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精密仪器设计(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清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列教材 [Desigh of Modern Precision Instruments (Second Edition)]

现代精密仪器设计(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清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列教材 [Desigh of Modern Precision Instruments (Second Edi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玉和,郭阳宽 著
图书标签:
  • 精密仪器
  • 仪器仪表
  • 现代仪器
  • 测量技术
  • 传感器
  • 控制技术
  • 清华大学
  • 教材
  • 电子技术
  • 自动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213727
版次:2
商品编码:121421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外文名称:Desigh of Modern Precision Instruments (Second Edition)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现代精密仪器设计(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清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列教材》为高等工科院校“精密仪器设计”课程教材,对与精密仪器设计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做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汇集了现代精密仪器设计的有关资料和科研成果,反映了该学科领域的当代发展水平。全书共分10章,包括现代精密仪器设计概论、精密仪器设计方法、仪器精度设计与分析、精密机械系统、传感检测技术、光学系统设计、微位移技术、机械伺服系统设计、精密测量技术、精密仪器设计实例与实验。《现代精密仪器设计(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清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列教材》可作为测控技术与仪器、光学工程以及机电类专业大专院校教材,也可供从事仪器科学与技术及机电类研究、设计、制造、调修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

目录

1 现代精密仪器设计概论
1.1 现代精密仪器概述
1.1.1 仪器仪表是信息的源头
1.1.2 我国现代精密仪器发展的状况
1.1.3 国外仪器发展趋势
1.1.4 “精密仪器设计”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1.2 精密仪器的基本组成
1.3 精密仪器设计的指导思想与程序
1.3.1 指导思想
1.3.2 设计程序
习题

2 精密仪器设计方法
2.1 设计方法概述
2.2 设计任务分析
2.3 系统参数与指标设计
2.3.1 主要参数与技术指标的内容
2.3.2 确定主要参数和技术指标的方法
2.4 总体方案的制定
2.4.1 基本设计原则
2.4.2 总体方案制定的内容
2.5 典型设计方法
2.5.1 优化设计
2.5.2 可靠性设计
2.5.3 虚拟仪器设计
习题

3 仪器精度设计与分析
3.1 仪器精度概述
3.1.1 误差
3.1.2 精度(不确定度)
3.1.3 仪器精度(不确定度)指标
3.2 仪器误差的来源与分类
3.2.1 原理误差
3.2.2 制造误差
3.2.3 运行误差
3.3 误差计算分析方法
3.3.1 误差独立作用原理
3.3.2 微分法
3.3.3 几何法
3.3.4 逐步投影法
3.3.5 作用线与瞬时臂法
3.4 误差综合与实例分析
3.4.1 随机误差的合成
3.4.2 系统误差的合成
3.4.3 不同性质误差的合成
3.4.4 误差分析计算实例
习题

4 精密机械系统
4.1 基座与支承件
4.1.1 基座与支承件的结构特点
4.1.2 对基座和支承件的主要技术要求
4.1.3 基座与支承件的设计要点
4.2 导轨副
4.2.1 种类及特点
4.2.2 基本要求
4.2.3 导轨设计思路
4.3 主轴系统
4.3.1 设计的基本要求
4.3.2 主轴的类型
4.3.3 结构举例
4.3.4 几种轴系的比较
习题

5 传感检测技术
5.1 检测系统
5.1.1 测量方法简介
5.1.2 传感检测系统的构成
5.1.3 检测系统设计要点
5.2 传感器选择
5.2.1 模型与指标参数
5.2.2 传感器的分类
5.2.3 传感器选择原则
5.2.4 典型仪器传感器
5.2.5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
5.3 传感检测抗干扰技术
5.3.1 噪声源及噪声耦合方式
5.3.2 共模与差模干扰
5.3.3 屏蔽技术
5.3.4 接地技术
习题

