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下风流-中国书法的美学解读与文学品味

腕下风流-中国书法的美学解读与文学品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诸荣会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美学
  • 文学
  • 中国文化
  • 艺术史
  • 字体
  • 笔墨
  • 传统艺术
  • 鉴赏
  • 文化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580245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409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以作家和书法家的双重身份,从自己的学书经验出发,从传世碑帖的文化解读出发,从中国传统书学的人文精神出发,以极富感染力的散文语言,理书道之来龙去脉,说碑帖之前世今生,窥书家之书里书外,品书作之美丑优劣。希冀有益、有利、有用于当今众多学书者和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身兼书法家与散文家的双重身份,以诗人般的激情、哲人般的眼光、散文化的语言,对中国书法史上部分重要碑帖、重要书家,以及书法艺术的笔法之道进行了一次系统的理性解析和感性释读。
本书谈碑帖背后流传有序的史实,析碑帖本身的文化艺术价值。剖析中国书法之“法”,详述点划、波磔、使转等多种笔法和书法布局之“道”及其艺术精神;收录《兰亭序》《书谱》《伯远帖》《孝经》等数十幅中国书坛有影响的碑帖;描述王羲之、孙过庭、陆游、徐渭、王铎、邓石如、何绍基等数十位大家耳熟能详的书坛人物故事。
书中收录近百幅历代碑帖图片,既是图文互证,也是鉴赏导览。通过这本书,与中国历代著名碑帖结缘,看懂碑帖书法艺术之美,领略中国汉字文化之美。书法爱好者及中国文化探索者必备之书。

作者简介

诸荣会,著名作家、书法家。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审(教授)、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发表文学作品400多万字,出版散文集、长篇人物传记等20多部;曾获南京市文学艺术(政府)奖、紫金山文学奖、金陵文学奖、孙犁文学奖优秀散文奖、在场主义散文奖、冰心散文奖等。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各级各类展览,在《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法报》《中国书法》《书法》等报刊发表书作、书论近百件,并出版书法理论专著《读碑帖》等;2017年9月,由江苏省作家协会、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等主办的“另起一笔——诸荣会书法展”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举行。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书法的学术研究如何能让爱好者喜闻乐见,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直是当代书坛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所幸的是诸荣会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
本书从上古到时论,到理论思考,洋洋数十万言,凝聚了作者治学的辛劳与智慧。作者以开阔的视角,把古代书法名家、名作投放到一个大的文化社会生活背景之下,把各种相关的事物串联起来,以优美畅晓的语言表达个性见解,融学术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值得一读!
——丛文俊(著名学者 书法家 吉林大学教授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目录

书 法
书法之“法” 003
使转 005
点划 009
笔锋 012
波磔 015
飞白 018
布白 022
墨色 026
行气 029
神采 033
笔墨精神 037
住在书法的隔壁 047
碑 帖
“书”为友 063
碑·帖·简 066
落后与先进——《校官碑》《瘗鹤铭》比说 087
亦猜亦想读碑帖(四题) 090
《王兴之夫妇墓志》猜想 090
《伯远帖》猜想 096
《故马公墓志铭》猜想 098
“阳山碑材”猜想 102
《中秋帖》岂只与“中秋”无关 112
楷书?行书?——读欧阳询《梦奠帖》兼说“初唐四家” 117
西西弗斯之举——读孙过庭《书谱》 126
狂客·循吏——读贺之章书《孝经》 133
人情半张纸——读颜真卿《送刘太冲叙》说笔墨应酬 140
“柳体”之外——读柳公权《蒙诏帖》 150
主流与非主流——读牡牧《张好好诗》 158
天才的意义——读徐渭《行草应制吟剑轴》 163
别样兰亭——读八大山人《临〈临河序〉》 167
书 家
李邕之死 177
盛唐三剑客 186
天地苍茫——在“颜体”中永生的颜真卿 196
笔作刀枪使——作为书法家的岳飞 203
诗家原本亦书家——作为书法家的陆游 210
破坏与重建——徐谓其人其书 217
双重尴尬——张瑞图其人其书 224
原本无关“心画”——王铎其人其书 230
如石墩——邓石如其人其书 241
如此折腾——何绍基其人其书 249
出口转内销——杨守敬其人其书 256
“南宫碑体”多褒贬——张裕钊其人其书 262
言 论
非书三题 269
“电脑字”与“硬笔书法” 269
“现代书法”与“江湖体” 274
“馆阁体”与“展览体” 276
“丑书排行榜”的意义(外二题) 279
别把违背常识当“创新” 281
“雅俗”岂能“共赏”? 284
书意本位?画意本位?——摭说“展厅书法”的流弊 288
一流书法三流画价 294
书法:作为一个专业的职场风险 298
书不赠人 301
最后的大师—由林散之的成名说起 304
第一,第二,第三…… 308
后记 312
附录 316

