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梯言系列:团队行为心理学

去梯言系列:团队行为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鲁克德 著
图书标签:
  • 团队行为
  • 团队心理学
  • 组织行为学
  • 沟通技巧
  • 领导力
  • 人际关系
  • 心理学
  • 管理学
  • 高效团队
  • 行为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立信会计出版社
ISBN:978754295134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705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去梯言-团队行为心理学》:读懂员工无意识、下意识、潜意识的言语和行为。

  ★带队伍抓执行,读这本就够。

  ★500强企业团队管理书。读懂行为心理学,你就不用自己累到倒。

  ★成功的管理=20%的管理技能+80%的心理掌控。

  ★管事先管人,管人先管心,带团队就是带人心。

  ★沟通心理学、激励心理学、领导力心理学、决策心理学,一个都不能少。

  ★华为阿里巴巴苹果等500强企业都在运用的管理资本。


内容简介

  给你一个团队,你要怎么管?身居高位发号施令,让员工对你惟命是从?亲临一线事必躬亲,事事指导员工的工作?其实,管理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管人活动,也不仅仅是一种能力和技术,更是对人的心理探索的过程。

  《团队行为心理学》针对各级管理者在团队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深刻指出:管理工作不是使用“蛮力”就所能做好的,而是需要施以“巧力”。就施以“巧力”而言,必须以掌握人的心理规律为基础。管理者必须懂心理、懂人性,站在员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人尽其才、才尽其能,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


