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他韬光养晦,巩固了强大的中央集权;
他励精图治,换来了清王朝的四方安定;
他继往开来,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他是盛世圣君——康熙。即位之初虽饱受掣肘,
他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创了一代盛世,
成为中国历史上的
千古一帝。
内容简介
千古一帝:康熙(上下两册)是关于康熙帝的人物传记,主要讲述在清政府摇摇欲坠的政权中,他少年承运,力挽狂澜,智擒鳌拜、裁撤三藩、亲征噶尔丹、收复台湾的故事,在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是封建统治后期为英明神勇的帝王,也是奠定了清朝几百年基业的核心人物。
作者简介
田芳芳
目录
【第一回】怜御医爱妃薨殁,殉私情圣主驾崩
【第二回】遭挟持康熙受辱,逞凶顽鳌拜弄权
【第三回】横行似入无人地,霸道敢称唯我天
【第四回】老臣不轨藏利刃,少年有志伏奸雄
【第五回】深宫幼龙行云雨,索府雏凤栖梧桐
【第六回】登大宝玄烨亲政,上奏表鳌拜参臣
【第七回】正皇权鳌拜被缚,引众怒群臣议诛
【第八回】明朝遗老三太子,今岁新帝一隐患
【第九回】康熙帝拟撤三藩,吴三桂欲占龙庭
【第十回】起反心三藩作乱,怀孤忠老奴求情
【第十一回】耽国事冷落皇后,论朝政擢升大臣
【第十二回】台金厦郑氏作乱,龙兴地罗刹犯边
【第十三回】域内纷烟终息止,海外宝岛回版图
【第十四回】康熙帝分身乏术,罗刹国炮轰无辜
【第十五回】黑龙江外扰频频,宫墙内内忧纷纷
【第十六回】挥利剑抗击外寇,鼓唇枪签订条约
【第十七回】守疆域将军丧命,克叛匪御驾亲征
【第十八回】手足相争谋大宝,弟兄阋墙争皇权
【第十九回】战沙场提枪纵马,捉刺客分逆辨忠
【第二十回】半世恩怨今犹在,一代贤愚后人评
精彩书摘
《千古一帝:康熙(上下两册)》:
【第一回】
怜御医爱妃薨殁,殉私情圣主驾崩
1661年的春天到来的时候,在北京,年轻的皇帝泪如雨下。
那天天气很好,没有风,更没有雨。温暖的太阳,有些懒洋洋地照着北京城。京城的大街小巷中,车水马龙,热闹非常,完全是一派冬去春来的复苏景象。这也难怪,毕竟是春天到了。这种季节是最容易勾引出人们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某种希望或欲望的。
然而,在紫禁城里,却似乎依然是冬天,就连从石缝里冒出的小草,好像也显得没精打采。几乎没有人走动,更听不到什么人的声音。偌大的紫禁城,仿佛被去年的冬天窒息了。
不过,如果竖起耳朵在紫禁城里认真地走上一遭,特别是走到储秀宫的时候,你就会听到,有一个人正抽抽噎噎地诉说着什么。说话之人,便是那个泪如雨下的皇帝。这个皇帝叫爱新觉罗·福临,也就是大清王朝的顺治皇帝。
顺治皇帝的面前有一张床,他就是伏在床沿抽泣的。床上躺着一位女子,这女子十分年轻,也异常貌美。只是此刻,她脸色苍白,双目黯淡,纷乱的头发几乎摊满了一床。她,就是顺治皇帝平生最钟爱的妃子一董鄂妃。
她还没有死。从她干裂的双唇间,尚有微弱的气息出入。见顺治痛不欲生,她很想对他说些什么,但她的舌头已经僵硬,无法把她的心情表达出来。她也很想陪他流泪,可她的眼泪早已干涸。她只能那么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任双唇间的气息一点点地减弱,任柔软的躯体一点点地变硬。她知道,要不了多久,她就要与她心爱的皇上永别了。因为,她的视线越来越模糊,似乎她心爱的皇上正离她越来越远……她实在没有力气了,上下眼皮只能不由自主地一点点地向一起合拢。顺治看出了变故,连忙大叫一声:“爱妃……”她好像听到了他的呼唤,双眼略略睁大了些许。他急忙又大叫了一声:“爱妃……”
仿佛心有灵犀,她的双眼竟然完全睁开了,而且双眸明亮异常。叫顺治惊喜无比的是,从她早已干裂的双唇中,居然进出了两个字来:“陛下……”顺治就像三九天被人兜头浇了一盆冷水似的,“腾”地蹿了起来,一把将董鄂妃抄入怀中:“爱妃,朕终于听到你的声音了……”
她的脸上慢慢地现出了一丝微笑。顺治觉得,她此时的微笑是他一生当中所见到的最美的风景。
她断断续续地道:“陛下,这么多天来,为了臣妾,您吃尽了苦头……臣妾心中,委实不安……”
顺治眼眶内的泪水,此刻“吧嗒、吧嗒”地滴落在她苍白的脸上。也许,他的泪水太过炽热,她苍白如雪的两颊,渐渐地烧起了两抹红晕来。
“爱妃,只要你能平安无事,就是受再多的苦,朕也心甘情愿……”
顺治说着,猛一回头,冲着屋外高声叫道:“都给朕滚进来!”
