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字字帖系列·汉碑集字对联(一)

集字字帖系列·汉碑集字对联(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晓华,王宾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字帖
  • 汉碑
  • 对联
  • 集字
  • 临摹
  • 传统书法
  • 书法练习
  • 艺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468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316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集字字帖系列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书写纸
页数:24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书画艺术爱好者
  《汉碑集字对联(一)》是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的集字类书法碑帖。集汉碑隶书字体,共收楹联45副,方便读者临习、创作。《褚遂良楷书集字对联》是“集字字帖系列”丛书之一,是上海辞书出版社书法字帖的又一力作。

内容简介

  本套丛书“集字字帖系列”,书体包括简帛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从历代碑帖中选取代表性书家,汇成楹联、诗词作品集,适合已有临帖基础,尚缺创作经验的读者使用。本书尊重原帖原字,通过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将字在大小重轻倾侧等方面做到上下贯通、左右呼应,为读者创作时提供参考蓝本。

  汉碑即汉代碑刻。碑文字体以隶书为主,碑额文字多用篆书。汉碑(包括拓本)流传甚多﹐包括有《华山庙碑》﹑《礼器碑》﹑《史晨碑》﹑《曹全碑》等。

  本书通过集字成对联集中展现褚遂良楷书书法艺术,按字数多少、书写难易排列,便于临习。


作者简介

  郑晓华,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为我国首届书法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师从欧阳中石先生。长期从事书法教学、研究工作,著有《颜筋柳骨》、《书法艺术赏析》、“中国行草书鉴定字典大系”等专著。

前言/序言

  初学书法者必然先从临摹古人碑帖开始,点划结构风格务求酷似。临摹阶段以后则开始进入创作阶段。“从临帖到创作”是学书过程中必然面临的跨越,然而这一步跨越往往困难重重,有人可能一辈子都跨不过或者没有跨好而误入歧途。使用集字字帖来作为“从临帖到创作”的过渡,不失为一种简便快捷的好方法。为此,我们邀请资深书法教育家编辑出版一套从历代著名碑帖集字而成的楹联与诗帖,借助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将字在大小重轻倾侧等方面做到气息贯通、笔画呼应,力求以最完美的效果呈献给读者。

  汉碑书体和风格倾向大体可分为方拙朴茂、峻抒凌厉;典雅凝整、法度森严;奇古浑朴,诡谲多变三类。本书所选字体系出《曹全碑》、《乙瑛碑》、《孔宙碑》、《礼器碑》诸碑。编者耗数月之功,对每副楹联中的选字反复斟酌推敲,做到既忠于原著,所有点划仍出于原帖,无一笔代写,又不生搬硬套,适当运用电脑技术进行协调,终成此帖。因字源条件所限,有些对联或在平仄协调上尚存不足,我们且以较为宽松的眼光对待,还望读者见谅。


