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藝術與僞造的權術(何香凝美術館·藝術史名著譯叢)

造假:藝術與僞造的權術(何香凝美術館·藝術史名著譯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伊恩·海伍德 著,殷淩雲 畢夏 譯
圖書標籤:
  • 藝術史
  • 僞造
  • 藝術品鑒定
  • 藝術市場
  • 文化研究
  • 權力
  • 何香凝美術館
  • 藝術理論
  • 收藏
  • 鑒賞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32558
版次:1
商品編碼:12124497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何香凝美術館·藝術史名著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7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堪稱關於藝術造假的一部裏程碑式的著作。藝術界和文學界曆經幾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同時也經曆瞭瞞天過海、層齣不窮的僞作與贋品的橫行。本書細緻地描繪瞭不同曆史時期的藝術贋品與文學僞著,分析僞造的動機,追溯僞造的曆史,闡述僞造的政治,展現大眾對僞造的態度,深入探討僞作對於藝術傢與藝術品的意義所在。

  本書簡約精煉,論證翔實可靠,從文學、藝術、曆史等角度嚮讀者展現瞭關於造假的光怪陸離的世界。倫敦羅漢普頓大學教授伊恩·海伍德在藝術贋品與文學僞著等方麵的研究頗有建樹,本書既是對僞造真相的探尋,同時,對當代藝術界的造假與贋品鑒彆活動也具有前車之鑒和防微杜漸的重要意義。


作者簡介

  伊恩·海伍德(Ian Haywood,1958—),英國文學教授,先後在多所大學任教,現為倫敦羅漢普頓大學英國文學教授、浪漫主義研究中心聯席主任,英國浪漫主義研究協會副主席。他的研究領域主要涉及英國文學、18和19世紀的視覺文化以及激進政治,在藝術贋品、文學僞著以及暴力文學等方麵頗有建樹,著作等身。曾被授予2012—2013年度利弗休姆研究奬學金(Leverhulme Research Fellowship)。

  譯者簡介:

  殷淩雲,山東威海人,現為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

  畢夏,山東威海人,中國美術學院書畫鑒定專業碩士。


目錄

目 錄

001 導 論

003 第一章 僞造的概念

039 第二章 18世紀:文學僞著的多産時代

041 颱灣島虛構小說與早期小說

051 圖書製作的道德:蒲柏與齣版

064 原創與模仿:威廉·洛德和彌爾頓爭議

075 編輯乾預:是篡改還是騙局?

083 麥剋弗森的《奧西恩》

091 托馬斯·查特頓

103 威廉·亨利·愛爾蘭捏造的莎士比亞作品

113 第三章 學者身份的僞造者

114 在頁麵空白邊緣上做手腳:約翰·佩恩·科利爾和

“ 古代修訂師”

122 假父係血統:梅傑·拜倫

124 科學的僞造:托馬斯·詹姆斯·懷斯

135 第四章 缺失的環節:考古僞造和虛構的第一個原始人

135 搜索第一個原始人

144 皮爾當人,1912 至1953 年

153  第五章 藝術市場的十字軍

175 漢·凡·米格倫

185 湯姆·基廷:藝術品交易及僞造

201 第六章 現代文學僞造

201 自我虛構

207 剽 竊

212 抄 襲

219 參考書目

227 索 引

235 圖版目錄

237 譯後記


精彩書摘

  在世藝術傢與去世藝術傢之間“互惠互利”的景象將會一再重現。無論是得倒承認的抄襲(模仿),還是未經承認的私下抄襲(剽竊)的有害觀念,都受到抑製、未曾惡化。然而,如果作傢進行這種繁榮和豐産的閤作,那麼他們還要警惕喪失獨創性或者盜用他人的作品。斯威夫特在為《一隻木桶的故事》[Tale of a Tub](1710)作齣的“道歉”中聲明:“我認為對作傢來說,沒什麼比剽竊更卑鄙無恥瞭”。這是暗藏在洛德對米爾頓的攻擊背後的一種敵意。並非巧閤的是,在洛德的僞造暴露於世的同一年,赫德主教[Bishop Hurd]齣版瞭《論詩歌模仿》[A Discourse on Poetical Imitation]。赫德力圖錶明,無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使用的都是相同的自然意象。因此,在這一意義上的模仿是模仿[Mimesis],是對現實世界的“原始抄襲”,這將不可避免地導緻與語言錶達具有相似之處。  

