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中医养生

漫话中医养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汤军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养生
  • 传统文化
  • 健康
  • 养生保健
  • 漫画
  • 科普
  • 生活常识
  • 家庭医学
  • 中医入门
  • 图解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4437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969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8
字数:16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饮食、情志、起居、运动……一餐一念,一举一动,总有一套养生方法适合你。
  《漫话中医养生》以《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为蓝本,以漫画的形式漫话养生,愿她如一泓清泉,沁入你的心肝脾肺肾。
  养生不需斟酌良久,亦不需挑选吉日,期待大家先定个“小目标”,跟随《漫话中医养生》一起,在人生路上且行且珍惜,且养且健康。

内容简介

  《漫话中医养生》是漫“话”养生,且配以漫“画”娓娓道来。漫画,犹如一把钥匙,能开启人们的快乐,唤起我们潜意识里对美好事物的回忆和向往。用漫画来传达中医的思想,让学习变得更轻松,也让阅读变得更愉悦及直观。

作者简介

  汤军,主任中医师,医学硕士,浙江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宋康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主任、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世中联中医膏方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亚健康分会、治未病分会常委,中国卫生协会治未病分会副秘书长,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主任委员、康复养生分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致力于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浙江省公民健康素养讲师团专家、中医药科普讲师团专家、“文澜讲堂”客座教授。2011年创建浙江省中医院“仁和养生保健大讲堂”。主编和参编《冠心病健康百事通》《中医药科普大讲堂》《科学走近中医》等多部中医药科普著作。

精彩书评

  ★只有充分深入生活、了解老百姓的真实需要,才能写出他们看得懂、用得上、买得值的好书,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中国健康管理产学研联盟指导专家 温长路

目录

第一章 养生有道——不可错过的基础课
第一节 不生病,少生病,皆因“治未病”
第二节 别让疾病的种子发芽
第三节 人的生命犹如一盏油灯
第四节 养生,像吃饭一样自然
第五节 捍卫健康身心的四大天王

第二章 饮食养生——吃出来的健康
第一节 饮食决定健康
第二节 您的饮食结构合理吗
第三节 您的饮食方式正确吗
第四节 中药保健保安康

第三章 起居养生——遵循大自然的“套路”
第一节 对季候时辰要“穷讲究”
第二节 劳逸张弛要适度
第三节 四季睡眠的学问
第四节 冬季进补正当时

第四章 情志养生——健康从“心”开始
第一节 情绪,您真的了解吗
第二节 情志中的“葫芦七兄弟”
第三节 七情的“相生相克”
第四节 情绪与心身疾病
第五节 我的情绪我做主

第五章 运动养生——生命在于运动
第一节 如何“养生式”运动
第二节 传统健身功法快速入门

第六章 经穴养生——小穴位中有大生机
第一节 一起来经络扫盲
第二节 针灸科医师教您穴位保健

第七章 体质养生——打理您体内的“生态环境”
第一节 体质,一种奇妙的生命现象
第二节 中医体质学,解码体质与疾病的奥秘
第三节 九种体质的分类和调护
第四节 特殊类型体质调护

第八章 行动起来——常用养生保健简易方法
第一节 叩齿法
第二节 闭口调息法
第三节 咽津法
第四节 搓面法
第五节 梳发法
第六节 运目法
第七节 凝耳法
第八节 提气法
第九节 摩腹法
第十节 足心按摩法