6 光学系统设计
6.1 光学系统的组成与特点
6.1.1 光学系统的组成
6.1.2 光学系统的特点
6.2 人眼和光电探测器
6.2.1 人眼的特征
6.2.2 光电探测器概述
6.3 光源
6.4 光学系统设计原则及典型光学系统的基本参数
6.4.1 光学系统总体设计原则
6.4.2 显微系统及其参数确定
6.4.3 投影系统及其参数确定
6.4.4 望远系统及其参数确定
6.4.5 照明系统及其参数确定
6.5 光电系统参数
6.5.1 入瞳直径的计算
6.5.2 探测器位于像面上的结构
6.5.3 光源像大于探测器的结构
6.5.4 探测器位于出瞳上的结构
6.6 总体设计举例
6.6.1 FTIR光谱仪器的原理、特点及用途
6.6.2 技术指标
6.6.3 设计方案
6.6.4 FTIR主要结构参数的确定
习题

7 微位移技术
7.1 概述
7.2 柔性铰链
7.2.1 柔性铰链的类型
7.2.2 柔性铰链设计
7.2.3 典型柔性铰链及应用
7.3 精密致动技术
7.3.1 机电耦合致动
7.3.2 电磁致动
7.4 典型微位移系统
7.4.1 柔性支承+压电致动
7.4.2 滚动导轨+压电致动
7.4.3 弹簧导轨+机械致动
7.4.4 弹簧导轨+电磁致动
7.4.5 气浮导轨
7.4.6 滑动导轨+压电致动
7.4.7 其他微位移系统
7.5 精密微动系统设计实例
7.5.1 微动工作台设计要求
7.5.2 系统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分析
7.5.3 精密微动工作台的设计
7.5.4 微动工作台的特性分析
习题

8 机械伺服系统设计
8.1 概述
8.1.1 伺服系统的分类及闭环控制系统的构成和设计步骤
8.1.2 设计要求及性能指标
8.1.3 伺服系统的设计步骤
8.2 开环伺服系统设计
8.2.1 步进电机控制系统
8.2.2 开环系统的误差分析与校正
8.3 闭环伺服系统设计
8.3.1 闭环伺服系统的基本类型及原理
8.3.2 设计举例:脉宽调速系统的设计和校正
习题

9 精密测量技术
9.1 精密测量技术概述
9.2 瞄准与对准技术
9.2.1 接触式瞄准方法
9.2.2 非接触式瞄准方法
9.2.3 典型光电对准系统
9.3 光栅测量技术
9.3.1 测量原理
9.3.2 光栅系统设计
9.3.3 典型光栅测量系统
9.4 激光干涉测量技术
9.4.1 测量原理
9.4.2 激光干涉测量系统设计
9.4.3 双频激光干涉测量系统
习题