前言/序言


好的,为您构思一本与《腕下风流-中国书法的美学解读与文学品味》内容不相关的图书简介,力求详细、自然,避免展现出人工智能生成或构思的痕迹。 --- 书名:《星际航道:失落文明的密码与宇宙边缘的探秘》 作者:[此处可填入一个富有想象力的笔名] 图书简介 引言:当星辰不再沉默 我们仰望星空,看到的不仅仅是光点,更是无数未解之谜的投影。人类文明的脚步或许已经踏入了数字纪元,但对于宇宙深处的求知欲从未停歇。然而,如果我们所熟知的宇宙秩序,只是一张被精心编织的幻象呢?如果那些遥远的星系,隐藏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古老、更宏大的文明遗迹呢? 《星际航道:失落文明的密码与宇宙边缘的探秘》并非一部传统的科幻小说,而是一次对宇宙终极奥秘的深度考古之旅。它聚焦于一个核心的悬念:在银河系边缘,一个被天文学家长期忽略的区域——“寂静之墙”——中,发现了一组无法用已知物理学解释的周期性信号。这些信号并非随机噪音,而是蕴含着一种结构严谨的、超越三维空间的数学语言。 第一部分:解码“空洞之音” 故事伊始,聚焦于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ISSI)的天体物理学家艾莉亚·维斯塔和语言学家卡尔·汉森。他们偶然截获了来自“寂静之墙”的神秘信号。艾莉亚坚信,这是一种高度发达文明留下的信息碎片,而卡尔则沉迷于破解这种“非人类逻辑”的语言结构。 在数年的艰苦研究中,他们摒弃了所有基于地球语言学的分析方法,转而深入研究高等数学中的拓扑学和量子纠缠理论。他们发现,信号的波动模式与已知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共振”。通过模拟数万亿次的演算,他们终于拼接出了第一个可识别的符号——一个代表“起源”的几何图形。这个发现颠覆了现有的宇宙学模型,暗示着我们所处的宇宙可能并非“自然诞生”,而是被设计的结果。 第二部分:漂流的方舟与“先驱者”的足迹 信号的破解工作,将艾莉亚和卡尔的目光引向了另一个更加令人不安的发现:一个漂浮在奥尔特云边缘的、由未知合金构成的巨型结构。科学界将其称为“方舟-01”。这艘静默的飞船,比人类文明史还要古老数百万年。 进入方舟内部,探索者们发现了一个被完美封存的生态系统和一座记录着完整历史的中央数据库。这里的文字和图像描绘了一个名为“先驱者”的超维度文明。这个文明的崛起与衰落,记录了宇宙从“大撕裂”到“大收缩”的完整循环。更令人震撼的是,先驱者似乎在预见并试图阻止一场必然发生的宇宙灾难——“时间熵增”。 方舟的记录揭示了一个令人心寒的事实:我们所感知的“时间”,可能只是这个古老文明为了延缓最终虚无而设置的一个局部屏障。而信号,正是他们留下的“安全出口”提示。 第三部分:边缘的代价与文明的选择 随着对“寂静之墙”信号的深入理解,一个道德和存在的困境浮出水面。信号的最后一部分,提供了一个精确的坐标——一个位于宇宙边缘的“界门”。先驱者文明的精英选择进入这个界门,放弃当前宇宙的维度,以求得永恒的存续。 然而,这条航道并非没有代价。界门另一端存在的形态,是人类心智完全无法承受的。进入意味着彻底放弃肉体,甚至放弃我们对“现实”的认知。艾莉亚和卡尔必须在揭露真相的责任与保护人类现有生存模式之间做出抉择。 同时,地球上一个由保守派科学家组成的秘密组织,试图掌控方舟的技术,试图利用界门的力量重塑人类文明,甚至不惜引发一场新的宇宙战争。时间紧迫,艾莉亚和卡尔不仅要与宇宙的法则对抗,还要与人性的贪婪抗争。 结语:新的航向 《星际航道》以极具代入感的科学细节和宏大的哲学思辨,探讨了人类在宇宙尺度下的位置。它迫使读者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文明?我们是否满足于已知的一切,还是敢于迈向那未知的、可能颠覆一切的边缘?本书带领读者穿梭于复杂的数学模型、冰冷的星际空间和失落文明的宏伟遗迹之间,最终指向的,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充满不确定性的起点。 本书特色: 硬核科幻设定: 基于前沿物理学理论,构建了一个逻辑自洽的宇宙图景。 考古式叙事: 融合了密码学、语言学和天文学的交叉探索,情节层层递进,悬念迭起。 哲学深度: 探讨了时间、存在、维度与文明存续的终极命题。 献给所有不甘于被星空束缚的探索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品味的角度来看,作者的语言功底可谓是炉火纯青,他使用的词汇精准而富有张力,但又绝不故作高深。很多地方,我甚至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描述性的句子,仿佛在品味一首精心锤炼的诗歌。比如,描述墨迹晕染时的“枯润相济,气韵生动”,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那种微妙的平衡感。这种对文字表现力的极致追求,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精神——形神兼备。它让我意识到,欣赏书法,不仅仅是用眼睛看,更是要用“心”去阅读作者在纸上留下的“心迹”。这种高度的文学自觉性,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保持在一个非常高的精神层面,让人感到愉悦,同时也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滋养。

