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集:髹飾錄解說

王世襄集:髹飾錄解說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世襄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古典傢具
  • 髹飾
  • 工藝
  • 木工
  • 傳統工藝
  • 傢具史
  • 文化
  • 藝術
  • 收藏
  • 王世襄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42767
版次:1
商品編碼:11347677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王世襄集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王世襄集:髹飾錄解說》是王世襄先生對我國現存一部古代關於漆器工藝專著的解讀,包括全麵的注釋與講解。

內頁插圖

目錄

凡例
前言
硃啓鈐先生序
硃啓鈐先生《髹飾錄》弁言
楊明《髹飾錄》原序
髹飾錄
1 乾集
2 利用第一
3 鏇床
4 金
5 銀
6 蒂
7 活架
8 棧
9 揩光石
10 磚石
11 銼
12 色料
13 五格<扌遝>筆覘
14 鈿螺老蚌車鰲玉珧
15 髹刷
16 罌子桐油
17 削刀捲鑿
18 筒羅
19 蘸子
20 引起料
21 粉筆粉盞
22 挑子
23 漆畫筆
24 雕刀
25 帚筆繭球
26 濕漆桶濕漆甕
27 蔭室
28 圬
29 洗盆帉
30 窨
31 幾
32 灰
33 布斮絮麻筋
34 捎盤髹幾
35 生漆熟漆
36 曝漆盤煎漆鍋
37 曝漆挑子
38 模鑿斜頭刀銼刀
39 筆覘<扌遝>筆覘
40 濾車幦
41 膠
42 楷法第二
43 三法
44 二戒
45 四失
46 三病
47 六十四過
48 麭漆之六過
49 色漆之二過
50 彩油之二過
51 貼金之二過
52 罩漆之二過
53 刷跡之二過
54 蓓蕾之二過
55 揩磨之五過
56 磨顯之三過
57 描寫之四過
58 識文之二過
59 隱起之二過
60 灑金之二過
61 綴甸之二過
62 款刻之三過
63 鉋劃之二過
64 剔犀之二過
65 雕漆之四過
66 裹之二過
67 單漆之二過
68 糙漆之三過
69 丸漆之二過
70 布漆之二過
71 捎當之二過
72 補綴之二過
73 坤集
74 質色第三
75 黑髹
76 硃髹
77 黃髹
78 綠髹
79 紫髹
80 褐髹
81 油飾
82 金髹
83 紋匏第四
84 刷絲
85 綺紋刷絲
86 刻絲花
87 蓓蕾漆
88 罩明第五
89 罩硃髹
90 罩黃髹
91 罩金髹
92 灑金
93 描飾第六
94 描金
95 描漆
96 漆域
97 描油
98 描金罩漆
99 填嵌第七
100 填漆
101 綺紋填漆
102 彰髹
103 螺鈿
104 襯色甸嵌
105 嵌金嵌銀嵌金銀
106 犀皮
107 陽識第八
108 識文描金
109 識文描漆
110 摣花漆
111 堆漆
112 識文
113 堆起第九
114 隱起描金
115 隱起描漆
116 隱起描油
117 雕鏤第十
118 剔紅
119 金銀胎剔紅
120 剔黃
121 剔綠
122 剔黑
123 剔彩
124 復色雕漆
125 堆紅
126 堆彩
127 剔犀
128 鎸甸
129 款彩
130 鉋劃第十一
131 鉋金鉋銀
132 鉋彩
133 煸斕第十二
134 描金加彩漆
135 描金加甸
136 描金加甸錯彩漆
137 描金散沙金
138 描金錯灑金加甸
139 金理鈎描漆
140 描漆錯甸
141 金理鈎描漆加甸
142 金理鈎描油
143 金雙鈎螺鈿
144 填漆加甸
145 填漆加甸金銀片
146 螺鈿加金銀片
147 襯色螺鈿
148 鉿金細鈎描漆
149 銫金細鈎填漆
150 雕漆錯鎸甸
151 彩油錯泥金加甸金銀片
152 百寶嵌
153 復飾第十三
154 灑金地諸飾
155 細斑地諸飾
156 綺紋地諸飾
157 羅紋地諸飾
158 錦紋鉋金地諸飾
159 紋間第十四
160 銫金間犀皮
161 款彩間犀皮
162 嵌蚌間填漆填漆間螺鈿
163 填蚌間銫金
164 嵌金間螺鈿
165 填漆間沙蚌
166 裹衣第十五
167 皮衣
168 羅衣
169 紙衣
170 單素第十六
171 單漆
172 單油
173 黃明單漆
174 罩硃單漆
175 質法第十七
176 棬榡
177 閤縫
178 捎當
179 布漆
180 垸漆
181 糙漆
182 漆際
183 尚古第十八
184 斷紋
185 補綴
186 仿效闞鐸《髹飾錄》跋
《髹飾錄解說》批注說明
漆器門類及名稱錶
引證漆器實物目錄
《髹飾錄解說》索引
彩版
附錄
一本好書讀《髹飾錄解說》
“昂首猶作花,誓結豐碩子”王世襄和他的《髹飾錄解說》
王世襄編著書目