目录

Part 1 人是资源,也是问题——理解员工的需要和动机

人可同时有多种需要,但总有一种需要占统治地位?/ 003

为什么对工作感到满意的员工,也会发牢骚?/ 005

激励方式过于单一,不利于激发全员的积极性?/ 007

不是每一位员工都喜欢迎接挑战和承担责任?/ 009

工资不高时,培训和责任也能留住员工?/ 011

变革前为员工预热,可提高员工忠诚度?/ 013

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 015

适当的感情投资,可以激发员工干劲?/ 016

尊重员工,是回报率最高的感情投资?/ 018

能力强的员工,不喜欢命令和指挥?/ 021


Part 2 招到最合适的人——招聘背后的行为心理学

招聘时,不要只看应聘者的知识和技能?/ 027

招聘时,要侦查应聘者过去的具体工作行为?/ 029

对公司缺点避而不谈,不利于招到优秀人才?/ 031

多参考别人的意见,有助于招到好员工?/ 035

运用情景模拟面试法,有助于招到好员工?/ 039

运用案例面试法,有助于招聘成功?/ 041

矮子里面拔将军,99%都是错的?/ 043


Part 3 领导不狠,员工不强——领导力背后的行为心理学

有小缺点的主管,在下属眼里更有魅力?/ 049

没有不好的组织,只有不好的领导?/ 051

当领导在问题现场时,下属会信心倍增?/ 053

领导能力强、权力大,会吸引下属追随?/ 055

多给新人表现机会,安慰其怀才不遇的心?/ 057

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才会发挥最大潜能?/ 060

宽容的管理者,容易带出有创造力的团队?/ 062

警惕刻板效应,它会加重用人的误差?/ 064

强调能者多劳,会导致管理的效率下降?/ 066

用人之短,能为特殊岗位安排合适人才?/ 068

培养人才,是企业生存的最大课题?/ 070

以“经纪人”的理念培育员工?/ 072

学费——建立学习型组织?/ 074

勤奋工作也是错吗——如何收回培训投资?/ 077

高压手段,会遭到员工的抵制和报复?/ 079

柔性管理,可以带出自动自发的团队?/ 082

在你往上爬时,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 085


Part 4 不会带人,你就自己干到死——带队伍背后的行为心理学

成就高效团队的基础:信任?/ 089

多头领导,会破坏团队的运行秩序?/ 091

如果责任不明确,就一定会有人偷懒?/ 092

若不能彼此合作,人多未必力量大?/ 094

优化工作流程,能发挥团队的力量?/ 096

当团队取得成就时,要及时庆功?/ 099

在团队中,每个人都有从众倾向?/ 101

勾心斗角的竞争,会损害团队的利益?/ 104

精简机构,不仅仅能提高效率?/ 106


Part 5 完成比难更难的事——执行力背后的行为心理学

违纪行为若没有得到及时惩处,就会蔓延?/ 111

运用热炉法则,维护制度的威严?/ 113

制度会产生路径依赖,不要抱残守缺?/ 114

号令不明,会削弱制度的执行力?/ 117

制定制度时,要规避人性的弱点?/ 119

高成本的管理方式,需要高度集权和绝对统治?/ 120

哪些权力不可授予给员工?/ 124


Part 6 怎样说,下属才会听——沟通背后的行为心理学

要多听少讲,因为人有两只耳却只有一张嘴?/ 129

下属知道的事,只有10%会反馈给上级?/ 130

说什么不重要,别人怎么理解才重要?/ 133

快去接电话——选择合适的沟通渠道?/ 135

同理心,会使沟通效果倍增?/ 137

身体力行,对下属有更强的说服力?/ 139


Part 7 把庸才变成干将——团队激励背后的行为心理学

惩罚使行为减少,奖励使行为持续?/ 145

不公平感,在工作中是怎样产生的??/ 148

有难度的目标,更能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 150

引入竞争,会激发团队的活力?/ 152

根据业绩提拔一个人,是有风险的?/ 154

人们不会做你期望的事,只会做你奖励的事?/ 157

自发的才是最有效的,让员工自己跑起来?/ 159

批评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效果越会适得其反?/ 161

运用异性效应,可以激发员工的内驱力?/ 163

必要的危机感,可以提高团队的生产力?/ 165

如果榜样足够优秀,骆驼可能跑得比车快?/ 166

从员工角度阐述公司目标,可以获得认同和支持?/ 169

合作共赢,与员工分享利润?/ 171


Part 8 请给我结果——绩效考核背后的行为心理学

当员工要求加薪时,要和他谈绩效?/ 177

考核之前,要让员工知晓绩效目标?/ 178

“完成任务”的目标,小心被置换?/ 181

360度绩效评估,有助于员工矫正行为?/ 183

警惕恶魔效应,它会让你有失偏颇?/ 185

个人的主观偏见,会加重绩效考核的误差?/ 187

提供工作结果的反馈,会让人更关注结果?/ 191

绩效沟通时,如何创造出和谐氛围?/ 193

表面信息,无法让人明白管理的真实用意?/ 196

对低绩效员工,不宜心慈手软?/ 198


Part 9 金钱的能与不能——薪酬背后的行为心理学

全面薪酬,“外在”奖励与“内在”奖励相结合

高素质员工为什么会被低素质员工淘汰?

德西效应:重视外在报酬,兼顾内在报酬

较低的薪水只能得到较差的劳动效果

薪水长期不变,会降低工作积极性

薪酬保密制度,反而会让员工私下打听

金钱激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却万万不能


精彩书摘

  如果责任不明确,就一定会有人偷懒

  董事长问新来的总经理:“每次开会的时候大家都心不在焉,有什么办法改变这种局面?”

  总经理:“这好办,不让秘书参加会议,开完会后再宣布此次会议由谁做记录。”

  置身于团队中,团队成员能不能全力以赴,取决于组织成员被要求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1964年3月13日夜晚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归家的途中,遇到了意欲行凶之人,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顿时,附近住户纷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被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再次来到了朱诺比白的跟前,女子再次喊叫,附近的住户再次亮起了灯,凶手仓皇逃跑。就在朱诺比白以为逃过了一劫,坦然地回到自己的公寓上楼时,凶手突然出现,朱诺比白拼命地叫喊,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人到窗前观看,但没有一个人见义勇为,结果朱诺比白死在了楼梯上。心理学家对这一社会案件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将这种众多在自家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又称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做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时往往采取退缩的态度。当看到朱诺比白身处险境的时候,每一个邻居都认为即使自己不出手相救,肯定会有其他人挺身而出,结果导致所有的人都只是倚窗相望,朱诺比白猝然死于凶犯手中。换一种情境,如果旁观者只有一个的话,朱诺比白获救的概率会大一些,因为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见死不救,他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

  责任分散效应对团队合作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如果管理者没有为团队成员规定明确的责任,很多成员都会怀着“我不做,有人做”的心理。他们只想成为团队中的“免费乘车者”,束手不做却意欲享受团队的荣誉,从而导致团队合作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团队绩效远远不如单个成员工作绩效的相加值。为了规避这种心理效应对于团队绩效的损害,管理者在将一个具体的工作项目分配给团队成员时,便要合理分工,明确告诉每个成员他们各自所需承担的责任,使其各司其职,集结成合力实现团队绩效。

  若不能彼此合作,人多未必力量大

  一个差役绰号“飞毛腿”,他被派去寄送一份紧急文件,官员唯恐差役因为速度慢而延误了政情的传递,便拨给了他一匹快马。一路上,差役并没有骑在马背上,而是紧跟着快马疾跑,累得气喘吁吁。路人不解,问他:“你为什么不骑上快马呢?”他一边跑着一边说:“六只脚跑,难道不比四只脚更快些吗?”

