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草原:一个草原社区的历史、社会与生态

消逝的草原:一个草原社区的历史、社会与生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意 著
图书标签:
  • 草原
  • 内蒙古
  • 社区历史
  • 社会学
  • 生态学
  • 游牧文化
  • 文化人类学
  • 环境史
  • 民族志
  • 草原生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60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9749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阿尔泰山地区经历了草原生态环境的急剧变迁与游牧社会的深刻转型。本书在较长时段中探讨阿尔泰山南麓一个以哈萨克人为主的社区中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相互强化的机制,重点考察社会历史情境、制度与政策、人群的资源利用行为、人群的环境态度、人口结构、族群关系与草原生态环境关系变迁的过程。这个地处“边地”的社区是大社会中的“地方世界”,外在世界的变化通过行动者的实践渗入地方社区的历史、社会与生态关系链条之中,引发当地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系统化反应。同时,行动者以创造性的策略来适应不断变迁的内外环境,参与并推动了该社区草原消逝的进程。

目录

第一章 导论:牧区社会与草原生态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学术史的回顾
一 游牧社会及其变迁的人类学研究
二 牧区发展与草原退化的研究
三 “游牧一定居”连续统
第三节 理论视角:过程生态人类学与政治生态学
一 过程生态人类学
二 政治生态学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与田野过程
三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吐尔洪盆地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与资源条件
一 生态环境
二 农牧业资源条件
第二节 盆地的族群
一 哈萨克人
二 维吾尔人
三 回汉居民
第三节 从部落到国家:社会制度的转变
一 双重制度
二 双重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 牧与农
第一节 衰落与重现:牧业的发展与变化
一 游牧业的生产周期
二 游牧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三 游牧业的衰落
四 牧业重现
第二节 粮仓之路:农业的发展与变化
一 四十碗塔尔米:早期粗放农业
二 农业发展的条件
三 水利与开荒
四 粮仓之路
第三节 边缘化:牧业与农业发展的困局
一 牧业的再次衰落
二 农业集约化的困局
三 边缘化困局难破

第四章 游与居
第一节 逐水草而居:长腿的毡房
一 毡房与居住形式
二 畜粪与燃料
三 资源利用的其他方面
四 资源利用的特征
第二节 美好生活:无脚的房屋
一 地窝子与土坯房
二 伐木为柴
三 木材的社区关系网络
四 山林消逝

第五章 顺应与控制
第一节 顺应自然:游牧民的环境态度
一 移动性原则
二 共有产权制度
三 自然禁忌
第二节 控制自然:农业的环境态度及其影响
一 控制自然:农业的环境态度
二 社区内环境态度的多元化
第三节 自然禁忌的突破
一 追根溯源: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被动突破
二 公地悲剧: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主动突破

第六章 传统与现代
第一节 哈萨克游牧民的人口再生产模式
一 “胡大的旨意”:哈萨克游牧民的人口再生产
二 驼背上的孕妇:生育风险
三 制度与观念:生育的社会文化情境
第二节 人口转型: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变化
一 游牧社会的人口转型
二 人口爆炸:盆地哈萨克族的人口转型
三 人口积压:婚姻圈与人口流动

第七章 失衡与调适
第一节 自然生态失调:盆地生态环境的退化
一 农田生态系统的退化
二 山林生态系统的退化
三 环境风险加剧
第二节 失衡:人地关系的变化
一 动态平衡:游牧时期的人地关系
二 失衡:定居后人地关系的变化
第三节 调适:发展道路之抉择
一 两代年轻人的抉择
二 盆地内的新机遇
三 燃煤时代