精彩書摘

  “藏鋒清楚,隱起圓滑”,是張成、楊茂和永、宣兩朝剔紅的特點,在後麵的實例中將進一步論及。縴細精緻,是指錦地而言的。但也隻是和壓地的主題花紋相較,纔會覺得錦地“縴細精緻”。如果與時代較晚的雕漆相比,則元代及明初的剔紅錦地,應當說是較大較粗的。一般來說,嘉靖時的雕漆錦地比永、宣時的細,萬曆時的又比嘉靖時的細。錦地由粗而細,正是明代雕漆演變發展的規律之一。
  元代及明初的雕漆,以花卉為題材的,如牡丹、茶花、菊花、梔子、玉簪等等,一般都花葉密布,沒有錦地。山水人物則有錦地。所謂“又有無錦文者”,當指刻花卉的剔紅而言。[其有象旁刀跡見黑綫者,極精巧][古人精造之器,剔跡之紅間露黑綫一二帶。一綫者或在上,或在下;重綫者,其間相去或狹或闊無定法,所以傢傢為記也]以所見到的故宮博物院一百幾十件永樂、宣德剔紅藏品來說,多數都有黃、楊兩氏所指齣的黑綫。有的一條,有的兩條。一條黑綫,實際上就是一層黑漆。也就是說,剔紅器的漆胎在逐層上硃漆的過程中,加進瞭一道或兩道黑漆。最後剔刻花紋,刀口便露齣黑綫。這與剔犀(見127)的色層相間,正是同一道理。從實物來看,一條黑綫的,往往貼近硃漆的底層(如故宮博物院藏的永樂款牡丹孔雀紋剔紅大盤,詳後);兩條黑綫的,靠下的一條,也多接近底層(如故宮博物院藏的明初牡丹綬帶紋剔紅大圓盒)。因此除瞭如楊注所說,黑綫是各傢齣品的記號外,它還有指示剔刻深度的作用。刀子刻下去,見到黑綫,等於說已快到硃漆的底層,這樣便可以引起刻者的注意,不至於刻得太深,露齣胎骨。另一方麵,它也可以指示漆工將全器的花紋,刻得深淺一緻。
  ……

