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相關專業師生 工藝越是接近我們的生活,其美便越發溫和。
想要認識器物,就必須親手去觸碰,用雙手將其抱起來感受。
工藝之美清清楚楚地告訴給我們:我們應該相信這世界上存在著比我們更加偉大的事物。而隻有對偉大事物的皈依纔能讓我們找到真正的自我。
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瞭柳宗悅zui重要的兩部作品《工藝之道》《工藝文化》。他曾說:“因為有瞭工藝之道,美之國度纔能得以實現。工藝文化纔是與器物相結閤、使國傢變得美而健康的基礎。”
《工藝之道》是關於工藝性質的論文集,講述瞭民藝運動的理論基礎,為工藝之美做瞭定調,闡述瞭何謂正確的工藝、錯誤的工藝以及工藝的未來發展。
《工藝文化》上篇“造型藝術”探索瞭工藝在多種藝術中的位置,及其與美術的關係。中篇“工藝之種種”說明瞭各種工藝的特殊性及工藝的正統。下篇“美與工藝”探討瞭工藝美的目標和特色以及如何實現美等問題。
作者簡介
柳宗悅
1889-1961
日本著名民藝理論傢,美學傢。他是“民藝”一詞的創造者,被譽為“民藝之父”。他創辦瞭日本民藝館並任首任館長,曾任日本民藝協會首任會長。他創辦雜誌,著書立說,普及推廣“民藝”的理念,發起民藝運動,發現生活中的民藝品的實用價值,提倡“用之美”,並身體力行收集整理民間器具,構建瞭具有獨特意義的東方審美體係。
目錄
目錄
工藝之道
3 第一章 緒言
13 第二章 工藝之美
29 第三章 正確的工藝
53 第四章 錯誤的工藝
69 第五章 走嚮未來的工藝
107 第六章 工藝之美論的先驅者
119 第七章 概要
工藝文化
141 上篇 造型藝術
143 第一章 工藝問題
147 第二章 藝術分類
155 第三章 美術與工藝
173 中篇 工藝之種種
175 第一章 手工藝
193 第二章 機械工藝
203 第三章 工藝的正統
207 下篇 美與工藝
209 第一章 工藝的成立
233 第二章 美的目標
247 第三章 工藝美的特色
273 第四章 美之國度與工藝
精彩書摘
就像一朵花中也蘊藏著存在的法則一樣,每一件器物中也存在著工藝的法則。美麗的古代作品對我訴說瞭些什麼?我將毫無保留地記敘下來。以下就是工藝應該遵守的法則。遵循法則者可稱之為美麗的、正確的、健全的、完整的工藝,與之相悖者則失去瞭工藝的意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工藝的法則為何?已闡述的“工藝美”嚮我展示瞭以下幾條法則。
(一)工藝的本質為“用”,“用”是高於一切的根本。一切品質、形態、裝飾,關於工藝的一切圍繞“用”運轉。離開這一中心,工藝性和工藝美也將逐漸喪失。器物是美或醜,是徒勞或是高價值,一切的根本取決於它是否有用。要成為正確的工藝,就是緻力於其能實現“用”。這個目標纔是健康美之母。形狀是為“用”服務的。安定之美基於“用”而成,姿態之美是為瞭幫助“用”的發揮。難道不該認為這是服務觀念的體現嗎?忽視“用”,可以得到從器物中聯想到的誠實、健康、樸素之類的美嗎?
將“用”放在次要位置的話,工藝的本質和美就將死去。看看古籍的裝幀吧,那所有穩健的美感就是從實用而來的。比起它們,隻是為瞭美的現代裝幀必然是醜陋的。注重美之人,必然是要飽受被美所拋棄的矛盾。因為在工藝中,隻有“用”産生美。更不要說為瞭利益而做齣來的東西,會伴生怎樣的性質和怎樣的美呢?製作無用之物時,他沒有完成任何工藝上的任務。真正追求美的人,不追求美,而追求“用”。工藝美的奧妙隻存在於“用”。“用”與美在工藝中是同時實現的。在工藝的世界中,怎麼會存在“唯有美”卻無用的怪物呢?
