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义得意弟子,集河北、山西形意之大成
《逝去的武林》重笔记述的武痴
徐皓峰作序推荐:“正视薛颠,应从此合集开始。”
独创“肩窝吐气”“飞云摇晃旋”等练功秘法
数百幅薛颠拳照、步线图,一览“有如鬼魅”之身法
《薛颠武学辑注》收入了民国时期著名形意拳家薛颠先生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间出版的《形意拳术讲义》《象形拳法真诠》《灵空禅师点穴秘诀》三本著作,并附录《少林内功秘传》一部,共分为四册出版。薛颠对形意拳的贡献是继承和发扬,他的象形拳更是为形意拳独辟蹊径,他的几部著作,是形意拳研究和学习者不可越过的经典。校注者王银辉,专注研究形意拳三十余年,对薛颠原作逐字解析,追加动作说明,并纠正了民国原版点断、排字的错误,全面扫清了阅读障碍。
薛颠(1887—1953年),字国兴,号页真子,河北束鹿县(今河北省辛集市)人,民国时期的武学大家。青年时曾师从李存义、薛振刚、李振邦,学习形意拳。中年时访得五台山的灵空禅师,学习象形术。回到河北后,薛颠创立象形拳法,并结合山西与河北两种形意拳流派,使形意拳另辟蹊径而得到发展。
薛颠主持天津县国术馆教务时,在练功和教学之余,勤于著述,将武术绝学形之于文字。其武学著作对形意拳、象形术的拳理、拳法进行了系统详细的讲解,将各种内外功、伤科治法和秘方和盘托出。其文笔力雄健,自信十足,分析、论述精辟老到,直指要害,有独特的语言风格,表现出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高超的功夫水平,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听二姥爷(李仲轩)说薛颠生平,感慨他武功盖世却命运多舛,二姥爷说,你多愁善感是你的事,跟薛颠没关系,戏台上的人物都是忽亨忽灭的命,既上了戏台,就是要忽亨忽灭。
——徐皓峰
今束鹿薛君以国术之名家,阐师传之秘奥,编为讲义,解以详图,俾学者得以研究科学之方法,领悟其中之妙用,较诸般刺蜜谛之译《易筋经》与夫前人之著《内功图说》者,亦何多让!
——傅作义
学者因意以求形,因形以示意,得之于心,应之于手,斯可以为老斫轮矣。
——曹锟
《形意拳术讲义上编》
第一章
第一节 五行名称
第二节 形体合一
第三节 拳经解释
第二章
第一节 初学入门规矩
第二节 练习三害
第三节 呼吸合道
第四节 三步功夫
第五节 灵通三性
第六节 六合为一
……
五行拳术
第一章 劈拳讲义
第二章 崩拳讲义
第三章 躜拳讲义
第四章 炮拳讲义
第五章 横拳讲义
第六章 五行合一进退连环拳讲义
第七章 五行生克拳术讲义
……
《形意拳术讲义下编》
第一章 龙形讲义
第二章 虎形讲义
第三章 猴形讲义
第四章 马形讲义
第五章 鼍形讲义
第六章 鸡形讲义
第七章 鹞形讲义
第八章 燕形讲义
第九章 蛇形讲义
第十章 鹘形讲义
第十一章 鹰形讲义
第十二章 熊形讲义
《象形拳法真诠》
总纲
绪言
第一章
第一节 武艺道艺分论
第二节 初学规矩
第三节 初学三害
第四节 桩法慢练入道
第五节 三层道理
第六节 三步工夫
第七节 三种练法
第二章 九要
第一节 三弓
第二节 三垂
第三节 三扣
第四节 三圆
第五节 三顶
第六节 三摆
第七节 三挺
第八节 三抱
第九节 起躜落翻要义
……
象形拳法真诠上编
先后天八卦合一图
第一章 震卦龙象会真
第二章 兑卦虎象会真
第三章 坎卦马象会真
第四章 离卦牛象会真
第五章 乾卦象象会真
第六章 艮卦狮象会真
第七章 巽卦熊象会真
第八章 坤卦猿象会真
……
《灵空禅师点穴秘诀》
诸穴损伤医治法
前身部位穴:脑门骨髓打出,不治。两眼相对中间山根及鼻柱打断,不治。两边太阴、太阳穴打重伤者,不治。结喉骨打断,不治。气管打伤,不治。天突下数胸前横骨,一直至人字骨,一寸三分为一节。人字骨上,第一节受伤,一年死,二节二年死,三节伤三年死。心坎(即人字骨)打伤,立时晕闷,久则必成血症。巨阙,又名食月者,在心坎下一寸,打伤成反胃之症。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为男子生气之源;丹田,在脐下二寸,为男子藏精之室。此二穴为一身之主宰,以拳足击伤,重者丧命,轻者小便不通,如不医治,一月而亡。小肚旁横骨左右子宫穴,若受伤,心迷口噤,目反上视。身强五绝之症,七日内先服夺命丹数剂。若伤内有瘀血。再服紫金丹,吐出瘀血。次煎剂,服行血药。
发愤著书(徐皓峰代序)
——2001年薛颠武学再现事件追记
庚子年(1900年)前,文化阶层约占全国人口的4%,那时看四书五经,识字便是知理,不是文盲,就是一定是文化人。
庚子年后,废了四书五经,识字人日众,但文化阶层仍是4%,并无提高,欧美日学术汪洋灌入,错综复杂,难以辨析,文化门坎变高,识字不等于知理了。
在四书五经不再作为文化标准的时代,有些民众还认老理,出现一种奇特现象:有的人几乎是文盲,但接触他的人都认为他很有文化。民国武术家唐维禄近乎文盲,尚云祥将将能看报纸,凭着认识不多的字,半猜着看,如同中国人在日本街头能看懂告示牌的状况(日文里有汉字)。
