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內衣結構與工藝》是一本關於內衣結構設計和縫製工藝的技術教材,內容主要包括內衣基礎知識、分類、成品測量方法、文胸、內褲、束身衣、襯裙和睡衣的結構設計原理及其基本的變化方法和技巧,並詳細地介紹瞭內衣代錶品種的縫製工藝和技巧等。
內容簡介
《內衣結構與工藝》是一本關於內衣結構設計和縫製工藝的技術教材,內容主要包括內衣基礎知識、分類、成品測量方法、文胸、內褲、束身衣、襯裙和睡衣的結構設計原理及其基本的變化方法和技巧,並詳細地介紹瞭內衣代錶品種的縫製工藝和技巧等。
《內衣結構與工藝》圖文並茂,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既可以作為服裝院校師生的專業教材,也可供內衣企業技術人員和愛好者參考閱讀。
作者簡介
周捷,博士,西安工程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內衣設計、內衣結構設計、內衣工藝、功能性內衣、服裝結構設計、工業樣闆製作,人體與服裝,成衣製作、服裝CAD、立體裁剪、人體生物力學及服裝生産理論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內頁插圖
目錄
目錄
第一章 內衣基礎知識002
第一節 人體與人颱測量002
一、測量的意義002
二、測量的基準點和基準綫002
三、測量的主要基準點002
四、測量的主要基準綫005
五、測量部位與方法005
第二節 內衣測量、繪圖常用工具010
一、人颱010
二、尺子010
三、筆012
四、其他013
第三節 內衣材料及其特徵014
一、常用的麵裏料014
二、常用的輔料015
第二章 文胸結構設計022
第一節 文胸分類022
一、按罩杯覆蓋乳房錶麵積的比例分類022
二、按罩杯工藝分類023
三、按文胸功能分類024
第二節 文胸構成與各部位名稱026
一、文胸的構成026
二、文胸各部位名稱026
第三節 文胸號型與測量027
一、文胸的號型規格027
二、文胸測量028
第四節 文胸結構設計 030
一、原型法製圖030
二、比例製圖法041
三、定寸製圖法050
第五節 文胸試身與紙樣修正057
一、女性人體胸部形態分析057
二、文胸樣闆修正方法059
三、文胸樣闆修正技巧067
第三章 內褲結構設計070
第一節 內褲類彆070
內褲的分類070
第二節 內褲結構與成品測量方法073
一、內褲的結構073
二、內褲測量073
第三節 女式內褲結構設計075
一、三角內褲結構設計075
二、丁字內褲結構設計082
三、平角內褲085
四、花邊內褲結構設計089
第四節 男式內褲結構設計090
一、三角內褲090
二、平角內褲091
第四章 束身衣結構設計100
第一節 束身衣型號與成品測量100
一、束身衣的型號100
二、束身衣測量100
第二節 束衣結構設計103
一、束衣一103
二、束衣二106
三、束衣三108
四、束衣四113
五、束衣五116
第三節 束褲結構設計120
一、束褲一120
二、束褲二123
三、束褲三125
第四節 連體束衣結構設計128
第五章 襯裙結構設計134
第一節 襯裙分類與測量134
一、襯裙的分類134
二、襯裙測量134
第二節 襯裙結構設計136
一、裙子原型136
二、齊腰襯裙140
三、連身襯裙146
第六章 睡衣結構設計170
第一節 睡衣分類與測量170
一、睡衣的分類170
二、睡衣測量170
第二節 睡裙結構設計172
一、吊帶類睡裙172
二、背心類睡裙176
三、帶袖類睡裙184
第三節 睡衣結構設計188
一、吊帶類睡衣188
二、短袖類睡衣190
三、中長袖類睡衣194
第四節 睡袍結構設計201
一、短袖睡袍201
二、長袖睡袍202
第五節 睡褲結構設計204
一、短睡褲204
二、中長睡褲205
三、長睡褲206
第七章 縫製工藝基礎知識210
第一節 內衣縫製常用機械設備210
一、平縫機210
二、包縫機211
三、綳縫機211
四、麯摺縫縫紉機212
五、套結機213
六、其他縫紉設備213
七、輔助縫紉設備213
第二節 內衣縫製技巧214
一、縫製基本技巧214
二、內衣縫邊縫閤基本方法216
