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书法和绘画而言,篆刻艺术虽然也有著十分悠久的历史,但宋元时期才逐渐有文人初步涉足,至明中叶才在文彭、何震等人的带动下发展起来。自此迄清初的百余年,文人篆刻的发展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安徽一地的艺术辉煌,从何震道“歙四家”再到邓石如的脉络也清晰可辨,洵为一时之洪流。
程邃(1607-1691)字穆倩,号朽民,垢道人,江东布衣等,安徽歙县人,明末诸生。诗文书画皆有造诣,富收藏,喜交游。
巴慰祖,清(1744-1793)字予藉,一字子安,号晋堂,一作隽堂,又号莲舫,徽州歙(今黄山市歙县)人。清代篆刻家,他有《四香堂摹印》、《百寿图印谱》留传,能得汉印精髓。
董洵(1740--1809年)清代篆刻家。字企泉,号小池,又号念巢。浙江山阴人。曾官能判,弃官后,落拓京师,卖印为生。与同时人余集、黄钺、赵秉冲、罗聘等友善,为罗聘刻印独多。所作虽专法秦汉,但结构多变化,无妍媚之态,别有新意。刻款亦潇洒自然。善书,工兰竹。
胡唐(1759-1826),又名长庚,字子西,号西甫,号署城东老人,木雁居士,安徽歙县人。深于篆学,自秦、汉而下至程邃,无不逼肖入微。
评价四: 体验了一场视觉上的“慢艺术”之旅,心灵得到了极大的净化与滋养。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欣赏这样一本需要慢读的书,本身就是一种奢侈。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极其讲究留白,方寸之间,黑白分明,疏密得当,这种对空间美学的极致追求,让人在视觉上感到极其舒适和放松。我喜欢那种需要凑近才能看清的细微刀法,那种仿佛时间凝固在石头上的力量感。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艺术需要时间来沉淀,需要制作者投入全部心力。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冥想,将外界的喧嚣隔绝在外,只专注于眼前这块经过千锤百炼的印章所传递出的宁静与力量。
评分评价二: 寻章摘句的乐趣,在于对文人情怀的深度共鸣与追溯。 我一直认为,篆刻的魅力远超乎雕刻本身,它承载了文人阶层的情感寄托和审美趣味。这本书的编排结构非常人性化,它没有将所有内容堆砌在一起,而是有条不紊地引导读者进入不同的印风世界。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那些边款的文字,那些简短却意味深长的铭文,往往比主体印文更能触动人心。这种对个人心性的外化表达,是现代许多艺术形式所缺乏的真诚。合上书卷,我感觉自己刚刚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对象是那些早已远去的匠人与哲人。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典艺术精神内核的同好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宝典,随时翻阅都能有新的感悟。
评分评价一: 仿佛置身于篆刻艺术的殿堂,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沉淀与厚重。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无可挑剔,那种墨香与纸张的触感,让人爱不释手。初翻开,就被那清晰锐利的印文拓片所吸引,每一个线条的粗细、转折,都仿佛在讲述着一段历史的往事。我尤其欣赏作者(或编者)在选取印章时的独到眼光,不仅展示了技艺的精湛,更体现了不同时期篆刻风格的演变脉络。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刻刀与石材摩擦的细微声响,感受到制印者在方寸之间挥洒的胸襟与气魄。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像是一部视觉的史诗,让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特别是那些细节处的印泥痕迹,更是为这冰冷的石头注入了温度,让人对这些“名家印”背后的故事产生了无限的好奇与遐想。
评分评价三: 艺术的传承需要载体,而这本图录便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坚实桥梁。 从一个纯粹的收藏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献价值和参考价值都非常高。市面上关于篆刻的资料很多,但能做到如此系统、如此精选的,实属罕见。当我将书中的印章与我正在研究的碑帖进行对比时,发现了很多共通的审美元素和造型逻辑。这说明篆刻艺术的根基是多么深厚,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整个中国书法、绘画体系紧密相连。这次的“聚珍”系列,真正做到了将散落的瑰宝汇集一堂,为我们这些非专业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便捷、可靠的参照平台。它不仅是欣赏的对象,更是学习和模仿的范本,里面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反复推敲、细细品味。
评分评价五: 叹服于古人对“法度”与“性情”的完美平衡,是本次阅读最大的收获。 这本书的选材精妙,展现了不同名家在遵循传统“法度”的同时,如何巧妙地融入个人独特的“性情”表达。有的印章古拙雄健,有的则秀逸清雅,这种风格上的多样性,恰恰体现了篆刻艺术的生命力。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抱有敬意的读者,我深感欣慰,因为这样的出版物能够确保这些珍贵的艺术遗产不至于湮没于时间的长河。它不仅仅是记录了“谁刻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刻”,这种深入骨髓的探究精神,是比印谱本身更宝贵的东西。我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此类深入研究不同流派和地域特色的专题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