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書簡介:
“大傢精要”叢書以近300位對人類文明有卓越貢獻的大師為對象,濃縮其生平與思想精粹,涉及文學、史學、哲學、軍事學等領域,旨在“啓迪生活智慧,開悟人生哲學”。
叢書作者都是相關領域的研究專傢,以淺顯易懂的語言,清晰、簡練、嚴密地闡述“大傢”生平與思想,讓讀者能快速讀懂“大傢”。
內容簡介:
譚嗣同,中國近代政治傢、思想傢、維新派人士。《譚嗣同》簡要介紹瞭譚嗣同的生平經曆,重點通過代錶著作《仁學》及廢科舉、興學校、改官製等變法措施闡明其變法思想,該措施及思想促進瞭中國的變法和政治體製的改革。雖最終在屠刀下從容就義,但他的話語和行為卻永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王儒年,1965年生,江蘇省連雲港市人。198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蘇州大學曆史學碩士,上海師範大學曆史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曆史學博士後,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研究。任職於中國藥科大學社科部。齣版專著《欲望的想像:1920—1930年代〈申報〉廣告的文化史研究》。
第1章 不走尋常路亂世造奇纔——譚嗣同的青少年時代
一、生於亂世長在官傢
二、隨父奔波和任俠思想的形成 / 00
三、十年漫遊 / 0
第2章 兼采眾長會通百傢——譚嗣同的求學和他的老師們
一、譚嗣同兒時的兩位老師
二、對譚嗣同有重大影響的幾位師長
第3章 經國濟世思想的錶達——在新舊知識中的艱難探索
一、《治言》與譚嗣同的早期思想
二、譚嗣襄與譚嗣同的天命觀
三、緻力西學
四、《石菊影廬筆識》與譚嗣同維新思想的萌芽
五、甲午戰爭和公車上書
六、譚嗣同維新思想的形成
七、開辦算學館
八、賑災阻糶
九、再一次漫遊
十、醉心佛學和譚嗣同的宗教觀
第4章 由保守到激進——《仁學》及其思想內容
一、《仁學》及其思想來源
二、“衝決網羅”的主張
三、《仁學》中的經濟思想
四、《仁學》中的哲學思想
五、《仁學》中的佛教思想
六、《仁學》的影響力
第5章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維新變法的具體實踐
一、穿梭在上海和南京之間
二、棄官迴鄉
三、在湖南的維新舉措
第6章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為變法而慷慨就義
一、死神的召喚
二、進京輔政
三、夜訪袁世凱
四、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附錄
年譜
主要著作
參考書目
譚嗣同維新思想的形成
甲午戰爭的失利以及《馬關條約》的簽訂,給予瞭一嚮對中國的文化和製度有著堅定信心的譚嗣同巨大的觸動。他的思想經此重創之後,發生瞭根本的變化。按照他自己的說法,雖然平時時常討論中外之間的關係,關心中外事務,但長期以來一直不得要領。經過瞭甲午戰爭失敗的巨大刺激,他纔真正開始用心去思考與此相關的一係列問題。通過仔細研究中外幾十年來的社會變化,探討這些變化的原因及相關因素。他再也不敢像原來那樣一味地肯定自己而否定西方,不敢再忌諱談起自己的短處而貶低外國的長處,不敢再固守一己之見,做井底之蛙而泥古不化,再也不敢不擯棄自己的舊說而嚮西方國傢學習,以期取長補短來改善自身。此時的譚嗣同,開始堅決反對守舊,主張嚮西方學習,進行變法。
譚嗣同的“隨時而變”的哲學思想在《石菊影廬筆識》中已經形成。麵對甲午戰爭失敗和《馬關條約》的簽訂,這一思想進一步發展,開始相信並宣傳西方的進化論,形成瞭自己的“日新說”,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處於競爭當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人類不能迴避的公理。如果不能在競爭中取勝,就會導緻亡國滅種的危險。而各類競爭中,中國和外國是一種競爭,商務和貿易是一種競爭。中國和西方國傢間的競爭在今天已經形成瞭勢不兩立之勢,中國必須努力發展,同西方國傢力戰,纔有可能獲得一綫生機。要想在競爭中獲勝,則中國就必須變法維新,適應時代發展的形勢。因為宇宙萬物都在發展變化,新陳代謝是宇宙間不可抗拒的規律,所以要不斷求變求新。隻有新纔是有生命力的,隻有新纔能使中國跟上時代的腳步。譚嗣同指齣,宇宙間萬物以新作為存在的方式,人以新為生命的根本,而新又是一種暫時的狀態,早晨強盛的,晚上可能就變成瞭衰弱;今天的神奇,明天就有可能化為腐朽。隻有不斷地更新,纔能免於被淘汰和滅亡的命運。為此,譚嗣同提齣瞭自己的主張,那就是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麵實行全麵的變法。他在反對守舊派散布的反對嚮西方學習的種種謬論時指齣,隻有“盡變西法”,中國纔有齣路。
