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古典舞音樂研究》非常強調將音樂研究與舞蹈實踐緊密結閤。研究重點落實在具體的舞蹈訓練音樂和舞蹈劇目音樂上。依據舞蹈動作來分析音樂,根據音樂來反觀舞蹈,以雙視角觀察兩種藝術形式的結閤狀態。研究分析的對象全部來自於成熟的古典舞課堂訓練和多年來的代錶性優秀劇目。
作者簡介
李莘,江蘇省常州人,大學本科及碩士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2005年獲得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傳統音樂研究方嚮”博士學位。
北京舞蹈學院人文學院音樂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曆年來承擔大學本科、研究生、繼續教育學院的各類課程達10門,獲得各類教學、科研奬項共計9項。先後在《中國音樂學》《人民音樂》《北京舞蹈學院學報》等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發錶論文十餘萬字。
獨立齣版專著《自為風氣自變遷》《中國古代樂舞的音樂呈現》,閤作齣版《京西幡會幡樂》《中國古代樂舞文化研究》等著述。
2010年閤作齣版教材《麯式與舞蹈音樂分析》,獲“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榮譽稱號。2013年代錶北京舞蹈學院參加“北京高校第八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2013年榮獲北京市屬高等學校“青年拔尖人纔”榮譽稱號。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舞蹈音樂的基本特徵
第二節 舞蹈“時、空、力”要素在中國古典舞音樂中的體現
第二章 中國古典舞音樂的錶現形式
第一節 音樂與舞姿動律結閤的具體形式——調式
第二節 音樂與舞姿動律結閤的具體形式——速度節奏鏇律綫基本風格
第三節 音樂與舞姿動律結閤的具體形式——流動頓挫
第四節 音樂與舞姿動律結閤的具體形式——氣韻連接
第五節 中國古典舞教學編創中對我國傳統音樂資源的運用
第三章 原創舞蹈與原創配樂高度契閤的範本——女子獨舞《昭君齣塞》
第一節 對題材的選擇
第二節 創作特點
第三節 音舞結閤的具體分析
第四章 古代宮廷樂舞的重塑——女子群舞《霓裳羽衣舞》
第一節 彼此交融的審美意象:《月兒高》與《霓裳羽衣舞》
第二節 音舞綜閤分析
第五章 二鬍協奏麯在古典舞作品中的成功運用(一)——男子獨舞《鞦海棠》
第一節 新時期二鬍協奏麯創作的發展對古典舞配樂的影響
第二節 二鬍協奏麯《亂世情侶》的創作背景和藝術特色
第三節 舞蹈配樂剪輯中的解構與重構——男子獨舞《鞦海棠》
第四節 音舞結閤的具體分析
第六章 二鬍協奏麯在古典舞作品中的成功運用(二)——雙人舞《新婚彆》
第一節 《新婚彆》文學、音樂、舞蹈三個文本的嬗變及對比
第二節 音舞結閤的具體分析
第七章 另闢蹊徑、獨樹一幟的純節奏性古典舞配樂——男子四人舞《秦王點兵》及男子獨舞《秦俑魂》
第一節 絳州鼓樂與古典舞中秦俑形象的深度契閤
第二節 音舞結閤的具體分析
第八章 拆閤、拼接模式在古典舞配樂中的運用——女子獨舞《愛蓮說》
第一節 “沉魚”、“落雁”音樂形象的閤並與轉化
第二節 音舞結閤的具體分析
第九章 交響編舞法在古典舞編創中的實踐——群舞《黃河》
第一節 古典舞編創對於革命題材新音樂史詩的突破性運用
第二節 交響編舞法在作品中的運用
附錄 鋼琴協奏麯《黃河》第四樂章《保衛黃河》樂譜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筆者在北京舞蹈學院承擔音樂理論課教學工作已有十餘載,在接觸到的各類舞種中,對中國古典舞情有獨鍾。這很大程度上緣於本人多年根植於中國傳統音樂理論及演奏技藝之上的音樂學專業背景,還有自幼潛藏於內心深處的對於中國古典藝術的無限嚮往和真切喜愛。中國古典舞氣韻流動、圓融貫通的美感及綫性美學特徵,與中國傳統音樂之美一脈相通。故而,筆者對於中國古典舞的課堂教學和劇目創作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和持續探究的精神。
對中國古典舞音樂的專題性研究,屬於音樂學、舞蹈學跨學科理論研究範疇。這是筆者為瞭深入瞭解古典舞藝術特色、分析古典舞訓練音樂及劇目音樂所選擇的研究切入點。此課題成果建立在本人多年課堂教學和研究積纍之上,可為日後的中國古典舞音樂理論研究拋磚引玉。
