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看不进去,一定是我打开的方式不对……
王敦老师手把手教你对文学剥皮卸骨,让读书的过程重新爽起来!
不在枯燥的理论套话中打转,直击砍瓜切菜般的阅读现场。
这样畅快淋漓、妙趣横生的文学理论入门书,以前可曾有过?
豆瓣阅读★★★★★9.6分作品,全面修订结集出版
《打开文学的方式》脱胎于作者王敦教授在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期间历经八年时间打磨的金牌课程“文学/文化解读”,已在豆瓣阅读开设专栏连载中,受到读者追捧。作者用类似科普的通俗有趣的方式,帮助读者克服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困难,建立从文本阅读欣赏达于文本审美意蕴的解读能力。
王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语言与文化系中国语言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近年研究领域主要为听觉文化研究、中国现代早期叙事话语,并以作家身份从事面向大众的人文读物写作。作者在学术研究之外的“文普”(人文普及)作品有《中文系是治愈系》(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文艺作品有歌剧《山林之梦》(作曲王世光,剧本王敦),中央歌剧院出品,作为文化部2012年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剧目,于2012年8月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
如何“打开”?怎样“解读”?
0.1 “文学名著看不进去,一定是我打开的方式不对”
0.2 学会“打开文学的方式”是一件正经事
0.3 三个系列讲座帮你初步打开文学
第一讲 解读啥?
——符号,或“老天创造了人,人创造了符号”
1.1 符号学之“爱情=玫瑰?”
1.2 课间休息“小甜点”
1.3 “夜行火车的车窗”
1.4 符号修辞与巫术思维
1.5 “文学由两个梦境组成”
第二讲 如何走起?
——文本细读
2.1 “看小说也需要那么投入么?”
2.2 “好的阅读是慢读”
2.3 细读示范:王小波的几个自然段
2.4 课间甜点:例文两篇
2.5 让“你想多了”和“过度阐释”都滚开
2.6 第二讲课后答疑
第三讲 聚焦于解读叙事
——“我们为什么非要故事不可?”
3.1 “我们为什么非要故事不可?”
3.2 “我们为什么对‘同样’的故事要个不停?”
3.3 “我们为什么总是要更多的故事?”
3.4 课间甜点:也来说一说解读韵文/诗歌
3.5 叙事就是对“意义”的设定
3.6 那么谁来设定叙事?——语言符号
3.7 课后甜点:从今以后少往“坑”里跳
符号是啥?往复杂了说,可以复杂得不得了。我们的语言,就是人类使用最频繁、最精微的,对整体人群来说都须臾不可或缺的符号系统。里面又主要分为两大层:声音的和图像的。
语言的声音层,就是用嘴说和用耳朵听的话。这连文盲也会。
语言的图像层,则是手写、印刷、键盘敲出的,记录声音语言的书面语言字符,靠视觉来辨认。
我们从小学开始的“受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超越“文盲”阶段的日常口头表达,而逐步掌握更复杂的书面语言系统的“符号化”过程。这就是狭义的“识文断字”。对于广义的“识文断字”而言,一个人的话语符号运用与意义内化两者,是鸡生蛋、蛋生鸡的一体两面,识文断字也就意味着概念、意义、思想,也内化于心,于是就能在“语言艺术”和书面阅读中,以及自己的言说、写作中,在“文化的符号之网”这一团乱麻中,交替地输入和提取新的“意义”。
除了语言符号之外,音乐艺术,运用声音的音高、强弱、节奏、音色来“符号化”,传递“意义”。美术呢,则运用轮廓、线条、色彩、明暗、笔触、留白等来“符号化”,传递“意义”。而电影呢,自从默片时代结束后,就是把视觉呈现的意义和听觉符号意义叠加到了一起,更不用说画面还是在时间中流动的,声音又分为场景音和画外音。这些事情,要多复杂有多复杂。
于是就有了各种版本和各个门类的“符号学”。
比如,要对符号的“层次结构”进行分类阐述,就有了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的分层及其引申。若按符号的“类型和功能”来分,则有了皮尔斯的“icon”、“index”和“symbol”三分法。再比如说,对于语言之外的符号进行分析、研究、甄别,则有了音乐符号学、“图像学”、电影符号学、文化符号学等——它们与音乐学、艺术史、文化人类学、传播学等,生成了错综复杂的交叉。
所以说,若往复杂里去说,则这本书就不是仅仅一本书的容量,而要无限地扩容了。
还是就此打住,往简单扼要里说吧。
从何讲起?先从“爱情和玫瑰”的关系讲起,好不好?
