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记录北魏及东魏历史的核心典籍。
2 集合学界四十年研究,《魏书》原点校本全新修订升级本!
《魏书》是一部记述北朝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及东魏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作者魏收。全书130卷(含子卷),包括本纪十二篇12卷,列传九十二篇98卷,志十篇20卷。不计子卷为114卷。全书完成于北齐天保初年,搜罗史料翔实丰富,是研究北朝史的基本史料。《魏书》成书后,渐有散佚,至北宋时期,全阙者27卷,不全者3卷。魏收之后,学者利用《北史》和唐人《高氏小史》补残缺卷次。
上世纪七十年代,唐长孺先生点校《魏书》,以现存各种不同版本进行对校,同时广泛利用《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资治通鉴》、《金石萃编》、《八琼室金石补正》等书,旁征博引,考定是非。引书之富、校勘之细、考证之精和标点之准,首屈一指,广受推崇。
修订本《魏书》以百衲本为底本,以三朝本、南监本、北监本、殿本为通校本,以汲古阁本、局本为参校本,谨慎吸收了新出土的墓志材料和新研究成果,严格遵循古籍整理规范,审慎去取。《魏书》点校本原有校勘记1993条,修订本校勘记增加到了3306条。其中,删去旧校90余条,新增校记1400余条,改写旧校450余条,沿用旧校(含依体例改动)1450余条。新增校记相当于原有校记的七成。原点校本分段、标点成就卓著,此次修订主要针对原先的错误或新规定要求作了必要的调整。《魏书》修订本是在原点校本基础上的全新升级本。
原点校者:
唐长孺(1911-1994)教授。江苏吴江人。1932年上海大同大学文科毕业。毕业后在蓝田国立师范、武汉大学等单位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并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主任,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主任,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早年从事中国辽、金、元史的研究。1944年后,专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并从事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的整理和研究。著有《魏晋南北朝史论丛》、《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国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唐书兵志笺正》等书。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汇编为《唐长孺文集》(全八册)出版。并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隋唐五代部分)、《吐鲁番出土文书》(10册)等。
《魏书》修订组负责人:
何德章,四川南部人,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历任武汉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唐长孺先生学术助手。现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中国魏晋南北朝政治史》等。
书影彩页
《魏书》整理人员名录
“北朝四史”修订组名录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缘起
点校本《魏书》修订前言
点校本《魏书》修订凡例
魏书目录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组织机构
点校本魏书修订前言
一
《魏书》一百三十卷(如不分子卷,则是一百一十四卷),内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八卷,志二十卷。记录北魏及东魏时期的历史。
北魏政权建立之初,就曾由邓渊编写《代记》十余卷,以编年体记录拓跋氏部落时代至北魏创立时期的史实。今本《魏书》之《序纪》,存其梗概。太武帝拓跋焘时,命崔浩主持续写编年体魏史,成三十卷,称为《国书》,又称《国记》,邓渊所撰《代记》当亦采入。《国记》曾刻石公布,终因“备而不典”,崔浩被诛,“秘书郎吏已下尽死”(《魏书 崔浩传》)。其后至孝文帝初二十余年中,高允长期兼掌史职,“大较续崔浩故事,准《春秋》之体,而时有刊正”(《魏书 高允传》)。然国史之狱,“东观中圮,册勋有阙”,“遗落时事,三无一存”(《魏书 李彪传》)。
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四八七),命秘书丞李彪、著作郎崔光按纪传体改写《国记》,分为纪、志、表、传之目。据李彪于宣武帝初年请复修史表文,所编魏史旨在突出拓跋氏统治中原的成就,颂扬孝文帝之功业。太和中北魏定行次,李彪、秘书郎崔光主张北魏承西晋金德为水德,斥十六国及东晋南朝为僭伪,因其“职掌国籍”(《魏书 礼志》),于理有据,朝议采纳。今本《魏书》将十六国政权及东晋、宋、齐、梁视为北魏附庸,编次于列传之末,当属李彪旧规,然并无表之一目,或是李彪终无所成,魏收遂弃而不取。
及至宣武、孝明二朝,崔光为当时文宗,久领史任,“徒有卷目,初未考正,阙略尤多”(《魏书 崔光传》)。其间儒者孙惠蔚领史任五年,“无所撰著,唯自披其传注数行而已”(《魏书 孙惠蔚传》)。而邢峦、崔鸿、王遵业等先后撰孝文、宣武、孝明《起居注》,“事甚委悉”(《魏书 自序》),今本《魏书》于此三朝记事稍详,当由于此。
魏末政乱,武夫掌权,綦儁、山伟等领著作之任,“以为国书正应代人修缉,不宜委之余人”,然诸人并无史才,“二十许载,时事荡然,万不记一,后人执笔,无所凭据”(《魏书 山伟传》)。