第八章 移民与盆地
第一节 迁移之路
一 迁移的动力与条件
二 移民的特征与类型
三 移民的安置
第二节 移民的生活
一 集体化时期移民之经济生活
二 移民经济生活的多元化
三 移民的社会与文化生活
第三节 共生:日常生活中的族群关系
一 经济生产模式与共生关系
二 共生关系的拓展
三 族际通婚与边界跨越
四 族际关系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第九章 结论
一 社区发展与草原消逝的双重过程
二 社区发展与生态环境之关系的研究框架
三 草原社区发展的经验、教训与前瞻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寂静的呼唤:一个被遗忘的边陲小镇的百年变迁 这是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土地的故事。它讲述的不是草原的消逝,而是坐落在广袤大地边缘,一个曾经繁盛却日渐寂寥的小镇——“三岔路口”——所经历的百年沧桑。这里,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只有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没有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只有世代在此扎根的坚韧与无奈。 三岔路口,一个因地理位置而得名的平凡之地。在百年前,它曾是连接南北商道的咽喉,也是周边牧民与内地农耕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驼铃声声,马蹄踏碎尘土,各色人等在这里驻足,带来了远方的消息、稀奇的货物,以及或多或少的希望。小镇的兴盛,得益于这条古老商道的繁荣,也得益于世代在此经营的淳朴民风。第一代居民,多是些敢于冒险的商贩、寻觅生计的手艺人,他们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在这片土地上搭建起最初的房屋,点燃了第一缕炊烟。 故事的主人公,并非某个叱咤风云的人物,而是以一个由多家视角交织而成的群像,共同勾勒出三岔路口的百年画卷。有扎根乡土、勤恳耕耘的老农,他们用汗水浇灌着土地,用辛劳维系着家庭;有目光炯炯、渴望改变命运的青年,他们曾怀揣梦想,试图冲出这片束缚,却又在现实的泥沼中挣扎;有经历风霜、心事重重的女性,她们在男耕女织的传统模式下,默默承担着家庭的重担,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还有一些流动的身影,如偶尔驻足的戏班子、漂泊江湖的游医、偶尔闯入的失意文人,他们如同一阵阵风,吹过小镇,留下些许涟漪,又悄然离去。 早期,三岔路口的生活充满了挑战,但也洋溢着一种朴素的活力。这里的人们信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的生活节奏与自然紧密相连。春耕秋收,夏耘冬藏,每一个节气都蕴含着生活的智慧。他们相互扶持,在遭遇天灾人祸时,能够摒弃前嫌,共同渡过难关。集市上的吆喝声、孩童们的嬉闹声、夜晚院落里的谈笑声,构成了小镇特有的生活图景。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传统的商道逐渐衰落。铁路的修建、公路的四通八达,让三岔路口这座曾经重要的枢纽,变得越来越边缘化。曾经熙攘的街道开始变得冷清,商铺一家家关门,往日的繁华如同一场短暂的梦。对于小镇的居民来说,这不仅是经济上的打击,更是精神上的失落。他们开始面对“遗忘”的境地,从历史的中心被推向了边缘。 书中对这些转变的描绘,并非生硬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通过细腻的人物情感和生活细节来展现。例如,一位老裁缝,他的店曾经是镇上最热闹的地方,年轻姑娘们争相来这里量体裁衣,制作嫁衣。然而,随着流水线服装的普及,他的老式缝纫机蒙上了灰尘,曾经巧夺天工的手艺,在时代的洪流中显得愈发笨拙。他的失落,象征着一种传统工艺的挽歌。又比如,一位曾经满怀报国热情的青年,在目睹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种种不公后,渐渐从激昂走向沉寂,最终选择回归土地,默默耕耘,将他的理想深埋心底。 与此同时,社会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的家族观念开始松动,年轻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接受更好的教育,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高考的恢复,如同一道曙光,让许多家庭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一些有才华的年轻人离开了三岔路口,他们奔赴大城市,在那里闯荡,也可能在那里扎根。他们的离开,既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加速了小镇人口的流失和老龄化。那些留下来的人,肩负着更沉重的责任,他们既要维系小镇的生计,又要照顾年迈的父母。 书中还着重描绘了小镇居民的精神世界。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同时,他们也面临着精神的困惑。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新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他们可能对未来感到迷茫,对过去感到眷恋,对周遭的变化感到无所适从。这种精神层面的挣扎,通过人物的对话、内心的独白以及他们彼此间的互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作者并没有试图去评判这种变迁的好坏,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客观的笔触,呈现了历史的必然与个体命运的交织。它关注的是普通人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努力地生存、挣扎、适应,以及如何维系着他们心中的那份温暖与希望。 书中对环境的描绘,也并非仅仅是背景衬托。小镇周边的自然风光,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曾经水草丰美的河滩,可能因为过度开发而变得干涸;曾经郁郁葱葱的树林,可能因为人们的砍伐而稀疏。这些环境的变化,与小镇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是小镇命运的晴雨表,也是时代发展的侧写。 “寂静的呼唤”,不仅仅是对小镇现状的写照,更是对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被淡忘的故事的一种深情回望。它提醒我们,历史并非只有伟人与大事记,更多的是无数个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妥协,共同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肌理。 