10 精密仪器设计实例与实验
10.1 线宽测量仪自动调焦系统
10.1.1 仪器设计任务
10.1.2 系统方案选择
10.1.3 清晰度判据函数选择
10.1.4 最佳物面搜索
10.1.5 自动调焦实验
10.2 基于光学立体显微镜的微装配系统
10.2.1 仪器设计任务
10.2.2 系统方案选择
10.2.3 微动工作台设计
10.2.4 系统测量实验
10.3 精密仪器设计综合实验
10.3.1 实验目的
10.3.2 实验原理
10.3.3 实验仪器
10.3.4 综合实验
习题
参考文献
现代精密仪器设计(第2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清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列教材 图书简介 本书作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清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列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读者系统性地呈现现代精密仪器设计的前沿理论、核心技术与实践应用。本次修订,在原版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动态和工程实践需求,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更新与完善,力求为广大师生及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份内容翔实、体系完整、富有前瞻性的参考。 第一部分:精密仪器设计基础理论与方法 本部分旨在为读者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理解精密仪器设计的底层逻辑和关键原则。 第一章 精密仪器概述 1.1 精密仪器的定义、特点与发展历程 详细阐述精密仪器在现代科技、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中的不可替代性。 剖析精密仪器所具备的高精度、高分辨率、高稳定性、高可靠性、小型化、智能化等核心特点。 梳理精密仪器技术从早期机械精密加工到现代光、机、电、算、材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脉络。 介绍当前精密仪器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如微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与精密仪器设计的深度融合。 1.2 精密仪器设计的关键要素与流程 深入解析影响仪器性能的四大核心要素:测量精度、分辨率、灵敏度、稳定性。 系统性介绍精密仪器设计的典型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结构设计、传动与驱动设计、测量与控制系统设计、信息采集与处理、装配调试、性能标定与评价等环节。 强调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系统工程思想在精密仪器设计中的重要性。 1.3 精密仪器设计的学科背景与交叉性 详细阐述精密仪器设计是如何融合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控制理论、信号处理等多个学科知识的。 通过实例说明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效应,例如光学元件的精密加工与支撑结构设计,传感器信号的采集与数字处理,微处理器在仪器控制中的应用等。 强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维模式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 精密机械设计 2.1 精密传动与驱动技术 2.1.1 齿轮传动: 详细介绍精密齿轮的类型(渐开线、圆弧齿等),设计原则,齿轮精度等级,加工工艺(磨削、珩齿等),以及其在精密仪器中的应用(如高精度减速器、准直系统)。 2.1.2 蜗轮蜗杆传动: 分析其高传动比、自锁性等特点,讨论精度要求,在精密位移和角度控制中的应用。 2.1.3 丝杠螺母传动: 深入讲解滚动丝杠、滚珠丝杠的结构、精度影响因素,摩擦特性,及其在高精度直线运动平台、数控机床等中的关键作用。 2.1.4 连杆机构与凸轮机构: 分析其实现特定运动轨迹的功能,讨论在振动隔离、周期性运动等方面的设计考量。 2.1.5 谐波传动: 重点介绍其零背隙、高精度、高传动比的特点,及其在机器人、精密机床、天文望远镜等领域的应用。 2.1.6 直流电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及其驱动: 详细介绍各类电机的基本原理、性能特点、选型依据,以及与之匹配的驱动电路与控制技术,强调在精密定位和速度控制中的应用。 2.2 精密轴承与支承技术 2.2.1 精密滚动轴承: 介绍球轴承、滚子轴承的类型、结构、精度等级(P0-P2级及以上),摩擦与发热分析,安装与调整技术,以及在高速、高精度旋转器件中的应用。 2.2.2 滑动轴承与气体动压/静压轴承: 分析其低摩擦、高阻尼特性,讨论流体润滑理论,以及在精密仪器中对减震、降噪、长寿命的需求。 2.2.3 磁悬浮轴承: 介绍其无接触、零摩擦、极高精度和超净环境的优势,以及在真空泵、精密转台、高速加工中的应用前景。 2.2.4 导轨与直线导轨: 详细介绍滚动导轨、滑动导轨、气动导轨的设计原则,摩擦特性,刚度要求,及其在直线运动平台、测量设备中的精度保障作用。 2.3 结构设计与材料选择 2.3.1 结构刚度与稳定性设计: 讨论提高结构刚度和抵抗外力影响的关键因素,如材料选择、截面设计、加强筋设置、连接方式等。 2.3.2 减振与隔振设计: 介绍弹性元件(弹簧、阻尼器)的应用,减振基础理论,以及如何通过结构设计实现被动和主动减振。 2.3.3 热稳定性设计: 分析温度变化对仪器尺寸、形状及性能的影响,介绍热膨胀系数匹配、均热化设计、温度补偿等方法。 2.3.4 关键材料的选用: 重点介绍高强度钢、不锈钢、铝合金、陶瓷、工程塑料等在精密仪器中的应用,分析其机械性能、热性能、耐腐蚀性、加工性等,以及特殊材料(如Invar合金、超硬合金)的应用。 