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文庫·榖歌時代的柏拉圖 [Plato at the Googleplex]

新思文庫·榖歌時代的柏拉圖 [Plato at the Googleplex]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麗貝卡·戈爾茨坦(Rebecca Goldstein) 著,李鵬程 譯
圖書標籤:
  • 哲學
  • 科技
  • 榖歌
  • 柏拉圖
  • 人工智能
  • 倫理學
  • 數字時代
  • 新思文庫
  • 思想史
  • 文化批評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75930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0691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Plato at the Googleplex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576
字數:400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 人工智能時代,哲學還有用嗎?哲學傢在問,科學傢在問,其實,你我都應該問
榖歌時代,每一天都有新鮮事,科技的發展、産品的更新換代叫人眼花繚亂,哲學傢們卻仍在談論兩韆多年前的柏拉圖,這是不是有些脫節瞭?那麼,就讓柏拉圖自己來麵對幾乎在所有方麵都知道得更多的後輩,來迴應這個問題吧。
我們尚未察覺,也沒有人問過我們的意願,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已經悄然改變瞭我們對世界、對他人、對自己的認知。在這個哲學似乎已被擠到角落的時代,我們其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哲學的省察。於是,柏拉圖來到21世紀,邀請你我進入哲學之門,重新審視我們生活的世界。

2. 大到倫理難題,小到情感煩惱,前沿如神經係統科學,瑣碎如育兒日常……哲學不會直接給我們答案,卻能給我們更高的視角
科技解決瞭很多問題,也帶來瞭很多問題。科學再發達,技術再昌明,也不能代替我們一周花7天、一天花24小時來直麵自己的人生。人該怎麼生活,搜索引擎能給我們答案嗎?我們該怎麼和戀人、傢人相處?人的情感用多巴胺、海馬體來解釋就夠瞭嗎?怎麼教育孩子纔是對他們好?真理和名利,哪個更讓我們幸福?這些問題,隻能由我們自己解答,而哲學的追問,則如牛虻般喚醒我們的內心,迫使我們摒棄臆斷,去接近真理。

3. 紛繁世界中有趣的哲學戲劇,經得起學術檢驗的思辨之旅
來到榖歌時代的柏拉圖是個性情中人,對什麼都感到新奇,喜歡和後輩在一起說說笑笑,時常說齣讓人意想不到的犀利妙語,總而言之,很有趣,跟教科書上一臉嚴肅的乾巴巴形象一點兒不沾邊——還是說,柏拉圖本來就是這樣?是的,深刻的思想本來就是有趣的,哲學傢兼小說傢戈爾茨坦說。柏拉圖在榖歌時代說的話、做的事,還真能得到經典著作的支持,經得起學術界的檢驗。其實,柏拉圖,還有他所開創的哲學,本來就很有趣。不斷追問,不斷挑戰,不斷更新,這種思維的樂趣,又有什麼能比得上呢?

4. 一經推齣即廣受贊譽
《榖歌時代的柏拉圖》在美國一經推齣即受好評,成為《華盛頓郵報》2014年度好書,並獲《自然》《大西洋月刊》《紐約書評》《華爾街日報》《圖書館雜誌》《齣版人周刊》等歐美主流媒體力薦。這部跨界之作亦受到哲學界的認可。哲學大傢希拉裏·普特南稱之為“重要而精彩的書”,“敢於冒險,而且取得瞭成功”;哈裏·法蘭剋福說這本書“精彩有趣,作者“博學而不失機智”;A. C. 格雷林則說它“見解深刻,文筆優美,領人入門”,足可證明“哲學思想不僅充滿魅力,意義重大,還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內容簡介

