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為所有珠寶設計師提供參考,預防製作過程中齣現的潛在問題;或者,一旦齣現問題,便能得以解決。作者弗雷德·芒羅,憑藉做珠寶技師和專業教師的經驗,列舉瞭珠寶技師可能會碰到的每一個問題並給予瞭相應建議。此外,他還特彆強調瞭如何巧妙地利用失誤轉化成設計特色的方法和思路。整本書的插畫和圖錶可以幫助珠寶技師,瞭解當下可能發生的問題,並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
第一章
首飾加工過程中各類常見問題匯總
常見問題速查錶
第二章
成型工藝
操作規範與技術要領
鋸割與鏤刻 36
銼磨技術 38
退火工藝 40
指環的彎麯成型 42
鍛造工藝 45
坑鐵與窩墩 48
鏨刻與凸紋工藝 50
焊接 52
鉚接 58
閤頁連接 60
常見問題及化解
鋸割與鏤刻 62
銼磨技術 65
退火工藝 66
指環的彎麯成型 68
鍛造工藝 70
坑鐵與窩墩的使用 73
鏨刻與凸紋工藝 75
焊接 76
鉚接 80
閤頁連接 82
第三章
錶麵處理工藝
操作規範與技術要領
碾印肌理技術 86
錘敲與鏨衝肌理 88
蝕刻工藝 90
燒皺工藝 93
電鍍工藝 94
銹蝕著色 95
拋光處理 100
常見問題及化解
碾印肌理技術 102
錘敲與鏨衝肌理 104
蝕刻工藝 106
燒皺工藝 108
電鍍工藝 109
銹蝕著色 110
拋光處理 111
第四章
金屬綫工藝
操作規範與技術要領
製備金屬綫 114
製作跳環 116
製作鏈條 118
棒針與鈎針編織工藝 122
絞絲工藝 123
常見配件的製作 124
常見問題及化解
製備金屬綫 126
製作跳環 127
製作鏈條 129
棒針與鈎針編織工藝 132
絞絲工藝 133
常見配件的製作 134
第五章
澆鑄工藝
操作規範與技術要領
澆鑄技術 138
模具製作 142
常見問題及化解
澆鑄技術 146
模具製作 149
第六章
寶石鑲嵌工藝
操作規範與技術要領
包鑲工藝 156 齊頂鑲與爪鑲 160
常見問題及化解
包鑲工藝 156
齊頂鑲與爪鑲 160
數據測量與單位換算 170
健康與安全提示 171
包鑲工藝 162
齊頂鑲與爪鑲
數據測量與單位換算 170
健康與安全提示 171
專業詞匯錶 索引 企業與商傢推薦
包鑲工藝 162
齊頂鑲與爪鑲 167
坦白說,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關於如何使用CAD軟件或3D打印技術來優化珠寶模型的現代教程。然而,書中對技術工具的提及少得可憐,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相反,它將大量的篇幅投入到瞭對“材料的感知”和“觸覺體驗”的細膩描摹上。作者用極具感染力的語言描述瞭黃金在手中融化時的粘滯感,或者翡翠在肌膚上滑過時那種冰涼而又溫潤的質地。她似乎認為,真正的設計始於對手工材料的深刻理解,而非屏幕上的像素點。書中關於色彩理論的部分也十分獨特,它不談CMYK或RGB值,而是深入探討瞭“環境光對寶石色彩的影響”,比如在燭光、月光和日光下,同一顆紅寶石所呈現齣的不同情緒層次。這迫使我停下手頭的工作,走到窗邊,仔細觀察自然光是如何改變日常物品的觀感的。這本書的節奏是緩慢而深沉的,它要求讀者放慢腳步,去傾聽材料本身的“低語”。對於追求效率和快速迭代的當代設計師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提醒著我們,工藝的靈魂在於慢工齣細活和對本真的尊重。
評分說實話,我對設計行業的瞭解僅限於錶麵,知道一些基礎的材料知識。這本書拿到手時,我最大的期待是能學到一些立竿見影的實用技巧,比如不同金屬的熔點、鑲嵌的最新工藝流程之類的。但讀下來,我發現這本書的重點完全偏離瞭“技工”的層麵,而更側重於“心法”。它花瞭大量篇幅去探討“文化符號在珠寶中的隱喻性”,比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月光石所代錶的含義是如何演變的,以及為什麼某些特定的幾何形狀會引發觀者的集體審美共鳴。我記得其中有一章專門分析瞭拜占庭時期金屬工藝與現代極簡主義風格之間的“張力與平衡”,這種跨越時空的對比分析,讓我這個門外漢都感到醍醐灌頂。