哆哆嗦嗦地,从屋外连滚带爬地走进来十几个御医。这十几个人刚一进屋,便“咕咚咚”齐刷刷地跪在了顺治的面前,且低头耸肩,不敢乱动一分。
顺治又大叫:“都给朕抬起头来!”
十几个御医扭了半天脖子,才勉勉强强地抬起了头,一起战战兢兢地望着顺治。
顺治虽已停止流泪,但泪痕斑斑的脸庞,加上一双几欲喷火的怒目,样子实在骇人。而从他口中吐出来的言语,则更让人心颤:“你们这些狗奴才,一个个都是酒囊饭袋,竟然敢说朕的爱妃已无药可治,你们都睁大狗眼好好地看看,朕的爱妃现在不是醒过来了吗?”
诚然,顺治怀中的董鄂妃已然醒来,且面色红润、双目溢彩,除瘦削不堪之外,似乎没有一点病状。
十几个御医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顺治咆哮道:“来人啊!把这些狗奴才统统拉出去斩了!”
“呼啦啦”从外面跑进来十几个宫廷侍卫,一人揪住一个御医,转瞬间便没了踪影。这时,顺治听得耳边有一个声音轻唤道:“陛下……”
是董鄂妃的声音。顺治急忙转身,口中言道:“爱妃,朕在这里……”
再看董鄂妃,脸上的红晕褪去了,眼中的光彩消失了,只有两片干巴巴的嘴唇在不停地嗫嚅着。
顺治慌了:“爱妃,你怎么啦?”
董鄂妃吃力地言道:“陛下,你不该杀他们,臣妾……真的不行了……”
顺治连连叫道:“爱妃,你不能死,你不会死,你答应过朕,你要永远陪着朕……”
董鄂妃说出了她一生中的最后一句话:“陛下,再见了……”
她说话的时候,似乎还想挤出一丝笑容,但没有时间了。她慢慢地合上了双眼,离开了她曾经生活过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世界。
董鄂妃走了。她走时,不仅带走了她自己的全部,同时也带走了顺治皇帝的灵魂。
一个人的躯体若失去了灵魂,便会变得空洞无物。空空如也的顺治,一点点地瘫在了地上。眼泪,就像决堤的江水,从他的眼眶中喷涌而出。泛滥的泪水,淹没了他的视线,也淹没了他所有的希望和信念。世上的一切,似乎都与他无关了。
不知何时,顺治的泪水终于流尽,也真的是流尽了。
他吁了一口气,踉踉跄跄地走出了储秀宫。
宫外,大大小小的太监、宫女不说,只朝中大臣就至少有数十位。但顺治就像没看见他们似的,一直踉踉跄跄地朝前走。那些大臣们不敢怠慢,簇拥在一起,不远不近地跟在顺治的后面。人虽多,可因为没有人敢喘粗气,所以一切都很静寂。但顺治还是觉察到了,打住脚,缓缓地转过身,不冷不热地言道:“你们,为何跟在朕的身后?”
既是朝中大臣,自然就清楚顺治与董鄂妃之间非比寻常的亲密关系。现在董鄂妃去了,顺治能不悲痛欲绝?故而,顺治这么一问,众大臣便一起跪下,不约而同地说道:“恭请陛下节哀,千万勿伤龙体……”顺治本不想理会众大臣的话,但好像忽然想起了一件什么事,于是就轻声言道:“索尼,你近前听话。”
从人群中爬出一位年迈的老者来,他便是三朝元老索尼。顺治吩咐索尼道:“董妃娘娘的后事,由你去操办。”
索尼叩首道:“老臣遵旨!”
顺治略略沉吟道:“依皇后规格安葬董妃娘娘。还有,那些被朕误杀的御医们的后事,你也一并料理吧。”
索尼再叩首:“老臣这就去!”
索尼带了几个人匆匆而去。顺治面向众大臣道:“你们都各自散去吧。朕有些累了,要去休息了。”
顺治的话音刚落,众大臣便纷纷离去。只有几个太监、宫女,还远远地站在顺治的一侧。
顺治叹了口气,径直朝养心殿而去。到了殿门口,顺治转身对跟在身后的那几个太监、宫女言道:“朕去休息,你们就留在这里。任何人都不许进来打搅!”