精彩书摘

  《漫话中医养生》:
  《素养》第二条指出:中医养生的理念是顺应自然、阴阳平衡、因人而异。
  一、顺应自然——人与大自然息息相通
  顺应自然,就是中医所说的天人相应。
  在很多人眼中,“天人相应”似乎是个非常玄妙的修炼方法,与普通人无关。事实上,“天人相应”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医学根据朴素的唯物主义“天人一气”“天人合一”说,用医学、天文学、气象学等自然科学材料,论证并丰富了“天人合一”说,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强调“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内经》)。
  所以,“天人相应”说白了就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对人体有影响,还有人与社会的统一性及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自然界中,四时气候、地土方宜等对人的生命活动与疾病有深刻的影响,如:季节气候与人体(冬季晨练好不好?不好);昼夜晨昏与人体(熬夜、倒时差影响身体健康);地区方域与人体(南、北方人体质不一样)。中医学的天人相应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人和自然有着共同的规律,人的生老病死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的生理病理也随着自然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清代医学家徐灵胎更是强调了医生如果不懂得“天人相应”,就不配做医生(“不知天地人者,不可以为医”)。医生治病是如此,我们养生也是一样,所以,人应通过养生手段,积极主动地适应自然。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存在着生长发育、代谢生殖等诸多方面的昼夜节律性。生物体内似乎有着精确的计时装置,在控制着生命的活动。这种生物节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物钟。生物钟是生物在适应气温、光线等环境周期性变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生物在进化的历程中只有在生理上、行为上也出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周期性变化,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中医学的天人相应观与现代科学的生物钟理论不谋而合。十二时辰养生法就是天人相应观的具体体现之一,时辰养生就是要人们每天按照自然规律好好生活,说白一点就是按生物钟在适合的时间做该做的事(衣食住行),保养好人体的先天真元(即正气、抵抗力),才能不生病或少生病。十二时辰养生法要求人睡时间在每晚9:00~11:00,即亥时,三焦经当令的时刻。亥时又称人定、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如果这个时间不入睡,过了时间就会“夜新鲜”,到了胆经、肝经旺的子时、丑时,睡眠质量变差,或再不入睡导致两鬓白发、面色青灰、思维决断力下降、烦躁等。
  1.冬季为什么不适合晨练
  大自然分白天和黑夜,而人顺应自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又分四季,四季中白天和黑夜的时间也不一样长,夏季白天长,黑夜短,所以应该晚睡早起,中午补一个午觉,而冬天呢,白天短,黑夜长,所以应该早睡晚起,跟着太阳走。如果很早起床出门锻炼,天气寒冷,不仅容易受风寒之邪引起感冒、肺炎等呼吸道疾病,还会因为血管收缩(寒主收引)导致心绞痛、中风的发生。
  2.倒时差为什么会影响身体健康
  时差反应会令在国外或回国后的生活和工作大受影响,从而出现昼夜颠倒、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及烦躁不安等身体不适应的表现,时间短辄数天,长需数周才能逐渐恢复。
  如果一个人短期出差,从中国到美国,过几天又从美国回中国,是否违背了天人相应的养生理念对身体有害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生物钟”不可能一下子调过来,比如说飞机出发是白天,十二小时坐下来,到了那边还是白天,你困了,即使想按中国的规律作息,白天睡觉,但由于整个环境、光线、噪音等肯定睡不踏实,且就算你每天创造环境按中国的时间作息,那去美国你还办什么事情、玩什么呢?如果要改成那边的作息,就是倒时差了,要有一个过程。
  此外,除了顺应自然,还要加强人性修养,培养“中和”之道,建立理想人格,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二、阴阳平衡——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一说起“阴阳”,大家是不是脑海里马上浮想到了算命先生或施法的老道?是否总觉得其故弄玄虚,神秘难懂?其实不然。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阴阳,比如男性要有“阳刚之气”,女性要有“阴柔之气”,要不然就是“阴盛阳衰”;“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说的就是阴阳要平衡。
  阴阳并非中医所特有,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与阳两个方面。
  《内经》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意思是:阴阳是宇宙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是认识万物的纲领,世间事物的不断变化都出自于阴阳。阴阳是一切事物生长和消亡的本源,世间事物之变化莫测既出自阴阳,诊治疾病也必求之于阴阳。所以说,弄懂阴阳对学中医而言非常重要,自然对中医养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内经》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大意是: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是体内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没有阴精则无以产生阳气,没有阳气亦无以化生阴精。阴精的主要作用在于镇守体内,保持平静、安定;阳气的主要功能,在于护摄体表,保持坚固、致密。如果人体的阴阳能维持这种平衡、协调关系,发挥正常功能,人的精神就正常,身体就健康;反之,如果阴阳的平衡、协调关系被打破,阴阳二者不能相互为用,以致分离,那么人的精气就会因生化无源而衰竭,生命活动也就随之停止。
  如上解释听着似乎有点玄乎,实际上阴阳落实到某一个点,比如寒热,寒属阴,热属阳;又如人体体质有寒(阴)热(阳);食物也有寒热,辣椒热性属阳,吃多了上火,西瓜寒性属阴,吃多了脾胃受寒拉稀。如何来选择食物使得阴阳平衡,这在饮食养生中会具体讲到。
  ……

