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简介:
“大家精要”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大家”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大家”。
内容简介:
《海德格尔》在简要回顾海德格尔生平的基础上,着重从时间是存在的本质、艺术是真理在作品中的显现、语言是存在之家、技术是真理在事物中的显现四个角度,对海德格尔的主要思想进行了详细阐述,以帮助读者了解其深邃的哲学体系以及富有启发性的真知灼见。
胡自信,北京大学哲学博士。著有《斯温伯恩》《黑格尔与海德格尔》。主要译著有《世界观的历史》《思想的结果》《上帝是否存在?》《休谟》《柏拉图》等。
第1章 海德格尔一生
亚里士多德式的哲学家
原始的沉沦与难言的悔恨
第2章 时间是存在的本质
人生在世的主要特征:在……之中,世界,人们
人生在世的进一步规定:怕,理解与解释
畏是情绪的深层结构:闲谈,好奇,两可,沉沦与被抛
人的存在是“烦”:烦忙与烦神
真理是事物的无遮蔽状态
存在的意义是时间
第3章 艺术是真理在作品中的显现
艺术作品不是普通物品
艺术作品是真理的一种存在方式
艺术的本质是真理显现在作品中
第4章 语言是存在之家
人道主义忘记了存在
语言是存在的家
第5章 技术是真理在事物中的显现
现代技术的本质是限定人与万物
追问是思想的虔诚
结语:道路,而非著作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海德格尔步入政坛,出乎很多人的预料。1931年底,赫曼·莫森在托特瑙堡的小木屋访问了海德格尔,记录了海德格尔当时的一些思想。莫森说,托特瑙堡山上的小木屋一定会让人睡眠充足,晚上八点半就熄灯了。冬天夜长,所以他们有时间聊天。话题当然不是哲学,而是国家社会主义,即纳粹主义。海德格尔赞成纳粹思想,这很让莫森吃惊。他说海德格尔并不懂政治,但是他厌恶平庸,纳粹却不平庸,它宣称要做大事,要坚决反对共产主义。海德格尔主张专制,他说只有通过专制,人们才能抵御苏联那种最恶劣的共产主义专制。莫森说,他似乎不关心政治上的细节问题。莫森对海德格尔的评论是,住在托特瑙堡小山上,他衡量事物的尺度真是与众不同。海德格尔的学生也说,老师在课上从不提政治。
既然如此,他为什么同意担任弗莱堡大学校长呢?研究者认为,这与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有关,也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在海德格尔看来,纳粹执政是一场革命,是“存在的历史”的新开端。希特勒代表一个新时代。希特勒上台不是一个偶然事件,他代表了当时德国希望变革的迫切心情。海德格尔的观点与希特勒的讲话都能证明这一点。海德格尔在一篇回忆录中说,时局艰难,政府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失业人数激增,经济萧条,战争赔款,社会治安,以及苏联共产主义对西方社会制度的威胁,都是一些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他认为纳粹能够调动生产和建设方面的一切力量。1939年4月28日,希特勒在一次讲话中说,在他的领导下,德国恢复了安定的社会秩序,生产快速发展,七百万人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国家走向统一,军力大增,强加于德国的不平等条约《凡尔赛和约》被废除。在海德格尔看来,这是德意志民族的共同意愿。
海德格尔对这段历史写过两篇重要文章:“德国大学的自我宣言”与“大学校长(1933~1934):事实与思想”。前者是海德格尔就任弗莱堡大学校长时发表的就职演说,后者是二战以后他写的一篇回忆录。1966年9月23日,海德格尔破例接受了德国著名周刊《明镜》记者的采访。按照约定,海德格尔去世后,《明镜》发表了题为“只还有一个上帝能救度我们”的报道,这也是我们了解海德格尔校长生涯的重要文献。
当大学校长既非海德格尔的意愿,亦非其努力争取的结果,而是落在他身上的一个不祥之物。纳粹上台后不久,弗莱堡大学校长封·莫仑多夫教授就辞职不干了,任职时间很短,只有五天。辞职原因是政见不同。他不是纳粹党员,在纳粹党内没有任何关系。他认识海德格尔,迫切希望他能够接任校长一职。他还向海德格尔介绍了当校长后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政治上,莫仑多夫是社会民主派。当时,纳粹党已经开始迫害社会民主派,逮捕、搜查之类的事件时有发生。莫仑多夫的前任是历史学家索尔教授,一个天主教徒,他很反对海德格尔对待教会的那种否定态度。
任命莫仑多夫的前一天晚上,弗莱堡大学的纳粹党领导人就下一任校长的人选问题征求索尔的意见。这位纳粹领导人怀疑,莫仑多夫能否很好地贯彻纳粹的教育方针。莫仑多夫建议起用海德格尔,但是索尔倾向于莫仑多夫。结果,莫仑多夫校长就职刚刚五天,便遭到纳粹报刊的猛烈抨击,只好与大学评议会成员集体辞职。在宣布辞职的会议上,全体成员一致推举海德格尔出任校长。海德格尔回忆说,索尔和莫仑多夫都劝他担任这一重要职务,否则纳粹党会安插他们的爪牙,弗莱堡大学会遭受重大损失。这是海德格尔人生当中第一次接触行政职务。如他所说,他对行政工作既无兴趣,又无经验。此前,他已拒绝了所有的学术职务。他既非纳粹党员,又无任何政治经验;既不知道政府部门或纳粹党是否尊重他的意见,也不知道老师们是否听他指挥。
尽管如此,他还是认为,这次的情况有些不同。大学评议会的担忧似乎很有说服力。让一个纳粹党徒执掌大权,学校岂不乱上加乱?海德格尔说,袖手旁观,或歌功颂德,无视西方社会的历史处境,当然是一种舒适宜人的选择。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他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他要阻止野心勃勃的纳粹党徒。怀着这种思想,直到选举日还犹豫不决的海德格尔,终究没有放弃自己的候选资格。
……
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来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作者并没有直接套用已有的研究框架,而是试图从海德格尔哲学本身出发,重构其核心思想的逻辑脉络。在探讨“掩蔽”(Unconcealment)和“真理”(Truth)时,作者将海德格尔的“阿莱提亚”(Aletheia)概念解读为一种“去蔽”的过程,即不断揭示事物本真的存在状态。这种解读方式,让我不再将真理视为固定不变的客观事实,而是理解为一种动态的、过程性的活动。书中最具启发性的一章,可能就是关于“时间性”(Temporality)的论述。作者将海德格尔的“未来性”(Futurity)和“已逝性”(Having-been)置于核心位置,并以此来阐释“此在”的“先行”(Pro-jection)和“承担”(Ecstasy)的维度。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此在”如何通过“先行”而面向未来,并通过“承担”来拥抱过去时所使用的富有诗意的语言。这让我感受到海德格尔哲学中那种深刻的生命张力。虽然部分章节的论述略显抽象,但作者始终保持着对哲学原意的忠实,并没有为了迎合读者而简化或扭曲概念。