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宋代三省、枢密院吏人制度研究》以宋代中枢机构——三省、枢密院的吏人为研究对象,重点梳理了中枢机构吏人制度的渊源及其在唐宋时代的变化,不仅对首席吏人做出对比研究,而且对诸多吏职进行考证,探究了宋代三省、枢密院冗吏的形成过程,并以现存的唐宋告身为例探讨告身中署名吏人的归属和职责等问题。《宋代三省、枢密院吏人制度研究》对宋代中枢机构基层行政人员的职级演变、升迁路径、日常行为等方面做了细致入微又不失整体关注的考察,在立足制度条文的同时,又关注其执行情况与发展变迁,引证史料丰富,新见颇多。
作者简介
武小平,男,1983年10月生,山西孝义人。历史学博士。温州医科大学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宋代史、中共党史及思政教育等。在《东北师大学报》《云南社会科学》《中国史研究动态》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参与省、市级课题多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四节 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三省、枢密院吏人的编制及其渊源
第一节 三省吏人的编制及其渊源
第二节 枢密院吏人的编制及其渊源
第三节 唐宋变革视野下的三省、枢密院吏人——兼论官吏分途
第四节 三省、枢密院吏人与文书处理
第二章 三省、枢密院首席吏人考述与对比
第一节 三省首席吏人考述
第二节 枢密院首席吏人考述
第三节 三省、枢密院首席吏人对比
第三章 三省、枢密院诸吏职考论
第一节 逐房副承旨与诸房副承旨考异与存疑——兼论官吏之别
第二节 三省、枢密院流外吏职考论——兼论流内吏职与流外吏职之别
第三节 守阙守当官的正额化之路
第四节 三省、枢密院吏人的职级演化
第四章 宋代三省、枢密院冗吏的形成
第一节 宋代三省的吏额变化
第二节 中书后省和门下后省的吏额变化
第三节 枢密院的吏额变化
第四节 冗吏形成之过程与原因
第五章 三省、枢密院的吏人制度
第一节 试补与保引
第二节 迁转与出职
第三节 禁约与惩处
第六章 宋代中央文书制度与行政效率
第一节 宋代中央文书的类型
第二节 宋代的文书制度
第三节 宋代文书处理时限制度和现实考察
第七章 唐宋告身中署名吏人归属和职责探析——兼论官告院的机构和职能演变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现存唐宋告身中的吏人署名
第三节 宋代尚书省吏人的编制与执掌探源
第四节 五代至宋官告院的机构和职能演变
第五节 结语
结论
附录一 隆兴元年中央胥吏裁减一览表
附录二 宋孝宗淳熙年间的中央胥吏裁减
附录三 现存部分唐宋告身录文
附录四 徐谓礼录白告身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宋代三省、枢密院吏人制度研究》:
文书保管和保密制度:宋代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府都有专门保管文书的机构“架阁库”,类似今天的档案馆。宋代各级国**关普遍设置架阁库。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架阁库,由三省制敕库房主管,收储皇帝诏令、制书和其他档案。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置吏部架阁库,其后各部皆置。掌管财政的三司架阁库,收藏户口、赋役籍账。*高军事机关枢密院架阁库,收掌有关军籍、武官调遣、边防设置和来往国书等重要档案。地方机关架阁库始设于江南西路。北宋仁宗时转运使周湛首创千文架阁法,以日月为次第连粘排列保管。此法得朝廷表彰推广,各级地方机关皆置库效法。官司收到文书后置历簿登记,每月归总一次。由当职官签字送架阁库贮之,架阁库将文书按时间先后分类编号入库保存。入库前,每份文书的封面上书写“某月日某处报讫”“某月日结绝勾倒”和“某月日某字号编排架阁某库”等字样,并书写经办人姓名。各种制书和重要事件的文书以及祥瑞、除官、婚姻、日令、市估、狱案等专题文书必须长期保存,要“置籍立号,别库架阁”,以便届时翻晒避免潮湿毁坏。架阁公案即综合档案库的非长期保留文书档案,*多保存10年,但每三年清理一次,申报监司复核,将其过时的文书即时处理,或作官人私用,或出卖。如须长切保存者便移于别库。无论处理掉的还是转移别库的文书,都由主管吏人和复核官共同签字并注明年月。
宋朝政府非常重视文书的保密,对侵害文书的盗、毁、弃、丢失等行为,《庆元条法事类》还规定了不同程度的处罚。如盗窃现行文书和架阁文书,均徒三年。主管官员、吏人藏匿、弃毁、拆换架阁文书,以盗论处。架阁库文书借出超过期限,或不定归还期限就借出,或超过百天不催还,主管官员、吏人各杖一百。由于保管不善,致使文书丢失,在规定期限内仍没找到,主管官员降一级,如果后来找到便可恢复原级。对伪造御书和时政边访机密文书者,杖八十。