前言/序言

  记得曾看过的一部电影《等风来》,喜马拉雅山下的世外净土并非想象中的远离尘嚣,那里有游客,也有嘈杂声。但是,当一袭红袍、满面肃静之态的僧侣悠悠抚摸着转经筒穿镜而过的时候,确如一缕清风拂过心间。那一刻我心里明白,无论生活节奏怎么提速,总有一些人的心可以沉静如水。
  养生,正如养心。《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在这个全民被上了发条的时代,每个人似乎都忙碌地停不下来。追求速度的代价是用健康做了燃料,把时间当成了成本。常听到身边有人抱怨没有时间去健身,每天被绑架在办公桌前,腰椎越来越痛,气色越来越糟糕……未老先衰,或者是未富先衰,或是物质丰腴、身体亏空,甚至“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些无奈已成为了时下的写照。
  忙碌的生活果真是我们养生的阻碍吗?细观身边的同龄人,工作压力虽大,但仍表现“冻龄”“逆生长”者不在少数。这些人是经济条件特别好,或是闲暇时间特别多吗?未必。只是他们懂得,在合适的时间“上发条”,又在合适的时间“减速”,在动静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就像坐跷跷板,拿捏、把握一个“度”最为重要。
  其实,只要细心就能发现,养生蕴含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公园中的锻炼、群舞:菜场中马大嫂对菜蔬的“挑肥拣瘦”、荤素搭配,甚至出现“上档次”的时令搭配,比如春天买荠菜、夏天吃苦瓜;一年四季随季候节气变化,起居时间的改变:一些疾病稳定期的防护,比如哮喘人群在季节变化时出门戴口罩,秋冬寒冷季节做好保暖等;当然,情绪调节也是养生的重中之重。这些都是传统中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养生文化的具体体现。
  从餐桌到空气,在过去的几年中,各种健康大事件鳞次栉比,有人哀叹“生不逢时”,怀念孩提时虽然贫穷但快乐健康的时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又很幸运,正因为这样,使得我们的养生意识从昏睡中觉醒并有井喷之态势,让我们有了主动了解更多健康养生知识的动力和需求。
  国家“九五”攻关项目研究表明:在疾病的预防上投资1元钱,就可以节省8.59元的医疗费和100元的终末期抢救费,这正好与中医学的“上工治未病”不谋而合。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尤其是对处于亚健康这个灰色地带的人群而言,更需要从源远流长的中医养生文化中汲取营养,恢复和保持健康。养生是中医“治未病”的根本,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治未病”告诉我们不止要关注疾病,更要关注健康本身,去思考如何“防范于未然”。《漫话中医养生》一书,由此应运而生。
  作为一本日常自我保健用书,《漫话中医养生》是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4年6月发布的《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以下简称《素养》)为蓝本,围绕基本理念和知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常用养生保健内容、常用养生保健简易方法这4个部分,共42条内容的解读展开,为了兼顾权威性和实操性,在体例上按养生理念和养生方法(紧扣情志、起居、饮食、运动四大基石)对4个部分的42条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和归类,一章讲透一个主题,并特别根据这42条内容绘制了相应的漫画,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告诉人们适宜掌握的中医药基本知识、养生理念、养生技能和常用养生保健方法。
  千百年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头百姓,健康与长寿是所有人共同追求的目标。此书的读者群,我们相信不仅仅是中老年人,而是更为年轻化、全民化。这是一本既防身病,又防心病的书,以深入浅出、切实可行之道而畅行,使其更简单易懂,让各个年龄、文化层次的人都容易接受,进而提升全民的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让中医真正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像吃饭、呼吸一般运用自如。
  本书是漫“话”养生,且配以漫“画”娓娓道来。漫画,犹如一把钥匙,能开启人们的快乐,唤起我们潜意识里对美好事物的回忆和向往。用漫画来传达中医的思想,让学习变得更轻松,也让阅读变得更愉悦及直观。
  《漫话中医养生》可以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其实早在《素养》颁布之初,我们即启动了为期3年的“浙江省基层医疗机构中医体质健康管理培训项目”,以“体质辨识”为抓手,旨在提高基层医务工作者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与实践能力。3年来,累计完成专项培训28次,来自3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的共1708人次接受了培训和考核。2015年5月,我们成功立项了浙江省健康服务产业科研课题“浙江省公民中医养生保健促进与效果评价研究”。2015年8月在浙江省中医院“仁和养生保健大讲堂”给老百姓首讲拉开研究序幕,之后组织专家编写了《素养解读课程讲义》、PPT课件,及摄制了示范授课录像,运用Delphi法研发了具有较好信度、效度的《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调查问卷》,项目在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浙江省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3个分中心开展,1300余名学生、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政府机构公职人员、居家与机构养老人员接受了素养促进与效果评价。凝聚集体智慧的《漫话中医养生》一书也在这两个项目的逐步推进过程中酝酿而生并随着项目的完成瓜熟蒂落。