中國古典舞學科發展六十餘年,在教學體係建設和劇目創作方麵積纍豐厚,成就卓著。伴隨古典舞學科的成長,古典舞教學及劇目創作的實踐過程中從來都沒有缺少過音樂的參與。音樂是舞蹈藝術不可或缺的夥伴,甚至成為瞭舞蹈本體的組成部分。中國古典舞的發展曆程中,古典舞音樂也同樣經曆瞭創作、改編、篩選、淘汰、逐漸積纍定型並形成麯目庫的過程。
然而,針對古典舞音樂方麵的專題性研究非常匱乏。其原因在於:
第一,作為1949年之後建立的新興舞蹈學科,中國古典舞學科在此之前沒有舞蹈麯目的積纍。古典舞早期脫胎於戲麯舞蹈,但戲麯音樂不能算作是古典舞音樂。從學科創建至今的六十多年裏,古典舞學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編創瞭相當數量的動作訓練專用音樂。這些音樂的素材來源龐雜,麯目選擇具有隨機性,幾乎是古今名麯、戲麯、民歌、電影音樂無所不包。所以,中國古典舞音樂隻能根據動作、動律特點,從古典舞學科角度對音樂進行功能性分類,而無法從音樂學角度以音樂的體裁、題材、風格等標準進行分類。麯目龐雜又難以按照音樂學學科標準分門彆類,會導緻此方麵的研究無從下手。
第二,從中國古典舞劇目創作來看,對於舞蹈音樂的遴選也同樣存在隨機性。成功的古典舞作品,相當程度上可以歸功於舞蹈編導對於優質音樂作品與舞蹈之間契閤度的準確把握。但從舞蹈音樂麯目風格的選擇而言,並無明確的規律性。
第三,原創的優質舞蹈音樂創作成本高、周期長,所以創作數量非常有限,為業界稱道的原創古典舞劇目音樂屈指可數。
基於以上原因,造成瞭中國古典舞音樂的專題性研究難以開展,也鮮有學者熱心於此類研究。
然而筆者認為,中國古典舞音樂與古典舞緊密結閤,共同構建瞭舞蹈藝術多層次、多角度的綜閤美感。舞蹈音樂在舞蹈中承擔瞭獨立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審美功能,並隨著時代性審美觀念的變遷而與時俱進。所以,中國古典舞音樂同樣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本著作非常強調將音樂研究與舞蹈實踐緊密結閤。研究重點落實在具體的舞蹈訓練音樂和舞蹈劇目音樂上。依據舞蹈動作來分析音樂,根據音樂來反觀舞蹈,以雙視角觀察兩種藝術形式的結閤狀態。研究分析的對象全部來自於成熟的古典舞課堂訓練和多年來的代錶性優秀劇目。在劇目作品的選擇上,筆者采用瞭以下標準:
書中重點分析的作品必須是舞蹈界公認的優秀古典舞劇目。這些作品分彆創作於不同時期,在編創風格上具有各自的時代印記,能夠體現齣中國古典舞劇目創作的發展軌跡。
這些作品中使用的音樂必須做到質量高,結構完整,風格獨特,具有代錶性和較高的理論研究價值。在進入具體作品分析時,舞蹈音樂的獨特性是每一個作品研究的切入點,各章節的標題便是對這種獨特性的概括性總結。
一些鏇律優美、製作精良的音樂作品會被舞蹈編導拿來反復編舞,形成同名同麯不同舞的現象。例如以傳統名麯《春江花月夜》為舞蹈配樂的同名古典舞《春江花月夜》,就有若乾個不同的舞蹈版本。此外,還有同名不同麯不同舞的情況存在,如《霓裳羽衣舞》等。
為瞭避免造成混淆,筆者在對每個舞蹈作品進行音樂舞蹈綜閤分析之前,會在行文中注明作品信息,尤其是作品的舞蹈編導、舞蹈音樂的創作者以及舞蹈作品的創作時段。
筆者學識尚淺,積纍有限,憑藉百分之百的學術熱情集數年之功完成本著述。疏誤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學界同行及各界讀者批評指正。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您的圖書《中國古典舞音樂研究》的圖書簡介,其內容專注於其他領域,旨在提供一個詳盡且獨特的視角,完全不涉及古典舞音樂的研究範疇。 --- 圖書簡介: 《現代城市空間中的符號化景觀與社會記憶構建》 作者: [虛構作者姓名] 齣版社: [虛構齣版社名稱] 齣版時間: [虛構時間] 頁數: 580頁 定價: 人民幣 128.00 元 --- 內容概述: 本書深入探討瞭在當代城市化進程中,特定空間如何通過符號化敘事與物質建構,反作用於社會記憶的形成、流變與重塑。這不是一部關於藝術或曆史的傳統著作,而是一部聚焦於城市地理學、符號學、社會心理學以及後現代景觀理論的交叉性研究。 我們生活的城市,早已超越瞭單純的居住和功能載體,它們成為瞭一個巨大的、不斷被編碼和解碼的文本。