书目:《宋词鉴赏与创作精要》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宋代词学的辉煌成就,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宋词鉴赏与创作指南。全书共分七章,内容涵盖宋词的起源、发展脉络、流派风格、艺术特色、经典作品赏析以及现代创作探索,力求在理论深度与实践应用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 第一章:宋词的生成与时代背景 本章首先追溯了宋词从唐代“曲子词”演变而来的历史轨迹。我们详细考察了词体在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初步成熟,特别是晏殊、欧阳修等早期词人的贡献,为宋词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 重点阐述了宋代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对词体的影响。宋代文人阶层壮大,市民文化兴起,商业繁荣,这使得词这种更具歌唱性、更贴近日常情感表达的文学体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我们分析了宋代文人的心态转变,即从唐代的“言志”转向对个人生命体验、婉约情思的细腻捕捉。本章通过梳理这一历史节点,帮助读者理解宋词“别是一家”的独特地位。 第二章:宋词流派与主要词人研究 宋词的发展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本章将宋词划分为几个主要的流派,并对代表性词人进行深入剖析。 婉约派的巅峰: 重点研读柳永与李清照。柳永的“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体现了其对市井生活的深刻关照,分析其铺叙手法和对长调的贡献。李清照则被置于“一代词宗”的地位,探讨其“易安体”如何将女性的细腻情感提升到极高的艺术境界,尤其关注其前后期的风格变化及其对国家兴亡的感怀。 豪放派的崛起与确立: 详述苏轼对词体的革新。苏轼“以诗为词”,极大地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使其能够容纳哲理思辨、壮阔山河的描绘。他的“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是词体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随后,本章深入分析了辛弃疾的集大成。辛弃疾的词熔铸了苏轼的豪迈与柳永的铺叙,形成了“以文为词”的独特风格,对恢复中原的壮志与壮志难酬的悲愤,构筑了其词作的基调。 其他重要流派: 还包括对周邦彦“集大成”的精致格律之美、姜夔的清空高洁、吴文英的典雅绮丽等进行了梳理,勾勒出宋词艺术光谱的完整图景。 第三章:宋词的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 本章是鉴赏的核心,系统总结了宋词区别于诗歌的独特艺术特征。 格律与音律之美: 深入解析词牌、长短句的结构特点。词的音乐性是其生命所在,本章详细解释了“平仄”、“句读”、“换头”等音乐化元素如何服务于情感的起伏。 意象的运用与情景交融: 分析宋词中常见的经典意象,如“残月”、“小楼”、“杨柳”、“芳草”,探讨这些意象如何被赋予特定的情感内涵。重点阐述宋词如何通过“情景交融”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语言的锤炼与表现力: 区分宋词的“雅”与“俗”。考察词人如何将典雅的书面语、生动的口语和富有音乐性的韵脚巧妙结合,形成既精炼又流畅的语言风格。特别讨论了宋词中叙事、抒情、议论的平衡艺术。 第四章:经典作品赏析与深度解读 本章选取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作五十余首,进行逐篇精讲。 赏析范例: 1. 婉约之至: 柳永《雨霖铃》的层层递进,李清照《声声慢》的叠字艺术。 2. 豪迈之巅: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气势磅礴与哲理蕴含,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悲壮与沉郁。 3. 格律典范: 周邦彦《少年游》的章法布局,姜夔《扬州慢》的景物描摹与怀古之思。 每篇赏析均遵循“背景介绍—文本细读—艺术手法分析—时代意义总结”的结构,力求让读者不仅知其美,更解其妙。 第五章:宋词的“词体意识”与文体争鸣 本章从更宏观的文学理论角度,探讨宋代文人对词体的自觉认知。 分析了宋代文人对“诗尊词卑”观念的反叛与超越。考察了苏轼“论诗词”中的观点,以及后世对词体地位的不断拔高,如何最终使得词成为与诗并驾齐驱的文学高峰。讨论了词在叙事功能、议论功能上所受到的限制与如何突破这些限制的努力。 第六章:宋词的后世影响与现代传承 本章探讨宋词对元曲、明清小说乃至近现代白话文学的影响。分析宋词的审美趣味如何渗透到后世的戏曲唱词和散文创作中。 着重探讨了在现代教育和文化复兴中,如何重新认识和推广宋词的价值。本章尝试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宋词中蕴含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哲理,引导读者将古典智慧融入当代生活。 第七章:宋词创作实践指导 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创作。本章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宋词创作方法论。 入门步骤: 如何选择词牌、掌握基本格律和韵脚。 素材积累: 如何将日常生活、自然观察转化为入词的素材。 技巧训练: 重点训练长短句的节奏感、意象的提炼与情感的节制表达。 范例解析与模仿: 选取适合初学者的词作,进行“拆解—模仿—再创作”的练习模式,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宋词的创作规律。 本书语言力求准确流畅,既有学者的严谨考证,又不失文学欣赏的愉悦性,是学习、鉴赏和创作宋词的案头必备之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市面上那些流行的新派书法字帖有些审美疲劳了,总觉得少了点“根”。当我无意中接触到这套“集字字帖系列”,特别是这本《汉碑集字对联(一)》,简直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它没有花哨的排版,没有多余的解说,就是最纯粹的碑帖呈现。这让我回想起年轻时在老家旧书摊上淘到的那些珍贵拓片。这本字帖的选材非常讲究,每一组对联的组合都体现了编辑者深厚的文化功底。它不是简单地把汉碑上的单字凑在一起,而是经过精心编排,保证了对联在内容和书法风格上的和谐统一。我尝试着跟着这个字帖练习了一周,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端庄”二字的理解。以前总以为端庄就是板正,但汉碑的端庄,是建立在强大的内力基础上的,它有一种势不可挡的张力。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写一些需要气场支撑的场合用笺的人来说,简直是最好的指路明灯。唯一的小遗憾是,如果能附带一些关于这些碑刻背景的简短介绍就更好了,当然,这也可能是为了保持字帖的纯粹性而刻意为之吧。

