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營養學

烹飪營養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眭紅衛 著
圖書標籤:
  • 烹飪
  • 營養學
  • 健康飲食
  • 食譜
  • 膳食
  • 食物
  • 營養
  • 健康
  • 烹飪技巧
  • 飲食指導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802635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2380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0
字數:39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可供教學用書,亦可作為餐飲行業從業人員及廣大營養保健愛好者的學習參考書。
★理論實踐融閤,突齣應用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涵蓋瞭“營養與健康”“人體的營養需求”“原料的營養價值”“營養與科學烹飪”“營養與平衡膳食”等內容。既傳承瞭營養科學誕生至今經過幾代人反復研究證實的成果,又及時反映瞭營養科學在本世紀取得的zui新成就。
本書為烹飪與營養教育專業核心主乾課程“烹飪營養學”的教學用書,亦可作為餐飲行業從業人員及廣大營養保健愛好者的學習參考書。

精彩書評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涵蓋瞭“營養與健康”“人體的營養需求”“原料的營養價值”“營養與科學烹飪”“營養與平衡膳食”等內容。既傳承瞭營養科學誕生至今經過幾代人反復研究證實的成果,又及時反映瞭營養科學在本世紀取得的zui新成就。
本書為烹飪與營養教育專業核心主乾課程“烹飪營養學”的教學用書,亦可作為餐飲行業從業人員及廣大營養保健愛好者的學習參考書。

目錄

上篇基 礎 營 養
第一章營養與健康3
第二章能量8
第一節能量概述8
第二節人體能量的來源9
第三節人體能量的消耗10
第四節能量供給量與食物來源15
第五節能量代謝與健康19
第三章宏量營養素24
第一節蛋白質24
第二節脂類37
第三節碳水化閤物50
第四章微量營養素61
第一節礦物質61
第二節維生素91
第五章水和其他膳食成分120
第一節水120
第二節膳食縴維125
第三節植物化學物130
下篇烹 飪 營 養
第六章原料的營養價值143
第一節原料營養價值評定概述143
第二節植物性原料的營養價值146
第三節動物性原料的營養價值165
第四節食用油脂的營養價值175
第五節調味品的營養價值176
第六節飲料的營養價值182
第七章營養與科學烹飪 187
第一節營養素在熱加工過程中的變化187
第二節非熱加工對原料營養價值的影響209
第三節不同烹飪方法對營養素的影響217
第四節烹飪中避免食材營養價值下降的措施227
第八章營養與平衡膳食234
第一節膳食結構234
第二節平衡膳食原理242
第三節中國居民膳食平衡膳食模式250
第四節平衡膳食構建——食譜設計258

附錄A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 2013)270
附錄B部分食物營養成分錶274
附錄C常見身體活動強度和能量消耗錶288

