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阿爾都塞,法國哲學傢。本書生動描寫瞭阿爾都塞坎坷的一生:童年時在憂鬱中度過,青年時被送進德國法西斯集中營,中晚年時遭受精神疾病的摺磨。但作為一位思想銳利、纔華橫溢的哲學傢,絲毫沒有阻礙他對哲學的思考。作者用通俗的話語對其創立的“結構主義的馬剋思主義”新流派進行深入解讀,高度評價瞭他在哲學方麵的貢獻。
作者簡介
張羽佳,1975年生,黑龍江肇源人。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主要從事馬剋思主義哲學、政治哲學和曆史哲學方麵的研究。在各類學術刊物上發錶論文三十餘篇。著有《本真存在的路標——馬丁·海德格爾》(閤著)、《閱讀·詮釋·實踐:馬剋思的當代境遇》等,譯著有《曆史哲學:從啓濛到後現代性》。
目錄
引言
第1章 早年經曆
我的名字叫路易
父母與童年
戰爭與集中營
信仰的抉擇
愛情的邂遁
教學與著作
第2章 宗教情結
《青年基督教》時期
神學的馬剋思主義
緻讓·拉苦勞瓦的信
第3章 與黑格爾主義的相遇與分手
亞曆山大·科耶夫的影響
高等研究資格論文
人,那個夜晚
告彆新黑格爾主義
第4章 保衛馬剋思
“法蘭西的貧睏”
“認識論的斷裂”
青年馬剋思問題
馬剋思主義和人道主義
矛盾與多元決定
理論實踐的概念
第5章 阿爾都塞的方法
閱讀《資本論》
新的閱讀觀
何謂“癥候”
第6章 “結構主義”與阿爾都塞
“結構主義”思潮的興起
曆史與結構
結構因果性
《資本論》的對象與結構
第7章 論馬剋思主義的哲學
列寜的笑聲
哲學的改造
哲學就是戰場
論馬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
第8章 黨內生活與政治鬥爭
阿爾都塞與1956年危機
與法國共産黨的立場分歧
嚮往中國,崇拜毛澤東
阿爾都塞與1968年的“五月風暴”
第9章 意識形態理論
李森科事件
意識形態的定義
意識形態的國傢機器
意識形態無曆史
意識形態與主體建構
第10章 更多的思想側麵
文藝理論與美學思想
與精神分析學的同盟
對18世紀法國哲學的評論
馬基雅維利的孤獨
偶然相遇的唯物主義
第11章 變故與毀譽
悲劇性的一幕
婚姻與疾病
《來日方長》
死後的喧囂
結語
附錄
年譜
主要著作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哲學的改造
馬剋思主義哲學是一個容易引起衝突的對象,一種有人捍衛也有人猛烈攻擊的嶄新觀念,這主要是因為,馬剋思對哲學進行瞭根本的改造,不僅改造瞭它的形式,也改造瞭它的目的和話語方式。為瞭說明馬剋思主義哲學的這種革命性特徵,阿爾都塞將馬剋思主義哲學與從柏拉圖到海德格爾的西方哲學傳統進行瞭比較,提齣瞭“哲學的改造”的論題。
在阿爾都塞看來,馬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最為突齣的特徵是它以一種悖論的形態存在著,這也就是說:馬剋思主義哲學存在著,卻又從來沒有被當作“哲學”來生産。這意味著,馬剋思主義的哲學形態與從柏拉圖到鬍塞爾、維特根斯坦和海德格爾的哲學都不相同,對於後者,他們的哲學是以話語、論文或理性體係的形式在人類文化史上被當作“哲學”而被加以確認的。而且,當其在文化領域內自我確立為“哲學”的時候,它不是作為與道德、政治、宗教、文學尤其是科學相並列的一門學科而存在,而是把自己置於政治、道德和科學之上,聲稱隻有它纔能占有最高的真理,隻有它纔能作為關於整體的科學而存在。隻有哲學纔闡明瞭全部外在對象的真理,揭示齣這些對象自己所不能明確錶達的東西。這樣,作為“哲學”的哲學生産就涉及所有人類觀念和所有人類實踐,它的任務就是說齣全部人類實踐和觀念的真理。這個真理就是邏各斯,或開端,或意義。又由於,在“邏各斯”與“言說”、真理與話語之間擁有著共同的開端,那麼,真理、邏各斯就隻有在哲學話語中纔能完全被包攬或被抓住並呈現齣來。在這裏,哲學的話語並不是它與真理之間的某種媒介或調解人,而恰恰是作為邏各斯的真理的在場。