评分

这本《集字字帖系列·汉碑集字对联(一)》真的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对手写中国传统书法有种莫名的向往,尤其对古朴厚重的汉碑情有独钟。市面上很多字帖要么是楷书的千篇一律,要么就是行书的潇洒有余而古韵不足。但这本书,完美地捕捉了汉碑那种沉雄、拙朴的气韵。当我翻开第一页,那些遒劲的笔画、饱满的结构,瞬间就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时代。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字帖,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我特别喜欢它选取的对联内容,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采。对于初学者来说,或许会觉得有些吃力,因为汉碑的笔法确实更注重气势的连贯和力量的内敛,但对于有一定基础,想提升自己书写格局的书友来说,这简直是如获至宝。它不只是教你“怎么写”,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去感受”那种古人的笔意和心境。我准备按照书中的步骤,从基础的结构拆解开始,一点点地去临摹和体会,相信假以时日,我的书法定会有质的飞跃。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墨色印制清晰,临摹起来非常顺畅,不会有洇墨的困扰。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是冲着“对联”这个形式购买的。我的家族每年春节都有贴春联的传统,但每年用的都是印刷体或者比较俗气的印刷春联,总觉得少了点人情味和文化品位。我希望能亲手写出一副真正有气势的春联。这本《汉碑集字对联(一)》恰好满足了这个需求。汉碑的风格,那种古拙雄浑的韵味,用在春联上,立刻就提升了档次。我仔细研究了书中的结构布局,发现它对单字的结构处理非常到位,即使是常见的字,在汉碑的风格下也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比如“福”和“寿”的写法,不再是坊间常见的圆润,而是带着棱角和力量感,非常适合表达对未来坚定的期盼。我已经开始挑选最适合我家大门的对联,准备对着这个字帖,一笔一划地练习,务求在除夕夜能呈现出最完美的笔迹。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偏向实用,方便平铺书写,这点非常贴心,体现了对使用者体验的重视。

评分

作为一个常年与古籍打交道的文字工作者,我对字体的美感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这本汉碑集字对联,在我看来,是近年来书法出版物中的一股清流。它成功地将“集字”的灵活性与“碑帖”的权威性结合起来。我们都知道,汉碑往往是碑刻文字,很多细节在拓片上容易失真,或者难以捕捉其原貌的立体感。而这本书的制版技术显然非常高超,它尽可能地还原了那种刀刻石凿的苍劲感和斑驳感,这对于我们研究汉隶的笔法演变非常有价值。它不是那种为了迎合大众而“美化”了的字帖,它保留了汉碑的“野趣”和“拙朴”,这种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才是最难能可贵的。我已经将它与我收藏的其他几本隶书字帖放在一起对比研究,发现它在字体的连带和气息的贯通上,有着独特的见解。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普通练字工具的范畴,更像是一本小型的、实用的隶书碑帖精选集。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集字”这种方式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不如直接临摹某一块完整的碑帖来得纯粹。但试用了这本《汉碑集字对联(一)》后,我的看法完全改变了。编辑者巧妙地将汉碑中散落的、极具代表性的单字,通过对联的形式重新组合,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完整的艺术品。这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也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何在实际应用中运用汉隶的笔法。比如,有些碑帖的某些字写得特别精彩,但你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语境去练习它。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现成的、符合传统书写习惯的框架——对联。这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重复,而是在“创作”中学习。我发现,通过练习这些对联,我对于隶书的“蚕头燕尾”的形态把握精确了很多,而且学会了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安排好字与字之间的疏密关系。这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将古朴书风融入现代书写实践的人来说,都是一本极具指导意义的范本。它教会了我如何让古老的文字,重新拥有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

书法书已经收到了,很满意!

评分

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重要事说三遍

评分

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重要事说三遍

评分

各种隶书字体的合集

评分

不错 很好的系列

评分

不错 很好的系列

评分

不错 很好的系列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