  团队成员数目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工作效率的提高,只有使团队成员进行合理分工与协作,才能发挥出团队效应。

  团队是一种人员组合的方式,成员彼此拥有互补的技能,他们为着共同的目的,一起努力实现现实的目标。不过,团队合作并非遵照人员“多多益善”的原则,人员的增多与过于优质化,并不一定能提升团队的绩效。如果团队要实现规模效应,人员之间就要进行有效的分工与合作。有效的团队往往是由跨功能、不同背景、不同部门的人员组成的协作体,他们通过相互补充、互相激发各自的潜力而完成特定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分工与合作是团队实现“1+1>2”组织效能的关键前提。

  遵照这种逻辑,英国前自由党领袖D?史提尔提出了史提尔定律:“合作是一切团体繁荣的根本。”

  合作能将一个庞大的项目简单化、专业化、步骤化和标准化,然后团队成员奉献各自的力量以互补的方式实现共同的目标。因此,这就要求团队成员具备多种角色:有的成员是团队核心人物,他们发挥监督和控制的职能;有的成员性格外向,他们负责外联工作;有的成员善于执行,默默地完成分内的工作;有的成员虽不注重细节,但他们思想活跃,为团队带来新的创意和理念。

  GE公司前执行总裁杰克?韦尔奇曾经提出过一个“运动团队”的概念,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干着与别的成员不同的事情,管理者要区别对待每一个成员,通过精心设计任务的指标,使每一个成员的个性特长都能够得到完全的发挥。

  团队合作强调性格与能力互补,如果团队成员都是强兵良将,反而可能使团队绩效折损在团队不断的内耗和恶性冲突中。

  2004年6月,在NBA总决赛中,湖人队挑战底特律活塞队,在开战前,舆论都一致认为活塞队必败无疑。因为湖人队拥有NBA历史上最豪华阵容,科比、奥尼尔、马龙、佩顿的加入使湖人队成为毋庸置疑的“超人团队”,几乎每一个位置上的成员都是全联盟最优秀的,而活塞队只不过是一支缺乏大牌明星的平民球队。

  然而,比赛的结果出人意料,湖人几乎没有做多少抵抗便以1:4的总比分败给活塞队。原来,科比与奥尼尔相互敌对,他们都认为自己才是球队的领袖,在场地上各自为政,全然没有配合;另外两位明星球员马龙和佩顿只是为总冠军戒指而来,他们根本就不能融入整个团队,无法发挥自己全部的才能。

  精英人物喜欢争锋,将他们集合在同一个团队中,由于不断的内耗和冲突,反而使团队变得平庸化。因此,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都安排最优秀的员工并不是团队组建良策,注重成员的层次化和性格互补,才能打造出一支高效的团队。