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平凡却又不失厚重的小镇。你会听到风吹过麦浪的声音,看到炊烟袅袅升起的景象,感受到岁月留下的痕迹,以及那些藏在普通人故事里的,关于坚韧、关于希望、关于传承的深刻情感。它不是一个关于“消逝”的悲歌,而是一曲关于“存在”的,带着淡淡忧伤却又不失力量的生命赞歌。它让你在读完之后,会不由自主地思考,在每一个被快速遗忘的角落,是否也隐藏着这样一群默默坚守、努力生活着的人们,他们的故事,又何尝不值得我们倾听与铭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文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能让人触摸到那片土地上风吹草动的痕迹。作者在叙述历史脉络时,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年代罗列方式,而是巧妙地将人物的命运与草原的变迁紧密地编织在一起。我特别欣赏他对社会结构变迁的细腻描绘,那些关于家族、氏族以及权力更迭的细节,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晦涩,反而像是听一位智慧的长者在娓娓道来。书中对于特定仪式和生活习俗的描述,极富画面感,让我这个局外人仿佛也感受到了那种群体凝聚力的强大力量。它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空间的历史,更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在时间洪流中如何坚守、适应与最终被重塑的过程。那种对传统生活方式消逝的惋惜,不是矫揉造作的伤感,而是根植于对人类生存智慧的深刻理解之上的,非常耐人寻味。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一部好的历史作品,应该能够提供一种超越时间限制的洞察力。这部作品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不仅仅是在记录“过去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人如何面对变化”。通过深入剖析这个草原社区在面对外部压力、资源枯竭和文化冲击时的集体反应,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应对不确定性的普遍模式。书中对社区内部冲突解决机制的分析,对集体记忆如何被建构和选择性遗忘的考察,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每一个“消逝”的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人为决策和环境压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对于理解当代任何形式的社区转型与文化保护,都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照系。这本书读完之后,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它迫使你对“进步”和“发展”的定义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是一幅幅宏大又精微的生态图景。作者对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理解,绝非停留于教科书式的分类,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有机的、呼吸的生命体。他笔下的草、水、风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动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元素,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而脆弱的平衡。书中对特定物种迁徙路径的追踪,以及对气候波动影响的记录,显示出作者扎实的田野调查功底。这种对自然法则的敬畏与细致入微的观察,使得“生态”这个词汇在这里焕发出了全新的生命力。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意识到任何对环境的粗暴干预,最终都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反噬到人类自身的社会结构之中。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曲献给那片土地复杂生态智慧的颂歌。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常深厚,他似乎拥有一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魔力。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句子,因为那些描述往往精准地捕捉到了某种难以言喻的情感状态或文化精髓。比如,他对“归属感”在迁徙背景下如何被重新定义的那段论述,那种带着宿命感的无奈与坚韧并存的复杂心绪,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本书的文字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精准、克制却又充满力量的表达。它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熔铸一炉,使得即使是不太熟悉该领域背景的读者,也能被故事本身所吸引,并从中获得深刻的情感共鸣。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非常独特,时而舒缓如散步,细致地描摹日常琐事中的人情冷暖;时而又陡然加快,仿佛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而来,将既有的秩序瞬间打破。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喜欢作者处理那些“非主流”的声音的方式,那些被主流史书轻易忽略的、底层社群的困境与反抗,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通过对不同社会阶层个体记忆碎片的拼接,作者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立体而非单向度的历史视角。这种多重视角的引入,避免了将历史简化为英雄史观或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使得整个叙述显得更加真实和复杂,充满了引人深思的灰色地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