  在此,感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席中医药健康科普专家、我的恩师温长路教授作序,感谢浙江省中医管理局局长徐伟伟主审,感谢浙江省健康服务促进会前期立项资助“浙江省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促进与效果评价研究”课题,感谢编委会的小伙伴们付出的辛勤劳动。
  “若要了时当下了,若觅了时无了时。”养生不需斟酌良久,亦不需挑选吉日,期待大家都能先定个“小目标”,跟随着《漫话中医养生》一起,在人生路上且行且珍惜,且养且健康。
  愿《漫话中医养生》,如一泓清泉,沁入你的心肝脾肺肾。
  汤军
  2017年2月
养生之道:从古至今的智慧传承 本书并非是简单罗列药物名称或穴位图解,而是溯源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与自然和谐共处、探寻生命真谛的养生智慧。我们试图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养生”二字背后蕴含的深刻哲学与实践。 一、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方得长生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便是“天人合一”。这种观念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个体生命与广阔的宇宙息息相关,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才能获得健康与长寿。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一理念的起源,从《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中汲取养生思想的精髓,理解古人如何通过观察天地万物的变化,来指导自身的起居、饮食、情志等各个方面。 时令养生: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的更迭不仅影响着自然界,也深刻地作用于人体。我们将详细阐述如何在每个季节根据其特点调整作息,例如,如何在春季顺应肝木的升发,避免肝气郁结;如何在夏季顺应心火的旺盛,保持心神的宁静;如何在秋季顺应肺金的肃降,润肺止咳;如何在冬季顺应肾水的潜藏,培补肾精。这并非简单的“秋季多吃梨”,而是包含了一整套顺应自然界阳气阴气消长的养生体系。 地域适应: 不同地域的气候、水土、风俗均有差异,这也会影响人们的健康状态。本书将探讨如何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调整饮食结构、生活习惯,以达到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状态。例如,生活在潮湿地区的人,如何通过饮食来祛湿健脾;生活在高寒地区的人,又该如何通过衣食来抵御寒邪。 阴阳平衡: 阴阳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人体同样遵循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本书将剖析人体阴阳失衡可能导致的各种健康问题,并介绍如何通过各种养生方法来维持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这包括但不限于通过食疗、运动、情志调理等方式,实现体内阴阳的和谐统一。 二、形神合一:身心同调,方为大养 “养生”不仅仅是关照身体的健康,更是涵养精神、调理情志的完整过程。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形神合一”,认为身体的疾病往往与精神情志的失调密切相关,反之亦然。 情志养生: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正常的情感反应,但过度或长期的不良情绪,如暴怒伤肝、大喜伤心、久思伤脾、惊恐伤肾等,都会对身体造成损害。本书将深入探讨情志与五脏之间的联系,介绍古人如何通过积极乐观的心态、豁达的人生观来调节情志,避免情志致病。我们将分享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如冥想、太极、书法、品茗等,来帮助读者培养平和的心境。 起居有常: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中国人自古以来遵循的生活规律。本书将阐释规律作息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包括睡眠的质量、午休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所处的季节来调整睡眠时间。同时,也将探讨不规律作息对身体可能造成的损害。 饮食有节: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维持生命和健康的基础。本书将超越简单的“吃什么”与“不吃什么”,而是从更为辩证的视角来审视饮食。我们将探讨食物的性味归经,理解不同食物的寒热温凉属性,以及它们对人体脏腑的影响。同时,也将强调饮食的适量、定时、定量,以及咀嚼的重要性。我们会分享一些古人关于饮食的智慧,如“药补不如食补”、“食饮有节,百病不生”等,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特点,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饮食建议。 