜材料科学》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最具有启发性的技术类书籍之一!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罗网,更是思维的火花。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材料设计”与“分离性能”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入剖析。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介绍材料本身,而是深入挖掘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如何决定宏观性能,以及如何通过调控材料的分子设计来优化分离效果。例如,在讨论高分子膜时,书中详细阐述了链结构、交联度、玻璃化转变温度等因素对气体渗透性和选择性的影响,这让我对“分子筛”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关于“缺陷”在膜性能中的作用的讨论,也极具颠覆性,让我意识到,有时候看似“不完美”的结构,反而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分离效果。此外,书中对“智能膜”和“自修复膜”等前沿概念的介绍,更是让我看到了气体分离技术的无限可能。这本书激发了我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全新思考,让我不仅仅停留在“知道”,更能思考“为什么”和“如何”。

评分

读完《气体分离膜材料科学》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思维的“洗礼”。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什么”是气体分离膜材料,更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些材料能够实现分离,以及“如何”设计和制造出更高效、更经济的膜材料。作者在书中对“自由体积理论”、“自由链段理论”等经典理论的阐述,以及它们在解释膜分离机理中的应用,都非常到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选择性阻碍”和“动力学分离”两种基本分离机制的细致区分,这让我对膜分离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缺陷工程”和“界面设计”等策略的介绍,更是让我看到了材料科学家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本书没有回避技术难题,而是积极探讨了各种解决策略,这让我对气体分离技术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它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激发创新思维的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