前言/序言


漆器研究與文化傳承:一部跨越時空的對話 第一部分:漆藝的韆年流光——從古代到近代的演變 漆,這種源於中國古代的天然高分子材料,以其溫潤的光澤和堅韌的物理特性,在中國文化中占據瞭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僅是一種塗飾工藝,更是中國藝術精神的載體,承載著曆史的重量與文人的情懷。 古代漆器的濫觴與發展 漆器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河姆渡遺址齣土的硃漆陶碗,標誌著漆藝的初現端倪。隨著時代的推進,尤其是在商周時期,漆器的製作工藝達到瞭一個早期的高峰。這一時期的漆器,多用於祭祀禮器和貴族生活用具,其紋飾風格古樸、神秘,常以饕餮紋、夔龍紋等展現齣強烈的宗教和政治意味。色彩上,紅、黑二色為主導,濃墨重彩,氣勢恢宏。 進入春鞦戰國,漆器的發展呈現齣多元化的趨勢。地域風格開始顯現,吳越之地的薄胎漆器以其輕盈精巧聞名,而楚地的漆器則以其繁縟的雲雷紋和大膽的動物形象著稱。此時,鑲嵌工藝如金銀錯、螺鈿等技術開始融入漆器製作,極大地豐富瞭漆器的錶現力。 秦漢時期,漆器工藝迎來瞭第一次飛躍。漆器的使用範圍進一步擴大,實用性與觀賞性並重。髹飾技術日趨成熟,如戧金、描金等技法廣泛運用。長沙馬王堆漢墓齣土的漆器群,是研究漢代漆器工藝的無價之寶,其完整性和工藝的精湛程度令人嘆為觀止。 隋唐的輝煌與宋元的流變 隋唐盛世,漆器藝術達到瞭技術與審美的巔峰。唐代的漆器,氣度雍容華貴,吸收瞭佛教藝術的元素,金銀平脫工藝的運用,使得漆器錶麵如同流光溢彩的織錦,光彩奪目。此時,漆器不僅僅是器物,更是宮廷藝術的代錶,反映瞭盛世的繁華氣象。 宋代,隨著文人審美品味的提升,漆器風格開始轉嚮內斂、雅緻。唐代的富麗堂皇被宋人所追求的“天真自然”所取代。螺鈿、戧金等工藝的運用更加精微,注重材質的自然美和綫條的疏朗簡潔。這一時期的漆器,與宋瓷、宋畫共同構建瞭宋代獨有的藝術風貌。 元代,受濛古族藝術風格的影響,漆器的裝飾上齣現瞭新的變化,尤其是對大型器物的製作和材質的創新。但總體而言,元代的漆藝承上啓下,為明清的復興奠定瞭基礎。 明清兩代的集大成與轉型 明清時期,是中國漆器工藝的又一個高峰,同時也是其走嚮成熟與定型的階段。明代永樂、宣德年間,漆器工藝精益求精,特彆是雕漆,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北京大漆廠和福州脫胎漆器等地方流派逐漸形成並成熟。其中,剔紅(雕漆)技藝,將漆層層堆疊至數毫米乃至一厘米厚,再用刀精雕細刻,其難度和藝術價值極高,是明代漆器的標誌。 清代,宮廷漆藝對工藝的規範化要求達到瞭極緻,匠人對各種技法的掌握已臻化境。同時,受西方文化影響,一些新題材和新的工藝嘗試也開始齣現。然而,隨著西洋化學漆料的引入和市場對快速仿古的需求增加,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開始麵臨挑戰。 第二部分:材料的哲學——漆的本質與特性探微 漆,並非簡單的顔料,它是一種復雜的天然樹脂,是桯(chéng)樹、漆樹等特有植物的汁液凝結而成。理解漆器,必須從理解漆的化學特性入手。 生漆的物理與化學 生漆(天然漆液)的乾燥過程並非簡單的蒸發,而是一個復雜的氧化聚閤反應。生漆中含有漆酚、漆酶等多種成分。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高濕度和適宜的溫度是關鍵),漆酶催化漆酚分子間的交聯聚閤,最終形成一層堅固、防水、耐酸堿、絕緣的保護膜。這種膜層具有驚人的韌性,使其能夠承受物理撞擊和環境變化。 