然而我還是要小心補充一句。這裏的“用”不單是物質上的用。唯物意義上的“用”不過是架空的概念。“唯有美”也是唯心意義上的空論。“用”是物和心兩方麵的“用”。物質和精神不是二相,而是不二。所有謬誤和偏見都是從物心區彆中産生的。如果隻是物質上的“用”,那又何須美呢?色彩、花紋也將即刻從工藝中消失吧。從唯物觀點看一件作品,將很快與醜結閤在一起。相反,如果是為瞭心而製作,又需要什麼“用”呢?如果隻是為瞭錶現美,又怎麼會有愚人選擇用途。不是還有繪畫和雕刻嗎?工藝因無心之用而活。無心之物,無物之心,都不過是抽象概念。違逆心,器物不能順利起作用。醜陋之物自然不會稱手。難道會有純粹是為瞭心而製作的器物嗎?美麗之物,自然會讓人想去使用。不想使用的美,不能稱為真正的美。欠缺美的器物不是完整的用具,欠缺“用”的器具不是完整的美器。
就像鋤地時會口唱號子,實用的器物也伴隨著美。“用”産生美,美幫助“用”。“用”是不二物心的“用”。實現“用”,就實現瞭工藝。遠離“用”,同時也遠離瞭美。裝飾品為何醜陋?全因它們不是用具。縴細、華美、細緻,這些性質並無用處,所以遠離美。相較於工藝,它們更接近於美術。因為它們首先追求美,再追求“用”。但在工藝領域,放棄“用”就是放棄美。不能服務、隻能裝飾的器物在工藝中是有罪的。同樣,奢侈於道德有罪。被認為是美的頂點的初代茶具,原來就完全是為瞭實用而製作的。
前言/序言
自序
我在由美術文化嚮工藝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深切地感受到造型文化的發展方嚮,這並沒有任何排斥美術的意思。我認為,美的方嚮在於同生活的結閤,現在,這個問題日趨顯示齣它的迫切性。在生活圈內獲取美術之美的時代已經到來。在此,美術的工藝化被賦予瞭新的意義。未來美學所肩負的重任便是解說如下這些真理:隻有將美與生活緊密結閤,工藝文化纔能顯現,美的健康化纔能得以實現,這種美纔能算得上真正之美。總之,越貼近生活,美的程度就愈甚。
這個原理想要說明什麼呢?另外,使之成為可能的原因是什麼呢?工藝之美的目標又是什麼呢?美與工藝性之間又存在著怎樣的關係?關於上述種種問題,
筆者將在本捲中為大傢一一解答。
在筆者房間裏(本書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在這個房間裏完成的),掛有一副寫有“無事”二字禪語的匾額。仔細想來,我來到這個山莊,所要闡述的真理都可以歸結到這二字上來。在這以外的任何地方都無法找尋齣工藝的美之歸宿。在任何時代,對任何民族來說,這都是亙古不變之原理。這雖是禪語,但是也同樣適用於闡述美之場閤。乍看之下,可能會有人覺得這是極平凡的理念,但是世上再也沒有比這更加正確、可靠的目標瞭。如若在這種理念之下打下牢固的文化基礎,那麼曆史必定又會是另一種風景吧?尤其是在伴隨著人類生活的工藝中,這種理念更是不可動搖的目標。
本書大體上由以下三部分組成:上篇、中篇、後篇。其中,上篇也稱為序論,在這部分主要論述工藝在藝術中所占據的位置,尤其要闡明的是在造型領域中,工藝與其相對應的美術之間的關係;中篇涉及工藝品的分類,主要討論工藝的各種特質以及相互之間的界限;下篇也就是文章的結論部分,也是本書最重要的部分,在後篇中,主要論述對象為工藝美論以及工藝文化論。尤其要闡明的是為瞭,實現美之王國,工藝所做齣的貢獻之大以及工藝性是美之自身非常重要的因素這一事實。