三、摺邊的處理方法218
四、內衣縫製過程中常見的問題及解決方法219
第八章 內衣縫製工藝222
第一節 夾棉文胸縫製工藝222
一、縫製準備222
二、縫製步驟224
第二節 女式三角內褲縫製工藝231
一、縫製準備231
二、縫製步驟232
第三節 束身衣縫製工藝234
一、束身衣一234
二、束身衣二247
第四節 襯裙縫製工藝254
一、縫製準備254
二、縫製步驟254
第五節 睡衣縫製工藝260
一、縫製準備260
二、縫製步驟260
參考文獻264
前言/序言
前言
內衣結構設計與縫製工藝是內衣從款式設計到成品不可或缺的關鍵步驟。內衣結構與工藝課程是高等院校內衣設計專業的必修課程。
本書為服裝內衣設計專業的學生編寫,全書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第一是關於內衣結構設計製圖,第二是關於內衣縫製工藝。
第一部分,首先介紹內衣的基礎知識,其中包括人體與人颱測量、製作工具、內衣材料及特徵等。接著介紹文胸的分類、構成,文胸成品測量方法以及利用原型法、比例法和定寸法進行文胸結構製圖,文胸的試身與紙樣修正的原理和方法,內褲的類彆、測量以及不同款型的內褲結構設計原理和方法,束身衣測量方法以及束衣、束褲和連體束衣的結構設計。最後介紹不同款型的襯裙及睡衣的結構設計原理和方法。
第二部分,主要介紹內衣縫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巧,包括文胸、內褲、束身衣、襯裙及睡衣的縫製方法和技巧。
在具體款式的設計上,注重款式的經典性和時尚性;在工藝的製作上,既體現現代服裝的新穎工藝特色,又兼顧縫製工藝的傳統性和單件産品製作的局限性,工藝規範閤理,注重實踐知識。全書內容由淺入深,圖文並茂,通俗易懂,實用性強,既可作為高等院校服裝內衣設計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內衣行業技術人員的參考用書及內衣愛好者自學指導讀物。
本書由西安工程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周捷主編,負責全書的編著、統稿等工作。廣東宏傑內衣實業有限公司翁創傑先生擔任副主編。在此,對所有在本書編寫過程中提供幫助的廣東宏傑內衣實業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錶示深深的感謝。
由於時間倉促、水平有限,難免有錯誤和疏漏,歡迎專傢、同行和廣大讀者提齣批評與改進意見,不勝感謝!
周捷
2016年1月
工業革命的脈絡與社會變遷:一部跨越時代的科技、經濟與文化觀察錄 圖書名稱:工業革命的脈絡與社會變遷:一部跨越時代的科技、經濟與文化觀察錄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提供一部宏大而細緻入微的視角,審視人類曆史上最深刻的結構性轉型之一——工業革命——是如何在技術、經濟、社會結構和文化觀念的多個層麵展開、相互作用並最終塑造瞭我們今日世界的復雜過程。我們並非將工業革命視為單一的、綫性的事件,而是一個持續數百年、涉及多重浪潮(從蒸汽動力到信息技術)的動態係統。 第一部分:技術奇點的醞釀與爆發 (1750-1850)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根源,重點分析瞭並非僅僅是“發明”的簡單疊加,而是知識、資本、勞動力和自然資源在特定地理和政治環境下發生的協同效應。 農業革命的先導作用: 詳細考察瞭圈地運動、新作物引進(如馬鈴薯)和農具改良如何釋放瞭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並為城市工業提供瞭穩定的食物供給基礎。這不僅是生産效率的提升,更是社會階層流動性的關鍵驅動力。 能源的解放: 蒸汽機,尤其是瓦特改良後的高效率蒸汽機,如何打破瞭對水力這一地理限製性能源的依賴。我們剖析瞭煤炭開采技術的發展(如安全燈和抽水泵),以及煤炭如何成為驅動工廠和鐵路運輸的“血液”。 紡織業的機械化: 飛梭、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和動力織布機的迭代,不僅是技術進步,更是對傳統傢庭手工業模式的徹底顛覆。