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线名师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从业经验,精心设计教学进程安排,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内容比例合理,课程架构紧凑充实。
2)本书附赠教学课件,补充书中案例,延伸课外知识,方便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
3)全书图文并茂,案例丰富,结构清晰,既可作为全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师生的优秀教科书,也是展示设计从业人员与时俱进的参考书。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标准教材——展示设计》以展示空间设计的学科划分和知识构成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展示设计的原理方法、构成表达、照明设计、传播设计等重要内容,并结合丰富案例,深入分析了商店展示空间、展销会展示空间、博物馆展示空间、博览会和主题活动展示空间等几大展示设计门类在设计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作者在编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标准教材——展示设计》的过程中,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阐述展示设计中的主题定位、功能形式、色彩照明、材料工艺等要素,使初学者对展示空间设计尽可能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标准教材——展示设计》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展示设计从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郑念军,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术学院),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副院长,广州美术学院设计技能教育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高级环境设计师,艺术硕士(MFA),国际商业美术高级景观设计师(A级),广东省装饰行业协会展示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省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艺术设计专业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委,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展览展示专业委员会主任,全球世界博览会联盟世博馆设计专业委员会主席,“中国展示·展示中国”首届中国展示空间设计大赛评委会执行主席,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商品展示技术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组组长。
于健,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展示空间设计研究方向,现任广州美术学院教师,高级环境艺术设计师,广东省装饰行业协会展示设计专业委员会理事,在展示媒介及展示空间图形传播上有一定的研究。
序言
前言
Chapter1展示设计概述
一、展示设计的基本概念
二、展示设计的学科特征
三、展示设计的发展历程
Chapter2展示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一、展示空间的主题
二、展示空间的特点
三、展示空间的形式
四、展示的设计要素
五、展示设计的程序、方法与评估体系
六、展示设计的人体工程学
Chapter3展示空间的构成与表达
一、展示空间的构成要素和组合
二、展示空间图形
三、展示空间信息
四、展示空间媒介
五、展示空间的构筑方法
六、展示空间的设计表达
Chapter4展示的照明设计
一、照明的基本原理
二、展示的照明形式
三、展示照明设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四、不同展示空间的照明
五、光源与灯具
Chapter5展示空间的传播设计及展示的辅助设计
一、展示的版式编排设计
二、展示的传播模式
三、展示的多媒体的应用
四、展示的道具设计
五、展示的模型制作
六、展示的材料及其设计
Chapter6展示空间类型设计
一、橱窗展示设计
二、品牌专卖店展示设计
三、商场空间展示设计
四、会展空间设计
五、博物馆展览设计
六、专题文化展览设计
后记
参考文献
《展示设计》课程教学安排建议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设计人才,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设计学科下属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一方面,这个基本目标,是由设计学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设计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兼有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特点,涉及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的考虑。从“设计”这个词的语源来看,创新与应用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尤其在高科技和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每一个细节的今天,设计再也不是“纸上谈兵”,一切设计活动都与创造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紧密相关。另一方面,这个目标,也是新世纪以来高等设计专业教育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今天,早已在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生根开花的设计专业教育,已经做好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准备。
本套教材的编写,正是以培养创新型的应用人才为指导思想。
鉴于此,本套教材极为强调对设计原理的系统解释。我们重视对当今成功设计案例的批评与分析,更注重对设计史的研究,对以往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概括,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设计自身所具有的基本原则和规律,揭示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和对设计实践具有切实指导意义的设计原理。其实,这已经是设计专业教育的共识了。本套教材希望将设计的基本原理、系统方法融会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此基础上,以原理解释来开发学生的设计思维,并且指导和检验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所进行的一系列设计练习。
