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年鉴2015

中国考古学年鉴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考古学会 著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中国考古学
  • 年鉴
  • 2015
  • 历史
  • 文化
  • 文物
  • 学术研究
  • 考古报告
  • 中国历史
  • 社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915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007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考古学年鉴2015》收录了该年度中国考古学研究、考古文物新发现、学术动态、考古教学、考古学文献资料目录等资料。时代上迄旧石器时代晚期,下至明清时期,是适合广大文物工作者和爱好者阅读的年鉴类工具书。

作者简介

  中国考古学会,是团结全国考古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遵守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提高考古学研究的科学水平,为推动中国考古事业的健康发展而积极努力。

目录

第一篇 考古学研究
旧石器时代考古与古人类学研究杜水生(3)
新石器时代考古李新伟(12)
夏商周时期考古张国硕 缪小荣 汤浩昊(19)
秦汉时期考古刘振东(36)
三国至明清时期考古朱岩石 汪 盈(50)
甲骨文、金文研究综述徐义华(68)
第二篇 考古文物新发现
201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81)
北京市(81)
延庆县大庄科辽代矿冶遗址群(81)
海淀区玉渊潭农工商总公司明清墓葬(83)
大兴区清代德寿寺遗址(83)
大兴区清代团河行宫遗址(83)
圆明园汇芳书院遗址(84)
天津市(86)
宁河县田庄坨战国遗址(86)
蓟县小毛庄东汉列侯家族墓(86)
静海县明清文庙遗址(87)
天津大沽口II号沉船重点调查(87)
河北省(89)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专题调查(89)
阳原县马圈沟旧石器时代遗址(89)
阳原县马梁南旧石器地点(89)
容城县东牛东庄新石器时代与汉代遗址(90)
隆尧县乡观龙山时期至明清遗址(90)
临城县西古鲁营村商代至战汉时期遗址(91)
任丘市后赵各庄战汉时期城址(92)
尚义县早期长城资源调查(92)
唐县黄家庄汉代与元明时期遗址(93)
临漳县邺城遗址邺北城北城墙中段遗存(94)
临漳县邺城遗址核桃园西南地五号建筑基址(94)
隆尧县唐祖陵遗址(95)
正定县郭家庄唐五代及宋金墓地(96)
内丘县邢窑遗址(96)
泊头市十里高宋元遗址(97)
山西省(98)
襄汾县丁村遗址群老虎坡遗址(98)
襄汾县石沟旧石器时代遗址(98)
沁水县下川旧石器时代遗址(99)
兴县碧村遗址考古调查(100)
右玉县沧头河流域区域考古调查(100)
临汾盆地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101)
原平市辛章新石器时代遗址(101)
曲沃县曲村北西周墓葬遗存(102)
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103)
长子县西南呈西周墓地(103)
襄汾县陶寺北两周墓葬(104)
侯马市羋祁东周至汉代遗址(105)
孝义市张家庄东周至明清墓地(106)
武乡县凹里村战国墓(106)
晋中市榆次区猫儿岭战国至汉代墓地(107)
晋阳古城遗址(107)
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108)
永济市蒲州故城遗址(109)
五台县唐宋佛光寺遗址(110)
新绛县绛州州署遗址(111)
襄垣县西故县村金代墓葬(112)
左权县粟城村金代砖雕壁画墓(112)
忻州市九原岗墓地明代墓葬(113)
永济市蒲州故城明代鼓楼(113)
翼城县幺里金元至明清墓葬(113)
长治市郊区小罗村明代墓葬(114)
壶关县北庄村明代墓葬(115)
晋中市榆次区小南庄清代墓地(115)
内蒙古自治区(116)
通辽市哈民新石器时代遗址(116)
托克托县海生不浪新石器时代遗址(117)
和林格尔县盛乐古城遗址(117)
杭锦旗霍洛柴登古城遗址(118)
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北魏墓群(118)
巴林左旗辽上京宫城遗址(119)
卓资县庙坡底元代遗址(120)
辽宁省(122)
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旧石器时代遗址(122)
沈阳市新乐新石器时代遗址(122)
朝阳市半拉山红山文化积石冢墓地(123)
阜蒙县高林台汉代遗址(123)
辽阳市苗圃汉晋时期墓地(124)
建昌县杜梨树汉代遗址(125)
辽中县偏堡子村汉魏墓群(125)
辽阳市官屯窑址(126)
康平县大付家窝堡辽墓(127)
阜新市八家子村金元时期遗址(128)
丹东市江沿台堡明代城址(128)
吉林省(130)
大安市后套木嘎新石器时代及辽金遗址(130)
吉林市龙潭山城(130)
图们市水南关遗址(131)
白城市城四家子辽金城址(132)
桦甸市辽代苏密城城址(132)
磐石市八面佛辽金时期遗址(133)
乾安县辽金春捺钵遗址群(134)
图们市磨盘村金代山城(134)
黑龙江省(136)
上海市(142)
江苏省(144)
浙江省(154)
安徽省(171)
繁昌县柯家冲及骆冲宋元窑址(179)
泗县盛世豪庭项目明清墓葬(181)
黄山市太平湖古城遗址水下考古调查(182)
福建省(183)
武夷山市葫芦山新石器至商周遗址(183)
将乐县岩仔洞新石器时代遗址(183)
德化县辽田尖山周代原始青瓷窑址(184)
武夷山市竹林坑西周原始青瓷窑址(184)
南平市邹坍后门山宋代窑址(185)
漳州海域水下文化遗产重点调查(185)
平潭及长乐海域水下考古调查(186)
南平市石岭子明代窑址(186)
福州市窑址调查(187)
江西省(188)
山东省(197)
龙口市西三甲战国及汉晋时期墓群(207)
河南省(212)