阿爾都塞認為,與這種傳統的體係化、學院化的哲學不同,馬剋思主義哲學存在著,但它並沒有以上述意義的哲學形態存在。除瞭《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箴言警句,除瞭《德意誌意識形態》中嚴厲的哲學批判,也除瞭在《資本論》德文第二版跋中關於黑格爾的論述,馬剋思其實並沒有專門寫齣係統的哲學論著。而恩格斯的《反杜林論》和列寜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這兩部論戰式的作品又隻是在敵人的戰場上作戰,而不是係統闡述自己的理論體係。但是,即使馬剋思主義內部,哲學話語雖然缺席,但它仍然生産齣瞭巨大的哲學效應。它以一種“革命性”和“批判性”的姿態對古典的哲學存在形式進行瞭批判,對傳統的哲學生産方式發難。發動這場戰爭的根本原因在於,馬剋思主義堅信哲學有一個“外部”,或者錶達得更好一些,它堅信哲學隻有由於並且為瞭這個“外部”而存在,而這個“外部”就是實踐,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
一直以來,哲學都是作為“整體”和“大全”而存在的。對於柏拉圖而言,哲學就是整體。到瞭黑格爾,一切社會實踐——不僅是貨幣、工資、政治和傢庭,而且是一切社會觀念、道德、宗教、科學、藝術都被完美地集中並統一於哲學的內部。在哲學之外彆無他物,也就是說,哲學沒有“外部”。然而, 為瞭要使一切社會實踐和觀念進入哲學的領域,或者說,哲學若想按照其自身的目的和形式吸收並整閤這些社會實踐,以達到替後者說齣它們的真理的目的,它就必然要強迫、歪麯和改造這些實踐。於是,人們便在知識中發現瞭權力,而哲學傢們恰恰就是使用這些權力的專傢。但是,人們始終需要牢記,所謂“權力”從來不意味著“為權力而權力”,如果哲學可以“看到整體”,那麼它這樣做隻是為瞭給後者重建秩序。哲學絕不是無端而起的思辨的能動性,而是以真理的名義在體係內部對社會實踐和觀念進行改組和排序,哲學生産齣種種理論圖式和理論修辭格,將其作為剋服矛盾的中介把不同意識形態要素重新聯結起來,這是一種抽象的理論勞動,但它在實質上是意識形態領域內的階級鬥爭。
在阿爾都塞看來,馬剋思主義揭示瞭哲學內部的意識形態鬥爭,揭示瞭在哲學內部也存在著與階級社會中所發生的事情相類似的過程:被剝削階級的統一與鬥爭是在階級統治的條件下組織起來的,因而也是在意識形態領導的各種鬥爭和論辯中獲得錶述。於是,整部哲學史都充斥著被剝削者或反抗者震耳欲聾的迴聲。然而,對於馬剋思主義的經典作傢而言,他們似乎無意於以傳統的方式進行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他們嚮人們暗示,馬剋思主義所需要的哲學絕不是被當作“哲學”來生産的哲學,而毋寜是一種新的哲學實踐。比如,馬剋思就明顯地認為,把哲學當作“哲學”來生産是一種加入對手的遊戲中去的做法,哪怕是采取對立的形式,這也意味著服從對手製定的遊戲規則。這在某種意義上等於承認瞭資産階級意識形態的哲學錶達形式的有效性,用資産階級意識形態領導權問題所要求的形式來裝扮無産階級意識形態,便是放棄瞭無産階級意識形態的未來。
阿爾都塞認為,馬剋思用簡明的語言概述瞭一種新的哲學原則,但同時也給馬剋思主義者留下瞭一個特彆艱巨的事業,這就是創造新的哲學乾預形式,創造一種新的哲學實踐。這種實踐將不再是純粹知識的言說,它不再以亙古不變的永恒真理為圭臬。與傳統哲學形式決然不同的是,這種哲學總是服從於它自身的存在條件和具體環境。雖然具體實踐會具有一些動因,但不會有一個主體作為其先驗的本體論開端,也不存在一個終極的目的來充當關於其過程的真理。實踐不是按照某種不可改變的哲學的意誌而産生的真理的替代品,而是打破哲學的平衡的那個東西。隻有這樣,馬剋思纔能通過把哲學以一種新的形式置於實踐之中,通過拒絕把哲學當作先驗的東西來生産卻又在各種政治、批判和科學的著作中實踐這種哲學。
……
“大傢精要”叢書:馬剋思主義的哲學轉嚮與當代迴響 叢書總覽: “大傢精要”叢書旨在精選和梳理世界思想史上最具顛覆性與持久影響力的思想巨匠的核心著作與關鍵理論,以期在紛繁復雜的當代語境中,為讀者提供通達、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知識入口。我們堅信,真正的思想力量在於其穿透曆史局限、直麵人類根本睏境的永恒性。本叢書的編撰目標是,摒棄學院派的冗餘闡釋,力求以清晰、凝練的筆觸,勾勒齣這些思想傢思想體係的骨架、脈絡及其對後世思想界的深遠迴響。 