北齐天保二年(五五一),设置史局编写魏史,太保、录尚书事高隆之监修。中书令魏收等六人在上述北魏国史基础上,“辨定名称,随条甄举,又搜采亡遗,缀续后事”(《魏书 自序》)。北魏宗室元晖业所《撰辨宗室录》、崔鸿所撰《十六国春秋》,以及孙盛《晋阳秋》、檀道鸾《续晋阳秋》、沈约《宋书》等,亦属采撰范围。天保五年三月,完成纪、传,十一月,又成十志,“其史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论,前后二表一启,皆独出于收”(《北史 魏收传》)。因题名魏收撰。
二
魏收(五○五—五七二),字伯起,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人。少而能文,长“以文华显”(《魏书 自序》)。北魏末,年二十六,即官至散骑常侍,典起居注,兼修国史。东魏、北齐时,官职不断晋升,至尚书右仆射,长期兼领国史之任。其人恃才傲物,不拘行检,曾宣称:“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当使入地!”(《北齐书 魏收传》)甚至其时轻忽文人的“诸贵”,也争相馈赠饮食,求为佳传。史称“修史诸人,宗祖姻戚,多被书录,饰以美言”(《北史 魏收传》),确非虚语;《魏书》卷一○四《自序》,以专传述其家世;于卷九三《恩幸王椿传》又附载椿妻魏氏,乃魏收之姑,卷九二《列女传》则载巨鹿魏溥妻房氏事尤详;卷三六《李顺传》附《李骞传》,其人不入《文苑》,又非隐逸,传文不过录其《释情赋》及“赠亲友卢元明、魏收诗”,亦当出于魏收饰姻戚以美言之私心;卷九八《萧衍传》所载《檄梁文》,几占全传一半篇幅,并无实际内容,则属矜己而不能割爱。
北齐初修撰《魏书》,重要目的乃是证北齐为正统,斥西魏及南朝为僭伪,“曲笔”在所难免。且魏收等“缀续后事”,多涉魏末,时代相接,前朝人物子弟,布列朝廷,即便据实而录,亦难人人尽欢。魏收又好逞口辩,每以伤人,德望不足服众。书成进上之后,“众口諠然,号为‘秽史’”(《北齐书 魏收传》)。投诉著史不平者百有余人,“云遗其家世职位,或云其家不见记录,或云妄有非毁”。攻诋尤甚者如范阳卢斐、顿丘李庶等获罪,“各被鞭配甲坊,或因以致死”,仍难塞众口,其书不得公行。齐孝昭帝时,命“更加研审”,魏收“颇有改正”,并主动请求付外施行,“任人写之”,然仍有人指责魏史不实。齐武成帝时,命魏收“更审”,又有数处改动,遂成定本。两次改动俱为塞攻诋者之口,未必更为准确,魏收仍因“史笔”而“多憾于人”,北齐亡后,“收冢被发,弃其骨于外”(《北齐书 魏收传》)。
至隋文帝以魏收书“褒贬失实”(《隋书 魏澹传》),令魏澹另撰魏史,成本纪十二卷、列传七十八卷,加上史论、史例及目录,共九十二卷,亦称《魏书》。其书“甚简要”,“大矫”魏收之失,然不过抄录魏收书,仅在义例、史论上大做文章,以西魏为正统而已。隋炀帝、唐太宗也都曾命重修《魏书》,俱无所成,盖亦因除魏收书外,别无更多史料可供撰著。唐代又有卢彦卿《后魏纪》二十卷,张太素《后魏书》一百卷,元行冲《魏典》三十卷,裴安时《元魏书》三十卷。此类后代改编自魏收书之北魏史,当时即不受重视,《史通 正史篇》所谓”称魏史者犹以收本为主”。故除张太素书之二卷《天象志》、疑似魏澹书之《太宗纪》,因魏收书亡佚回补外,亦俱不存。
……
身为一名古籍修复和整理的爱好者,我对古籍的每一个细节都格外关注,从纸张的质感,到墨色的晕染,再到字体的形态,无不透露着历史的痕迹。《魏书》点校本修订本,全八册的精装版本,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我注意到,这套书在选材和工艺上都极为讲究,封面采用了经典的装帧设计,字体清晰,排版疏朗,即使是古老的内容,也展现出了现代的阅读美感。更令我赞叹的是,修订本在还原古籍原貌的同时,又对内容进行了严谨的校订。我特别喜欢其中的一些插图,如当时的人物画像、器物图谱等,经过精心修复与复原,显得生动逼真,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貌。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修订本对于一些古籍中常见的错讹之处,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修正,并且注明了其修改的依据。例如,在涉及北魏与一些少数民族的交流记录中,一些模糊不清的地名、人名,经过修订者的大量查阅和比对,得到了清晰的考证,这为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和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这套《魏书》修订本,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让我体验到了古籍之美与学术之精的完美结合,也激发了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更加深入的探索欲望。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我一直对《二十四史》情有独钟,但往往由于古籍版本的问题,阅读体验常常会受到影响。近期,我淘到了一套《魏书》的点校本修订本,全八册的精装版本,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拿到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其装帧的厚重与典雅,纸张的质感也十分出色,拿在手里便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与文化的厚度。我最看重的是其点校的准确性和注释的详尽性。很多古代文献中的错字、漏字,在这套书里都得到了纠正,并且附有详细的校勘记,说明了修改的依据。这对于理解文本的准确含义至关重要。例如,在阅读《魏书》中关于文学名臣的传记时,我常常会遇到一些典故或诗句的引用,而这套修订本的注释,不仅解释了这些典故的出处,更挖掘了其深层含义,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当时的文学风貌。此外,书中对人物关系的梳理,对历史事件的背景介绍,都做得十分到位,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知识性。这套《魏书》修订本,让我重新燃起了对中国古代史籍的热情,它提供了一个更加可靠、更加易读的阅读文本,让我在感受历史的同时,也能领略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评分长久以来,我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特别是汉末三国至南北朝这段风云变幻的时期,其文化与制度的演变尤为复杂。