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对冒险发起这样一个项目的企业,还是对参与这个过程的设计机构来说,品牌升级都是在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可预见的困难的一种微妙活动。在进行品牌升级之前,一定要事先思考以下问题:这是展开这项活动的适当时机吗?我们所谈论的是软实力进化还是蜕变呢?品牌升级是否解决了已然明确的问题,又能否体现真正的发展优势呢?除了这些核心问题之外,设计师还需应对其他问题:如何在充斥着众多品牌形象的互联网上推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呢?如何在充满挑战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设计出有意义且令人满意的作品呢?本书所收录的来自全球的品牌升级项目,从本质上解决了这些关键性问题,并强调了品牌设计在公司、机构或团体发展过程中偶尔被低估的重要作用。
约翰.德比,Brand Brothers品牌设计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兼创意总监,该公司成立于2010年,位于巴黎和图卢兹。他们为企业制定品牌战略、设计视觉标识并进行品牌推广,从而帮助受众了解企业的雄心壮志。Brand Brothers努力让设计变得实用、协调,使品牌变得可靠、透明。他们是2014年Transform Awards铜奖、2015年Transform Awards金奖和2016年Transform Awards银奖的获得者。
序言
更新老化品牌
追随品牌发展
吸引更多/新的受众群体
强化品牌辨识度
索引
《赫尔辛基爱乐乐团》
赫尔辛基爱乐乐团秉承了古典音乐的传统,并将JeanSibelius在赫尔辛基创作的作品作为保留曲目。先前的视觉标识传统、过时、不协调,因而需要进行重新定位和整合。该设计旨在形成一种整体的品牌体验:这种见解需要建立在乐团的关键要素——音乐家——的基础之上。音乐家是乐团的肉体和骨骼,在舞台上演奏乐曲时,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属于舞台。新品牌的核心在于将这102位音乐家合力创作的音乐能量传播给听众。另外,标识是围绕乐团名称进行设计的,102位音乐家的名字将标识环绕其中,形成了一个生动逼真的整体效果。富有冲击力的单镜头拍摄图像可以在视觉上捕捉到音乐的力量和能量,并突显出音乐家的关键性作用。品牌传播将焦点集中在音乐能量上——巨大的声音和现场体验,一场超出音乐会本身的音乐会。因此,新的视觉形象在标识与摄影概念上使品牌定位和音乐家得以再现。更为重要的是,新标识让赫尔辛基爱乐乐团更加与众不同,并以一种永恒和现代的方式传达其品牌定位及核心信息。
《圣艾蒂安歌剧院》
在2014—2015年度,圣艾蒂安歌剧院举办了近60场演出,它是一个体现文化重要性的标志性建筑,并在城市文化生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歌剧院主要演出19世纪的法国浪漫主义剧作,也会为其他艺术形式(音乐、舞蹈等)提供演出平台。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并推出特别、丰富、多样的演出,赞助商希望通过一种简单、常用的传播方式重新找回一种与圣艾蒂安市民的亲感。该项目的主要创新是将歌剧院的名字由“OperaTheater”改为“OperaofSaint?tienne”,以此体现歌剧院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公共场所,同时表明其潜在的目标观众。
在新标识中,字母“E”上方通过重音符号强调该音节,这个重音符号和类似建筑屋顶的弧形图案共同装饰着“opera”一词。字母“O”的形状可以让我们联想起歌唱时的嘴巴,同时还可表出强烈的情感色彩,如惊讶、赞叹、欢喜等。歌剧通过剧情发展将音乐和舞蹈紧密地联系起来,它可能是肢体动作、音符节奏或者只是这两种艺术形式激发的情感。新标识的巧妙之处在于字母“O”和重音符号之间的视觉设计技巧,看上去就像是字母“O”随着重音符号的出现而逐渐消失。这才是歌剧院的魔力!