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理解海德格尔的哲学需要耐心和深入的思考,但其带来的思想启迪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对海德格尔核心概念的梳理。虽然我此前对海德格尔哲学了解不多,读这本书之前也略感畏惧,但它以一种非常清晰、循序渐进的方式,将“此在”、“在世”、“向死而生”等晦涩的术语逐一剖析。作者并没有回避海德格尔哲学的复杂性,而是通过大量的引文和恰当的解释,让我逐渐理解了这些概念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尤其是在讲解“此在”时,作者的论述让我体会到海德格尔哲学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我们每个人最基本的存在体验中。他通过生活化的例子,比如我们如何对待工具,如何面临日常的琐碎,来阐释“工具性分析”和“沉沦”等概念,这使得抽象的哲学理论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在世”这个概念时,强调了人类存在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维度,这与我之前理解的孤立的个体主义哲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平易近人,虽然涉及到专业术语,但作者总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并且在关键的地方会进行概括和总结,帮助读者巩固理解。读完之后,我对海德格尔的哲学有了一个初步但扎实的认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深入阅读原著的兴趣。
评分阅读本书的过程,仿佛经历了一场与海德格尔思想的深度对话。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海德格尔的观点,而是通过引导性的阐释,邀请读者一同进入海德格尔的哲学世界。书中最令我触动的是对“情有独钟”(Readiness-to-hand)和“即在”(Presence-at-hand)的辨析。作者通过对日常工具使用的细致观察,揭示了我们是如何在“情有独钟”的背景下,将事物视为可用的对象,而一旦工具失效,我们才会注意到其“即在”的存在。这一区分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事物存在方式的理解。书中的“语言”(Language)一章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指出,海德格尔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存在之居所”。他通过分析语言如何“显露”和“遮蔽”存在,让我深刻体会到语言在塑造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诗”(Poetry)与“思”(Thinking)的关系时,所展现出的深邃洞见。他认为,真正的思常常以诗的方式显现,而诗是思想的最高形式。整本书的写作风格显得相当沉静而富有智慧,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海德格尔哲学的深厚造诣。虽然这本书并非易读之作,但其所提供的深刻洞见和智性挑战,足以让我回味良久。
评分初读此书,便被其对海德格尔哲学精髓的提炼所震撼。书中的论述逻辑严谨,层层递进,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海德格尔思想殿堂的大门。作者在解读“世界性”(Worldhood)时,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概念,将其提升到一种先验性的维度,即“此在”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结构。这种阐释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意识到我们并非孤立地存在于一个外在的世界,而是本身就“在”这个世界之中,并且与世界建立着深刻的意义联系。书中对于“操劳”(Care)的分析也尤为精彩,它将“操劳”视为“此在”最根本的存在方式,涵盖了从日常琐事到生命终极意义的各个层面。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向死而生”(Being-towards-death)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他指出,“向死而生”并非是一种消极的死亡观,而是一种积极地把握生命、理解自身有限性的存在姿态。通过对这些核心概念的细致解读,我不仅理解了海德格尔哲学在存在主义中的重要地位,更从中获得了对自身生命意义的全新思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显得相当学术化,但又不像某些原著那样晦涩难懂,作者在翻译和解释上做得非常到位,让非哲学专业的读者也能领略到海德格尔哲学的魅力。
评分这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海德格尔入门读物。作者巧妙地将海德格尔哲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体验相结合,使得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哲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例如,在讲解“打发时间”(Distraction)和“闲聊”(Idle Talk)时,作者联系了我们当下信息爆炸时代的生活状态,生动地揭示了这些现象如何导致“此在”的沉沦,让我们迷失在表象之中,而忘记了追问更深层的存在意义。这种将哲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写作方式,对我来说非常有吸引力。书中对于“问”(Questioning)的强调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认为,真正的哲学恰恰在于不断地追问,在于不满足于现有的答案,而是一直在探索。这种鼓励批判性思维和探索精神的论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一个哲学家的思想,更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种深刻的自我反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历史性”(Historicity)时,所强调的“传统”和“生成”的辩证关系,这让我理解到我们并非孤立地活在当下,而是被历史所塑造,同时也参与到历史的生成之中。整本书的叙述流畅而富有启发性,让我对海德格尔的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希望能够进一步挖掘其思想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