不同工序中的漆料 在漆器的製作過程中,使用的“漆”並非一成不變。從底層的打磨基底到最終的飾麵,需要用到好幾種不同處理方式的漆料: 1. 髹漆(Base Coat): 用於打底層,通常是配置瞭石灰、糯米等材料的混閤漆,提供器物的骨架和初步的硬度。 2. 髹飾漆(Decorative Coat): 用於最終的裝飾和著色,如硃漆、黑漆,或加入礦物顔料調配的彩色漆。 3. 光漆(Finishing Coat): 用於罩光,使器物錶麵産生溫潤的光澤,這層漆往往對環境的控製要求最為苛刻。 正是這種對材料的精細掌控和對環境條件的苛刻要求,使得漆器的製作成為一項極其耗時且需要經驗積纍的技藝。每一個環節的細微變動,都會影響到最終成品的色澤與耐久性。 第三部分:工藝的交響——髹飾技法體係的梳理 漆器的生命力在於其豐富多變的髹飾技法。這些技法如同交響樂章中的不同聲部,共同譜寫齣漆藝的華美篇章。 雕漆技藝的深度與廣度 雕漆是漆器工藝中最為復雜和耗時的門類。它依賴於厚堆的漆層,然後進行精細的雕刻: 剔紅(雕紅): 將硃漆層層堆疊至極厚,然後用刀工細刻齣圖案。刀法講究,如“遊絲描”、“鏤空雕”等,使得紅色在光綫下層次分明,立體感極強。 剔黃/剔黑: 與剔紅原理相同,但底色或麵色為黃色或黑色,風格各有側重。 戧金/填金: 在漆麵上刻齣紋路後,用金箔或金粉填入刻痕中,形成金色綫條,尤其在宋元時期較為流行,後演變為戧金,即將金箔刻入已髹的漆層中。 鑲嵌藝術的珠光寶氣 鑲嵌技術極大地提升瞭漆器的奢華程度: 螺鈿(Mother-of-Pearl Inlay): 使用海貝殼經過打磨切割成薄片,鑲嵌於漆胎之上。唐代的螺鈿工藝已能做到薄如蟬翼,唐代以後則多以塊狀螺鈿為主,展現齣貝殼天然的虹彩。 金銀錯/金銀平脫: 在漆器錶麵刻齣紋路,然後將金銀片嵌入其中。平脫則是將金銀片與漆層一同打磨至平齊,光潔如鏡。 繪飾與描畫的細膩錶達 除瞭立體雕刻和鑲嵌,描繪和書寫也是漆器裝飾的重要手段: 描金/戧描: 使用金粉或金箔細緻地在漆麵上繪製圖案,要求運筆極其穩定流暢。 蒔繪(Maki-e): 雖然主要見於日本漆器,但其淵源可以追溯到唐宋的描金技法,即在半乾的漆麵上撒上金、銀粉末,使其附著成畫。 脫胎技法的輕盈革命 脫胎工藝是製造大型漆器或異形器物的關鍵技術。藝人先用泥土塑形,然後在泥胎上層層髹漆,待漆層完全乾燥堅硬後,再將內層的泥胎掏齣或溶解,剩下的漆殼即是器物主體。這種技術製造的漆器輕便、堅固,是漆器史上的一大突破。 第四部分:文化意蘊與傳承的思考 漆器藝術的價值,不僅在於其精湛的工藝,更在於其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它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中庸”之道、道傢追求的“樸素之美”以及儒傢推崇的“禮製規範”都有著深刻的聯係。從祭祀的重器到文人的清供,漆器始終是中國社會結構和審美情趣變遷的忠實記錄者。 進入近現代,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傳統手工藝的生態環境受到瞭巨大的衝擊。漆藝的復雜性、高昂的成本和漫長的製作周期,使其在麵對現代批量生産的器物時,顯得力不從心。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保持傳統工藝的生命力,使其不僅僅是博物館中的“古董”,而是能夠融入當代生活的“藝術品”,是每一位漆藝傳承者和研究者必須麵對的課題。對漆藝曆史和技法的深入研究,正是為瞭更好地理解其核心價值,並在創新中實現真正的文化復興。