2.3.5 表面处理技术: 探讨电镀、阳极氧化、陶瓷化、DLC涂层等技术如何提高零件的耐磨性、耐腐蚀性、降低摩擦系数,从而保障仪器性能。 第三章 光学系统设计与应用 3.1 光学元件的设计与制造 3.1.1 透镜与反射镜: 介绍球透镜、非球面透镜、平面反射镜、曲面反射镜的设计原则,像差理论(球差、像散、慧差、场曲、畸变),并详细讲解如何通过优化透镜组合来校正像差。 3.1.2 棱镜与光栅: 介绍全反射棱镜、分光棱镜、干涉光栅、衍射光栅的结构、功能,及其在光路转向、分光、测量中的应用。 3.1.3 光学薄膜: 详细介绍增透膜、高反膜、分束膜、窄带滤光膜等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及其在提高透过率、反射率、选择性滤波中的关键作用。 3.1.4 阵列探测器与成像器件: 介绍CCD、CMOS等成像芯片的工作原理,像素尺寸、感光度、量子效率等关键参数,以及在数字成像系统中的应用。 3.2 光学系统集成与校准 3.2.1 光学系统的布局与集成: 讨论如何合理设计光学系统的空间布局,实现光路稳定,减少环境干扰,并兼顾紧凑性。 3.2.2 光学元件的精密装调: 强调光学元件的安装精度对成像质量和测量精度的影响,介绍调心、调焦、倾角调整等关键技术。 3.2.3 光学系统性能评价: 介绍MTF(调制传递函数)、像质评价、杂散光测试等方法,用于全面评估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与精度。 3.2.4 光学与机械的接口设计: 讨论光学元件与支撑结构之间的连接方式,如何保证光学元件的位置精度和角度精度,并考虑热膨胀的补偿。 第四章 传感器与信号采集 4.1 传感器原理与分类 4.1.1 位移传感器: 详细介绍电涡流式、电容式、激光位移传感器、LVDT(线性可变差动变压器)等的工作原理,精度等级,适用范围,及其在位移测量中的应用。 4.1.2 速度与加速度传感器: 介绍压电式、压阻式、光电编码器、陀螺仪等的工作原理,以及在动静态测量中的应用。 4.1.3 力与压力传感器: 重点介绍电阻应变片、压电效应、电容变化等原理,以及在应力、应变、压力测量中的应用。 4.1.4 温度传感器: 详细介绍热电偶、热电阻、半导体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精度等级,响应速度,以及在温度监测与控制中的应用。 4.1.5 光学传感器: 介绍光电二极管、光电晶体管、光敏电阻、CCD/CMOS等在光信号检测中的应用。 4.1.6 图像传感器: 重点介绍CCD和CMOS的工作原理,参数指标,以及在机器视觉、光学测量中的应用。 4.2 信号调理与采集 4.2.1 信号放大与滤波: 详细介绍运算放大器在信号放大中的应用,以及低通、高通、带通、陷波等滤波器的设计与选择,用于去除噪声和干扰。 4.2.2 信号转换: 介绍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之间的转换原理,ADC(模数转换器)的类型、分辨率、采样率等关键参数,以及DAC(数模转换器)的应用。 4.2.3 数据采集系统(DAQ): 介绍DAQ卡的组成,多通道采集,同步采集,以及与计算机接口的连接方式。 4.2.4 信号完整性分析: 探讨信号传输过程中的串扰、反射、衰减等问题,以及如何通过PCB设计和连接器选择来保证信号质量。 第五章 控制系统与嵌入式技术 5.1 控制系统理论基础 5.1.1 系统建模: 介绍数学模型(传递函数、状态空间方程)在描述仪器动态特性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从物理原理或实验辨识获得模型。 5.1.2 PID控制: 详细讲解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作用,PID参数整定方法(Ziegler-Nichols法、临界比例法等),以及在各种反馈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5.1.3 现代控制理论: 简要介绍状态反馈、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等更高级的控制策略,适用于复杂和时变系统。 5.1.4 离散系统控制: 探讨数字控制器设计,采样定理,以及在基于微处理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5.2 嵌入式系统设计 5.2.1 微控制器(MCU)与微处理器(MPU)选型: 分析不同类型处理器的性能、功耗、接口特性,以及其在仪器控制中的适用性。 5.2.2 嵌入式硬件设计: 介绍CPU、存储器、I/O接口、外设(ADC/DAC、定时器、通信接口)等硬件组成,以及PCB布局和电源设计。 5.2.3 嵌入式软件开发: 介绍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应用,任务调度,中断处理,以及C/C++语言在嵌入式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5.2.4 通信接口设计: 详细介绍UART、SPI、I2C、USB、Ethernet等串行和并行通信接口的工作原理,及其在仪器之间或仪器与上位机之间的数据交换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精密仪器设计实例与前沿技术 本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现精密仪器设计的实际应用,并介绍一些前沿技术。 第六章 精密测量仪器设计实例 6.1 高精度位移测量系统 以激光干涉仪为例,深入分析其光学原理、干涉条纹解调方法、伺服跟踪系统,以及在精密位移测量中的误差分析与补偿。 以精密编码器(如光栅尺)为例,分析其工作原理,插值技术,以及在数控机床、坐标测量机中的应用。 6.2 精密角度测量仪器 介绍光学角度编码器、旋转变压器、陀螺仪等角度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 以精密回转测量仪为例,分析其主轴设计、轴承选型、角度编码器集成,以及在航空航天、精密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6.3 表面轮廓测量仪 介绍接触式(金刚石探针)和非接触式(激光扫描、白光干涉)表面测量仪的原理,及其在微纳米表面形貌表征中的应用。 