……


藝術的迷思與真相:一部關於創造力、模仿與倫理的深度探索 一部洞察藝術本質,追問“真”與“僞”界限的權威之作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美術館的展覽史,亦非旨在梳理特定藝術傢的生平或作品流派。相反,它以一種宏大而審慎的視角,深入剖析瞭人類文明中一個永恒且引人入勝的主題:創造力的邊界、模仿的藝術,以及在曆史長河中不斷重塑的“真實性”概念。 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斥著各種形式的“再現”與“建構”。從古代的肖像畫到現代的數字媒體,從手工藝品的精湛復製到觀念藝術的顛覆性實踐,藝術傢們始終在探索如何通過媒介來捕捉或扭麯現實。本書的寫作目的,在於解構這種復雜的關係網,提供一套嚴謹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用以審視藝術史中的一係列關鍵時刻和核心哲學睏境。 第一部分:摹仿的譜係——從神聖的復製到世俗的挪用 本書開篇,我們將目光投嚮藝術史的早期階段,探討“摹仿”(Mimesis)這一概念在古希臘哲學中的奠基性地位。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照搬”,而是一種對世界秩序的理解和轉譯。我們將追溯從柏拉圖的“理念論”如何視藝術為對真實世界的二次模仿,到亞裏士多德如何肯定藝術在“淨化”與“再現”中的積極作用。 隨後,我們將深入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在中世紀,聖像畫的製作遵循著嚴格的規範,復製(無論是手抄本還是聖像)本身即被視為一種對神聖原型的虔誠緻敬。然而,文藝復興的到來標誌著對個體創造力和“天纔”的推崇。本書將詳細分析,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原作”(Original)的概念是如何被緩慢地塑造和神聖化的。我們探討文藝復興大師們如何巧妙地平衡對古典傳統的繼承與突破,以及這種對“完美再現”的追求,如何為後世對“獨一無二性”的迷戀埋下伏筆。 第二部分:技藝的幻象——精湛與欺騙之間的張力 真正的藝術實踐,往往蘊含著高超的技藝(Techne)。然而,技藝的雙刃劍在於,它既能創造齣令人信服的真實,也可能被用於構建精心設計的幻象。 本書的第二部分,著重於分析那些挑戰我們感官認知的藝術手段。我們不會討論具體的僞造案例,而是聚焦於背後的技術原理和心理機製。我們將考察“錯視畫”(Trompe-l'œil)的古典傳統,分析藝術傢如何運用光影、透視和材質感,使二維平麵看起來具有三維深度,從而“欺騙”觀者的眼睛。 更進一步,我們探討在不同媒介中,“精湛的技術”如何被等同於“藝術的價值”。在古典雕塑中,對人體解剖學的精準把握,在荷蘭靜物畫中對絲絨與金屬光澤的細緻描摹,這些都構建瞭一種強大的視覺說服力。本書旨在解析,這種說服力在何種程度上是藝術的勝利,又在何種程度上構成瞭對“本質”的遮蔽。 第三部分:現代性的裂痕——“原作”的消解與意義的重構 進入現代藝術時期,藝術的定義開始經曆根本性的動搖。當杜尚將一個現成品置於展廳,並賦予其“藝術品”的身份時,他敲響瞭對“原作唯一性”的警鍾。本書將這一現象視為一個哲學轉摺點,即藝術的價值判斷從“它畫得有多像”轉嚮“它提齣瞭什麼問題”。 我們仔細剖析瞭從印象派對主觀瞬間的捕捉,到立體主義對多視角的解構,再到概念藝術對物質載體的剝離。這些運動共同指嚮一個核心命題:在藝術的語境中,“真實”是否仍然是一個外在的、可被模仿的標準? 本書探討瞭“挪用藝術”(Appropriation Art)的理論基礎,這不是對簡單模仿的復製,而是一種對既有圖像的批判性引用和重新語境化。通過分析這種復雜的語境轉換,我們得以理解,在後現代的思潮下,意義的生成不再依賴於絕對的原創性,而是依賴於圖像在新的文化場域中引發的對話和反思。 第四部分:展覽的儀式與藝術的市場——權力的構建 藝術的價值最終需要被社會所認可,這個過程往往通過機構、評論界和市場來實現。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轉嚮對藝術製度的批判性考察。 我們探討瞭“博物館”這一空間是如何成為一個儀式化的場所,它通過收藏、修復和陳列,為特定的藝術品加冕,授予其“曆史地位”和“永恒價值”。這種製度化的過程,本質上是一種關於“何為重要”的權力行使。 此外,市場機製如何影響對藝術的評價?當一件藝術品的價值與其“可流通性”和“稀缺性”緊密掛鈎時,我們必須反思,這是否會擠壓那些非主流的、難以被市場量化的創造性錶達?本書試圖揭示,藝術的“真實性”往往與其流通的“權威性”相互纏繞,形成一個自我強化的循環。 結語:審視的目光與未來的方嚮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裝備讀者一套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麵對我們周圍無處不在的視覺文化。它引導我們超越對“仿冒品”的道德審判,轉而思考:在信息爆炸、圖像泛濫的時代,我們如何區分信息、復製、闡釋與真正的創新? 通過對藝術史和美學理論的梳理,本書旨在鼓勵讀者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藝術的生命力,究竟是源於對既有範式的完美繼承,還是在於對現有界限的勇敢挑戰? 這是一場關於觀看、理解與判斷的智力冒險,它邀請每一位對藝術與文化抱有熱忱的人,共同參與這場對“真實性”永不停止的探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章節結構安排得非常有層次感,它不像某些專著那樣堆砌史料,而是通過一種精心編排的敘事節奏,逐步引導讀者進入更深層次的分析層麵。 我注意到,作者似乎非常擅長使用案例研究來支撐宏大的理論命題,每一個被剖析的藝術品或事件,都像是一個精確校準過的標本,用來佐證他關於“被接受”與“被質疑”的討論。 這種由錶及裏、層層遞進的布局,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連貫性和說服力。 每次讀完一個核心章節,都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作者巧妙地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之間建立瞭意想不到的聯係,讓人不禁拍案叫絕。 這種精心設計的閱讀路徑,無疑是作者深厚學術功底和高超論述技巧的體現,它讓原本可能枯燥的考據工作,變成瞭一場引人入勝的智力探險。

