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受众·传播·文化”博士文丛:电视真人秀体验式传播研究》在借鉴和汲取传播学及其他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体验式传播”这一核心概念来重新审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文本生产及其期待的理想传播效果,总结了电视真人秀节目吸引观众收视的策略,这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探析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受众的接受心理、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形成机制,对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受众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意义。
作者简介
李翔,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讲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博士。主要从事电视真人秀节目以及视频网站自制节目的研究。先后在《中国电视》《当代传播》《新闻与写作》《新闻界》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国内外真人秀文献综述及研究启示
第一节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第二节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总结及本书创新之处
第二章 “体验”的流行与真人秀制造“体验”的兴起
第一节 何为“体验”
第二节 电视真人秀:掀起电视媒介制造“体验”浪潮
第三节 电视真人秀节目制造“体验”的原因及背景分析
第三章 “体验式传播”:概念的提出与理论阐释
第一节 “体验式传播”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 电视真人秀“体验式传播”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体验式传播”的特征分析
第四章 体验主体:呈现人际吸引的魅力
第一节 《快乐女声》:体验主体成为吸引收视的最重要棋子
第二节 《中国好声音》:新型节目样态下体验主体正能量的集中释放
第三节 《我是歌手》:光影声歌里的群星竞秀
第四节 重视体验者人际吸引的魅力
第五章 内容新奇刺激:冲关游戏类节目流行的保证
第一节 体验内容之一:疯狂刺激的夏日冲关游戏
第二节 体验内容之二:炫目刺激的高科技游戏
第六章 体验的设计与实现方式:共建文化表演
第一节 四种“表演观”的梳理与比较
第二节 体验:借助于作为交流方式的表演而实现
第三节 体验的设计与实现方式:具备文化表演的特征
第四节 精心设计的桥段还是真实的自我表达——表演的真实性问题探究
第七章 体验结果:观察学习促成观众产生认同
第一节 观察学习的内容及其结果
第二节 褒贬不一的电视真人秀
结论与讨论
附录一 2009年《快乐女声》观众深访问题
附录二 2012年《中国好声音》观众深访问题
附录三 2013年《我是歌手》观众深访问题
附录四 夏日冲关竞技类节目观众深访问题
附录五 婚恋交友类节目观众深访问题
附录六 关于表演与真实性的深访问题
附录七 其他深访问题
附录八 受访者基本信息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历时五年,“受众·传播·文化”博士文丛终于面世。这套由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受众与传媒生态方向的博士论文组成的系列,是年轻的新秀们献给数字时代的一份学术大礼。
被誉为“21世纪麦克卢汉”的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在其颇具影响的《融合文化》一书中曾经指出,数字革命是一种技术变迁,也是一种社会和文化变迁。在这个变迁序列中,技术和媒介是快变量,生活方式是中变量,文化习俗则是慢变量,是一种潜藏于人们内心的深层结构。如今,无论是快变量、中变量还是慢变量,几乎所有的变化都在加速,其中最具标志性的变化,无疑是受众本身,受众是一切变迁的原动力和目的地。
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创新,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受众的角色、地位和功能——从群体到个体、从被动到能动、从受传到传受。如何从媒介变革、从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的变迁中寻找受众,吸引受众,培养忠诚受众,成为各传媒机构的重中之重。受众(用户)成为数字时代最具价值性、杠杆性和驱动力的主体,受众(用户)研究也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受重视和青睐。而在中国,这样的转变,不独是受技术驱动的时代变迁因素的影响,更是经历了一个与国情相关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回溯既往,改革开放之初传播学进入中国,从一开始便以其对受众的高度关注而对传统新闻学“重传轻受”的思维理念形成强烈冲击。自那时起,中国新闻传播界便在拨乱反正、与世界接轨的号召下,进行各种尝试和探索,包括采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原理及抽样方法进行受众调研;受众研究也在与关心群众、了解群众、走群众路线等政治话语的互动中,开始蹒跚学步。虽然用“受众”一词来指代读者、听众和观众的说法还没被多数人所接受,将人群划分为左、中、右的贴标签式做法仍然残存,传播者对受众有意无意的疏忽和轻视也时常可见,但是毕竟,受众研究及其一整套概念、理路和方法体系,在经历了中国式改造后,已经缓慢而持续地建立和发展起来。