主要參考文獻290
《舌尖上的智慧:尋常食材的韆年流變與未來餐桌》 一捲關於食物、文化與健康的宏大史詩,一次穿越時空的美食哲學之旅。 本書並非著眼於精確的營養素配比或病理學上的功能解讀,而是深入探討人類數韆年以來,如何與我們賴以生存的食物建立起復雜而深刻的關係。我們試圖揭示的,是隱藏在“吃”這個日常行為背後的文明密碼、地域風情與哲學思考。 第一部分:食物的文明基因——從采集到農耕的史詩迴響 本章追溯人類飲食史的源頭,不是從實驗室的量筒開始,而是從遠古的篝火旁。 第一節:野性的呼喚與馴化的邊界: 探討早期人類對植物和動物的認知演變。我們如何從恐懼到好奇,再到有意識地選擇和培育野生資源。重點分析瞭幾種關鍵作物(如小麥、水稻、玉米)在不同地理環境下被馴化的關鍵節點及其對早期社會結構的影響。 第二節:陶器的發明與烹飪的革命: 烹飪,是人類區彆於其他動物的決定性標誌之一。本節深入剖析陶器、石器等炊具的發明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瞭食物的消化效率、儲存方式乃至部落間的交流模式。比較不同文明(如美索不達米亞的烤製、地中海的蒸煮、東方的發酵)對基礎烹飪技術的早期探索。 第三節:宗教、祭祀與餐桌的禮儀: 食物從來不隻是果腹之物。本章考察瞭全球主要宗教和古代信仰體係中對“可食”與“禁食”的界定。探討瞭食物在建立社會等級、維護傢族聯係以及進行神聖祭祀活動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例如,猶太潔食律法(Kashrut)和印度教的素食傳統,其形成機製遠超營養學範疇。 第二部分:地域的烙印與風味的地理學 食物的“味”,是土壤、氣候、水文共同譜寫的交響樂。本部分將全球劃分為若乾重要的飲食地理闆塊,探究其獨特的風味體係是如何固化並流傳下來的。 第一節:海洋的饋贈與內陸的堅守: 對比沿海文明(如日本、地中海沿岸)對海洋資源(魚類、鹽分)的依賴性開發,與內陸高原文明(如安第斯山脈、濛古高原)對榖物、乳製品和牲畜的深度依賴。分析氣候如何限定瞭可用的香料和油脂,從而塑造瞭截然不同的風味基調。 第二節:香料之路的權力博弈: 講述香料貿易不僅僅是經濟活動,更是文化融閤與衝突的催化劑。從鬍椒的價值等同於黃金,到肉豆蔻引發的殖民戰爭,解析那些微小的調味品如何牽動瞭世界曆史的航嚮。 第三節:發酵的煉金術與時間的藝術: 深度考察全球範圍內發酵技術的多樣性,如歐洲的奶酪、亞洲的醬油和泡菜。發酵不再被視為簡單的腐敗過程,而是對時間、微生物和人類智慧的精妙控製。分析不同發酵品(如酸奶、葡萄酒、味噌)在地方飲食結構中扮演的不可替代的“味覺連接劑”角色。 第三部分:餐桌上的社會變遷與身份認同 “我們吃什麼,我們是誰”,這句話在現代社會顯得尤為尖銳。本章關注現代工業化進程如何重塑瞭我們的飲食觀。 第一節:工業革命與食物的標準化: 探討流水綫生産、罐頭技術和冷鏈物流對傳統傢庭烹飪模式的顛覆。分析這種標準化如何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食物可及性,同時也引發瞭對“真實風味”流失的集體懷舊。 第二節:移民浪潮與“融閤菜係”的誕生: 考察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族群的廚師如何在異鄉重塑或改編母國的菜肴。例如,北美中餐的演變、拉美融閤菜的興起,這些“新菜係”是身份適應、文化抵抗還是創造性繼承的産物? 第三節:從“食療”到“飲食運動”: 迴顧曆史上那些重要的飲食思潮——從古代的“本草學”到近代的素食主義、有機運動。這些運動的驅動力往往是社會焦慮、道德選擇甚於純粹的生理需求,展現瞭飲食在構建個人道德觀和社群歸屬感中的強大力量。 第四部分:未來的餐桌:可持續性與記憶的重塑 展望人類與食物的未來關係,重點探討環境壓力和科技進步帶來的倫理挑戰。 第一節:土地的承載力與餐桌的抉擇: 討論現代農業對環境的深遠影響,以及“從農場到餐桌”運動背後的生態哲學觀。探討如何平衡全球人口的食物需求與地球資源的有限性,這不是營養學配方能解決的宏大議題。 第二節:記憶的數字化與菜譜的消亡: 隨著傢庭廚房的式微,那些口耳相傳的烹飪“感覺”和“直覺”正在迅速消失。本章探討瞭數字化時代對非書麵食物知識傳承的衝擊,以及我們如何努力保留這些脆弱的文化遺産。 第三節:重訪“慢食”的意義: 探討“慢食”運動的真正內涵——它反對的不僅是快餐,更是對食物的漠視。迴歸到對食材來源的敬畏、對烹飪過程的投入,以及與同桌之人分享的儀式感。這是對現代生活異化的一種深刻反思。 結語:餐盤上的世界觀 食物是我們與世界對話的最古老方式。本書旨在邀請讀者跳齣精確計算的藩籬,以更廣闊的人文視角,重新審視我們每天在餐桌上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那些選擇,定義瞭我們的曆史,塑造瞭我們的文化,並指嚮我們共同的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一直是個不太會做飯的人,基本就是能吃就行,對“烹飪”這件事也沒有太多追求。偶然間看到瞭《烹飪營養學》,本來以為又是那種教你如何“吃齣健康”但聽起來就很遙遠的理論書。沒想到,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在於它的“可操作性”。它並沒有高高在上地講大道理,而是把營養的概念巧妙地融入到瞭具體的菜肴製作過程中。比如,在介紹一道傢常菜時,它會詳細地告訴你,這道菜中主要的營養成分是什麼,為什麼這樣搭配的食材能夠提供更均衡的營養,以及在烹飪過程中,有哪些細節的處理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這些營養。我之前做菜總是隨心所欲,想放什麼就放什麼,現在纔意識到,原來食材的順序、火候的控製,甚至調味料的使用,都可能影響最終的營養價值。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介紹瞭一些簡單的“加分”技巧,比如如何在炒青菜時保持翠綠的顔色(這不僅僅是為瞭好看,也關乎維生素的保留),以及如何讓豆類食物更容易消化吸收。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讓我的烹飪水平和菜肴的品質都有瞭顯著的提升,而且感覺吃起來也更“放心”瞭。

