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史略/中国电影史料抢救工程书系 [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movies on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史略/中国电影史料抢救工程书系 [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movies on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巧玲 等 著,李倩 编
图书标签:
  • 抗战电影
  • 中国电影
  • 电影史
  • 战争片
  • 历史
  • 文化
  • 影史
  • 抢救工程
  • 中国抗日战争
  • 电影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ISBN:978710604786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215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电影史料抢救工程书系
外文名称: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movies on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史略/中国电影史料抢救工程书系》收集了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抗战题材电影作品,以现当代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为主线,按照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等将抗战电影以归类划分,以宏观概览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展现总体气象,突出典型作品,梳理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内地、香港和台湾三地抗战电影的发展历程。

作者简介

  杜巧玲,1976年生,电影艺术学硕士,现为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助理研究员,信息资源部副主任。
  著有《好莱坞电影市场运作的启示》、《中国电影与新媒体融合历史及发展模式探析》、《民营电影公司开拓国际化合作的渠道和经验》、《电影档期的中国式突围》、《十五年磨一剑院线披“新马甲”再出发》、《被互联网+改变的大电影》等论文和文章,曾担任《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电影年鉴》、《大众电影》的编辑和撰写工作。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早期抗战题材电影的萌芽与初探(1931~1937)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与首批抗战题材电影的问世
第二节 曲折发展的抗战题材电影创作
第三节 《八一宣言》的提出与“国防电影”

第二章 电影人携手抗战题材电影全面抗战(1937-1945)
第一节 全面抗战时期的时代语境与电影格局
第二节 不同区域的抗战电影创作概况
第三节 创作特征与文化价值

第三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抗战题材电影(1945~1949)
第一节 国统区的抗战电影:国民党官方电影机构和私营厂
第二节 解放区的抗战电影
第三节 美学特征与文化成就

第四章 “十七年”的抗战题材电影(1949~1966)
第一节 新中国抗战电影艺术初探(1949~1952)
第二节 新中国抗战电影的国族性言说(1952~1955)
第三节 “十七年”抗战电影的黄金时代(1956~1959)
第四节 新中国抗战电影的曲折发展与停滞(1960~1966)
第五节 “十七年”抗战电影的内容题材与审美倾向
第六节 “十七年”抗战电影作为一种电影样式

第五章 风雨之路:“文革”期间的抗战题材电影(1966~1976)
第一节 “文革”期间抗战题材电影概况
第二节 “文革”期间抗战题材电影样式

第六章 新时期的抗战题材电影(1977~1999)
第一节 恢复创作与探索时期的抗战题材电影(1977~1989)
第二节 转折时期的抗战题材电影(1990~1999)

第七章 新世纪的抗战题材电影(2000~-2015)
第一节 新世纪之初的抗战电影(2000~2005)
第二节 2006年以来抗战题材电影创作概况

第八章 全球化语境中的反法西斯题材电影创作与发展
第一节 反法西斯题材是电影创作的永恒主题
第二节 国外反法西斯题材影片创作概略
第三节 中国反法西斯题材电影的多元化发展

第九章 香港抗战题材电影史略。
第一节 萌芽期:抗战电影与思想启蒙(1932~1936)
第二节 发展期:抗战电影的黄金五年(1937~1941)
第三节 井喷期:抗战电影与战后反思(1945~1970)
第四节 拓展期:抗战电影的多元发展(1982年至今)