在對這些方麵進行論述、闡明之時,筆者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外來思想的影響。在對工藝論進行歸納總結,並整理成文時,大多數的學者或許會遍覽古今中外書籍,以作參考,並加以詳細注釋。然而,我要將這一切捨棄掉,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是在我們周圍找不到切實可行的工藝理論,二是這門學問始創於日本,日本也被希望成為工藝理論的集大成者。在工藝界所發起的運動雖然以“民藝運動”之名而為世人所知,但是令我們自豪的並非是因其起源於外國思想,而是日本土生土長之思想的事實。雖然我們對歐美人所選取的工藝立場進行瞭迴顧反思,但是這對我們並沒有任何的幫助。因此,筆者在這裏所敘述的思想沒有任何模仿的性質。如今,在趨於迎閤的思想界以及造型界中,開闢獨有之道,即便有所欠缺或存在不成熟的地方,依然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這是因為日本人率先嚮前踏齣瞭一步,為工藝指明瞭前進方嚮。我想這個時代已經悄然而至。
筆者意欲在本書中將之前所著的有關工藝的種種工藝散論按照一定的順序歸納、匯總,並通過盡可能懇切的敘述,將之呈現在大眾麵前。為瞭不使通篇之立論過於抽象,筆者嘗試著不斷舉齣實例以進行具體說明。同樣,在對與工藝相關的其他領域的敘述中,這種敘述方法也是最閤理的。基於同樣的目的,加以短
注,這些也都符閤文章的主旨要求。遠離物而論述美的做法毫無意義。
我深切希望閱讀本書的讀者能夠讀一下我的另一本主要著作《工藝之道》。從《工藝之道》可以汲取隱含在工藝世界的無數神秘真理。另外,在最近刊印齣版的《什麼是民藝》(昭和書房刊)以及《工藝》(創元選書)二書中也能找尋到有關工藝美論的論述。
本書一半創作於伊豆今井a湖濱之畔,一半創作於相州箱根。為使自己能安心創作,兩位好友中丸一平、住井辰男特為我提供瞭如此安閑寜靜之所。在此,特將他們的深情厚誼銘記下來以示感謝。同時,在齣版方麵受到瞭式場俊三先生的鼎力支持。對上述人員的大力支持,筆者錶示衷心的感謝。
柳宗悅
昭和十六年(1941年)九月一日
著於函領小塚山莊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深入探究人類精神世界、探討生活意義與自我超越的著作的簡介,與《工匠自我修養》的主題無關: --- 《無盡之境:心智的疆域與存在的重構》 【書籍簡介】 一、 序言:迷失在宏大敘事中的個體 人類文明的進程,往往伴隨著對外部世界的徵服與對物質邊界的拓展。然而,當我們站在科技文明的巔峰,物質的極大豐裕並未帶來預期的精神滿足。相反,一個深刻的悖論浮現:我們擁有前所未有的聯結能力,卻體驗著前所未有的疏離感;我們掌握瞭改造自然的力量,卻對自身存在的意義感到茫然。 《無盡之境:心智的疆域與存在的重構》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誕生的。它並非一本關於技術進步或社會變革的論述,而是一次對人類內在經驗的深度潛航。本書的作者,著名的哲學傢與認知科學傢艾倫·維斯珀,以其跨越現象學、神經科學與東方哲學的廣博視野,試圖為現代人繪製一張通往“內在真實”的地圖。 二、 心智的結構與錯覺的堡壘 本書的第一個核心部分,緻力於解構我們習以為常的“自我”概念。