守舊派所堅持的謬論之一是“君子謀道不謀食”,也就是說正人君子隻需要考慮形而上的能夠正人心的倫理道德,而不必去考慮和民眾之生計息息相關的各種具體的科學技術和經濟生産,西方的科學技術不過是些形而下的“奇技淫巧”,根本不用學習。對此,譚嗣同不無諷刺地說,正是這些不被中國人看得上的“奇技淫巧”,將中國打得一敗塗地。如果中國不掌握這些“奇技淫巧”,將永遠處在被動挨打的局麵。他嚴肅地告訴人們,西方的天算、曆法、氣學、電學、水學、火學、光學、聲學、航海繪圖、動重、靜重諸學,都是先進而實用的,都是中國人必須學習掌握的。這些就是中國自古倡導和講求的“實學”。倘若中國人不去掌握這些實用的科學技術,隻知道空談古人之道,是不會給中國帶來改變的。他一針見血地指齣瞭中國那些守舊頑固的所謂的飽學之士無知無用,說這些人的床頭案邊堆滿瞭書籍,但如果你問他這些書籍有什麼用處,他隻能迴答“不知道”。他們能夠寫齣華麗的文章,寫齣優美的書法,但要問他們何為救國之道,他們隻能迴答“氣和精誠”足以禦敵。這已經到瞭愚蠢至極的地步,照這樣下去,敵人發上數萬炮,恐怕我四萬萬同胞不會再有活著的人瞭。他痛斥那些守舊頑固派尋找各種各樣的藉口,處處阻撓中國嚮西方學習。你要是造機器,他們就指責你與民爭利;你要辦商務,他們就指責你違背瞭聖人“謀道不謀食”的古訓;你要修鐵路,他們就指責你搞異端。這些守舊頑固派徒尚空談,不務實事。隻知道講求虛妄的“道”,以此沽名釣譽,害怕學習西方導緻社會形成講求實務的風氣,那樣他們的舊知識、舊學問就沒有瞭用武之地,也就會讓自己落到一種無人理睬的處境,再也不能身居名士之位對社會指手畫腳瞭。
守舊派所堅持的另一謬論是,學習西方仿效西法會導緻“壞天下之人心”的惡果。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者和理論傢,嚮來注重“人心”問題,認為“人心”之正與不正,是天下治亂的根本。他們把社會上齣現的一切亂象都歸結為人心變壞,很少去追究統治階級的腐敗和無能。所以抽象的“人心”是統治階級掩蓋自己各種罪惡和腐敗無能的遮羞布。在是否學習西方的問題上,守舊派同樣打齣“人心”的遮羞布, 認為“盡變西法”會影響中國“人心”的純正,會讓中國民眾純樸和善的心理受到西方隻重利益不顧道德的影響。提齣“不先正天下之人心,變猶不變也”的論調。譚嗣同針對守舊派提齣的人心問題,尖銳地指齣,人心的正與不正,在於“法的良與不良”。有良法則中人以下猶可自勉,沒有良法即便是中人以上也難以靠得住。有瞭良法就不會給蠢蠢欲動的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機,沒有良法就算是堯舜也難免犯錯誤。西方國傢之所以能夠強盛有秩序,中國之所以腐敗昏暗變亂叢生,並不是西方國傢的人心天生就比中國的人心正,隻是法不同導緻的結果。譚嗣同的這些論斷頗有一些幽暗意識的感覺,也就是相信人都有惡的一麵,有瞭良好的法律,人的惡的一麵就無從發作,沒有良好的法律,任憑什麼樣的人都有可能受到罪惡的誘惑而犯錯誤。所以要想正天下人心,隻能依靠良好的法治,隻靠空言提倡來正人心是不會有任何結果的。即便是聖人,也講“衣食足,然後禮讓興”,可見正人心首先必須讓國強民富,必須講求那些有關國計民生的具體措施和技術。
守舊派所堅持的謬論之三,就是認為學習西方會導緻中國社會“倫常俱喪”。譚嗣同的看法恰好相反。譚嗣同認為,中國學習西方同時包含著學習西方的“倫常”,而就目前的局勢,西方的“倫常”較之於中國的“倫常”有很多長處。比如中國的“君為臣綱”就遠遠落後於西方的“民主”;西方的“大公至正”就優於中國的獨斷專行。至於有人認為中國人講究孝道,西方人不尊重父母,譚嗣同舉例進行瞭批駁。他以自己認識的一名英國醫生為例,講述瞭他如何照顧自己母親的衣食住行,如何對她關懷備至。而至於西方人講求個人獨立,人人追求自強,以緻舉國上下沒有懶惰之人,同中國的很多兒女過分依賴父母,成為父母的負擔相比,更不知高強多少。譚嗣同認為,講求個人獨立,不依賴父母,不成為父母和社會的負擔,這纔是最大的孝。至於男女婚姻關係,在西方講求男女平等,婚姻齣於兩相情願,自由結閤,較之中國的男尊女卑,夫為妻綱的倫常更是優越得多瞭。在談到中國和西方社會有關風俗、禮儀、服飾等方麵的差異,譚嗣同承認各國的民族文化不同,風俗習慣等也就不同,它是客觀曆史造成的,不應成為相互看不起並進而閉關自守的理由。無論是中國的服飾、禮儀,還是中國的風俗習慣,較之西方實在沒有多少值得驕傲的地方。至於指責西方國傢沒有倫常的論調,稍有常識之人都會察覺到它的荒謬。譚嗣同反問說,假使西方沒有倫常,則相互之間就不會相愛,不相愛就會導緻相互吞噬、人心渙散而爭鬥不止,則民族也會滅亡,怎麼還能舉國一心,勵精圖治,達到今天遠較中國富強繁榮的局麵呢?譚嗣同甚至認為中國在人心、風俗、政治法度等方麵無一可及西方國傢,所以譚嗣同主張應該“盡變西法”。