第十章 台湾抗战题材电影史略

第十一章 抗战时期的纪录片(1931~1945)
第一节 局部抗战阶段的纪录片(193l~1937)
第二节 全面抗战阶段的纪录片(1937~1945)
第三节 抗战胜利后的纪录片(1945~1947)
附录 抗战题材故事片片日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电影史料抢救工程书系 (共10卷) 项目总序 本套“中国电影史料抢救工程书系”旨在系统梳理、抢救、整理和出版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散佚、湮没的重要史料与珍贵文本。中国电影自19世纪末肇始,历经百年风云变幻,其间积累了海量的原始文献、行业档案、评论手稿、剧本节本及历史照片。然而,由于历史动荡、材料老化、保管不善等原因,大量珍贵史料面临损毁或失传的风险。本工程以严肃的学术态度和抢救性的工作方法,致力于将这些零散、分散的珍贵记忆汇集成册,为中国电影史研究提供坚实可靠的原始文本支撑,构筑一座坚实的史学基石。本系列并非单一主题的断代史或断片式研究,而是涵盖了中国电影诞生之初到近现代发展各个关键阶段的史料汇编与精要辑录。 --- 卷一:中国早期电影的拓荒者与萌芽(1896-1920) 本卷聚焦于中国电影艺术的“引介期”与“试验期”。详细收录了西方电影技术和放映活动首次进入中国的主要记录,包括上海、广州等地的早期影戏班社的活动报道、新闻广告、外商活动报告的中文翻译件及原始记载。着重整理了早期中国电影制作者,如张石川、郑正秋等人在拍摄初期所使用的器材、剧本结构特点的原始评论。重点抢救和辑录了这一时期残存的电影广告单页、早期影戏界人士(如黎氏兄弟、张石川、程峨等)的私人信件片段,以及当时报刊杂志中关于“幻灯片”向“活动电影”过渡时期的讨论文稿。资料侧重于展现中国电影从娱乐附属品向独立艺术形态转化的初期挣扎与探索,不涉及任何关于抗战题材的叙事分析。 卷二:默片时代的叙事实验与明星工厂(1921-1927) 本卷聚焦于中国电影的“默片高峰期”。系统收集了明星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等早期民营制片机构的内部运营资料残件(如股东会议纪要节选、年度报告摘要)。收录了大量早期电影评论家对《难夫难妻》《胭脂虎》等影片的文本评论,这些评论着重分析了叙事技巧、镜头语言的模仿与创新,以及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挑战。重点整理了早期电影明星(如杨耐梅、王人美早期照片与介绍)的宣传材料与传记节选,以及电影制作工艺(如冲洗技术、布景搭建)相关的技术性文章。本卷的资料性侧重于行业规范的初步建立和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战争叙事无关。 卷三:有声化浪潮与左翼思潮的介入(1928-1935) 本卷是研究中国电影从默片向有声片过渡的关键文献汇编。抢救性收录了早期有声电影(如《歌女之恋》)在技术转换中遇到的设备采购记录、配音师的聘用信息以及观众对“音画同步”的初期反应报道。本卷的显著特征是大量收录了上海电影界左翼知识分子(如夏衍、史东山、蔡楚生等)在这一时期的理论文章、剧本创作手稿节选,这些文章主要探讨电影的社会功能、阶级意识的表达,以及如何利用新兴的有声媒介进行启蒙教育,文献内容多聚焦于城市生活、劳工问题、女性觉醒等社会现实议题。 卷四:南下与北上:电影产业的地域性扩张(1931-1937春) 本卷关注在“一·二八”事变前后,中国电影制片中心从上海向外埠(如香港、长沙、武汉)进行技术和人才转移的史料。辑录了香港早期粤语片制片厂的开办文件、早期剧本大纲,以及南方电影公司在应对政治风波时的人员流动记录。同时也梳理了北方(如东北地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电影放映与制作的特殊现象,包括早期的纪录短片记录。资料侧重于地域性文化对电影内容生产的影响,以及电影人跨区域协作的实践。 卷五:艺术电影的探索与电影理论的引进(1930s 黄金时代) 本卷专注于中国电影艺术化进程中的理论构建。收录了国内知识分子对西方电影流派(如苏联蒙太奇理论、德国表现主义)的翻译介绍性文章,以及国内学者基于本土经验对“中国电影美学”的早期尝试性构建。重点整理了早期电影杂志如《影艺》《电声》中关于场面调度、表演风格(如从传统戏曲到自然主义表演的转变)的辩论性文章。本卷提供的文本材料,意在展示中国电影艺术性飞速发展的理论基础准备。 卷六:私营制片业的衰微与中央电影机构的建立(1937-1945) 本卷详尽记载了中国电影机构在抗战爆发后的“内部分化与整合”过程。重点收录了国民政府主导的电影机构(如中央电影摄影厂、交通部影片制作所)的成立章程、人事任命文件和初期拍摄计划,这些计划多围绕政府宣传和教育功能展开。同时,收录了上海等地私营制片业在日据区挣扎求存或停滞的记录,以及电影专业人员在后方进行艺术创作的初步尝试。本卷资料旨在客观呈现这一时期电影生产的主体结构变化,不聚焦于任何单一的战争叙事类型。 卷七:战时后方的新闻纪录与教育影片(1938-1945) 本卷聚焦于抗战后方(重庆、昆明等地)为配合国家动员而制作的新闻纪录片与教育短片的史料。抢救性收录了这些短片剧本的节选、拍摄任务书、以及这些影片在军队、学校内部放映的反馈报告。重点分析了早期纪录片在“写实”与“抒情”之间的平衡尝试,以及电影技术人员在资源匮乏条件下如何维持制片工作的原始记录。资料内容主要围绕社会动员、卫生防疫、基础教育等主题展开。 卷八:香港电影的避难与发展(1937-1949) 本卷专门梳理了香港作为电影避难所的特殊地位。收录了大量战前在上海活跃的电影人南下香港后重新组织制片公司的档案片段,以及香港本地电影人面对政治变局所采取的创作策略。重点关注粤语片和国语片的生产结构差异,以及这些影片如何通过轻松题材(如喜剧、爱情剧)来调剂后方民众的紧张情绪。本卷资料详实地记录了香港电影在特殊历史时期中展现出的商业韧性与文化承载力。 卷九:解放区电影的诞生与早期实践(1938-1949) 本卷侧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陕北及其他解放区发展起来的电影事业的原始文献。收录了延安鲁艺电影部门的教学大纲、早期拍摄的“舞台纪录片”的剧本提纲、以及为配合土改、减租减息政策而制作的宣传短片的工作日志。本卷的材料着重反映了电影如何被改造为服务于工农兵和宣传革命思想的工具,探讨了“生活化”的影像美学如何形成。 卷十:电影史学方法的建立与初期文献索引(1940s-1950s) 本卷为本系列工程的总结性文献,不直接收录某类题材的电影史料,而是系统整理了早期电影史研究的范式和工具。收录了战后第一批电影史专著的引言、目录及研究方法论的争论。重点辑录了对早期电影制片厂(如联华影业公司)进行系统性统计分析的早期研究报告,以及对“老电影”进行文献梳理的初步尝试。本卷旨在提供一套梳理前九卷史料的方法论参考,以及对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开端阶段进行回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逻辑构建得非常精妙,它没有采取简单的时间线平铺直叙的方式,而是巧妙地运用了“主题切片”和“脉络梳理”相结合的策略。初读时可能会感觉信息密度较大,但一旦抓住其内在的叙事骨架,就会发现作者在宏大历史背景下,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抗战题材影片的分类与剖析是何等细致入微。例如,它对早期左翼电影的批判性继承,到后方制片厂的“政治正确”与艺术探索之间的微妙平衡,再到战后对“胜利叙事”的解构与反思,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自然而流畅,仿佛一条清晰的河流,将不同历史阶段的电影思潮娓娓道来。这种结构处理,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分析深度,避免了流于表面地罗列影片清单,而是着力挖掘了影像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变迁与民族情绪的起伏,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进行深度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老电影资料特有的质感扑面而来。从纸张的选择到字体的运用,都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考究。我尤其欣赏它在视觉呈现上的用心,大量的剧照和历史图片被精心编排,穿插在文字叙述之间,不仅没有显得冗杂,反而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很多老电影的剧照,我只在模糊的记忆碎片中有所印象,这次能以如此清晰的影像资料呈现在我面前,着实是一次视觉的盛宴。那些黑白或略带褪色的画面,仿佛带着胶片时代的尘埃,无声地诉说着那个特殊年代的影像记忆。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搜集和整理这些珍贵的视觉材料,对于一个资深影迷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史论著作,更像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艺术画册。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定格的瞬间,想象着当年摄影机背后的故事和演员们的眼神。这种将学术深度与艺术美感完美结合的处理方式,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远超一般严肃的历史著作的枯燥感。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算低,它要求读者对中国近现代史以及早期电影工业的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正是这种对知识的筛选与内涵的丰富,造就了它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耐读性。它不会迎合那些只想快速获取信息的大众读者,而是为那些真正愿意沉下心来探究中国电影发展脉络的求知者准备的饕餮盛宴。对我个人而言,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体系化的框架来重新梳理和理解中国抗战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很多过去模糊的概念和片面的印象都在阅读后得到了极大的澄清和深化。它迫使我跳出已有的观影经验,进入到历史研究者的视角,去剖析技术限制、审查制度、市场需求与艺术理想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熔炉中碰撞、塑形出最终的银幕形象的,这种学术上的启迪,是其他同类读物难以比拟的。