  ……



团队的智慧:共塑高效协作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个人英雄主义的光环固然耀眼,但真正推动事物走向卓越的,往往是那些高效协作、默契运作的团队。然而,团队的形成并非简单的成员聚合,其背后隐藏着复杂而深刻的心理学机制。从初创的陌生感到最终的同袍情深,从意见的分歧到共识的达成,从个体能力的汇聚到整体力量的爆发,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人性的互动与心理的博弈。 《团队的智慧:共塑高效协作的基石》 并非一本简单罗列团队成功案例的图鉴,也非一本陈述理论的枯燥手册。它是一场深入探索团队生命周期中,成员个体心理如何影响整体行为,以及团队整体心理如何反哺个体成长的深度剖析。我们试图剥离那些表面化的成功光环,直抵团队运作的核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集体心理。 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旅程,从认识团队的本质开始。团队是什么?它为何如此重要?在信息爆炸、知识快速迭代的时代,单打独斗的效率早已无法满足复杂项目与长远目标的追求。唯有集合多元化的视角、互补性的技能、共同的目标,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克服挑战,实现突破。然而,并非所有聚在一起的个体都能称之为“团队”。真正的团队,是建立在清晰的共同目标、明确的角色分工、畅通的沟通渠道以及相互的信任与支持之上的有机整体。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团队形成的心理动力。从最初的“形成期”(Forming),成员们小心翼翼地试探,试图了解彼此,建立初步的印象。在这个阶段,不确定性是主导,焦虑感可能弥漫。了解并有效管理这种不确定性,成为团队平稳过渡的关键。随后进入“震荡期”(Storming),当大家开始表达自己的观点、需求甚至冲突时,团队内部的摩擦便会显现。这是团队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最容易导致团队瓦解的阶段。本书将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与心理学洞见,帮助读者理解震荡期的根源,学会如何建设性地处理分歧,将冲突转化为成长的契机,而非破坏性的力量。 我们会详细解析“规范期”(Norming)阶段的心理特征。当成员们逐渐找到彼此的节奏,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沟通模式和工作习惯时,团队便开始展现出它的凝聚力。规范的建立并非压制个性,而是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优化的集体运作方式。理解并塑造积极的团队规范,是提升团队效率和满意度的重要环节。最终,团队将迈入“执行期”(Performing),在这个阶段,成员们高度信任,目标明确,协作流畅,能够高效地解决问题,达成目标。但即便在执行期,团队也需要持续的维护与优化,以应对内部的动态变化与外部的挑战。 除了团队发展的阶段性心理变化,本书还将深入剖析个体在团队中的心理角色与行为模式。我们会探讨不同性格类型、不同动机、不同沟通风格的成员如何相互影响,以及如何最大化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例如: 领导者的心理影响力: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并非仅仅是发号∶令者,更是团队的心理导航员。他们如何通过同理心、激励、授权和有效的反馈,塑造团队的士气和凝聚力?领导者的决策方式、情绪管理能力,以及他们如何处理团队内部的权力动态,都对团队的成败至关重要。 成员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个体在团队中的安全感、被接纳感以及对团队目标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其投入度和忠诚度。如何营造一个让成员感到被重视、被尊重、有归属感的环境?这涉及到倾听、认可、公平对待以及共同庆祝成功的心理策略。 沟通的艺术与心理障碍:无效沟通是团队的“癌症”。我们将剖析沟通中的常见心理陷阱,如预设偏见、选择性倾听、情感防御等,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建立开放、诚实、高效的沟通机制。如何进行建设性的反馈,如何清晰地表达需求,如何理解非语言信号,都将是本书着重探讨的内容。 冲突的心理根源与化解之道: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未能有效管理的冲突。我们将深入探讨冲突背后的心理需求,分析不同类型的冲突(如任务冲突、关系冲突),并教授系统的冲突解决模型,包括积极倾听、寻求共同点、协商解决方案等,将冲突转化为促进理解和成长的机会。 信任的建立与维护:信任是团队的基石。信任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可靠性、真诚性、能力和一致性。本书将提供关于如何通过言行一致、兑现承诺、展现脆弱性以及支持他人来建立和巩固团队信任的具体指导。 团队决策的心理机制:群体思维(Groupthink)的陷阱、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的风险,以及如何激发批判性思维、确保决策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我们将探讨如何设计合理的决策流程,鼓励不同声音的表达,以做出更明智、更具前瞻性的集体决策。 此外,本书还将触及团队在面对外部压力与变化时的心理韧性。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或组织挑战面前,团队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以及自我修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会探讨如何通过建立共同愿景、增强团队的学习能力、培养成员的成长型思维,以及提供有效的支持系统,来提升团队的整体心理韧性,使其能够从挫折中迅速恢复,并将其转化为新的机遇。 《团队的智慧:共塑高效协作的基石》 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化的理论框架和实用的操作指南,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团队动力,更有效地管理团队关系,最终构建出更加强大、更有韧性、更富创造力的团队。无论是身处组织管理层,还是作为普通团队成员,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宝贵的工具,将团队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共同创造属于集体的辉煌。这本书是献给所有渴望提升团队效能、享受协作乐趣、并相信“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每一个你。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眼被《去梯言系列:团队行为心理学》吸引,完全是因为它这个带着几分古风又不失现代智慧的书名。我对团队协作的思考由来已久,总觉得很多时候团队效率低下、内部摩擦不断,并非能力问题,而是深层心理机制在作祟。这本书的标题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痛点,它暗示了一种“去芜存菁”的智慧,仿佛能剥离那些阻碍团队前进的虚妄和杂念,直达行为心理学的核心。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框架,帮助我理解团队中那些看似复杂却又有着普遍规律的现象。比如,为什么有些团队成员总是积极主动,而有些却显得被动消极?不同性格的人在团队中会扮演怎样的角色?冲突是如何产生,又该如何化解?更进一步,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比如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机制,如何激发团队成员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如何设计更合理的激励体系。我知道,真正的团队行为心理学远比表面看到的要复杂得多,它涉及到个体动机、群体动力、领导力艺术、组织文化等方方面面。我希望这本书能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让我能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最终成为一名更出色的团队协作者,或者说,能更好地理解和引领我的团队走向成功。

