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茶评茶210问(迅速识茶、准确鉴茶,把科学评茶方法运用于生活)

鉴茶评茶210问(迅速识茶、准确鉴茶,把科学评茶方法运用于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立平 编
图书标签:
  • 茶叶
  • 茶艺
  • 品茶
  • 鉴茶
  • 评茶
  • 茶文化
  • 饮茶
  • 茶叶知识
  • 茶叶品鉴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22247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064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0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茶叶品质的优劣怎样评鉴?茶叶审评的术语有哪些?这些专业术语是什么意思?怎样运用眼、鼻和口捕捉茶叶的信息?绿茶、红茶、黑茶,同类茶叶的共同特征是什么?龙井、大红袍、普洱茶,名优茶品质评定的标准是什么?《鉴茶评茶210问(迅速识茶、准确鉴茶,把科学评茶方法运用于生活)》教你掌握要点,运用专业知识提升茶生活品质,迅速识茶,准确鉴茶,品赏好茶得心应手。

目录

1 茶叶分类
001 茶是什么
002 茶树品种如何分类
003 茶叶怎样分类
004 最常见的茶叶分类是哪一种
005 是不是绿茶树上接绿茶,红茶树上接红茶
006 为什么我国的南方适合茶树生长,北方就不行
007 茶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008 中国著名产茶区有哪些
009 西南茶区出产的名茶有哪些
010 华南茶区出产的名茶有哪些
011 江南茶区出产的名茶有哪些
012 江北茶区出产的名茶有哪些
013 茶叶品质好坏是如何评定的
014 茶叶外形审评从哪几方面入手
015 茶叶内质审评的方法是什么
016 茶叶叶底审评方法是什么
017 茶汤滋味审评的方法是什么
018 茶叶审评通用的茶叶外形评定术语,常用的有哪些
019 茶叶审评通用的茶汤色评定术语,常用的有哪些
020 茶叶审评通用的香气评定术语,常用的有哪些
021 茶叶审评通用的茶汤滋味评定术语,常用的有哪些
022 茶叶审评通用的叶底评定术语,常用的有哪些
023 茶叶审评时使用的工具有哪些