我国受众研究的起始,与传媒业的市场转型大体同步。受众作为注意力经济的核心,受众研究作为了解受众、把握传播效果的重要途径,逐渐引人关注,同时也饱受因转型而产生的“政治一经济”纷争的困扰。一方面,以视听率为代表的结构性“数字受众”研究,由于深度契合传媒市场的运作模式,开始渗入传媒机构从内容生产、节目编排、广告营销到经管决策的几乎所有环节,并倒逼传媒业建立适应转型需要的游戏规则,受众调研逐渐成为传媒业运作的标准配置;与此同时,受众研究尤其是视听率测量,在适应转型需求,为传媒业提供市场表征的同时,也获得了来自市场的资源和资金支持,成为传播学中离市场最近的一个领域。另一方面,视听率引入中国,似乎天然便带有其母体的“原罪”基因,一当市场上出现一些负面现象,诸如节目低俗化、片面追求高收视,乃至数据造假等,对收视率的批判之声便充斥大街小巷。
《受众·传播·文化》博士文丛:当代中国电视真人秀的沉浸式叙事与个体经验研究 引言 在媒介融合日新月异的当下,电视真人秀以其独特的“真实”表象和强大的参与感,深刻地介入并重塑着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景观与个体经验。它们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消遣,而是演变成一种复杂的文化实践,承载着信息传播、情感连接、价值塑造乃至身份构建的多重功能。本研究聚焦于当代中国电视真人秀的“体验式传播”这一核心议题,旨在揭示其独特的叙事策略如何建构起沉浸式的观看场域,以及这种场域如何反过来作用于受众的个体经验,引发更深层次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变化。 第一章:电视真人秀的“真实”困境与体验式传播的兴起 电视真人秀的魅力根植于其对“真实”的承诺。然而,这种“真实”并非未经编码的原始素材,而是在精心设计的节目框架、剪辑叙事和明星效应下被构建、呈现的。本章将深入剖析电视真人秀“真实”的建构逻辑,辨析其内在的张力与矛盾,即“被观看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之间的界限模糊。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体验式传播”作为理解真人秀传播效应的关键视角。体验式传播强调的是受众在观看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情感投入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化理解与感受。它超越了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型,更关注媒介内容与受众主体性之间的动态互动。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与批判性评估,本章将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明确“体验式传播”在电视真人秀语境下的核心内涵与研究价值。 第二章:沉浸式叙事:电视真人秀的情感机器 电视真人秀之所以能够引发受众的沉浸感,其叙事策略功不可没。本章将从叙事学的视角出发,系统性地解读真人秀节目中各类沉浸式叙事手法的运用。这包括但不限于: 情感化的叙事结构: 真人秀往往围绕冲突、挑战、情感转折等元素构建叙事弧线,通过制造悬念、渲染情绪,引导观众的情感共鸣与代入。例如,对选手“励志”过程的聚焦,对“梦想实现”的刻画,以及对“淘汰”时的煽情处理,都旨在最大程度地调动观众的情感体验。 “近距离”的镜头语言: 贴近式拍摄、手持摄影、特写镜头等手法,拉近了观众与节目参与者之间的物理距离,营造出一种“亲历感”和“现场感”。观众仿佛置身于节目现场,与参与者一同经历喜怒哀乐。 “故事化”的真实: 真人秀的叙事并非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经过精心编排与“故事化”处理的。节目组通过对素材的选择、重组与润色,构建出具有戏剧张力的情节,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感知到人物关系、情感发展和故事走向。 “观众视角”的融入: 通过设置“观众投票”、“网友评论区互动”等环节,真人秀节目将观众的反馈与意见纳入到叙事过程中,使得观众的观看行为本身也成为节目内容的一部分,进一步增强了其参与感和沉浸感。 本章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当代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案例,进行细致的叙事分析,揭示这些沉浸式叙事手法的具体运作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作用,构建起强大的情感吸引力。 第三章:个体经验的重塑:受众的参与、认同与自我表达 沉浸式叙事并非单向度的信息灌输,而是为受众提供了参与和构建个体经验的空间。本章将深入探讨电视真人秀如何通过体验式传播,影响和重塑受众的个体经验。