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現代城市中的“景觀”並非僅僅是視覺的呈現,而是被精心設計的、具有特定意圖的符號係統,這些係統直接參與到集體身份認同的構建過程之中。 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地揭示瞭符號化景觀的復雜運作機製: 第一部分:城市符號的生成與編碼 本部分首先梳理瞭城市符號的理論基礎,區分瞭“地標”(Landmark)、“區域識彆”(Placemaking)與“記憶錨點”(Memory Anchor)之間的語義差異。我們考察瞭城市規劃、商業營銷和政治敘事是如何共同作用,將特定的建築、街道布局、公共藝術乃至店招店牌,轉化為具有強烈指嚮性的符號。 具體案例分析包括: “新古典主義的復興”: 研究當代商業綜閤體如何通過模仿曆史建築元素,來構建一種虛假的“永恒感”和“權威感”,以迎閤消費群體的懷舊心理。 “去地域化的標準模型”: 探討全球連鎖品牌店麵設計如何通過標準化符號,稀釋瞭地方獨有的文化特質,從而在全球範圍內建立起一種易於識彆但缺乏深層意義的視覺語言。 我們著重分析瞭符號的“高效性”——即符號如何以極低的認知成本,傳遞復雜的社會信息,並在此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居民對空間的感知和評價。 第二部分:記憶的物質化與空間敘事 本章節將視角轉嚮符號如何嵌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體驗中,並固化為一種集體記憶。記憶不再僅僅是主觀的內心活動,而是被“物質化”地封存在城市結構之中。 我們引入瞭法國哲學傢亨利·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結閤社會建構主義的視角,分析瞭以下幾種關鍵的“記憶裝置”: 1. 紀念碑與曆史修正: 考察城市中大型紀念性建築如何被用作主流曆史敘事的“硬性支撐”,以及對這些符號的修改或拆除行為,如何引發社會關於過去閤法性的激烈辯論。 2. 日常路徑與“身體記憶”: 討論通勤路綫、特定街角的商店或廣場,如何在日復一日的重復使用中,構建起一種非正式的、基於身體經驗的“地方依戀”(Topophilia)。這種記憶往往是無意識的,卻對居民的歸屬感産生決定性影響。 3. “消失的景觀”的幽靈: 深入研究城中村改造、工業遺址轉型等現象中,被抹除的空間如何以“負空間”或“遺忘的痕跡”的形式,繼續在集體的潛意識中發揮作用,並催生齣對“真實空間”的抵抗性敘事。 第三部分:符號消費、身份認同與“體驗經濟” 第三部分聚焦於符號與當代社會身份構建的互動關係。在“體驗經濟”盛行的背景下,城市空間越來越多地被設計成供人“打卡”和“消費”的背景闆。 “可供展示的自我”: 研究社交媒體時代,居民如何選擇性地參與到符號化景觀的再生産中。某些特定的“網紅地標”如何被賦予瞭特定的社會價值標簽,成為個人身份展示的工具。人們的城市行走,逐漸演變為一場持續的、麵嚮數字受眾的“錶演”。 符號的階層化: 分析符號語言的“排他性”。某些精緻化的、受過嚴格文化訓練纔能理解的符號(如特定的當代藝術裝置或精品咖啡館的極簡主義設計),實際上構築瞭一種隱形的社會壁壘,區分瞭“有品位”的城市精英與“非主流”的參與者。 本書認為,當城市景觀過度符號化時,其內在的復雜性和異質性往往被簡化,這對於多元文化的存續構成瞭挑戰。 第四部分:抵抗與意義的再生産 最後一部分探討瞭城市居民如何對主流的符號編碼進行“解碼”和“反抗”。城市並非一個被動接受的容器,居民總是在積極地進行意義的重新協商。 這包括: 非正式的空間實踐: 研究塗鴉、街頭錶演、非官方集會等活動,如何利用現有空間結構,注入新的、與官方敘事相悖的意義。 “地方精神”的抵抗: 考察在麵對大規模同質化建設時,社區如何通過維護和強化那些不符閤主流美學標準的、帶有強烈個人情感的“非正式地景”,來維護其地方獨特性。 本書的獨特價值在於,它采用瞭一種跨學科的、批判性的框架,拒絕將城市視為一個靜態的背景。相反,它將城市空間視為一個充滿張力、持續協商的符號場域,深刻揭示瞭我們所居住的環境如何塑造我們的記憶、身份,以及我們對“真實”與“曆史”的理解。 本書適閤城市規劃師、社會地理學者、文化研究者、符號學愛好者,以及任何對當代城市空間如何影響人類經驗感興趣的讀者。它將提供一種全新的工具箱,用以審視你每天走過的那條街道,理解其背後隱藏的復雜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