考古文苑撷英:聚焦新世纪的中国考古新发现与研究动态 图书简介 本卷精选自二十世纪初至今,中国考古学领域最具突破性、最受关注的重大考古遗址发掘报告、重要出土文物研究,以及最具前沿性的理论探讨与方法论革新成果。本书旨在为历史学家、考古学专业人士、博物馆工作者以及所有对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及时的学术视野,勾勒出新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波澜壮阔的发展图景。 第一部分:史前中华的曙光——多元一体的起源探索 本部分集中展示了对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的最新解读。重点关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北方草原地带的早期人类活动证据。 1. 旧石器时代的“技术革命”与迁徙路径: 深入分析内蒙古、周口店等地的旧石器遗址新发现,结合古DNA和环境考古学证据,重建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地区人群的扩散模式与石器技术演变序列。着重探讨了华北、西南地区在旧石器时代向智人过渡的关键节点。 2. 早期定居与农业起源的复杂性: 全面梳理了以贾湖、裴李岗为代表的中原早期农业聚落的研究进展。详尽呈现了粟、黍、水稻驯化的多中心假说,并通过对早期陶器技术(如夹砂陶、绳纹陶的出现)和墓葬制度的比较研究,揭示早期社会结构的雏形。本部分特别收录了长江中游彭头山文化、城河口文化等南方地区对世界稻作起源研究的贡献。 3. 距今六千年的社会转型:仰韶文化的多重面相: 选取仰韶时代晚期如庙底沟文化等代表性遗址,分析其彩陶艺术的成熟与符号系统的初步形成。通过对大型环壕聚落(如郑州大河村遗址的扩展研究)的布局分析,探讨权力集中与社会分层现象的早期迹象。 第二部分:文明的曙光与早期国家形态的构建 本篇章聚焦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重点关注黄河上游、关中平原及周边区域的文化互动与整合。 1. 龙山时代的城邦与礼制初萌: 集中介绍太湖流域、胶东半岛等地的龙山文化晚期遗址的最新发掘成果。对海岱地区(如石峁遗址的深度解析)的石城建筑、玉器组合与可能存在的早期王权现象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论证,探讨其与中原文化的早期接触与竞争关系。 2. 二里头:夏代的探索与疑难: 汇集了对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区、铸铜作坊和贵族墓地的最新研究报告。详细对比了陶器、青铜器(如爵、斝等礼器)的类型学特征,力图在考古学层面界定“夏文化”的物质证据范围与特征。同时,也审慎讨论了二里头与周边文化(如陶寺文化晚期)的复杂关系。 3. 商周之际的礼乐重塑: 深入分析了商代中晚期(如盘龙城、殷墟)青铜器铭文的发现与解读,以及礼器组合的规范化进程。重点关注西周初年的“封邦建国”与礼制下放的具体考古证据,例如周口店遗址群、周原遗址中不同等级墓葬的对比研究,以揭示周代宗法制度如何在物质层面得以体现。 第三部分:帝国时代的长河——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延续与变迁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早期大一统王朝的物质遗存,关注城市规划、手工业技术以及民族交融的考古学表达。 1. 秦汉帝国的物质基础: 呈现了对秦咸阳城、汉长安城等都城遗址的最新勘探成果,特别是里坊制度、漕运系统的考古学证据。详尽介绍了汉代冶铁、陶器(如五联罐、画像砖)生产的标准化趋势,反映了中央集权对社会生产力的调控。对西北丝绸之路沿线烽燧、聚落遗址的考察,展现了帝国边疆的治理模式。 2.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重构与区域特色: 侧重于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文化融合的考古遗存。