書中的文字密度非常高,每一句話都像是經過瞭精心的打磨,信息量巨大,需要反復閱讀纔能完全消化。它沒有給齣清晰的“步驟一、步驟二”的說明,而是用一係列的案例研究和理論推導,引導讀者自行去構建設計思維。我感覺作者是想培養一位“思考者”,而不是一位“執行者”。對於我這種追求快速上手的人來說,閱讀體驗略顯吃力,但其思想的深度無疑是頂級的,它讓人開始用一種更宏大的視角去看待“裝飾品”的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論述風格非常具有個人色彩,充滿瞭強烈的哲學思辨性。它常常在分析一個具體的設計元素時,突然跳躍到對人類文明發展史的探討。例如,在討論“對稱性在美學中的作用”時,作者竟然將古希臘的帕特農神廟結構與中世紀教堂的花窗圖案進行瞭對比分析,最後落腳到當代珠寶中對“不完美平衡”的追求。我感覺作者的知識儲備極其廣博,將藝術史、宗教學、心理學甚至是神話學的內容都巧妙地編織進瞭珠寶設計的脈絡之中。閱讀起來,最大的樂趣在於這種不斷的“聯想”和“跨界”的啓發。書中有很多關於“禁忌與稀缺性”的章節,探討瞭曆史上哪些材料因為其特殊的文化意義或獲取難度而被賦予瞭超乎材料本身的價值,這對於理解當代奢侈品的市場定價策略非常有啓發性。這本書沒有給齣任何標準答案,它提供的更像是一套審視世界的“透鏡”。它挑戰瞭我對“美”的固有認知,讓我意識到,設計不僅是關於“創造什麼”,更是關於“為什麼創造”以及“如何讓它融入更宏大的敘事之中”。這是一本需要靜心沉澱後纔能真正品齣其中滋味的寶藏。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紙張選擇瞭那種略帶粗糙質感的啞光紙,墨水的色彩飽和度偏低,營造齣一種陳舊的、仿佛從圖書館深處發掘齣的古籍感覺。我注意到,全書幾乎沒有使用任何現代的、數碼生成的圖片來輔助說明,所有的配圖,無論是關於寶石切工的示意圖,還是關於曆史風格演變的素描,都帶著一種手工製作的痕跡,綫條略微顫抖,卻充滿瞭生命力。這讓我想起一些古老的煉金術書籍,充滿瞭神秘感和手工製作者的溫度。作者在討論“稀有性與價值的建構”時,引用瞭大量的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觀點,探討瞭財富、地位與特定礦物之間的曆史糾葛。她似乎在極力挑戰當代設計界對“新穎性”的盲目崇拜,轉而推崇對經典工藝和文化傳承的尊重。閱讀過程中,我忍不住想象,如果將這本書中的理念應用到當代材料上,比如使用再生金屬或者新型復閤材料,會産生何種奇妙的化學反應。它更像是一本“設計宣言”,而非一本單純的“設計指南”,它在不斷地嚮讀者發齣挑戰:你設計的,究竟是為瞭迎閤市場,還是為瞭錶達永恒的真理?
評分這本厚重的書籍,光是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那種沉甸甸的知識分量。封麵設計得極其古典雅緻,仿佛是一扇通往神秘國度的門。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專業工具書,充滿瞭各種復雜的化學公式和礦物學定義,畢竟“珠寶設計師”這幾個字聽起來就挺學術的。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的敘事風格深深吸引住瞭。她用一種近乎詩歌的語言,描述瞭寶石的誕生過程,那種從地殼深處曆經億萬年錘煉的火焰與壓力,被描繪得既壯麗又充滿瞭人文關懷。書中似乎用瞭大量的篇幅來探討“靈感”的來源,比如如何從古老的建築綫條中提煉齣戒托的結構,或者從某一特定花卉的紋理中汲取色彩搭配的哲學。整個閱讀過程,更像是一場藝術鑒賞之旅,而不是枯燥的技能學習。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光綫摺射與情感錶達”的章節,作者提齣瞭一個非常新穎的觀點:每一顆切割完美的鑽石,其閃耀的角度,其實都在無聲地訴說著佩戴者的內心世界。書中大量的插圖,都是手繪的水彩稿,綫條流暢,色彩溫潤,與現代工業設計圖形成瞭鮮明的對比,充滿瞭復古的浪漫主義色彩。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位資深大師對設計哲學的沉思錄,而非一本操作指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