评分

拿到《去梯言系列:团队行为心理学》这本书,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简洁却寓意深远的命名。在这个信息爆炸、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时代,团队的健康运作显得尤为重要。而“团队行为心理学”这个主题,正是我近期工作和生活中非常关注的焦点。我一直试图去理解,为什么同一个团队,在不同的领导者带领下,表现会天差地别;为什么有时候看似个个都是精英的成员,组合在一起却难以形成合力。这本书名中的“去梯言”三个字,似乎预示着一种抽丝剥茧、去伪存真的方法论,它可能在告诫我们,要抛弃那些表面的、浮夸的沟通方式,回归到最本真的个体心理需求和群体动力学上。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一些具体的心理现象,比如如何识别和管理团队中的“意见领袖”,如何平衡个体贡献与团队整体利益,以及如何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提升团队的整体士气和抗压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实用的“诊断工具”,让我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团队中潜藏的问题,并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能够更从容地面对团队协作中的各种挑战,最终实现高效、和谐的团队运转。

评分

我之所以对《去梯言系列:团队行为心理学》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去梯言”这个概念的联想。它似乎是一种去繁就简、直击本质的智慧,尤其是在团队行为这个错综复杂的领域。我一直觉得,很多团队的困境并非源于能力不足,而是源于对彼此行为背后心理动机的误解和忽视。这本书名给我一种预感,它不会提供一些空泛的理论,而是会深入剖析那些最基本、最核心的心理驱动力,例如个体在群体中的安全感需求、被认可的需求、以及对公平性的感知等等。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将这些心理学原理与团队的实际运作联系起来的。例如,在进行项目分工时,如何考虑不同成员的心理特质?在团队激励方面,除了物质奖励,还有哪些更深层次的心理激励方式?在处理团队冲突时,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矛盾的根源,而不是简单地从表面现象去评判?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的思维模式,让我能够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揭开团队行为的面纱,看到其背后隐藏的心理逻辑,从而能够更有效地解决团队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挑战,营造一个更具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团队环境。

评分

我最近在工作上遇到了一些关于团队动力的问题,正好听朋友提到了《去梯言系列:团队行为心理学》这本书。虽然我不是心理学专业的,但对如何提升团队效率和协作关系一直很感兴趣。这本书的题目让我觉得它可能会用一种比较接地气的方式来讲解心理学原理,而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我特别想了解书中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关于“群体思维”或者“从众效应”的内容,因为我发现有时候团队做出的决定,似乎并没有经过充分的独立思考,而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朝着一个方向去了,即使这个方向可能并不最优。另外,我也好奇书中对于领导者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会有怎样的解读,特别是关于如何激发团队成员的创造力,如何处理团队成员之间的分歧,以及如何建立一个积极健康的团队文化。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或方法,比如一些沟通技巧,或者一些可以用来评估团队健康状况的指标。毕竟,理论学得再多,最终还是要落到实践中去。我期待这本书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团队成员的行为模式,从而能够更有效地进行管理和协作,减少不必要的内耗,让团队发挥出更大的潜力。

评分

《去梯言系列:团队行为心理学》这个书名,一开始就吸引了我,因为它带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智慧感。我最近在参与一个跨部门合作项目,发现不同部门的成员在沟通和协作上总有些障碍,有时候明明目标一致,却因为一些沟通上的误解或者认知上的差异,导致项目进展缓慢,甚至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摩擦。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这些问题并非技术或能力上的问题,而是深层次的行为心理在作祟。这本书名中的“去梯言”似乎暗示了一种直击核心、抛弃不必要的繁琐和误导的思考方式,我非常期待它能为我揭示团队行为背后那些隐藏的心理动因。比如,书中会不会探讨群体决策过程中的偏见,如何避免“群体极化”现象?或者,如何理解和应对团队成员之间的权力动态和利益冲突?我更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习到一些更具操作性的方法,比如如何建立更有效的反馈机制,如何通过心理学原理来设计更具激励性的团队活动,以及如何培养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指点迷津,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团队中的各种复杂情况,最终能够带领我的团队,或者在团队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共同达成目标。

评分

挺好的,,帮同事买的。

评分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希望有所帮助

评分

内容有点简单,不过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启发

评分

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

评分

在京东上购买图书很方便,好评,正版图书不错!

评分

公司买的,很不错。。。。。。。

评分

很不错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