評分

這部作品簡直是一場視覺與思想的盛宴,雖然我手裏拿到的實體書封麵設計得相當有品味,那種深沉的色調和字體排版,立刻就讓人感受到一種厚重的曆史感和學術氣息。 僅僅是翻開扉頁,就能感受到那種精心打磨的質感,印刷的清晰度和紙張的觸感都達到瞭極高的水準,這無疑為閱讀體驗增添瞭不少樂趣。 我尤其欣賞齣版社在裝幀上所下的功夫,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 這種對細節的關注,讓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內容充滿瞭期待,仿佛這本書本身就在無聲地講述著關於“真實”與“模仿”的某種微妙哲學。 每次拿起它,都能體會到設計者希望讀者在接觸內容之前,先在物理層麵上被作品的格調所吸引和鎮住的良苦用心。 整體來看,這本書的外部呈現已經超越瞭一般學術譯作的範疇,成功地構建瞭一種引人入勝的儀式感。

評分

閱讀這類涉及復雜藝術史觀點的譯著,最考驗的往往是譯者對於跨文化語境的拿捏功力。 我發現這本書的譯文處理得相當細膩,很多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概念,經過譯者的處理後,變得流暢且富有邏輯性,這一點尤其值得稱贊。 好的翻譯不僅僅是詞匯的對等轉換,更重要的是對作者原意的神韻和學理架構的忠實再現。 在幾個關鍵的論點展開部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譯者在保持原著嚴謹性的同時,也有效地消除瞭語言障礙帶來的閱讀阻力。 這種高質量的文本呈現,極大地幫助我沉浸到作者構建的理論框架之中,使得那些關於鑒賞、歸因與曆史建構的探討,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空中樓閣,而是可以被清晰把握的知識脈絡。 整體閱讀下來,幾乎沒有齣現令人齣戲的生硬直譯或誤解,這在深度學術譯作中是難能可貴的成就。

評分

這本譯作的齣現,對於我們理解當代藝術批評的語境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盡管它深入挖掘的是曆史現象,但其所探討的機製——即如何通過精心構建的敘事來確立權威、如何利用信息不對稱來鞏固地位——在當下的文化環境中依然具有強大的現實意義。 每次讀到關於“正典化”過程的論述時,我都會聯想到當下社交媒體上迅速形成的“網紅”效應和價值泡沫。 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套理論工具箱,用來拆解和分析那些看似光鮮亮麗的文化現象背後的運作邏輯。 它不僅僅是一部藝術史著作,更像是一部關於文化權力運作的社會學經典,其洞察力深刻而持久,讓人在閤上書本之後,依然能感受到思想的餘震不絕。

評分

從一個純粹的學術愛好者角度來看,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提供的批判性視角,它迫使讀者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藝術“事實”。 作者似乎對傳統的美學評判標準抱有一種審慎的懷疑態度,並以此為齣發點,展開瞭一係列令人深思的探討。 這種質疑精神,是推動學術進步的核心動力。 我發現,在閱讀過程中,我不得不頻繁地停下來,去反思自己過去對某些藝術大師作品的簡單化理解。 它挑戰瞭那種綫性的、英雄主義的藝術史敘事,轉而關注權力、市場、社會認知在藝術價值形成過程中的隱秘作用。 這種去中心化的解讀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讓我意識到藝術史研究的疆域遠比我想象的要廣闊和復雜得多,充滿瞭需要被解構的迷思。

評分

給彆人買的

評分

給彆人買的

評分

給彆人買的

評分

給彆人買的

評分

給彆人買的

評分

給彆人買的

評分

給彆人買的

評分

給彆人買的

評分

給彆人買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