例如,对北魏都城洛阳(北魏城、北魏皇陵)的墓葬形制、壁画内容、以及出土器物的“胡汉”风格的辨析。南方地区石刻造像的兴盛与佛教艺术的本土化进程,也是本部分的重要内容。 第四部分:唐宋的辉煌与变革——技术、贸易与世俗生活 本卷对唐宋时期,尤其是宋代城市化、商业化进程中的考古新发现进行了专题报道。 1. 唐代都城的空间结构与城市生活: 报告了对唐长安城特定坊市(如西市)遗址新一轮的考古发现,结合环境考古,重建唐代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和居民的日常饮食结构。对唐三彩、金银器的技术分析,反映了盛唐时期高超的工艺水平。 2. 宋代的手工业与海外贸易: 重点关注宋代窑址(如景德镇、龙泉窑)的技术突破,通过对遗址堆积和产品特征的分析,展示了官营与民营手工业的复杂关系。同时,收录了对南海、东海沉船(如“南海一号”后续发掘与研究)的阶段性报告,探讨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及其技术支撑。 3. 辽金元时期的多民族融合: 分析了辽、金、元三代都城(如上京、中都)的城市布局特征,重点探讨了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的丧葬习俗、服饰遗存与中原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为理解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依据。 结语:考古学方法论的革新与展望 本卷的最后部分,系统介绍了近年来中国考古学在科技应用方面取得的突破,包括但不限于: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复杂遗址中的应用、多学科交叉研究(如生物考古学、树轮测年、热释光测年)在断代和环境重建中的新进展。同时,对中国考古学在世界考古学语境下的理论定位与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讨。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理解中国数千年文明发展脉络的必备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年鉴在年度总结中,并没有回避考古工作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和困境。其中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建设之间的张力分析,虽然措辞谨慎,但立场鲜明,体现了学术共同体对自身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这种对“考古现场之外”问题的关注,使得整本书的价值维度得到了拓展。此外,它对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也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例如无人机测绘在大型遗址勘探中的效率提升,以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浅层遗迹探查中的应用案例,这些技术前沿的展示,让读者对未来的考古工作形态有了一个直观的想象。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考古遗址数字化存档和三维建模的规范介绍,这对于长期资料的保存和共享至关重要。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份对过去一年学术成就的记录,更是一份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指引,它以其详实的数据、严谨的论证和对时代议题的回应,巩固了其在中国考古学研究领域不可替代的地位。

