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

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罗威廉 著,鲁西奇,罗杜芳 译
图书标签:
  • 汉口
  • 近代中国
  • 城市史
  • 社会史
  • 社区研究
  • 冲突
  • 19世纪
  • 武汉
  • 地方史
  • 中西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3262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020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海外中国研究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是作者关于近代汉口社会研究的第二部著作。书中深入研究了19世纪汉口的城市结构、社区状况、各阶层的处境和冲突,以及官方和地方精英对城市的控制等等。与前一部著作《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的考察焦点集中于商业精英不同,本书拓展了视野,具体分析了城市劳动阶级的心态及其行为。*为重要的是,本书尝试解释社会冲突的结构与进程,以及汉口作为一个自发的、内聚性的社会单元的城市,是如何维持其自身并不断发展的。

作者简介

  罗威廉(William T.Rowe),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当代美国*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史、城市社会史、经济史。

目录

绪论:现代化早期的中国城市
第一部分城市
第1章市民
一、城市心态和文化
二、传媒与政治生活
三、职业结构
四、生产组织
五、城市化移民
六、阶级
七、精英和社团意识
八、结语
第2章城市空间
一、地产
二、空间结构
三、土地配置
四、居住方式和街区结构
五、活动中心
六、结语

第二部分社区
第3章大众福利
一、国家主导:救灾
二、国家主导:仓储
三、国家与社会共同主导:公益机构
四、社会主导:善堂体系
五、常规化的大众福利:粥厂与“冬防”
六、结语:城市社区的制度化

第4章公共设施与公用事业
一、城市建设
二、防洪
三、防火与消防
四、公用事业
五、文化机构
六、结语:公共领域的兴起
第三部分冲突
第5章冲突的结构
一、犯罪和社会病态
二、群体纠纷
三、礼仪之争:龙舟赛
四、民众抗议
五、结语:冲突与社会整合

第6章危险阶级与劳动阶级
一、地痞
二、退伍乡勇
三、难民和流浪汉
四、劳工帮伙
五、结语:19世纪汉口的“危险阶级”