有關如何“盡變西法”,譚嗣同列舉瞭如下內容:
(1) 開議院,凡是有官有邑的地方就設一議院,這樣就可以通民氣。讓那些能夠改革、辦實事並有成效的人進入議院成為議員。
(2) 變科舉,興學校。廢除空洞無用的八股考試,講求能夠有益國計民生的實學。這樣一來,科舉的考試內容變更,而又有考試的依據,不至於讓鄉舉裏選成為一部分人實現私欲的工具。而在形式上,仿效西方,辦理初學院、中學院、上學院和大學院,每鄉每村都設有學校,這樣不愁變法沒有人纔。
(3) 改官製。下級官吏以實際業績為考評晉升的依據,上級官吏用實際業績和學識來考評下級,不分內外,不彆文武,按照個人的專業而各司其職,減少層級結構,提高官吏的級彆,增加他們的俸祿,所有衙吏都必須是學習法律的士人。
(4) 設立商部,成立商會、商總會,開辦公司,召集民間股份,興辦保險事業,讓整個經濟走嚮工商業軌道,以此來學習西方的經濟。
(5) 練兵。練鄉兵,用之代替徵兵役,保衛地方的安全;練近代化的海陸軍,以此則或戰或守,不至於受製於西人。
(6) 開礦山、修鐵路、辦工廠、造輪船、廣貿易、改漕務,全麵發展資本主義的工商業。
(7) 辦銀行、改稅率、收迴海關自主權以及各種利權,通過齣口免稅、入口重稅來保護自身經濟的發展。
(8) 改定刑律,學習和仿效西方國傢的法律,並同西方國傢接軌,務必使法律簡明易懂。同時清理刑獄,要求官吏秉公辦事。
(9) 開辦醫院、修建花園、建立自來水、推廣電氣煤氣燈,以利民用。
(10) 創辦報刊,開設譯書局,鼓勵四齣遊曆,以此來增長見識,擴充學問,並通過實地考察,研究各國得失成敗的原因。
譚嗣同列舉的變法內容極為廣泛,除瞭上麵列舉的十條之外,還有講求科學、興辦水利、改革錢幣、建立女學、發展手工藝品、廣修道路等等。按照譚嗣同的說法就是“凡利必興,凡害必除”。
毫無疑問,譚嗣同的維新變法思想涉及的內容非常全麵。在他的思想裏,我們能夠感受到譚嗣同的激進以及變法之心的熱切。同樣也能看到譚嗣同思想中一味模仿西方的簡單和生硬,但作為居於那個時代的一名士大夫,譚嗣同的思想已屬難能可貴。
……
《大傢精要:譚嗣同》這本書,讓我體驗到瞭一種精神上的洗禮。譚嗣同身上那種“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殉道精神,至今依然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他的思想所觸動,他敢於挑戰傳統,敢於批判現實,敢於為瞭理想燃燒自己。書中對他詩文的解讀,讓我看到瞭一個極富纔情、內心矛盾又無比堅定的靈魂。他的“未知來者,尚未能知”,既是對前路的迷茫,也是對未來的期許。我常常在想,在那個信息閉塞、思想保守的年代,他能有如此開闊的胸襟和遠大的誌嚮,是多麼難能可貴。他的犧牲,固然令人扼腕,但他的精神,卻如同燎原之火,在後世不斷燃燒。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真正的英雄,不在於他們能改變多少曆史,而在於他們能否喚醒多少人心。譚嗣同無疑是這樣的英雄。讀完此書,我感覺自己也受到瞭一種激勵,更加珍惜當下,也更加思考自己的人生價值。
評分不得不說,《大傢精要:譚嗣同》這本書,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的體悟。它不僅僅是一本傳記,更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個風雲變幻、士人風骨猶存的時代。書中對維新變法前後曆史背景的鋪陳,對社會思潮的描摹,都讓我對曆史的復雜性有瞭更清晰的認識。譚嗣同作為一個時代的弄潮兒,他的齣現絕非偶然,而是那個時代孕育齣的必然。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他人生軌跡的細緻勾勒,從早年的遊曆求索,到投身變法,再到最後的慷慨赴死,每一步都充滿瞭傳奇色彩。讀這本書,我仿佛看到瞭一群理想主義者,在黑暗中摸索前進,即使前路充滿荊棘,也義無反顧。他們的努力,他們的犧牲,雖然在當時未能完全改變曆史的走嚮,但卻為後來的革命和改革播下瞭種子。這本書讓我對“曆史人物”的理解,不再是書本上的幾個標簽,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個體。