維斯珀認為,我們所執著的“我”並非一個堅固的實體,而是一個由記憶、期望和習慣性反應構築的、持續重構的敘事結構。 我們通過感官接收世界,但真正的挑戰在於,我們如何詮釋這些信號。作者詳盡分析瞭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在塑造我們的現實感中的隱秘作用——那些我們深信不疑的信念,可能僅僅是高效處理信息的副産品,而非對客觀真理的忠實反映。 維斯珀引入瞭“心智的穹頂”概念,描述瞭我們如何將自身經驗局限在一個由自身預設和文化灌輸構成的封閉係統中。他邀請讀者進行一場艱苦的“反嚮工程”,審視那些我們從未質疑過的基石:時間感、因果律的必然性,乃至對“自由意誌”的理解。通過對意識流的細緻剖析,本書揭示瞭行動與意圖之間的復雜張力,挑戰瞭綫性、單嚮度的自我決定論。 三、 存在的拓撲學:關係與場域的重塑 如果說第一部分是關於拆解內在的堡壘,那麼第二部分則關注“存在”如何在一個動態的關係網絡中得以彰顯。維斯珀深受梅洛-龐蒂(Merleau-Ponty)的具身認知理論影響,強調身體絕非單純的載具,而是我們與世界互動的首要界麵。 本書深入探討瞭“在場”(Presence)的哲學意義。我們常常活在對過去的懊悔或對未來的焦慮中,唯有徹底迴歸此時此地的身體經驗,纔能體驗到真實的存在感。作者引用瞭大量的跨文化案例,展示瞭不同社會形態中,個體如何通過儀式、勞動和社群互動,來錨定其在宇宙中的位置。 維斯珀提齣瞭“存在的拓撲學”——一種非綫性的、流動的空間觀。在這個場域中,界限是滲透性的:他者不是一個完全外在於我的實體,而是構成我自身意義的一部分。對“他者”的真正理解,要求我們放棄批判性的距離,進入一種共鳴性的接收狀態。這對於理解現代社會中日益加劇的群體極化現象,提供瞭深刻的理論基礎。 四、 意義的煉金術:從虛無中提煉價值 現代生活的一個核心睏境是“意義的匱乏”。在宏大敘事(宗教、意識形態)崩塌之後,個體必須獨自麵對宇宙的冷漠與自身的有限性。許多人試圖通過消費主義或短暫的刺激來填補這個空洞,但終究徒勞。 《無盡之境》的第三部分,則探討瞭如何在承認生命本質的偶然性與無意義性的前提下,主動創造和承擔價值。維斯珀拒絕瞭簡單的“積極心理學”口號,而是倡導一種更具重量感的“負重前行”的姿態。 他藉鑒瞭存在主義的勇氣,同時融入瞭東方哲學中關於“無為”與“順勢而為”的智慧。真正的價值創造,並非強行將意誌投射到世界上,而是在深刻理解自身局限的基礎上,選擇性地投入我們的有限精力。這種投入,不是為瞭達到外部的成功標準,而是為瞭讓行動本身成為一種自我肯定和意義的顯現。 作者通過分析藝術創作、深刻的對話以及麵對死亡的準備,展示瞭如何將生命中的不確定性、痛苦和局限性,轉化為自我超越的動力。生命的意義不是被發現的寶藏,而是被持續“煉化”的産物。 五、 結語:通往未被命名的領域 本書的終極目的,是引導讀者超越已知的概念框架。維斯珀不提供確切的答案,因為他堅信,最深刻的真理總是處於語言和定義的邊緣,位於“未被命名”的領域。 《無盡之境》要求讀者進行一場深刻的智力與情感上的冒險:去質疑那些讓你感到舒適的確定性,去擁抱心智的廣袤與內在的悖論。它是一份邀請函,邀請每一位精神上感到飢渴的讀者,踏上重新構建自己與世界關係的徵程。這本書將徹底改變你對“我是誰”、“我如何存在”的理解,並開啓通往更深邃、更豐富的存在體驗之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