在新派人和老派人里,识字都不是文化的标准了,老派人看,你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还是传统的,就是有文化了。唐维禄和尚云祥均被认为是比大学教授还文雅的人。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实战应用”与“日常养生”之间的完美平衡。很多传统武学书籍往往过于偏重某一方,要么是纯粹的搏杀技巧,读来令人感到戾气过重;要么就是过于偏向软绵绵的导引之术,缺乏实效性。然而,这本书却巧妙地将两者融为一体。它清晰地指导读者如何在不损害身体的前提下,掌握高效的防御与反击能力,同时,它也提供了大量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融入的微小练习方法,比如调整坐姿、特定的呼吸法门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长期的坚持下,对身体状态的改善是立竿见影的。这体现了一种极其成熟的武学观:武艺,最终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为了制造冲突。这种由内而外的优化,才是这本书真正给予读者的最大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中透着厚重的质感,拿到手上就感觉分量十足,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微微泛黄的色调,配合着清晰锐利的印刷字体,使得阅读体验极佳,长时间盯着看也不会感到刺眼疲劳。从目录的编排来看,作者的用心程度可见一斑,逻辑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即便是初涉此道的读者也能轻松找到切入点。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并非生硬的术语堆砌,而是融入了大量形象的比喻和生活化的叙述,让原本晦涩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封面设计上那种留白的处理,既有东方美学的韵味,又透露出一种深邃的内涵,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对即将展开的知识体系充满敬畏与期待。整体而言,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提供了顶级的享受,完全配得上它所承载的内容的价值。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武术技巧,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哲学思考之旅。作者的文风中蕴含着一种超然的智慧,他似乎总能在谈论招式动作的间隙,穿插进对“动静相宜”、“内外兼修”的深刻阐释。例如,在描述某一桩功法时,往往会引申到对“心性磨砺”的强调,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武学境界,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肢体对抗,而是心性修炼的体现。书中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如行云流水般舒缓,引人入胜地讲述历史典故或前辈的感悟;时而又如重锤敲击般有力,直击要害,提出需要立刻警醒的修行误区。这种高低起伏的阅读体验,非常有效地保持了读者的专注度,让人在沉浸于具体技法的同时,也从未偏离对武道精神的探寻。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实践与精神世界的桥梁。
评分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的注释和考据工作,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对于一些古老术语或者不常见的经文引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放在脚注里草草了事,而是进行了详尽的旁注和溯源分析。这些注释不仅解释了词义,更关键的是,它们常常能揭示出该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可能存在的流变和不同流派间的差异性理解。这对于想要深入研究武学源流的读者来说,是无价之宝。通过这些细致的注解,我仿佛能看到作者穷尽心力查阅各种孤本、碑文的过程,这种对历史文献的尊重和严谨态度,为全书增添了无可撼动的权威性。它不仅仅是一本传授技艺的书,更像是一部微型的武学史研究报告,其扎实的研究底蕴,让任何质疑都显得苍白无力。
评分我对市面上许多武学典籍的印象往往是晦涩难懂,充满了各种神乎其神的描述,而这本书在阐述理论时,却展现出一种令人惊讶的科学与严谨性。它似乎不仅仅是在记录经验,更是在尝试解析其背后的力学原理和人体生理结构。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劲力运行轨迹”的描述部分,作者没有停留在“哪里发力”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了如何通过呼吸与意念的配合,实现最大效率的能量传导,这让我感觉仿佛在阅读一本结合了古代智慧与现代运动科学的教材。文字间的推敲非常细致,每一个动词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力求精确无误。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读者能够清晰地勾勒出理论的骨架,并尝试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一套招式,更是一套系统的思维方法论,教会我们如何去观察、分析和优化身体的运用。这种理性的剖析,着实让人耳目一新,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