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情感共鸣与投射: 受众在观看真人秀的过程中,容易将自身的情感、经历与节目中的人物产生连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甚至将节目中的人物视为自身情感的投射对象。这种情感连接是体验式传播的重要驱动力。 身份认同与参照: 真人秀节目常常聚焦于具有某种特定身份(如梦想追逐者、生活挑战者、特定职业群体等)的人物,为受众提供了观察和思考不同身份的可能性。受众可能在节目中找到与自身相似的身份,产生认同感,也可能通过节目了解和理解不同于自身的身份,拓展认知边界。 价值观念的传递与内化: 真人秀节目在传递节目内容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传播着特定的价值观,例如坚持不懈、团队合作、勇敢挑战等。受众在沉浸式的观看过程中,更容易接受并内化这些价值观,从而影响其自身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判断。 自我表达与社群构建: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受众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是能够通过评论、点赞、转发、二次创作等方式,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这种互动参与不仅强化了个体经验,也促进了基于共同观看体验的社群构建,形成新的亚文化。 本章将结合质性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焦点小组等,收集和分析真实受众的观看经验,展现真人秀如何具体地影响他们的情感、认知、价值取向以及社会互动,从而揭示体验式传播在个体层面的作用机制。 第四章:文化生产与社会镜像:电视真人秀的文化意涵 电视真人秀不仅是传播的载体,更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折射出当下社会的诸多侧面。本章将从宏观文化视角,分析电视真人秀的文化意涵: “流行文化”的制造与消费: 真人秀节目如何通过包装、宣传和话题营销,制造出新的流行文化符号和偶像,并引领大众的消费潮流。 社会议题的呈现与讨论: 一些真人秀节目有意或无意地触及社会热点话题,如阶层固化、婚姻家庭、职业选择等,引发观众的广泛讨论,成为社会议题发酵的平台。 “生活方式”的示范与构建: 真人秀节目中呈现的精致生活、成功经验、情感模式等,为观众提供了关于“理想生活”的范本,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认知。 媒介意识形态的渗透: 节目内容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倾向,例如对成功学的推崇、对消费主义的颂扬、对性别角色的刻板描绘等,如何通过体验式传播,悄然影响受众的媒介认知和世界观。 本章将结合符号学、文化研究等理论,对当代中国电视真人秀的节目内容、传播策略及其社会反响进行跨学科的审视,揭示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所承载的复杂社会意涵,以及它如何成为一面折射当代中国社会百态的镜子。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当代中国电视真人秀体验式传播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其沉浸式叙事如何构建起强大的情感吸引力,以及这种吸引力如何作用于受众的个体经验,进而影响其情感、认知、身份认同乃至社会互动。同时,研究也关注到电视真人秀作为一种文化生产形式,其在制造流行文化、呈现社会议题、构建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体验式传播”作为核心理论视角,系统性地考察了电视真人秀从叙事建构到个体经验重塑,再到文化意涵生成的完整链条。通过结合叙事学、传播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本研究力求提供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框架。 未来展望 本研究为理解当代电视真人秀的传播效应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研究框架。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以下方向: 跨文化比较研究: 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视真人秀,分析其体验式传播策略的异同及文化根源。 技术发展对体验式传播的影响: 探讨VR/AR、互动直播等新技术如何进一步深化电视真人秀的体验式传播。 批判性反思: 进一步深化对电视真人秀中潜在的意识形态、权力运作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批判性反思。 受众分层研究: 细分不同社会群体(如不同年龄、性别、地域、文化背景的受众)在体验式传播中的差异化反应。 总之,本研究希望为理解媒介传播在当代社会文化转型中的作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并为电视真人秀的创作、传播与研究提供新的思考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