……
前言/序言
宋代三省、枢密院号称两府,是中央最高权力机构,而负责三省、枢密院具体运转操作的则是两府吏人。在宋代,两府吏人在人事编制、升迁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是怎样的一个制度架构,两府吏人制度的变迁又是如何影响到整个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水平,这些涉及宋代两府运转实践的研究,以往的宋史研究少有涉及。这是因为以往的研究多关注于两府高层官员的升迁互动,着眼于整体宏观的官僚体制及其运作,而较少关注两府中负责具体操作运转的基层吏人,以及关系到他们生存发展、迁转升黜的制度架构。而且在史籍记载中,关于宋代吏人的记载,既繁杂又分布零散,遑论专门记载宋代两府吏人史料,真可谓少之又少。
因此,要想考察宋代两府的吏人体制,就必须广泛阅读大量史籍,搜集有关史料,进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考证,这既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有一定的史才和史识。今有小平同志能不惮劳苦,在各类文献中进行认真的爬梳、钩稽、理顺,在充分利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宋代中枢机构的基层行政人员的职级演变、升迁路径、日常行为等方面做了细致人微又不失整体关注的动态考察,并准备出版专著《宋代三省、枢密院吏人制度研究》,这无疑有助于填补这方面研究的空白,可喜可贺。该书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宋史研究领域,有利于今后对此类课题的进一步研究,也有助于加深学术界对国家决策运作执行模式的总体把握。
该书的特色是以宋代吏人研究为切入点,以宋代三省、枢密院两府吏人的制度变迁为基本线索,在对两府吏人制度做全面细致梳理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两府吏人的编制变化及各项吏人管理制度的来龙去脉,层层深入地对其地位和升迁路径、两府冗吏的形成及政府的对策、中央两府机构中官吏分途制度等方面做了具体细致的研究和考论。该书全方位揭示出宋代两府吏人制度的演变轨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个人对宋代中央机构吏人制度变迁的见解,揭示了中国古代从官吏分途演变为官吏合流、官与吏的界限在制度上逐渐淡化的发展趋势,颇有新意。
该书从多个层面对宋代两府吏人制度进行了考察,首先是从宏观方面对宋代三省枢密院吏人编制、渊源进行了追溯、考订,并以唐宋变革为视角,长时段考察三省、枢密院吏人在唐宋两代的变化情况,进而论及官吏分途现象,对处于官和吏交界点的特殊吏职——三省、枢密院首席吏人进行了考述与对比,并指出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其次,该书从微观方面对枢密院诸房副承旨、流外吏职、守阙守当官正额化过程,吏人职级演化等进行了详细的考论和梳理。并对宋代三省、枢密院冗吏的成因和吏人、文书制度进行了探究。此外,该书还以现存唐宋告身、近年出土和面世的徐谓礼文书、南宋司马伋、吕祖谦原颁告身为例,对宋代告身中署名吏人的职责分工、部门归属和官告院的机构演变进行了考证和讨论。
该书以唐宋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为大背景,对宋代在私人产权日益深化、中央集权日益强化的形势下形成的新的两府吏人制度,宋政府在吏人管理各层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以及这些政策措施在人事管理体制方面所起的作用和影响等,都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对宋代两府为保持运作的效率而重用吏人的历史原貌有所还原。同时,该书将宋代的冗吏形成,视作一个动态的过程,分阶段考量其在不同时期吏人的人数、级别和守阙吏人的变化情况,将研究细化,亦体现了用“活的制度史”来解释历史的研究方法。