三、动静结合:适度运动,蓄养生机 运动是生命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养生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古代养生家并非主张剧烈或单纯追求力量的运动,而是强调“动静结合”、“劳逸结合”。 太极与八段锦: 这类以柔和、缓慢、流畅为特点的传统养生功法,深受历代养生家的推崇。本书将介绍太极拳、八段锦等功法的基本原理,解析它们是如何通过舒缓的动作,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我们将尝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读者理解这些古老功法的奥妙。 导引术: 导引是中国古代一种集形体运动、呼吸调整和意念引导于一体的养生方法。本书将介绍导引术的基本理念,以及一些简单易学的导引动作,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适度的肢体伸展和呼吸练习,来缓解身体的疲劳,舒展筋骨,改善身体的柔韧性。 劳逸结合: 适度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能够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保持身体的活力。然而,过度劳累则会耗伤气血,损害健康。本书将探讨如何根据自身的体质和年龄,科学安排工作和休息,做到劳逸结合,避免因过度劳累而引发疾病。 四、医食同源:食疗的智慧与实践 “药补不如食补”,食物不仅能满足我们生理的需求,许多食物本身就具有药用价值,能够辅助治疗疾病,预防疾病的发生。 食物的性味与功效: 本书将详细介绍食物的“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以及它们如何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脏腑。例如,了解哪些食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哪些食物有助于健脾益气,哪些食物能够滋阴补血。 经典食疗方: 我们将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甄选出一些简单、实用、易于操作的经典食疗方,并对其功效进行详细解释。这些食疗方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通过日常饮食的调整,来达到辅助调理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例如,针对不同体质和常见的小毛病,我们会介绍一些粥品、汤品、饮品的制作方法和食用宜忌。 辨体施食: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体质也各有不同。本书将引导读者认识自己的体质,如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湿热、痰湿等,并根据不同的体质特点,给出相应的饮食建议。这并非复杂的辨证论治,而是希望能帮助读者建立起“适者生存”的饮食观念,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食物。 五、涵养之道:精神的滋养与升华 养生并非止于身体层面,更关乎精神层面的修养与升华。一个健康的身心,需要有积极向上、豁达开朗的精神状态作为支撑。 宁静致远: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保持内心的宁静尤为重要。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内心的宁静,如通过静坐、冥想、书法、绘画等活动,来减少外界的干扰,回归内心的平和。 知足常乐: 攀比、欲望过盛往往会带来烦恼和痛苦。本书将分享古人关于“知足”的智慧,引导读者认识到“常乐”的真谛,学会感恩生活,珍惜当下,从而获得内心的满足与喜悦。 道法自然: 顺应自然,就是顺应生命的规律。本书将倡导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理解生命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学会接受并从中汲取智慧。 本书旨在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中华传统养生智慧的大门,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医学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生命探索之旅。我们希望通过详实的阐述和生动的解读,让读者能够理解养生的深刻内涵,并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养生之道,从而拥有一个健康、充实、有智慧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四 我一直认为,最好的养生法一定是融入日常、自然天成的,那些需要耗费巨大精力去严格执行的“秘诀”往往难以持久。因此,当我接触到《顺应四季的慢生活指南》时,立刻就被它那种返璞归真的理念所吸引。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它详细剖析了二十四节气中,我们身体的生理机能是如何与自然界的变化产生微妙联系的。比如,它解释了为什么春天要少吃酸味食物,并不是因为酸性不好,而是因为春季肝气生发旺盛,过多的酸味会加剧肝的负担。作者的论述非常具有画面感,读着书,仿佛就能感受到空气湿度的变化、阳光角度的倾斜,以及身体随之而来的细微反应。书中提供的食谱和起居建议,都是基于当下的自然环境量身定制的,操作性极强,完全不需要额外的昂贵材料或设备。这本书让我学会了“顺势而为”,真正把养生这件事,从一个需要“对抗”的外部任务,变成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日常体验。