2 品鉴茶叶
绿茶
乌龙茶
红茶
黑茶
白茶
黄茶
紧压茶
书籍简介:茶道礼仪与文化精髓——品味东方饮品的风雅传承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聚焦于饮茶过程中的礼仪规范、文化内涵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实践应用。我们不侧重于茶叶的科学鉴别或技术评判,而是将笔墨集中于如何通过恰当的举止、深厚的底蕴,将一杯寻常的茶饮提升为一种优雅的生活艺术与人际交往的桥梁。 第一部分:茶之礼——仪态万方的饮茶之道 本部分详尽阐述了不同场合下饮茶所需的礼仪规范。茶道礼仪并非僵硬的教条,而是体现待客之道与个人修养的细节展现。 一、待客之道:从入座到奉茶的周全考量 迎客与落座: 阐述了在茶室、会客厅或家庭环境中迎接客人的最佳流程。如何引导客人入座,选择主位与次位,以及茶席布置的基本原则,确保环境的和谐与舒适。 温杯洁具的仪式感: 详细描述了温杯、洁具的步骤。这不仅仅是为了卫生,更是对茶具和茶汤的尊重。重点解析了烫壶、润杯的顺序与手法,以及在不同茶类(如绿茶的清爽与普洱的厚重)下,对器具温度的细微调整。 奉茶的艺术: 讲解了奉茶的方位、顺序与姿态。区分了长辈、平辈、贵宾的奉茶方式,强调双手递送的恭敬,以及茶汤注入量度的分寸——既要体现丰盛,又不宜溢出,寓意“满招损,谦受益”。 二、品饮过程中的规范与禁忌 持杯的雅致: 探讨了紫砂壶、盖碗、玻璃杯等不同茶具的最佳握持方式。例如,使用盖碗时,如何巧妙地“扣盖”与“留缝”以保持温度和香气,同时避免烫伤指尖。 品茶的顺序与心境: 引导读者从闻香、观色到入口品味的完整流程。强调在品饮时应保持心静,避免交谈过甚或发出影响他人的声响。解析了“三口为品”的文化含义,即初口试探、二口品味、三口回味。 茶席上的禁忌: 列举了在正式茶事活动中应严格避免的行为,如随意敲击茶杯(“叩指礼”的正确使用)、在他人饮茶时打断谈话、或对茶汤质量进行不合时宜的公开评论等。 第二部分:茶之韵——文化意境的深度体验 此部分超越了操作层面,深入挖掘茶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历史沉淀与人文情怀。 一、茶与哲思:中和之道的体现 儒释道的交融: 分析了茶文化如何承载中国传统思想。从儒家的“和、敬、清、寂”到佛家的“禅茶一味”,探讨茶如何成为修身养性的媒介。强调茶的“中和”之性,即不偏不倚,平衡五味。 文人与茶: 追溯自魏晋至明清,文人雅士如何将饮茶提升为一种审美活动。介绍历代著名茶人及其生活片段,如苏轼的“茶,饮之愈精,愈微,愈觉神明开朗”。 二、茶器的审美与传承 器具的历史语境: 不谈鉴定价值,只论述不同历史时期(唐宋的瓷器、明清的紫砂)茶具的造型美学与功能演变。例如,宋代点茶法对建盏的要求,与现代泡茶法对保温性的偏好。 人文情怀的寄托: 探讨茶具的材质、釉色、形状如何寄托主人的情志。如一块质朴的紫砂泥如何在茶友间流传,见证友谊的深厚。 第三部分:茶与生活——现代场景的应用 本书最后一部分探讨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将茶道的精神融入日常,实现“以茶养心”。 一、商务会谈中的“润滑剂” 阐述在商业谈判、客户接待中,如何利用茶事活动营造轻松、信任的氛围。重点不在于茶的品质,而在于通过周到的茶水服务,展现企业的专业与温度,为合作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日常休憩的“慢哲学” 指导读者如何在家中或办公室,为自己创造十分钟的“茶歇时间”。这是一种主动放慢节奏的自我调节方式,帮助缓解压力,提升专注力。介绍适合快速冲泡的茶饮类型,以及如何用简单的茶具组合,营造出个人的“一方净土”。 三、社交场合的“无声语言” 解析在朋友聚会、家庭聚餐中,主人以茶待客所传达的无声信息。茶汤的温度、茶具的选择、续水的时机,都是对客人舒适度、受重视程度的体现,是超越言语的有效沟通方式。 本书是一本关于“如何优雅地喝茶,如何通过茶道提升生活品质与人际关系”的指南,它所关注的是茶的“形”与“神”,而非其“质”与“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本身就是个对生活品质有点追求的人,一直想深入了解茶这个领域,但总觉得门槛太高。很多茶书要么写得太专业,要么讲得太笼统,很难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易于理解的。直到我翻开了这本《鉴茶评茶210问》,简直是眼前一亮!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系统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它不像一本工具书那样死板,而是把评茶的过程串联成了一个个生动的问题和解答,让人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如何辨别茶叶品质时,所举的那些鲜活的例子,比如如何通过观察茶叶的“净度”来判断其是否经过精细加工,或者如何通过“匀整度”来评估其内质的均匀程度。这些细节之处的讲解,让我对茶叶的内在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书里还提到了很多关于不同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等)的特点和评判标准,让我这个以前对茶类区分有些模糊的人,现在能清晰地辨别开来。这本书真的让我觉得,品茶不只是口腹之欲,更是一种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体悟。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对茶叶没有什么特别的研究,平时就是随便喝点,觉得好喝就行。但是最近工作压力大,总想找点什么来放松一下,于是就想到了喝茶。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了翻,结果完全被吸引住了!这本书把“鉴茶”这件事情讲得非常有条理,一点都不觉得复杂。我最喜欢的是书里面那些关于“感官体验”的描述,比如如何用鼻子去“听”茶叶的香气,或者如何用舌尖去“品”茶汤的层次感。作者用了很多很贴切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能理解那些抽象的感受。以前我只知道茶有香有味,现在我才知道,原来一种茶可以有“花果香”、“豆香”,甚至“菌香”!而且,通过书里介绍的一些简单方法,我学会了怎么去分辨不同茶叶的“鲜爽度”和“醇厚度”。现在我喝茶,不再是简单的“入口”,而是开始注意它的“喉韵”和“杯底香”。这本书让我觉得,品茶这件事,其实是可以很有趣,也很有学问的。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生活品味,体现在很多细节上,而品茶绝对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本书《鉴茶评茶210问》正好满足了我这种想要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它没有让我去背诵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而是教会我如何用一套科学而又感性的方法,去“读懂”一杯茶。我特别赞赏作者在讲解“汤色”时,所用的那些细致入微的描述,比如如何从汤色的“亮泽度”和“透明度”来判断茶叶的新鲜度和发酵程度。这些信息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来说,简直太宝贵了!而且,书里还穿插了很多关于茶叶历史文化的小故事,让我在学习评茶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到茶的深厚底蕴。我试着按照书里介绍的,自己在家冲泡一款普洱茶,仔细观察它的陈化程度,感受它的醇厚滋味,品味它在口中留下的悠长回甘。这种过程,让我觉得非常充实和愉悦。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会我鉴别茶叶,更是让我学会了如何去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刻。

评分

最近迷上了喝茶,但总是感觉自己喝得不怎么“讲究”,很多时候都是随手抓一包茶叶泡上,好喝就觉得不错,不好喝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本《鉴茶评茶210问》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书里一点一点地拆解了评茶的各种要素,从最基础的茶叶形态,到更细致的汤色、香气,再到最重要的滋味,都讲得特别透彻。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滋味”的描述,作者用了好多生动的比喻,比如把回甘比作“雨后初霁的清新”,把涩感形容成“短暂的沉思”。这些比喻让我一下子就get到了那种微妙的感受。而且,它也不是一味地强调理论,而是教会你如何在实际品鉴中运用这些方法。我试着按照书里说的,仔细观察我喝的某款红茶,从干茶的条索粗细、颜色深浅,到冲泡后茶汤的红亮程度,再到闻起来的香气类型,最后是入口后的醇厚度和持久度,一步一步地分析,感觉自己像个侦探一样,越来越有意思!这本书真的让我从一个“喝茶人”升级成了“品茶人”。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充斥着各种复杂的化学成分和专业的术语,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把品茶这件看似高深的事情变得平易近人。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故事感”的描述,比如如何从茶叶的产地、制作工艺,甚至到采摘时的天气,都能联想到一段有趣的传说或历史。读着读着,我感觉自己不只是在看一本关于茶的书,而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书中分享的那些小技巧,比如如何通过观察茶叶的干茶外形来判断其大致的品质,或者如何通过闻干香和湿香来分辨不同茶叶的特点,都让我觉得非常实用。以前我喝茶,总觉得好像少了点什么,现在我明白了,原来是少了对茶的“理解”和“感知”。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茶道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进入茶的世界,让我不再是那个只知道“好喝”的门外汉。它不仅仅是教我怎么“品”,更是让我学会怎么“赏”,怎么“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