好的,以下是针对您提供的书名《宋代三省、枢密院吏人制度研究》之外的、另一本详细的图书简介,力求内容详实且避免任何模板化痕迹: --- 《晚明江南士绅的文化转型与社会重构:以徽州文人群体为中心的考察》 导言:时代的转折与士绅身份的再定义 本书深入剖析了晚明时期(约1550年至1644年)江南士绅阶层在面对王朝衰微、思想激荡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时,其文化实践与社会角色如何经历了一场痛苦而深刻的转型。聚焦于以徽州为代表的东南士绅群体,本书不再将他们视为一个同质化的精英阶层,而是着眼于他们在官方意识形态、民间信仰、商业活动与艺术创作之间寻找新的立足点和自我认同的过程。研究的核心议题在于:在“内卷化”的科举体系与日益世俗化的商业浪潮中,传统儒家士大夫的“修齐治平”理想如何被重塑,并最终导致了文化身份与政治参与模式的重大偏移。 第一部分:徽州士绅的经济基础与文化资本的积累 第一章:徽商的崛起与“士商”身份的模糊 明代中后期,以徽州为中心的商人群体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对江南的文化生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本章首先梳理了徽州商人的商业网络、资本积累的模式(特别是盐、茶、木材贸易),并着重分析了这种经济成功如何反哺了其文化资本的积累。传统的观念视“士”与“商”为泾渭分明的两个领域,然而在晚明,这种界限日益模糊。许多徽商家族通过捐纳、荫补进入仕途,或通过巨额资助学术活动、收藏古籍字画来提升家族的社会地位。我们考察了“士而兼商”这一新身份的出现对传统宗族结构、教育投资倾向的影响,并对比了这种现象与早期宋明时期士绅对商业活动的保留态度之间的差异。 第二章:刻书风气与知识的普及:文人主导的知识生产 徽州作为全国重要的刻书中心,其背后的文化推力主要源于士绅阶层的需求和主导。本章详述了晚明时期徽州刻书的题材、装帧艺术及其背后的赞助人网络。不同于官刻本的保守性,徽州私刻本(如著名的汪氏汲古堂、曹氏心悦斋)往往更倾向于刊刻稀见的宋元旧本、笔记小说、以及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诗文集。这不仅反映了士绅对“古雅”的追求,更是一种通过掌握知识解释权来确立文化权威的策略。通过分析特定刻本的序跋和题识,我们可以揭示士绅群体内部关于“真学问”与“浮夸之风”的论辩。 第二部分:思想的激变与心学的嬗变 第三章:阳明心学在江南的世俗化与“异端”的边缘化 王阳明的心学在晚明时期达到了鼎盛,但其核心的“致良知”理念在地方士绅的应用中,逐渐脱离了其最初的道德实践层面,走向了更偏向个人情感抒发和隐逸哲学的方向。本章聚焦于对心学在徽州地区具体流派(如晚期的一些心学传习者)的考察,分析他们如何调和商业利益与内心安顿的矛盾。同时,我们也探讨了以李贽的“童心说”为代表的激进思潮,如何被主流士绅群体所排斥或选择性吸收,这反映了士绅阶层在维护既有社会秩序与拥抱思想解放之间的张力。 第四章:理学复古的尝试与对前代经验的汲取 面对心学带来的思想松动,一部分传统士绅(尤其是在科场和官场中受挫者)开始重新呼唤理学的规范性。本章研究了明末清初“宋学复兴”的局部现象,这些复古派士绅将目光投向了对宋代理学经典(如朱熹的学说)的细致笺注与阐释,试图用严谨的伦理纲常来对抗晚明社会的“淫靡之风”。通过对比其论述与宋代学者的异同,我们发现这种“复古”往往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服务于重塑社会等级和宗族权威的目的。 第三部分:艺术实践与社会情感的投射 第五章:山水画的“性灵”表达与士大夫的避世情结 晚明江南文人的山水画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其风格呈现出强烈的个性化和主观化趋势,强调“笔墨情趣”而非对自然形制的准确描摹。本章将分析董其昌、陈继儒等代表人物的绘画理论与实践,探讨山水画如何成为士绅阶层表达政治失意、逃避世俗纷扰的载体。研究重点在于,他们所营造的“疏朗空寂”的画面空间,是真正的隐逸,还是在富庶环境下的审美姿态。 第六章:园林建造与私人空间的构建:物质文化中的士绅权力 江南园林,尤其是徽州及周边地区的私家园林,是晚明士绅文化转型的物质体现。本章从建筑史和社会史的角度,分析了园林设计中对空间布局、植物选择、题刻匾额的考量。园林不再仅仅是宴饮游乐之所,而是被精心设计为一种可以控制的“微缩宇宙”,用于展示主人的学识、品味与审美权力。这种对私人精致生活的沉迷,标志着士绅群体从积极的公共参与向内向的、精英化的文化消费的倾斜。 结论:从公共参与到私人领域:晚明士绅的文化遗产 本书总结认为,晚明江南士绅的文化转型,是其在政治权力日益旁落、商业力量强势介入的背景下,为维护自身精英地位所做出的适应性选择。他们不再完全寄希望于科举和庙堂,而是将精力转向知识生产、艺术鉴赏和精致的生活艺术,形成了一种以“性灵”和“品味”为核心的文化认同。这种转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儒家文脉的精致性,但也预示着士绅群体在面对清军入关时的政治脆弱性,为清代士人留下了深刻的文化遗产与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