设计的历史表明,推动设计发展的动力,通常来自社会生活的需求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设计的创新建立在这两个起点之上。本套教材的另一个特点,便是引导学生认识到设计是对生活问题的解决,学会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本套教材,希望培养起学生对生活的敏感意识,对生活的关注与研究兴趣,对新的科学技术的学习热情,对精神与物质两方面进行综合思考的自觉,最终真正将创新与应用落到实处。
本套教材的编写者,都是全国各高等设计院校长期从事设计专业的一线教师,我们在上述教学思想上达成共识,共同努力,力求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设计教学体系。
吴卫光
于2016 年教师节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每一个论述都力求严谨周密,引用了大量的设计理论家和哲学家的观点来支撑其论点,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篇篇精炼的学术论文集。这种严谨性无疑保证了教材的权威性,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障碍。对于习惯了快节奏、碎片化信息获取的现代学习者来说,这种深度的、长句密集的表达方式,需要极大的专注力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特别是当作者开始探讨展示设计的社会学意义或者文化载体功能时,我需要放慢速度,时不时地停下来回溯前文,以确保没有遗漏关键的转折点。我个人希望,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能用更具象的比喻或者更生动的语言来阐释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用一个著名的商业案例来阐释“叙事流线”的构建,而不是仅仅用理论定义去界定它。总之,它是一本需要“啃”才能读懂的书,而非可以轻松“翻阅”的指南。
评分这套教材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封面用了大面积的留白,配上一些非常简洁的线条图形,整体感觉很现代,不像传统教材那种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拿到手上,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很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质量很高。内页的印刷色彩还原度也挺准的,彩图部分清晰锐利,细节处理得很好,这一点对于设计类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毕竟我们是视觉学习者,对色彩和图形的敏感度要求很高。不过,说实话,刚翻开的时候,对于那些复杂的理论图示,我还是有点懵的,感觉需要花不少时间去消化。尤其是那些关于空间构成和材料肌理的章节,图例虽然精美,但初学者可能需要更直观的案例来辅助理解,光看图说话,偶尔还是觉得有点空中楼阁的味道。这本书的排版是单栏的,阅读起来比较流畅,但有些跨页的大图展示,如果能有更多的留白或更具呼吸感的布局,视觉疲劳感或许能减轻一些。总的来说,从物理层面上看,这是一本很用心的教材,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上投入了不少精力,对得起“标准教材”的名头,希望内容也能像它的外表一样令人满意。
评分我刚接触这个领域不久,对很多设计原理还处于“只知其名,未解其义”的阶段。这本书的理论深度确实够,一些关于人机工程学和用户体验的章节,我反复看了好几遍才勉强抓住一点皮毛。它非常系统地梳理了展示设计的历史脉络和核心方法论,从最基础的视觉传达逻辑到高阶的空间叙事策略,脉络清晰得像一张严密的网。但是,正因为其理论性太强,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有些枯燥乏味。比如,在讲解特定展示主题(比如博物馆展览或商业快闪店)的设计策略时,我更期待看到一些更“鲜活”的案例分析,而不是纯粹的理论推导。比如,书中提到某种特定的照明技术对氛围营造的影响,如果能附带几张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实景照片对比,或者一个详细的灯光方案剖面图,那学习效果肯定会大大提升。现在很多内容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想象和脑补,这对于我们这些还在构建知识体系的初学者来说,门槛稍显高了一点,感觉更适合已经有一定基础,想要深入研究原理的进阶读者。
评分作为一名需要应付各种课程作业的学生,我特别关注教材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本书在基础知识的讲解上做得是相当扎实的,比如不同类型展示空间(室内、室外、数字界面)的规范和技术要求,都有提及。然而,在实际动手操作层面,我感觉有些环节的指导性不够强。比如,关于施工图的绘制规范和材料预算的估算,这部分内容讲得比较概括,更像是概念性的介绍,而不是一个可以手把手跟着做的指南。在讲解如何进行项目管理和与施工方沟通的关键节点时,内容也略显不足。我本来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项目周期划分、风险预警和常用软件插件的具体应用技巧的介绍,但这本书更侧重于“为什么这么做”的哲学层面,而不是“具体如何操作”的工程层面。这使得我在尝试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设计方案时,总感觉少了那么一点连接现实工业流程的桥梁,需要额外去查阅大量的行业规范文档来补充。
评分从一个渴望创新的学习者的角度来看,我对这本“标准教材”在引入前沿技术和跨界合作方面的更新程度非常好奇。这本书显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传统展示设计中的视觉陈列、材料运用和空间规划都有详尽的论述。但是,在快速迭代的数字时代,比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在展陈中的应用,以及互动装置设计的最新进展,书中提及的篇幅和深度似乎稍显保守。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沉浸式体验设计、数据可视化展示技术在展览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和实现路径。目前的内容更像是对传统设计理念的系统性总结和深化,对于那些试图走在设计前沿的学生来说,可能需要更多关于如何将新兴技术无缝集成到传统设计框架中的指导。如果能增加一个专门探讨“未来展示媒介与人机交互”的前瞻性章节,并附上一些前沿实验室或国际设计奖项中的成功实践,这本书的价值和时效性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