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1 爱、罪疚与修复
[内容简介]
尽管讨论爱、恨的文章已经不计其数,但人们仍然被自身的攻击、嫉妒、愤怒、自我谴责等等困惑着、压抑着、纠缠着。作者通过对婴儿的观察,以及对儿童的心理治疗过程,总结出了诸多有关人的情感的起源和发展的潜意识规律。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世人介绍这些情感背后的无意识心灵是如何工作的。
卷2儿童精神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克莱因早期著作中的巅峰,堪称儿童精神分析的经典作品,奠定了克莱因所创的精神分析游戏技巧之基础。她认为儿童的游戏、梦、绘画及故事,就像成人的自由联想,都是传达潜意识幻想及焦虑的媒介。藉由诠释儿童的潜意识幻想,可以降低、释放儿童的焦虑,减少其内在恐惧。
卷3 嫉羡与感恩
[内容简介]
本书几乎囊括了克莱因毕生重要的文献,也成为其著述的高峰。在本书中,克莱因引入了新的观念:嫉妒在儿童生命初期即已表现出来,也是死之本能的初表现;嫉羡与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在精神分析著作中一向都强调嫉妒的重要性,然而,克莱因对于嫉羡的概念完全是革命性的。
卷4 儿童分析的故事
[内容简介]
这本富含生命力的作品,在克莱因的著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其中详述一名十岁男孩长达四个月的分析历程,并对当中的画作、游戏、语言联想和梦境作出精辟的诠释。本书说明了她在分析当时的理论概念,并尽可能忠实地呈现实务工作与理论观点。文中更揭露了许多崭新的想法,克莱因的这部后著作,可以说是深具创造性的一部代表作,更是探究儿童精神分析技巧不可多得的必备书籍。
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1882—1960)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客体关系之母”,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在其意义深远而富于开创性的工作中,她打开了理解婴儿早期的心理历程的途径,这些早期心理历程支配着婴儿的内心活动。她的理论将精神分析关注的重点,从之前的“驱力”转到了“关系”上。她也被誉为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极具贡献的领军人物之一。
★继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之后,克莱因是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极具贡献的领军人物之一。
★克莱因一生致力于儿童精神分析,成就卓越,被誉为“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
★儿童精神世界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一直吸引人们的探索,她为认识儿童的精神世界打开一个窗口。
★本套书收录了克莱因一生全部作品,共四卷,读者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儿童精神分析。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套书带给我的体验,那一定是“重塑”。它完全改变了我对童年经历的看法。以前总认为童年是过去的事,但阅读《儿童分析的故事》后,我才意识到,那些早期的、潜意识中的客体关系,是如何像无形的线索一样,牵引着我们成年后的每一个选择。书中对“嫉妒”与“感恩”的对比尤其深刻,感恩不是对所获得之物的简单感谢,而是一种心理上的成熟,是能够容纳缺憾并依然选择去爱、去创造的能力。这套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凝练,不拖泥带水,每一个词汇都承载着巨大的心理重量。它要求读者全身心地投入,因为它提供的不是肤浅的安慰,而是深刻的洞察力。读完这四卷,我感觉自己的内在世界被重新打理了一遍,更加干净、更有层次感,对于人性的复杂性,多了一份深沉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像那种干巴巴的学术专著,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手把手地带着你走过克莱因思想演变的关键节点。最让我惊喜的是对“儿童精神分析”部分的处理,那不是简单的案例记录,而是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心理剧。通过那些孩子无拘无束的游戏材料和涂鸦,我们得以窥见人类心智在面对创伤和分离焦虑时,是如何进行内部重构的。那种观察的细致入微,那种对孩子无声语言的精准捕捉,让我不禁感叹精神分析的伟大之处——它确实能够触及那些我们成年后刻意掩盖住的最柔软、最脆弱的核心。特别是关于“修复”的讨论,它不是指简单的“忘记过去”,而是指在承认了破坏的现实后,依然能够重建爱与连接的能力。这对我处理个人生活中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强大的心理工具和情感支撑。读完这几卷,我感觉自己对“原谅”这个词有了全新的、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精神分析领域的“全家福”!我第一次读到如此系统地梳理克莱因思想脉络的作品,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张通往内心深处迷宫的地图。特别是关于“嫉羡”的探讨,以前总觉得那是种比较表层的负面情绪,但作者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剖析了它如何从最原始的乳房体验开始,演变成复杂的成人心理结构,乃至影响人际关系和创造力。书中那些对“好客体”和“坏客体”的精细区分,让我对自己的内在冲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尤其佩服作者在讲解晦涩理论时,那种近乎艺术家的叙事能力,复杂的概念被剥去了僵硬的外壳,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有了微妙的转向,不再那么轻易地评判他人,而是开始尝试理解他们深埋的、那些关于爱与破坏的原始冲动。它不仅仅是一套理论读物,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个永恒的摇篮之战。
评分这套文集给我的最大感受是“知识的密度和情感的穿透力”。阅读体验非常丰富,时而像在啃食坚硬的哲学骨架,需要极大的专注力;时而又像被温柔的手轻轻抚慰,那些关于“爱”和“依恋”的论述,带着一种近乎诗意的温暖。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临床叙事,那些关于个案如何挣扎、如何缓慢移动的记录,让人在理论的冰冷之外,感受到人性的温度和韧性。它让人明白,精神分析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那些看似简单的“爱”与“恨”,在克莱因的笔下,被解构、重组,展现出无穷的可能性。对于任何想深入理解人与人之间那种复杂纠葛的人来说,这套书是绕不开的高峰,它提供的视角是如此独特且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让你读完后,还会不断地在生活中回味和印证书中的观点。
评分坦率地说,初读这本书的某些部分,比如涉及到“客体关系理论”的深度解析时,确实需要反复咀嚼。但一旦那些核心概念,比如“分裂”、“投射性认同”真正在大脑中建立起链接,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其严谨的框架来理解人类最原始的情感经验。不同于那些只停留在表层情绪引导的自助书籍,克莱因的理论直指人性的内核——我们如何处理那些我们既渴望又害怕的强烈情感。关于“罪疚感”的那部分阐释尤其震撼,它将罪疚从道德审判中剥离出来,变成了一种内在的“爱的代价”。读这套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入骨髓的自我清理,它迫使你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阴影,并给予它们一个安放的位置。我不再害怕我的黑暗面,因为我知道,正是这种黑暗面的存在,才反衬出对“好”的珍视和追求。
评分挺好
评分对于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比较适用的。
评分活动特价
评分没毛病!没毛病!没毛病!没毛病!
评分活动特价
评分非常不错,我觉得买的还是挺值得。
评分质量一如既往的好,价格又实惠,非常满意。
评分没毛病!没毛病!没毛病!没毛病!
评分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