紫禁城内的宫殿甚多,而顺治却偏爱养心殿。说是“休息”,实际上,顺治只是那么直挺挺地躺在龙床上,双眼睁得大大的,好像连一点睡意都没有。
……
史海钩沉:大明风云录(上下两册) 一部波澜壮阔的王朝兴衰史,一幅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画卷。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充满戏剧性的时代——明朝(1368年—1644年)。我们不聚焦于任何一位具体皇帝的个人功过,而是将目光投向整个王朝的运作机制、社会结构、文化变迁以及最终走向崩溃的历史必然性。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力求从宏观视角与微观细节相结合的方式,展现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庞大帝国如何在辉煌与危机中挣扎沉浮。 --- 上册:洪武之治与永乐盛世的基石 第一部分:王朝的创建与制度的烙印 明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推翻君主专制王朝的典范。本册首先回溯朱元璋如何从赤贫的底层一步步攀升至权力之巅。我们着重探讨洪武年间建立的一系列制度遗产: 集权体制的极端化: 分析废丞相制度对中央权力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由此催生的内阁制度的尴尬地位。探讨锦衣卫、六部体系的职权划分与相互制约(或失衡)。 里甲与卫所制度的社会控制: 详细解析这套严密的基层管理与军事供养体系如何有效巩固初期统治,但又如何在长期执行中僵化,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黄册与鱼鳞图册的财政基础: 剖析明初的土地与人口清查制度,它们在初期确保了赋税的稳定,却也为后来的土地兼并与隐匿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永乐的雄心与帝国的扩张 永乐皇帝朱棣的“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本部分着重于这一时期帝国主动出击的对外战略与文化重塑: “天子守国门”的战略调整: 分析迁都北京对整个国家政治、经济重心的影响,以及对北方边防策略的根本性改变。 郑和七下西洋的动机与影响: 摒弃单纯的“地理大发现”视角,深入探讨这次空前绝后的航海活动在政治信号传递、朝贡体系构建、以及对国内江南经济的牵动作用。这些宝船的巨大投入,如何微妙地影响了后世海禁政策的制定。 文化上的重塑: 永乐大典的编纂,不仅仅是文化工程,更是对前朝历史的筛选与定调。探讨其如何为帝国意识形态服务。 第三部分:仁宣之治后的权力暗流 在洪武和永乐的强力推动后,中期的皇帝们更多依赖于文官集团的辅佐。本部分着眼于权力开始从皇帝向内阁、宦官集团倾斜的过程: 文官集团的崛起与党争的萌芽: 分析以“三杨”为代表的内阁大学士如何逐步承担起批红之权,以及这种权力分配如何为后来的“清议”与朋党之争埋下远因。 宦官专权的初次显现: 探讨早期宦官如何从皇帝的私人秘书,逐步演变为掌握司法、特务权力的关键角色,尤其是在信息传递受阻时,他们如何成为皇帝的“耳目”。 --- 下册:中后期政治的结构性危机与王朝的谢幕 第四部分:嘉靖的宗教、海禁与边患 中期的明朝,在看似平和的外表下,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已日益尖锐。 “南礼部,北太仆”的文化分野: 嘉靖皇帝对道教的偏执,对国家运作产生了何种影响?探讨其如何疏于朝政,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方术与宫廷仪式中,导致外部事务的积压。 倭患与海防的困境: 分析海禁政策如何催生了庞大的走私贸易网络,以及“倭寇”问题实则反映的是东南沿海地方官员与商人勾结的体制性腐败。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的抗倭,是制度的胜利还是个人能力的辉煌? 张居正的改革与权力的反噬: 深入剖析“一条鞭法”这一历史性的税制改革,它试图解决的根本矛盾是什么?为何改革在其推行者死后迅速瓦解,甚至造成了新的社会撕裂? 第五部分:万历的怠政与官僚体系的僵化 万历皇帝三十多年的“怠政”,绝非简单的逃避朝政,而是对既有政治结构产生的一种极端回应。 “三殿之争”与内阁权力的异化: 探讨在皇帝缺席的情况下,内阁首辅(如申时行)如何试图维持平衡,以及这种平衡的脆弱性。 党争的激化与思想的禁锢: 东林党的兴起及其“清议”的本质。分析他们与非东林党之间的冲突,究竟是路线之争还是权力之争?东林党最终如何因过于理想化和排他性,反而加速了政治效率的低下。 边军的腐朽: 辽东边军的冗兵、空饷问题如何长期存在?探讨这种由卫所制度瓦解导致的军事危机,如何最终让一个新兴的、更具组织性的力量(后金)得以渗透与发展。 第六部分:崇祯的悲剧与王朝的终结 本书的尾声聚焦于明朝末年,一个在内忧外患中挣扎的王朝。 财政的崩溃与农民起义的必然性: 分析小冰期对农业的灾难性影响,以及朝廷在没有足够财政储备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加派“辽饷”、“剿饷”等临时税收,将中西部农民推向绝境。 李自成与张献忠的势力对比: 不仅关注其军事行动,更分析其对传统社会秩序的颠覆性。 “非亡国之君,实亡国之运”的探讨: 崇祯皇帝的勤勉与猜忌,如何与帝国晚期盘根错节的结构性弊病形成致命互动?最后,以李自成攻破北京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历史瞬间收束,总结明朝覆灭的历史教训。 --- 本书特点: 本书采取了“制度—社会—人物”三位一体的叙事结构,旨在揭示明代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其内部的矛盾是如何一步步积累,最终导致其结构性崩溃的。它不为任何历史人物做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着力于还原一个复杂、多面、充满活力却又最终走向衰亡的伟大王朝的真实面貌。阅读本书,将使读者对中国传统王朝的内在运作逻辑,获得深刻且全面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