评分

这本书的年度特征非常鲜明,它清晰地定格了过去一年中国考古学界关注的热点与争论焦点。我注意到,对“中国南方稻作农业起源”这一课题的跨学科研究成果被重点收录,这部分内容包含了最新的植物考古学证据,与传统的陶器文化分类法形成了有益的互补和参照。编辑团队对这种跨学科融合的推崇,无疑是推动学科进步的积极信号。从叙事结构上看,它不再是简单的按地域划分,而是开始尝试按照重大的历史、文化议题进行整合性的报道,这使得阅读体验更有逻辑性和主题性。比如,集中呈现几处不同区域、但年代相近的“城市化萌芽”阶段的遗址报告,然后由一位领军学者进行总评,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增强了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和对话性。这本书对于历史研究者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最及时、最未经“消化”的原始素材,迫使我们在进行宏大叙事时,必须回到具体的、经过科学验证的考古事实上去检验我们的理论模型。它像是一部不断更新的、面向未来的研究蓝图。

评分

翻开这本年鉴,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史料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了过去一年里全国范围内大大小小的考古发掘简报,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国家层面的考古工作布局与重点。我关注到今年对水下考古和环境考古的专题关注度明显提升,这反映了学科自身发展的趋势和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更高要求。特别是其中关于黄河流域文明化进程的几篇综述性文章,作者们巧妙地整合了地质学、碳十四测年数据以及考古学自身的文化序列划分,试图构建一个更具时间深度的叙事框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器物类型的描述上。我个人觉得,它成功地将那些分散在各省市、各发掘队手中的零散信息,提炼成了一个可以被整体把握的学术图谱。那些对重要遗址如石峁、陶寺等地的阶段性成果的总结与讨论,体现了对核心考古学问题的持续聚焦和深入挖掘。对于研究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发展脉络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它浓缩了一年的学术精华,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方向感。

评分

这本厚重的典籍,光是翻阅目录,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学术重量。我尤其欣赏它对田野考古新发现的梳理,那些详尽的图版和考古报告,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些尘封的遗址现场。比如,对于某一处新探明的史前聚落遗址,文字描述得极为细致,从地层剖面到出土陶器的纹饰特征,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对于我们理解早期社会的物质文化变迁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证材料。不仅仅是罗列发现,更重要的是,编辑团队似乎在努力构建一个动态的学术对话场域,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代考古成果的并置比较,引发了读者对区域文化交流的深入思考。我个人对北方地区青铜时代晚期的手工业技术演进特别感兴趣,这本书中收录的对几处重要墓葬出土青铜器冶铸痕迹的科技分析报告,令人耳目一新,其严谨的实验考古方法论,体现了当代中国考古学在技术应用上的前沿水准。整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极为考究,虽然内容偏向专业,但清晰的图注和索引设计,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学习者,也能较为顺畅地进行查阅和研究。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工具书,其价值远远超出了年度报告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高密度的学术前沿速览。

评分

老实说,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阅读专业性极强的年鉴总是一件挑战智力的事情,但这本书在努力平衡专业性与可读性上做出了显著的努力。虽然许多技术性描述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有些晦涩难懂,但编辑们在关键章节的处理上显得非常得体。比如,在介绍一项重大墓葬的发掘报告时,除了详细的技术记录外,还附带了对该墓葬在当地文化谱系中地位的概括性讨论,这帮助我这样的读者快速理解其重要性所在。我特别喜欢它对考古工作伦理与方法论的探讨部分,这部分内容往往被主流的考古报告所忽略,但它对于理解考古发现的可靠性和解释的客观性至关重要。今年的年鉴在这一点上做得尤其出色,提出了一些关于“阐释的边界”的尖锐问题。此外,它的图像资料质量极高,那些高清的三维重建图和精修的器物照片,极大地弥补了纯文字描述的不足,让抽象的考古信息变得具体可感。总的来说,它既满足了专业人士对细节的苛求,也为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严谨学术研究的窗口。

评分

年鉴定价过高啊

评分

年鉴定价过高啊

评分

年鉴定价过高啊

评分

年鉴定价过高啊

评分

年鉴定价过高啊

评分

很棒的书,我超级喜欢!以后努力挣钱买书看!

评分

年鉴定价过高啊

评分

年鉴定价过高啊

评分

年鉴定价过高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