评分

读完一部分后,我发现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完全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将抽象的美学概念,巧妙地融入到对具体书法作品的细致剖析之中。他不像是在“讲解”,更像是在“对话”,用一种极其亲切、充满个人情感的笔触,引导读者去体会每一个横、竖、撇、捺背后的深层含义。我尤其欣赏他对“意境”的捕捉,比如描绘王羲之的“飘逸”时,文字仿佛也变得轻盈起来,读起来有一种凌空蹈虚的感觉;而谈及颜真卿的“雄浑”时,笔力则变得沉着有力,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坚韧不拔的力量。这种“以文摹书”的手法,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理解书法艺术的门槛,让那些原本高悬的艺术殿堂,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人性的温度。这种将“形”与“神”完美结合的解读,是许多专业书籍都难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之一,在于它对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贯通上,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作者似乎深谙中国文人的“万物皆有灵性”的哲学观,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书法作品中蕴含的诗意和哲思,并将之与具体的文学典故、历史背景进行互文对照。例如,当他分析某位书法家的书风时,会立刻联想到当时的社会风气或某位诗人的情怀,使得单纯的线条艺术一下子拥有了厚重的历史纵深感和丰富的情感层次。这让我的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漫游,我不再仅仅关注笔画的粗细变化,而是开始思考:这种用笔方式,是否反映了作者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洒脱与挣扎?这种思辨的深度,让这本书远超了一本单纯的书法鉴赏指南,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文人精神史的侧影。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书法的了解非常零碎和表浅,总觉得那是一门高不可攀的技艺。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并非是那种只会堆砌术语、令人望而却步的学术著作,反而像是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者,耐心地牵引着我这位初学者,一步步走进这个浩瀚的艺术世界。作者的循循善诱,让我开始尝试用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那些看似“不完美”的笔触,理解了“自然天成”才是最高境界的追求。读完后,我甚至开始留意身边的一切文字,无论是日常的标识还是旧书上的手写批注,都多了一层审美的视角。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世界、感受生活的美学转换,它成功地将一种传统艺术的审美情趣,植入到了现代人的日常感知之中,这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深得我心,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古朴中透着一股雅致,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一种沉静的仪式感。内页纸张的质感也挑选得恰到好处,既能很好地承载墨色的浓淡变化,又不会有廉价的油腻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的选择既有传统书法的韵味,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阅读舒适度,疏密得当,让人在品味那些精妙的笔画结构时,思绪不会轻易被打断。作者在文字的布局上似乎也遵循了某种书法的章法,行文的节奏感极强,仿佛能从中读出一种内在的气韵流动。初次翻开,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所吸引,仿佛一下子被拉进了一个远离尘嚣、只专注于笔墨之间的精神世界。这种视觉和触觉上的愉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我对接下来要探索的那些深奥的书法美学有了更高的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