评分

评价一 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叫《养生之道》的书,真是相见恨晚啊!作者的文笔极其生动有趣,完全不像传统养生书籍那样枯燥乏味。他把那些复杂的理论都化繁为简,用一个个生活化的例子娓娓道来,让人读起来一点负担都没有,反而充满探索的乐趣。特别是关于“气血”的论述,写得深入浅出,我以前总觉得这东西虚无缥缈,但这本书里通过很多日常现象来解释,让人豁然开朗。比如,他提到午后犯困可能就是气虚的表现,配上一些简单的调理方法,立马就能在生活中找到对应的实践点。而且这本书不只是教你“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你“为什么这么做”,这种由内而外的理解,比死记硬背那些穴位和食谱有效多了。我试着调整了一下作息,效果立竿见影,整个人精神头都好了不少。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很舒服,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清新的气息,读着读着就让人感觉身心都被净化了。强烈推荐给所有想好好爱自己身体的朋友们。

评分

评价二 我对于“古籍今译”类的书籍一直抱有很高的期待,而《本草纲目精粹解读》这本书几乎完全满足了我的要求。它没有堆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真正做到了将古代的智慧“翻译”成现代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药材性味的描述,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寒、热、温、凉”,而是结合了现代营养学和生理学的视角进行阐释,让每一种草药的“性格”都跃然纸上。例如,书中对枸杞的介绍,不仅讲了它对肝肾的益处,还细致分析了它如何影响人体的抗氧化能力,这对于追求科学养生的我来说,简直是太有价值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得非常严谨,从基础的“四气五味”讲到具体的复方应用,逻辑链条清晰,让人可以循序渐进地构建起自己的养生认知体系。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很多日常食物的看法都发生了改变,开始更注重食物的“组合搭配”,而不是盲目追求某种“超级食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给了我们一套系统的方法论,而不是零散的偏方。

评分

评价三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情绪与健康”的书籍汗牛充栋,大多内容都停留在“保持微笑”、“冥想放松”这类浅层建议上,让人读完后感觉不过如此。然而《心神安宁的艺术》这本书却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大胆地将传统中医的“七情致病”理论与现代心理学中的压力管理、情绪调节机制结合起来进行探讨。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描述那种因为思虑过度导致的脾胃不和,或者因为长期压抑导致的肝气郁结,精准到仿佛是在写我自己的日常体验。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介绍的几种“调神”小功法,比如特定的呼吸法和意守练习,操作起来极其简单,但坚持一段时间后,确实能有效缓解焦虑情绪。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不强求你“消除”负面情绪,而是教你如何与它们“共处”,如何疏导那些淤积在身体里的“情绪垃圾”。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害怕自己的情绪波动,而是学会了把它当作身体发出的信号,及时进行调整和修复。这对于现代快节奏生活中的都市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

评价五 对于很多像我一样,对传统经络理论感到困惑的人来说,《经络奇妙之旅》这本书绝对是一次里程碑式的阅读体验。它没有用复杂的图谱和抽象的线条来轰炸读者,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故事化”叙事手法。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向导,带着我们沿着人体主要的经络脉络进行一次虚拟的探险。他会讲述某个穴位背后的历史典故,或者某个经络在古代医学家眼中的“脾气”,这种讲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特别是书中对于“循经取穴”的逻辑剖析,非常清晰到位,让你明白为什么按压某个特定的点位能缓解远端的疼痛。我试着根据书中的指导,给自己做了一些简单的“通经络”按摩,比如针对久坐带来的腰部不适,书里推荐的几个特定穴位,按压后确实能感觉到酸胀感后转为舒适,这种即时的反馈给了我极大的信心。这本书做到了“知识的普及”与“实践的指导”的完美统一,让经络不再是神秘莫测的图纸,而是身体上真实可感的生命通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