第7章忠实的信徒
一、造反者
二、民间秘密教派和会党
三、排外主义
四、结语:市民与外来者
第四部分控制

第8章控制力量
一、驻防清军
二、自卫:城市团勇和汉口城墙
三、保甲
四、1876—1883年间内部安全之强化
五、结语:没有警察的治安

第9章危机与应对
一、反叛者、动因和时机
二、密谋
三、参与者的地域来源及城市在危急时刻的反应
四、反叛乱动员的机制
五、总结和余论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译后记
扬州:漕运枢纽的兴衰与变迁(1644-1911) 一、 盐业的鼎盛与城市版图的扩张 本书聚焦于清代(1644-1911)中国最重要的漕运和盐业中心之一——扬州。通过对一系列官方档案、地方志、商业文书以及私人日记的深入挖掘,本书旨在勾勒出一个在帝国经济命脉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城市,如何在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经历其经济基础的巅峰、社会结构的固化与重塑,以及最终面对内忧外患时的挣扎与转型。 扬州作为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其早期历史的叙事,首先必须围绕“盐”展开。清初,康熙、雍正两代推行的“两淮盐法”体系,使得扬州成为食盐专卖制度下的权力与财富的集中地。盐商集团,尤其是以“扬州八大盐商”为代表的群体,不仅仅是帝国财政的重要支柱,更深刻地塑造了城市的物质景观和文化生态。 本书将细致分析盐业资本的积累过程,探讨其如何渗透到城市建设、园林艺术、乃至江南士绅阶层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考察了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南巡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以及盐商如何通过“捐输”和文化赞助,换取政治上的影响力与社会地位的提升。这一阶段的扬州,展现出一种由国家权力与商业资本共同驱动的、高度繁荣的景象。 二、 城市空间的重构与文化地理的演变 扬州的城市空间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经济权力的转移而不断重构。本书着重分析了运河沿岸的商业区(如盐商的府邸与公所)与传统士人阶层聚居的文教区之间的互动与张力。 在物质层面,我们将审视18世纪扬州园林艺术的巅峰,如个园、何园等,这些园林不仅是私人财富的炫耀,更是特定时期美学思想和人地关系的集中体现。它们如何平衡自然野趣与人工雕琢,反映了当时精英阶层对“隐逸”与“入世”的复杂心态。 在文化地理上,本书探讨了扬州作为“文人墨客雅集之地”的形成过程。从扬州画派的兴起,到诗社、戏班的繁荣,扬州文化呈现出一种精致化、世俗化的特征。然而,这种繁荣背后也潜藏着结构性的脆弱性——对漕运和盐政的过度依赖,使得城市的经济肌理缺乏足够的韧性来应对未来的冲击。 三、 漕运的停滞与社会秩序的微妙张力 进入19世纪,随着黄河泛滥、河道淤塞以及海运的兴起,扬州赖以生存的漕运功能逐渐衰弱。本书将详细剖析漕运的衰落如何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粮价波动、地方财政紧张,以及底层人口的生计危机。 面对国家财政的压力,清廷对盐政的改革,特别是“票盐”制度的推行,极大地削弱了扬州盐商的特权地位。这种权力结构的松动,直接影响了城市内部的社会秩序。本书将考察在社会经济地位发生变化时,昔日的商业精英如何试图通过新的方式(如参与地方团练、兴办实业)来维持其在地方上的影响力。 此外,本书关注了19世纪中叶,扬州作为大运河沿线城市所经历的社会动荡。太平天国运动对扬州的直接冲击虽然有限,但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对淮南地区的破坏,严重干扰了扬州的物资流通和劳动力供给。我们考察了地方精英在动荡时期如何组织防御,以及这种防御活动如何进一步固化了地方武装力量的权力。 四、 艰难的近代化尝试与传统的惯性 19世纪末期,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和西方工业文明的渗透,扬州开始面临转型的压力。本书将分析扬州士绅和地方官员在应对这一挑战时的复杂反应。他们既有试图兴办新式企业(如纺织、船坞)的尝试,但这些努力往往受到传统商业网络、地方保护主义以及缺乏足够资本和技术人才的制约。 扬州的近代化进程带有显著的“地方性”特征。与上海、天津等沿海口岸城市相比,扬州的近代转型更为缓慢和曲折。其商业资本更多地流向了维护既有社会地位的途径,而非大规模工业投资。本书将通过对地方教育改革和公共事业(如医院、电灯)的建立情况的考察,来评估这种转型尝试的深度与广度。 最终,本书描绘了19世纪末的扬州,一个在帝国衰落的大背景下,努力在传统优势(漕运、盐业)的余晖和近代化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的复杂城市形象。它既是辉煌的、充满精致文化的古城,也是在历史洪流中,因其地理和经济结构过于依赖单一体系而显得步履维艰的千年枢纽。通过这些个案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中国内陆城市在帝国晚期所面对的系统性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前几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展现出的高超技艺。他似乎深谙如何平衡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没有像某些历史作品那样,一上来就抛出密集的年份和条约,而是从一个相对平缓、更贴近“人”的视角切入。那种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的不仅仅是城市规划的变迁,更多的是生活在那个特定地理坐标上的人们的日常困境与小确幸。我几乎能闻到开埠初期码头上湿润的江风,听到那些不同语种的叫卖声混杂在一起的喧嚣。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这个现代的读者仿佛置身其中,对“冲突”与“社区”这两个核心概念有了更具象化的理解,不再是冰冷的学术名词,而是渗透在柴米油盐和邻里往来中的真实张力。这种将宏大历史“私人化”的处理手法,是很多历史书难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似乎有意地在“冲突”与“社区”之间设置了一种辩证的张力,并在章节的过渡中不断地进行回环和深化。与其说它是在讲述一个城市如何形成,不如说它是在探讨一个复杂有机体是如何在外部压力和内部整合中不断自我塑造的过程。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汉口这样不同背景的人群能在长期共存中形成哪怕是脆弱的共同体?作者并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将这种持续的、动态的平衡状态呈现出来。这种处理方式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迫使读者认识到,所谓的“社区”从来都不是静止的乌托邦,而是一系列不断协商、妥协乃至爆发的事件的累积。它成功地将一个地理空间,转化为一个关于人类适应性与社会韧性的深刻案例研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享受,沉稳的靛蓝色封皮上印着泛黄的旧地图碎片,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翻开一探究竟。虽然我对那段特定的历史时期了解不算深入,但光是目录和引言的排版风格,就透出一种严谨而又不失文学性的叙事腔调。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处理历史文献时的那种细致入微,比如那些引用的小字注释,布局得恰到好处,既不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又能在需要时提供坚实的考据支撑。这本书的体量相当可观,厚厚一摞,光是掂在手里的感觉就让人对其内容深度充满信心。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历史工艺品,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能提升整个房间的历史氛围感。我期待着深入其中,去触摸那个时代汉口的脉搏,感受那些被文字精心编织出的生活图景,希望作者能像导游一样,带着我穿越时空,领略那份独特的城市风貌。