用戶評價

評分

從文獻整理和學術貢獻的角度來看,這套《王世襄集》無疑是後學者的寶貴財富。它係統地梳理和呈現瞭王世襄先生畢生的研究成果,結構清晰,脈絡分明,為相關領域的研究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我尤其贊賞這種匯編的體例,它使得原本可能散落在不同期刊、不同年代的零星研究得以集中展示,便於進行整體性的把握和深入的比較研究。對於任何一個打算進入此領域進行深入探索的人來說,這套書是繞不開的起點和繞不開的參照係。它的齣現,極大地降低瞭研究門檻,同時也樹立瞭一個極高的學術標杆,促使後來者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其影響深遠,難以估量。

評分

這套書的價值,絕不僅僅體現在知識的傳授上,更在於它所傳遞齣的一種人生哲學。在先生的字裏行間,我感受到瞭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物”的尊重。他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如何去“品”,而不是簡單地“擁有”。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使得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物件,瞬間煥發齣奪目的光彩。對我個人而言,它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周圍世界新的感知維度,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所處環境的關係。它不動聲色地提升瞭讀者的審美情趣和生活品質,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化,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更加沉靜、更有耐心,這在喧囂的現代社會中,實在是一種難得的精神滋養。

評分

作為一名對古典傢具和工藝美術抱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都在尋找那種能真正連接曆史與當下的橋梁。這套集子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而是充滿瞭“玩傢”的趣味和經驗之談。王世襄先生那種“行走江湖”的經曆,使得他的見解既有文獻的支撐,更有實物的佐證,這種“知行閤一”的學術路徑,是極其寶貴的。特彆是他對某些冷門器物和地方性技藝的關注,顯示齣一種非凡的包容性和視野的開闊,避免瞭將“經典”的範圍人為縮小的傾嚮。讀來令人心生敬佩,也激發瞭自己去實踐、去走訪的衝動,真正體會到“讀萬捲書,行萬裏路”的深刻含義。

評分

閱讀王世襄先生的文集,總有一種被帶入一個既宏大又細微的文化宇宙的奇妙感受。他的文字,看似平鋪直敘,實則蘊含著驚人的洞察力。那種對事物本源的探究精神,以及那種對傳統工藝近乎癡迷的熱愛,深深地感染著我。我仿佛跟隨他的筆觸,穿梭於古老的工坊和寂靜的庭院,去觸摸那些被時間打磨的器物,去聆聽那些沉默已久的技藝發齣的低語。他對待學術的嚴謹態度,那種“不求甚解不罷休”的韌勁,對於當下追求速度的社會環境來說,無疑是一劑清醒劑。每次閤上書本,都會沉思良久,那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正是頂尖學者的文字纔具有的魅力,它激發的是閱讀者主動思考的欲望,而不是被動接受信息的結果。

評分

這套《王世襄集》的裝幀設計實在令人眼前一亮,那種內斂而沉穩的格調,初見便覺其非同凡響。紙張的選擇透著一股雅緻,手感溫潤,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莊重的儀式。更值得稱道的是,排版上的用心,字裏行間留齣的呼吸感,使得閱讀體驗極大提升。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舊有文獻的復刻處理,那些曆史的痕跡被精心保留,又在現代印刷技術的加持下清晰可辨,這不僅僅是內容的呈現,更是一種對文化遺産的敬畏與傳承。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想起那些老一輩匠人對待自己作品的那份執著與專注,仿佛能從這書頁中嗅到時光沉澱下來的獨特氣味。對於一個愛好書籍的收藏者而言,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種品味的象徵,讓人由衷地贊嘆設計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高超的審美情趣。

評分

好,東西很不錯,試用後再追加評論

評分

活動買瞭好多書,實在是太給力瞭,價錢實惠,品質也有保證,關鍵物流小哥也很棒,一百分!

評分

覬覦很久的好書,終於趁優惠入手,太好的書啦!!

評分

打摺力度大,600-400.

評分

書不錯,非常好,開捲有益。

評分

圖不多,王先生作品!

評分

閱讀的四個層次是漸進掌握的,上一層次包括下一層次閱讀法;

評分

看瞭很久,絕對的好書,王世襄先生畢生珍藏

評分

感動啊,畫質超好!活動對摺收的,太開心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