评分

作者在文本中展现出的那种严谨而又充满洞察力的分析笔触,着实令人印象深刻。他对于电影文本的解读,绝非简单的剧情复述或技术评点,而是将电影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和社会思潮之中进行多维度的审视。例如,对于某些被历史遗忘的“边缘化”影片,作者能够挖掘出其独特的史料价值和未被充分认识的艺术贡献,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其历史定位,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和批判精神。书中引用的许多史料和内部文件,即便对于研究中国电影史的专业人士来说,也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这种扎根于第一手资料的论述,使得整本书的论点都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上,极大地增强了其权威性与可信度。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关于“过去”的电影史,而是在与一位深谙电影语言与时代脉络的智者进行一场严肃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在于它所蕴含的“抢救”精神。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一部部电影的生灭兴衰,更像是在为一段民族记忆构筑一座坚实的堤坝,抵抗时间的侵蚀和遗忘的洪流。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那些逝去的光影艺术家的敬意与缅怀。他笔下的每一部电影,背后都关联着无数幕后工作者在艰难环境下的坚持与创造。这种对电影本体的深情与对历史的敬畏,贯穿了全书的始终,使得冰冷的历史梳理变得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情感温度。这种“抢救”的姿态,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学术著作的范畴,成为了一份具有强烈使命感的文化遗产记录。它提醒着我们,电影不仅是娱乐,更是凝固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载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