重点分析测量精度、扫描速度、数据处理算法等关键技术。 6.4 力的精密测量与应用 以精密测力仪为例,介绍应变片式、压电式传感器在测量微小力、力矩中的应用,以及力学传递链的设计。 第七章 精密仪器中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7.1 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在测量中的应用 介绍CCD/CMOS传感器在图像采集中的作用,边缘检测、特征提取、模板匹配等图像处理算法,以及在自动对焦、工件识别、尺寸测量中的应用。 以视觉引导的机器人抓取或装配为例,说明机器视觉在自动化生产线中的重要性。 7.2 运动控制与轨迹规划 介绍多轴联动控制的基本原理,插补算法(直线插补、圆弧插补),以及在复杂轨迹生成的应用。 以精密点胶机、激光切割机为例,分析其高精度运动控制的需求。 7.3 智能诊断与故障预测 探讨基于传感器数据和机器学习的仪器健康状态监测,以及对潜在故障的早期预警。 介绍数据挖掘技术在分析仪器运行日志、识别异常模式中的应用。 第八章 微纳精密仪器设计 8.1 微纳制造技术基础 介绍光刻、蚀刻、薄膜沉积、微机械加工(MEMS)等核心微纳制造工艺。 讨论微观尺度下材料特性、表面效应、量子效应等带来的特殊挑战。 8.2 微纳传感器与执行器 介绍微加速度计、微陀螺仪、微力传感器、微流控芯片等微纳传感器的设计与制造。 分析微驱动器(如静电驱动、压电驱动)在微纳机器人、微定位平台中的应用。 8.3 微纳光学与成像系统 介绍微透镜阵列、微反射镜阵列等在微型光学成像、光通信中的应用。 探讨微纳尺度的光刻机、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精密测量仪器。 第九章 精密仪器设计中的可靠性与质量控制 9.1 可靠性工程基础 介绍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等可靠性分析方法。 讨论产品的寿命预测、加速寿命试验设计,以及 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等指标的意义。 9.2 质量管理体系 介绍ISO 9000系列标准在精密仪器制造中的应用。 探讨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到成品出厂检验的全流程质量控制。 9.3 误差分析与补偿 9.3.1 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 详细区分并分析各类误差的来源。 9.3.2 误差传播定律: 讲解如何计算复合误差。 9.3.3 误差补偿技术: 介绍软件补偿(如校准曲线)、硬件补偿(如差分信号、滤波)等方法。 第十章 精密仪器设计的前沿与展望 10.1 智能传感器与物联网(IoT) 探讨智能传感器如何集成计算、通信能力,实现数据采集、处理、传输的智能化。 分析精密仪器如何融入物联网,实现远程监测、诊断与控制。 10.2 人工智能在精密仪器设计与应用中的角色 介绍机器学习在仪器性能优化、故障预测、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探讨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信号模式分析等方面的潜力。 10.3 新材料与新工艺在精密仪器中的应用 展望如超材料、石墨烯等新材料在提高仪器性能方面的潜力。 探讨增材制造(3D打印)等新型制造技术对精密仪器设计自由度和复杂度的影响。 10.4 未来精密仪器发展的方向 预测仪器的小型化、集成化、微型化趋势。 展望更加智能化、自主化、普惠化的精密仪器。 本书力求全面、深入地介绍现代精密仪器设计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从传统技术到前沿领域。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应能掌握精密仪器设计的核心原理、分析方法和关键技术,并能独立或协作完成精密仪器的设计、开发与创新工作。本书既适合作为高等院校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电子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精密仪器研发、设计、制造及应用的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拿到《现代精密仪器设计(第2版)》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体量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作者多年实践经验的结晶。在阅读关于精密机械设计的部分时,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轴承、如何设计高精度导轨、以及如何进行齿轮传动误差分析的技巧,这些细节直接影响到仪器的运动精度和稳定性。书中对于高真空技术在精密仪器中的应用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包括了真空系统的设计、泵的选择以及真空测量的方法,这对于一些特殊环境下的精密仪器设计非常有价值。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软件仿真和有限元分析在仪器设计中的应用章节,通过这些现代化的设计工具,可以提前预测和优化仪器的性能,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物理样机制作和测试,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效率。这本书的语言虽然比较专业,但配以大量的图例和表格,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它让我意识到,精密仪器设计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对每一个细节的极致追求。