最近,我入手了一套《魏书》的精装修订本,这套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的研究者量身定做的。我注意到,这套《魏书》在内容上做了大量的修订与补充,尤其是在对当时的礼仪、祭祀、音乐等方面的记载,经过严谨的校勘与注释,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条文变得清晰易懂。在阅读关于北魏皇帝祭祀天地、宗庙的章节时,我发现修订本的注释详尽地阐述了不同时期祭祀礼仪的变迁,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政治和文化意义。书中引用的多处文献,都经过了仔细的考证,甚至有些是之前鲜为人知的史料。这不仅为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更让我得以窥见当时社会风貌的一角。令我惊喜的是,修订本还特别增加了关于北魏与周边民族,如柔然、鲜卑等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记载,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当时中国北方民族的多元化构成具有重要的价值。这套书的出版,无疑是史学界的一项重要成就,它以一种更加完善的面貌呈现了《魏书》这部史学巨著,让后学者能够更便捷、更深入地进行研究。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怀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最近有幸接触到了一套令人惊艳的《二十四史》修订本,其中《魏书》的部分尤为令我着迷。这套书的精装全八册版本,无论是从装帧的典雅大气,还是从内容编校的严谨细致,都彰显出一种对经典的敬畏与传承。初翻开《魏书》,扑面而来的便是那清晰的排版和字体,阅读起来丝毫没有费力感,这对于我这种常常需要查阅古籍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我尤其欣赏其详尽的校注部分,很多以往读《魏书》时遇到的疑难杂症,在这套修订本中都得到了令人满意的解答。注释不仅解释了字词的含义,更深入地考证了史料的出处和异同,让我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微言大义。例如,在阅读有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章节时,校注部分详细梳理了相关史料的矛盾之处,并提出了颇具说服力的解释,这极大地加深了我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此外,书中对地理、官制、人物的考证也相当扎实,这对于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套《魏书》修订本,以其精良的品质和深刻的内容,为我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北朝历史的窗户,让我沉醉其中,欲罢不能。
评分我是一位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颇感兴趣的大学教师。在我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接触过不少《魏书》的版本,但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这套精装全八册的点校本修订本。这套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项严谨的学术工程。我注意到,在关于北魏官制、法律制度的章节,修订本的校注工作做得非常细致。很多模糊不清的条文,经过点校者和修订者的考证,变得条理清晰,甚至引用的古代法律文献,也提供了详细的对比和说明。例如,在研究北魏的均田制时,修订本对相关史料的梳理与考证,详细阐述了其颁布的历史背景、具体实施细节以及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这对于理解北魏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修订本还对一些涉及边疆民族的制度,如部落组织、军事制度等,也进行了深入的考证与解释,这对于理解一个统一王朝如何处理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多元一体的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撑。这套书的质量,无论是从文本的可靠性,还是从研究的深度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无疑是我案头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
评分二十四史收藏又近了一步,持续等待中。
评分满减叠加优惠券,书不错,非常满意!
评分确实非常精美的图书!
评分日讲作为康熙大帝的经典之作,能买到此书是我的荣幸,书里面有先贤留下来的中华远古文明知识,使我的文化水平能提升及增值,有质的飞跃,书籍印刷清晰,排版有条理,京东的物流包装很严谨,配送人员很细心也很快,书到手完整无缺,很高兴的一次购物。
评分精装的果然不一样,有整个书套,纸张也好,印刷清晰。终于可以阅读这本历史著作的完整版了。虽然没抢到减100的券,减60也可以了,活动价还好
评分基本半价购买,很满意,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刚刚收到,刚刚打开,正要看看,包装很好。
评分关注很久了,虽然不是一印,以原价的二七折拿到手,满意了。
评分这部书转眼间点校到魏书了,从这部书点校开始,关注中华书局的公众号,关注当当网的资讯成了一种习惯,很多人问我收藏这套书费时费力,还短期内看不完,为什么还要购买,我能告诉他的是:这是一部最不能带着功利逻辑去评价的藏书,因为它关乎灵魂。我作为一名哲学学生,将矢志不渝,穷吾一身做一个文化的守望者,诸君共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