评分

这本书的文献功底深厚得令人敬佩,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来自不同政治立场的史料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和克制。作者似乎从不急于下定论,而是将多方的声音并置,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和判断。这种开放式的历史呈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比如,在描述某一重大事件时,对官府文书的引用和对地方士绅私人信件的解读形成了有趣的对话,让历史的真相不再是单一的线性叙事,而是充满了多维度的回声。我特别留意了作者是如何处理“冲突”的,那种冲突并非总是刀光剑影,更多是文化观念、商业利益乃至日常礼仪上的微妙摩擦,这种层次感让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一般的断代史研究。它教会了我,历史的深度往往藏在那些不易被察觉的细微之处。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驾驭能力非常成熟,它既保持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避免了过度枯燥的术语堆砌。作者的用词精准而富有画面感,仿佛在用一种兼具古典韵味的现代白话文进行创作。这种风格使得即便是非专业历史爱好者,也能相对轻松地进入复杂的历史语境。特别是对那些历史人物的侧写,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鲜活的形象,让人对那些早已湮没在时间长河中的个体命运产生强烈的共鸣。我感觉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似乎与这些历史人物进行了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捕捉到了他们灵魂深处的挣扎与坚韧。这种对个体命运的关怀,让原本厚重的历史研究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的温度。

评分

这一观点是建立在如下的基本假设之上的,即我们一般认

评分

论述了从先秦到十九世纪中叶,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状况与主要特征,是英文世界第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史学史著作。全书着重探讨两方面问题:关注每个时代官方与私家史书的编撰;重视史学思想与历史观念的探讨。既给读者提供了系统的中国史学史知识,又给读者呈现出中外学术界当下的研究信息。

评分

罗威廉此书对汉口商业与社会的研究与分析精到。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值得收藏!京东折扣给力,服务一流!

评分

陈宏谋,雍正元年(1723)癸卯恩科(本科为清世宗登极恩科)三甲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历任翰林院检讨、支部郎中、浙江道御史、扬州知府、江南驿盐道、云南布政司、直隶天津道、江苏按察使、江苏江宁(今南京)布政司等职陈宏谋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的陈宏谋,在于他的思想。他的思想存在于他的著作之中。他一生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仍笔耕不辍,著作甚丰,有《培远堂全集》、《五种遗规》等近300万字。尤其是他的《五种遗规》影响很大。《五种遗规》是对前人思想智慧的挖掘选粹,“或嘉言,或懿行,悉皆古人成书,故曰遗规也”。

评分

不能随便评论

评分

在《一个人》这部作品中,作者虚构了一个高度集权的社会,这个社会没有个人,只有集体,人没有自己的名字,只以一个口号加一串数字来加以区别,人甚至不知道“我”这个字眼,但凡要表示“我”的概念,都用复数的“我们”来代替。

评分

质量很好,纸张舒服,值得收藏和好好阅读。

评分

一直想了解中国的军阀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存在,这本书正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