这……貌似简单——爱情不就是玫瑰嘛!
实则不然。
然与不然之间,隐藏着符号问题的神秘的真谛。
但你会问:这……跟“符号”,跟“意义”的问题,会有关系?
有的。
爱情是什么?是人心里面一种复杂的情感,是无法直接言说的。——若直接言说出来,则成为“我爱你!”、“我太爱你了!”“我爱死你了!”……总之,对于“爱”的各种表态,就算把“爱”字重复一万次,也说不出爱本身为何物,怎样爱,仍然是“爱”这种“人心里面复杂的情感”的表述性“缺席”。“单纯”的陈述性语言,无法表达、描摹复杂的东西如“爱”。“单纯”的语言,可以传达“饿”、“渴”、“吃饭”、“喝水”、“睡觉”这样的讯息,却无法传达“爱”的状态为何物。
怎么办?诗人做到了。——把不可名状的“爱”的“意义”,符号化为外在的玫瑰。十八世纪的苏格兰著名诗人,《友谊地久天长》的作者罗伯特?彭斯 (Robert Burns), 在另一首迄今英语世界里无人不晓,并占据了当今无数明信片和网页的诗里说:“O, my Luve's like a red, red rose,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王佐良先生译为“呵,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六月里迎风初开。”
你看,“爱人”也好,“爱”也好,就和一种叫“玫瑰”的花草画上了等号。——“爱情=玫瑰”。
预料你会说:对嘛!诗人发现了真谛——爱情,不就是玫瑰嘛!
但我说“No”!
——玫瑰,一种蔷薇科植物,与人类进入文明阶段后的“爱”这种内在的隐秘情感,之间会有一毛钱的联系么?
——玫瑰,不论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的玫瑰,还是“玫瑰玫瑰我爱你”的玫瑰,本身都不曾拥有你所赋予它的“意义”。其脉脉的情意、浓烈的情意,都是人类的“符号化”行为强加给它的。
如果玫瑰懂得人类语言,你跟它说,“你代表爱情呀!”它会感到莫名其妙,“别烦我!我对爱情丝毫没有兴趣,我如同任何人类以外的生物一样,只是以保存和传播自己的基因为己任,与仙人掌、老玉米、蜜蜂或者苍蝇没有任何不同。”
如果玫瑰懂得人类语言,你跟它说:“你在中文叫玫瑰,在英文叫rose,在印地语叫……”它也会感到莫名其妙。有莎士比亚的诗句为证:“我们用别的名字称呼玫瑰,它也会芳香如故。”(《罗密欧与朱丽叶》)
但是,从诗人到广告商,再到情书写作者,都离不开“玫瑰”两个字及其符号化意指,而且也离不开其他的一些符号化勾连,将星光呀、月夜呀、巧克力呀、“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什么的,强行与人类心灵内分泌的“爱情”画上等号。
这么说吧,离开了语言和其他符号体系的符号化运作,我们就无法把爱情这东西,“真切”地表述出来。
没有对玫瑰这样的东西的指涉,就“木有”爱情,或者说就无法让别人感受到,当你想要表达出来的时候。
而玫瑰“这货”,对此一无所知。
你的内心世界的全部表达,往往就需要依靠对玫瑰这样,与你一毛钱关系也没有的东西的符号化。
语言,就是这样运转的。语言表达的高精尖集大成者是文学。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体系运作的总和,是文化。
一首情诗、一部电影或一段MV,绝不仅仅依靠“玫瑰”这一个符号而已,而是众多符号相互之间形成复杂的关系,而且实现不同符号体系的交叉。对符号问题的解释,就是对文学、文艺的魅力之所在的一种解释吧。
按照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符号学原理》(文学院或中文系的同学你懂的)的描述,作为“结构层面”的“能指”(比如“玫瑰”),和作为“意义层面”的“所指”(比如“爱人”或“爱情”),构成“第一级符号”。“第一级符号”又作为“第二级符号”的能指,与新的“所指”共同构成“第二级符号”。这样的“意指行为”(signification)还可以衍生出三级、四级乃至无限的符号系统,没有终极。……举例说吧。比如说在MV中,先给出一朵娇艳欲滴的玫瑰的特写镜头,这个“能指”意象,指向了与爱情和爱欲有关的“所指”意义,构成了一个“第一级符号”。它,也立刻成为新的“第二级符号”的能指,指向了新的所指——这时候的屏幕上紧跟着出现的一个女子娇艳欲滴(请原谅我的措辞,举例而已)的特写镜头,成了第二级符号的所指,即这个女子就是前面的二级能指的爱情和爱欲的指涉对象。这是一个“蒙太奇”,一个表达“爱情”的“蒙太奇”。蒙太奇是电影所发明出来之后,人类所调试出来的一种“视觉性修辞”。这个作为二级符号的蒙太奇,又会成为一个能指,指涉向新的所指,因为这个MV不会只有三十秒呀。一部两个小时的故事片,其符号运作,想必就比五分钟的MV更加复杂了。
同理,从一首诗,一段MV,到一个手机段子,一部长篇小说,在某种意义上——在符号学的意义上说——都是通过摆弄符号(“修辞”的、“叙事”的、“风格”的、“审美”的……),来操纵我们的视听,潜入我们的心灵。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像是一场奇妙的旅程,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世界。它没有设定明确的路线图,而是鼓励我去自由探索,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惊喜。我发现,每一次重读,都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仿佛书页背后隐藏着无数个秘密,等待着我去一一揭晓。它没有给我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无数种可能性,让我去思考,去辨析,去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种开放性的叙事,让我感到被尊重,也让我感到充满力量。它不是一本“看一遍就够了”的书,而是一本可以陪伴我一生,不断给我带来启示的书。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更广阔的天地,也让我更加了解自己。