本書將分析這種機械化如何重塑瞭工人的工作節奏、勞動技能的要求,並催生瞭最早的“工廠製度”。 冶金學的突破: 焦炭冶鐵技術的成熟,使得鋼鐵的産量和質量實現瞭飛躍。我們考察瞭這種材料的革新如何直接支撐瞭機械製造、橋梁建設和基礎設施的擴張。 第二部分:經濟結構的重塑與資本的邏輯 (1850-1914)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石油和化學工業的崛起為標誌,其特徵是規模化生産、科學管理與全球市場的一體化。 科學與工業的聯姻: 闡述瞭大學、研究實驗室與工業界之間建立的正式聯係。重點分析瞭德國在化學染料和光學技術上的領先地位,以及美國在電力係統和標準化生産上的創新。貝爾德、愛迪生和特斯卡的貢獻,不僅僅是發明,更是新型商業模式的構建者。 全球貿易與金融體係: 考察瞭蒸汽船和電報的發明如何極大地壓縮瞭時間和空間,使得真正的全球市場成為可能。金本位製度的建立如何為跨國投資提供瞭穩定的匯率框架,以及倫敦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權力結構。 “大企業”的誕生與管理革命: 泰勒的科學管理法(Taylorism)和福特的流水綫作業(Fordism)如何將勞動過程分解、標準化,以追求極緻的效率。這不僅是生産方式的改變,更是對人類主體性的重塑——工人成為機器流程中的一個可替代的部件。 基礎設施的角力: 鐵路網絡的跨大陸鋪設(如美國橫貫大陸鐵路、西伯利亞大鐵路)如何成為國傢經濟整閤和地緣政治擴張的工具。探討瞭城市化進程中,自來水、電燈和有軌電車的齣現如何改變瞭城市生活和公共衛生。 第三部分:社會階層、衝突與文化適應 (貫穿全程的社會維度) 技術和經濟的變遷從來不是真空發生的,它們在社會肌體上留下瞭深刻的印記,引發瞭劇烈的陣痛與適應。 勞工階層的興起與組織: 描述瞭工廠勞動條件的嚴酷性、童工問題以及城市貧民窟的形成。詳細分析瞭工會運動的起源、發展及其政治訴求——從早期的暴力反抗到後來的製度化談判。重點探討瞭社會主義、共産主義等對資本主義生産關係的批判思想如何應運而生。 新的社會分層: 工業革命創造瞭全新的“白領”階層——管理者、工程師、會計師和銷售人員。本書分析瞭這一新中産階級的價值觀、消費模式以及他們如何試圖與舊有的貴族階層和新的産業工人階層劃清界限。 性彆角色的重構: 分析瞭工業化如何將傢庭從生産單位轉變為純粹的消費和情感中心。對於工人階級女性,她們被捲入工廠;而對於中産階級女性,則催生瞭“居傢理想化”的觀念,並最終點燃瞭女權運動的火花。 觀念世界的動搖: 考察瞭達爾文主義、實證主義等新思潮如何挑戰瞭宗教和傳統權威。工業化帶來的確定性和可預測性,反過來也催生瞭對現代性異化、非理性、以及藝術反叛(如浪漫主義、印象派)的深刻反思。 第四部分:兩次世界大戰與現代的完成 (20世紀初至今)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焦點投嚮工業化成果被應用於軍事領域後的災難性後果,以及戰後技術迭代如何催生瞭新的經濟形態。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軍事化: 分析瞭化學武器、裝甲車輛和大規模動員能力如何使戰爭的規模和破壞力達到瞭前所未有的程度。 信息革命的序麯: 探討瞭電子管、晶體管的發明,以及它們如何從軍事通訊和計算(如圖靈機概念)中走齣來,最終孕育瞭後來的信息時代。這標誌著工業革命從對“物質”的控製,轉嚮對“信息”的控製。 結論:遺産與未來的展望 本書最終迴歸到對工業革命遺産的批判性評估。我們探討瞭其帶來的空前物質財富,同時也正視瞭其遺留下的環境破壞、全球資源分配的不均,以及技術進步與社會倫理之間的持續張力。理解工業革命的完整脈絡,是理解我們當前所麵臨的全球化挑戰、氣候變化危機以及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所必須具備的曆史深度。這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通過工具和組織來重塑自身命運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