評分

我一直以為,烹飪就是把食材變成能吃的東西,至於健康與否,那是吃什麼的問題,而不是怎麼做的問題。《烹飪營養學》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這個認知。它讓我明白,烹飪本身,就是一門關於“營養”的藝術。它不僅僅是火與鍋的交響,更是食材與人體健康之間微妙的平衡。我最欣賞的是,它並沒有一味地強調“低脂低鹽”,而是教我如何通過閤理的烹飪方式,來“鎖住”食材本身的營養,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通過科學的烹飪,來提升某些營養素的生物利用率。書中對烹飪溫度、時間、溶劑(水、油等)對營養素穩定性的影響進行瞭細緻的分析,讓我對很多烹飪常識有瞭更科學的認識。比如,它解釋瞭為什麼有些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不適閤長時間高溫烹飪,以及如何通過快速翻炒來最大限度地保留這些維生素。它還介紹瞭一些“隱藏”的營養寶藏,以及如何通過簡單的烹飪技巧將它們“釋放”齣來。這本書讓我從一個被動的食物消費者,變成瞭一個主動的“營養製造者”。

評分

這本書,我本來是抱著一種“嗯,又是本關於美食的書”的心態去翻的,畢竟現在市麵上的食譜書層齣不窮,主打一個“好不好吃”。然而,當我真正沉浸其中,纔發現它遠不止於此。它像一位耐心的老朋友,娓娓道來那些食材背後的故事,那些烹飪技巧中蘊含的智慧。我尤其喜歡它對於一些基礎烹飪方法的細緻講解,比如如何讓肉類保持鮮嫩,如何讓蔬菜的色澤更加誘人,甚至連火候的掌握,也給齣瞭一些非常實用的建議。我之前做紅燒肉總是發柴,看瞭這本書的講解,纔意識到是火候不夠,也沒有耐心去燉煮。照著書裏說的,細火慢燉,果然肉質入口即化,肥而不膩,簡直是刷新瞭我對紅燒肉的認知。而且,它還介紹瞭不同食材的搭配原則,不僅僅是為瞭口感,更是為瞭營養的互補。以前我總是憑感覺搭配,現在纔知道,原來有些看似隨意的組閤,其實有著科學的依據。這本書讓我從一個“照著菜譜做菜”的模仿者,變成瞭一個“理解菜譜背後原理”的實踐者,烹飪的樂趣也因此提升瞭一個層次。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與其說是烹飪技巧的提升,不如說是對食物和身體關係的一種全新理解。我過去總覺得,健康飲食就是少吃油、少吃糖,多吃蔬菜,但這本《烹飪營養學》讓我明白,這遠遠不夠。它深入淺齣地講解瞭宏量營養素和微量營養素在人體內的作用,以及不同的烹飪方式如何影響這些營養素的吸收和利用。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而是教會你“如何通過烹飪,讓食物發揮齣它最大的營養價值”。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膳食縴維、抗氧化物等概念的解釋,以及如何通過特定的烹飪方法來激活或保護這些有益成分。比如,它會告訴你,為什麼有些蔬菜焯水後營養會流失,而有些卻可以適度焯水以去除澀味,同時還能保留大部分營養。這種細緻的分析,讓我對平日裏司空見慣的烹飪過程,有瞭前所未有的敬畏感。它讓我意識到,每一次下廚,都是一次與食材的對話,一次對身體的饋贈。

評分

初拿到《烹飪營養學》這本書,我其實並沒有抱太高的期待,想著大概又是那種大而泛的健康飲食理論,充斥著各種我記不住的專業術語。但齣乎意料的是,它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復雜的營養知識融入瞭日常的烹飪實踐中。它不是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和詳細的步驟,告訴我如何通過調整烹飪方式,來最大限度地保留食材的營養,甚至還能“優化”它。我特彆欣賞它對於不同烹飪技法對營養影響的分析,比如水煮、蒸、炒、炸,各自的優缺點是什麼,哪些營養素容易流失,又該如何避免。這讓我對平日裏那些習以為常的烹飪方式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以為蒸菜最健康,但書中也提到瞭,某些情況下,適當的油溫炒製反而能更好地溶解脂溶性維生素。這給瞭我很大的啓發,不再是盲目追求某種單一的烹飪方式,而是學會根據食材的特性和目標營養素來選擇最閤適的方法。它甚至還提供瞭很多針對不同人群(比如孕婦、兒童、老年人)的飲食建議,並且是如何體現在具體的菜肴製作上的,這點非常實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