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就足够吸引我了,素雅的封面,传递出一种沉静而深邃的气质,仿佛在低语着一种古老的故事。翻开扉页,纸张的触感也恰到好处,不粗糙也不滑腻,那种温润的质感让人心生欢喜,觉得捧在手里的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尤其喜欢它排版的设计,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留得恰到好处,读起来十分舒缓,不会有压迫感。有时候,一本好书的光是视觉和触觉上的享受,就已经足够让人沉醉,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坐在窗边,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书页上,暖洋洋的,手里握着这本书,感觉整个世界都慢了下来,只剩下我和文字之间无声的对话。这种沉浸感,是电子阅读难以替代的。它让我想起了那些曾经让我爱不释手的旧书,它们身上总带着一种时间沉淀下来的味道,而这本书,虽然是新书,却散发出这样一种令人安心的气息。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遇见了一位博学而温和的长者,他坐在那里,不疾不徐地讲述着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所思所想。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也没有空洞的理论,只有真诚的分享和引人深思的洞见。我发现自己常常不自觉地被他吸引,想要倾听他更多的话语,想要从他的经验中汲取养分。他笔下的世界,既有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也有细腻入微的个人情感,两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生动而感人的画面。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历了那些故事,感受了那些人物的喜怒哀乐。这种代入感非常强,让人完全沉浸其中,忘记了现实世界的烦恼。合上书本,我还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它鼓励着我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去追寻内心的渴望。
评分最近读完这本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身体里多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以前从未察觉的风景。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体验,看完就忘,而是像一颗种子,悄悄地在心里扎了根,然后慢慢发芽,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书里的一些观点,我之前从未仔细思考过,但一旦被点醒,才惊觉原来事物可以有如此多样的解读角度。它没有直接告诉我“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一种引导,一种启发,让我自己去探索,去领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比那些直接灌输的道理更加深刻。我常常在读完一章后,会放下书,站在原地,望着远方,脑海里一遍遍地回味书中的字句,试图从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那份感悟。这种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收获。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也让我更加理解他人,仿佛打开了一道通往内心世界的门。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实在是太特别了,带着一种独有的韵味,让人一读便难以忘怀。它不是那种华丽辞藻的堆砌,也不是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恰到好处的表达。我形容它为“恰如其分”,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仿佛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却又显得自然流畅,毫无造作之感。读的时候,我常常会反复咀嚼某些句子,感受它们在舌尖上跳跃,在脑海里回荡。它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将复杂的情感细腻化,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并产生共鸣。有时候,我会一边读,一边在心里默默地赞叹作者的文字功底,觉得能写出这样文字的人,一定是一位对生活有着深刻体悟的灵魂。这种美的享受,是很多书籍所不能给予的。
评分包装非常精美。内容非常有趣,嗯,值得阅读之。
评分还可以的书。。。
评分快递及时,书箱保护较好,没有损坏,五星评价
评分还可以。对于非专业人士,还是有帮助的。就是有些地方有点啰嗦,还有错别字,
评分慢慢看,学习了。
评分又快又好。。。。。。。。。。。。。。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业师王敦的作品,以文学文化解读课程的内容作为基础,非常有作用。
评分值得一读的书,看个人喜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