为了新标识的首次亮相,设计师们想出了一种简单、易懂的宣传方式,即利用歌剧院所有员工的照片。新标识展示的是剧院工作人员一张张带着笑容和惊喜表情的面孔,仿佛好奇的观众睁大眼睛窥探着歌剧院内部的景象。因此,标识设计旨在重新建立起圣艾蒂安市民与热门文化场所之间的亲密感。宣传活动的标语是“Etlamagieopéra…”(“神奇的歌剧…”),这在法国是“operate”与“opera”两词之间的双关语用法。
该项目的特别之处在于宣传册中的每个章节的开头都可充当分隔栏使用。宽度不超过4厘米的宣传册中插入了一系列的人物肖像。宣传册的页面宽度较小,因而有助于人们阅读,方便他们快速地找到节目章节。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确实非常吸引人,那种大胆的用色和极简的排版,立刻让人联想到现代商业环境中对“革新”的追求。我原本以为,读完这本书,能像拆解一个精密的瑞士钟表一样,看到品牌重塑过程中每一个齿轮如何咬合、如何驱动整体的运转。我期待的是那种实操性极强的案例分析,最好是能深入到决策层面的博弈,比如一个老牌企业如何鼓起勇气放弃历史包袱,转向一个完全陌生的视觉语言体系,中间经历了多少次内部的争吵和市场测试的阵痛。想象中,这本书会像一部企业史诗,记录下那些惊心动魄的转型时刻,告诉我们,“升级”绝不仅仅是换个Logo那么简单,它涉及到企业文化的重塑、目标受众的重新定义,以及如何在保持品牌DNA不丢失的前提下,实现面向未来的迭代。 我特别想知道,那些顶尖的设计机构是如何在“致敬经典”和“彻底颠覆”之间走钢丝的,他们是如何说服那些习惯了旧标识的忠实客户接受新面貌的?难道只是靠漂亮的PPT和强有力的市场预算吗?我总觉得,这里面一定隐藏着一些关于人性、关于消费者心理学的深刻洞察,那些能在数据报告上找不到,却能决定一个品牌生死存亡的“感觉”和“直觉”,才是这本书真正应该揭示的。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很详实,像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工具手册,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仿佛作者在关键的转折点突然收住了笔。我一直在寻找那些关于“失败的重塑”的深刻教训。毕竟,每一次成功的品牌升级背后,往往都有无数个被市场无情拒绝的尝试。我想了解那些品牌是如何从泥潭中爬出来的,是哪些关键的调整挽救了品牌声誉?是更名?还是仅仅改变了对消费者的沟通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一样,毫无保留地展示那些不光彩的草稿和被否决的方案,分析它们失败的内在逻辑。如果这本书的论述过于聚焦于“一帆风顺的升级路径”,那么它就脱离了商业实践的残酷现实。真正的“升级”往往是伴随着痛苦和妥协的,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解构这些“妥协的艺术”,而不是仅仅描绘一个完美的“终点线”设计图。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得非常清晰,章节之间的过渡流畅自然,体现了作者扎实的逻辑思维。然而,这种过于“工整”的结构,反而让我嗅到了一丝标准化的气息。在创意产业中,最忌讳的就是标准化和公式化。我原本渴望这本书能够激发我跳出既有框架的思考,去探索那些尚未被主流认可的、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前沿设计方向。比如,关于可持续性设计(Sustainability Design)在品牌重塑中的体现,它是否仅仅是使用环保材料那么简单?它是否应该渗透到品牌的视觉信息传递方式中,比如,如何用更少的视觉元素传达更丰富的信息,以减少数字媒介的能耗?我希望这本书能大胆地探讨一些正在兴起的、充满争议性的设计趋势,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过去成功案例的梳理和总结上。真正的品牌升级,应该是一种预见未来的勇气,而不是对当下最佳实践的温和复述。 我期待在阅读后,能带着一些“打破常规”的冲动走出书房,而不是仅仅带着“我知道该怎么做了”的确定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坦白说,放在书架上确实挺有分量,纸张的质感厚实,印刷的色彩还原度也相当高,给人一种“这是一本正经谈论设计”的专业感。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却发现内容似乎更偏向于一种宏大的叙事和理论框架的构建,而非我所期待的那种深入骨髓的“设计方法论”。我原以为会看到大量关于字体选择背后的社会学意义,或者色彩心理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细微差别。比如,为什么在某些市场,蓝色代表信任,但在另一些市场,它可能仅仅是沉闷的代名词?我希望看到的是设计师们在进行视觉决策时,如何平衡艺术家的自我表达欲和市场营销的功利性需求。如果这本书仅仅停留在讲解“什么是好的设计”的哲学层面,而没有提供一套可供快速上手的工具箱,比如如何进行有效的竞品视觉分析,如何搭建一个能让跨部门团队高效协作的品牌视觉规范体系,那么它的实用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我需要的不是对“美”的抽象赞美,而是如何把这种“美”转化为可量化的商业资产的具体步骤。
评分从作者的行文风格来看,他似乎非常注重“战略先行”的理念,很多章节都围绕着“愿景”、“定位”等高屋建瓴的词汇展开。这无疑是重要的,但对于一个身处一线、需要快速做出视觉决策的执行者来说,这本书似乎缺了一个关键的“落地桥梁”。我总感觉,作者在描述了“我们想成为谁”之后,便跳过了“我们该如何具体地画出来”这一段。例如,在讨论到一个关于“数字化体验优先”的品牌时,我希望能看到更深入的探讨,比如:这种策略如何影响到网站的导航结构、App的图标设计,甚至是社交媒体上的动态视觉呈现方式。这些媒介之间的视觉一致性和体验连贯性,才是当下品牌升级的真正战场。如果这本书只是在平面设计层面打转,而没有充分覆盖到动态图形、交互界面等新兴领域,那么它对于面向未来的品牌建设来说,可能显得有些滞后或片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