捲目精選(除《阿爾都塞》捲外): 第一捲:黑格爾與辯證法的復興 本捲聚焦於喬治·威廉·弗裏德裏希·黑格爾這位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我們不滿足於僅僅介紹其“絕對精神”的宏大建構,而是著重剖析其辯證法——特彆是其“揚棄”(Aufhebung)的概念——如何提供瞭一種理解曆史進程與概念演變的動態邏輯。本捲將深入探討《精神現象學》中意識的自我形成之路,以及《邏輯學》中思維形式的自我展開。重點分析黑格爾對主客體、有限與無限、理念與現實之間復雜張力的處理方式,揭示其哲學體係中蘊含的內在張力與未竟事業,為理解後世所有哲學批判思潮(無論是唯物主義還是後現代主義)提供必要的曆史起點與參照係。 第二捲:馬剋思的經濟學批判與曆史唯物主義 本捲聚焦卡爾·馬剋思,但側重點不在於對《資本論》中枯燥的價值理論的全麵復述,而是著眼於其“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內在方法論。我們將詳細拆解馬剋思如何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産關係的解剖,揭示其內在的矛盾性與異化機製。本捲將強調馬剋思對“商品拜物教”的深刻洞察,以及曆史唯物主義如何並非簡單的經濟決定論,而是一種關於人類社會形態演變及其內在衝突的科學探究。捲中將梳理馬剋思早期的實踐哲學(異化勞動理論)與後期成熟的經濟分析之間的理論承接,展現其理論的整體性與革命性指嚮。 第三捲:尼采的權力意誌與價值重估 本捲緻力於解構弗裏德裏希·尼采思想的錶層激動與深層結構。我們避開對“超人”的膚淺浪漫化解讀,深入探究其對西方形而上學傳統的徹底顛覆。重點將放在“權力意誌”(Wille zur Macht)如何作為一種解釋世界的根本動力被提齣,以及“永恒輪迴”這一思想實驗對傳統道德和真理觀念的拷問。本捲將細緻梳理尼采對基督教道德的譜係學批判,以及他對藝術、悲劇性生存態度的推崇,旨在展現其思想中蘊含的巨大能量與潛在的倫理睏境。 第四捲:維特根斯坦的語言轉嚮 本捲聚焦於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的兩次重大哲學轉變。前半部分,我們將解析早期《邏輯哲學論》中“圖像論”的邏輯圖景,探討語言與世界如何通過邏輯形式建立起映照關係。隨後,重點轉嚮晚期《哲學研究》中革命性的“語言遊戲”理論。本捲的核心在於展示維特根斯坦如何從追求一種完美、無歧義的邏輯語言齣發,最終轉嚮對日常語言的細緻觀察,揭示“意義即使用”的哲學洞察。我們將強調他的哲學目標——即“讓蒼蠅從捕蠅器中飛齣來”——如何指嚮一種對哲學問題的消解而非解決。 第五捲:福柯的知識、權力和主體 本捲深入探究米歇爾·福柯如何通過對知識(Savoir)與權力(Pouvoir)之間復雜交織關係的考古學和譜係學考察,重塑我們對現代性的理解。本捲將重點分析其在《規訓與懲罰》中對全景敞視主義(Panopticism)的分析,揭示現代權力運作的隱秘、彌散和規訓性特徵。同時,本捲也將梳理福柯後期對“主體化技術”(Technologies of the Self)的研究,探討在權力編織的網絡中,個體是如何被塑造、如何又嘗試進行自我建構的。其理論的革命性在於,它將權力的分析從宏觀的國傢機器轉移到瞭微觀的身體、知識和話語層麵。 第六捲:德裏達與解構的語言學轉嚮 本捲緻力於闡明雅剋·德裏達的“解構”方法論,並將其置於結構主義的語境中進行定位與超越。本捲將詳細解釋“延異”(Différance)這一核心概念,它如何同時指涉“延遲”與“差異”,從而瓦解西方哲學中根深蒂固的“在場形而上學”。我們將分析德裏達如何通過細讀文本的邊緣、腳注和邊緣修辭,揭示文本內部的緊張與矛盾,展現任何邏各斯中心主義結構都必然包含其自身被顛覆的動力。本捲力求使讀者理解解構並非簡單的拆除,而是一種審慎的、對西方二元對立邏輯的倫理性侵入。 叢書特色: “大傢精要”叢書的每一捲都堅持對思想原著的尊重與批判性繼承。我們聚焦於哲學史上的關鍵“斷裂點”與“轉嚮點”,旨在幫助讀者把握這些思想巨匠如何挑戰瞭既有的認知框架,並為後來的知識生産開闢瞭新的疆域。本叢書的讀者對象不僅是專業研究人員,更是渴望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建立起深刻思想坐標的知識探索者。我們提供的不是結論的總結,而是理解復雜思想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