評分《大傢精要:譚嗣同》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深沉的悲壯美。譚嗣同,這個名字本身就自帶一種無可奈何的英雄氣概。他的人生,如同一場倉促而熱烈的煙火,短暫卻瞬間點亮瞭整個夜空。書中對他在獄中的描寫,更是讓我心頭湧起萬韆感慨。即便身陷囹圄,身處絕境,他的精神世界依然是自由而遼闊的。他對生命的理解,對死亡的態度,都已升華到一種哲學的高度。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前興後弊”,也看到瞭變革的艱難與麯摺,但他依然選擇“為萬世開太平”。這份擔當,這份決絕,足以讓任何一個讀到這裏的人熱血沸騰,又心生無限憐惜。我反復閱讀他臨刑前寫下的絕筆詩,每一句都充滿瞭力量和不屈。他的犧牲,不是個人的消亡,而是為後世種下瞭一顆不滅的火種。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民族在覺醒過程中所付齣的沉重代價,也讓我明白瞭,那些看似微弱的個體,卻能擁有撼動時代的力量。
評分讀完《大傢精要:譚嗣同》,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他那份超越時代的思想光輝。他的《仁學》,在那個時代是何等的大膽與前衛,將西方啓濛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巧妙融閤,提齣“變者,天下之公理也”的觀點,為後來的社會變革埋下瞭思想的火種。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一個曆史人物的故事,更是對一種思想體係的深入剖析。作者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礎,將譚嗣同的生平、思想、言論娓娓道來,讓我看到瞭一個立體而鮮活的譚嗣同。我尤其欣賞他對譚嗣同思想的梳理,層層遞進,條分縷析,將他從一個維新誌士到一個思想傢的轉變過程清晰地展現在我麵前。那種對舊製度的決絕批判,對新思想的孜孜以求,以及最終為瞭理想不惜犧牲生命的勇氣,都讓我肅然起敬。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對照當下,思考那些超越時空的普世價值,比如自由、平等、進步。這本書讓我更加理解瞭中國近代的思想啓濛是如何艱難地走過來的,也讓我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社會進步。
評分翻開《大傢精要:譚嗣同》,我仿佛穿越迴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親眼見證瞭一位熱血青年如何將生命獻給救國救民的理想。書頁間流淌的不僅是文字,更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焦慮、掙紮與抉擇。我被譚嗣同身上那股“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壯懷激烈深深打動,他的詩文,字字句句都飽含著對國傢前途的深切憂慮和對民族覺醒的殷切期盼。讀到他與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誌士的交往,看到他們在變法維新道路上的步步驚心,我能感受到他們麵對巨大阻力時的艱難與堅持。尤其是“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的場景,更是讓我扼腕嘆息,他們的犧牲,如同一顆顆流星劃過夜空,短暫卻璀璨,照亮瞭後人前行的道路。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它讓我思考,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該如何繼承先輩的遺誌,擔當起屬於自己的時代責任。我常常在深夜掩捲沉思,那些激昂的文字仿佛還在耳邊迴響,提醒著我,國傢的興衰,民族的命運,從來不是旁觀者的遊戲,而是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的責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