评分

我最近有幸接触到了《现代精密仪器设计(第2版)》,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精密仪器设计领域的一本“百科全书”,而且是那种经过岁月沉淀、内容精炼的经典之作。这本书的章节编排非常有条理,从最初的系统需求分析,到核心部件的设计,再到整体的集成和测试,每一步都讲解得非常细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传感器技术时,对不同类型传感器(如光学、电磁、力学等)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这对于我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来满足特定的设计需求非常有帮助。书中对于信号调理和数据采集的章节也相当精彩,很多关于抗干扰、滤波和采样率选择的技巧,都是在实际项目中经常会遇到的难题,这本书给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另外,作者在介绍仪器校准和不确定度评估时,也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和实例,让我对如何确保仪器的测量精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学术化,但并不枯燥,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公式,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复杂的概念。对于想要在精密仪器设计领域打下坚实基础的学生或者从业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资源。

评分

《现代精密仪器设计(第2版)》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专业”和“全面”。它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手把手地教你如何从零开始构建一个精密仪器。在关于电源设计和电磁兼容(EMC)的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设计稳定可靠的电源,以及如何有效解决电磁干扰的问题,这对于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行和测量数据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书中还专门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精密仪器,如高精度编码器、激光干涉仪、以及原子力显微镜等,通过这些具体的案例,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前面所学到的原理和技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数据处理算法时,对不同算法的适用条件、优缺点以及计算复杂度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并给出了一些优化建议。这本书的编写风格非常严谨,几乎每一个公式都经过了详细的推导,每一个结论都经过了充分的论证。对于想要深入研究精密仪器设计,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项目中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它能够帮助你系统地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解决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

评分

这本《现代精密仪器设计(第2版)》绝对是我近来读到过最扎实、最有分量的技术类书籍之一。打开它,就仿佛走进了一个精密仪器的王国,从最基础的光学原理、机械结构,到复杂的电子传感、信号处理,再到最终的系统集成和误差分析,几乎无所不包。作者的讲解深入浅出,逻辑严谨,一步步地引导读者去理解精密仪器设计背后的深层原理。举个例子,书中对于像干涉仪、衍射仪这类高精度测量设备的原理讲解,不仅仅是公式的堆砌,而是结合了丰富的图示和实际应用场景,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理论是如何转化为实际功能的。特别是关于误差分析的部分,讲解得非常透彻,如何识别、量化和控制误差,这对于任何一个从事精密仪器设计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技能。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材料选择和制造工艺的章节,这部分内容直接关系到仪器的性能和可靠性,作者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和考量因素。虽然我并非该领域的专业人士,但我能感受到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实用价值,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精密仪器设计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宝贵的参考资料。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汇集,更是一部实践指南,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评分

坦白说,我最近在学习《现代精密仪器设计(第2版)》,这本书带给我的体验是震撼的,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精密”二字的分量。从机械结构的微观设计,到光学系统的宏观布局,再到电子电路的精细布局,这本书几乎涵盖了精密仪器设计的方方面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动态补偿技术的部分,在处理高速运动或动态环境下的测量时,如何通过伺服系统、反馈控制等手段来抑制振动和漂移,这本书给出了非常详尽的理论推导和工程实现方案。此外,书中关于光学元件的公差分析和装配技术也讲解得非常到位,很多关于如何提高光学系统的稳定性和抗环境影响的内容,都是我在其他书籍中很少见到的。作者在讲解微机电系统(MEMS)在精密仪器中的应用时,也展现了前瞻性的视野,介绍了最新的技术趋势和发展方向。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教你如何从整体上、从细节上去思考一个精密仪器是如何工作的,如何才能达到更高的精度和可靠性。如果你对精密仪器设计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投入时间去钻研,那么这本书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