我願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換取和蘇格拉底相處的一個下午。
——史蒂夫·喬布斯

榖歌時代,科技昌明,眾聲喧嘩,哲學提齣的許多問題,科學似乎都已經給齣瞭答案。若是如此,為什麼我們今天還需要哲學?這個由古希臘城邦時代的哲人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開創的學科,真的過時瞭嗎?
已經2400歲的柏拉圖對此有話要說。哲學傢兼小說傢、美國國傢人文奬章獲得者戈爾茨坦史海鈎沉,從經典著作中復活瞭柏拉圖,讓他來到現代世界,和我們一同踏上關於哲學、科學、人生的思辨之旅。
在這捲新的柏拉圖對話錄裏,柏拉圖與程序員、育兒專傢、情感專欄讀者、訪談節目主持人、科學傢一一對話——和他在雅典時做的事差不多。對於榖歌時代的各樣新科技,這位西方哲學的開山祖師都躍躍欲試,絲毫不像古典時代的“老人”;在榖歌總部,他跟軟件工程師探討,倫理難題的答案能不能通過道德搜索引擎得到;在兒童教育論壇上,他參與育兒專傢的辯論,討論如何養育子女,纔能讓子女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幸福和自由;在認知神經係統科學實驗室裏,他主動讓兩位科學傢掃描他的大腦,和他們討論多巴胺、杏仁核、海馬體之類的術語,是否足以解釋人類的情感、意誌與決定;當然,還有縈繞在柏拉圖心頭、促使他開創哲學的蘇格拉底之死……麵對在幾乎所有方麵都知道得更多的後輩,柏拉圖細細聆聽,然後抽絲剝繭,步步追問,直到對方恍然發現自己的臆斷與自負,繼而自己去鏟除遮蔽真相的偏見。
不管是在古希臘的廣場,還是在21世紀的榖歌總部,這樣的思辨之旅都在展開。不斷追問、思辨和省察的哲學,韆百年來都不曾離開,也不會離開。

作者簡介

麗貝卡·戈爾茨坦(Rebecca Goldstein)

哲學傢兼小說傢,美國國傢人文奬章、麥剋阿瑟天纔奬得主。她在普林斯頓大學取得瞭博士學位,師從當代西方哲學領軍人物托馬斯·內格爾。

跟這本跨界奇書的主人公柏拉圖一樣,戈爾茨坦喜歡用文學形式錶達哲學思想。她學科學哲學齣身,研究心靈哲學、數學哲學、斯賓諾莎和哥德爾。在巴納德學院教授哲學期間,她利用一個暑假寫齣瞭小說《心身問題》,由此開啓瞭跨界小說傢之路,之後又憑藉《黑暗的姐妹》《馬澤爾》《光之屬性:愛、背叛與量子物理學》《關於上帝存在的36個證明》等小說斬獲不少文學奬項。

正如美國國傢人文奬章的嘉奬詞所說,戈爾茨坦“用學術研究闡明瞭斯賓諾莎和哥德爾的理念,用小說生動機智地展現齣思想與感受的張力”。這位特立獨行、善於用新穎方式傳達哲學關懷的思想傢與丈夫斯蒂芬·平剋一起,居住在美國馬薩諸塞州。

精彩書評

★機智、生動,有如蕭伯納戲劇……“深刻的思想總是有趣的。”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一本重要而精彩的書……敢於冒險,而且取得瞭成功。戈爾茨坦用輕鬆的口氣傳達嚴肅的意圖……巧妙結閤瞭小說藝術與哲學研究。我再說一次,這本書既重要又精彩。
——希拉裏·普特南(Hilary Putnam),哈佛大學榮休教授,當代英美哲學界領軍人物

★精彩有趣……博學而不失機智。無論是普通讀者,還是研究哲學的學者,都可以從中瞭解到真正的哲學在做什麼,為什麼哲學依然充滿生機。
——哈裏·法蘭剋福(Harry Frankfurt)
普林斯頓大學榮休教授、道德哲學傢、哲學暢銷書《扯淡》(Bullshit)作者

★本書極為精彩地展現瞭哲學的價值和用處。戈爾茨坦見解深刻,文筆優美,領人入門,帶人探索,又提齣應用哲學的方法,她告訴我們,哲學思想不僅充滿魅力,意義重大,還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她像本書主角柏拉圖那樣,兼具文學天分與哲學素養,二者結閤,成就瞭一部傑作。
——A. C. 格雷林(A. C. Grayling),《天纔時代》(The Age of Genius)作者

★輕鬆詼諧,彆具一格,不囿於體裁……哲學傢戈爾茨坦重新審思柏拉圖的著作,小說傢戈爾茨坦令書中角色躍然紙上。在這場睿智巧妙的哲學遊戲中,我們看到柏拉圖與我們的時代息息相關,甚至仿佛觸手可及。
——《科剋斯評論》(Kirkus Review)

★戈爾茨坦這位麥剋阿瑟天纔奬得主和虛構、非虛構類作品的獲奬作者,總能給愛思考的人帶來令人興奮的東西。在本書中,她用想象使柏拉圖復活,讓他一會兒和福剋斯新聞的主持人唇槍舌劍討論宗教和道德問題,一會兒又要防止弗洛伊德派和虎媽們大打齣手,一會兒又要好奇為什麼眾包會蓋過專傢的風頭。說真的,哲學很有意思,也很受歡迎啊,想想丹尼爾·丹內特、阿蘭·德波頓和吉姆·霍特吧。
——《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目錄

α 一個男人走進討論廳
β 柏拉圖在榖歌總部
γ 雅典衛城的陰影
δ 柏拉圖在92 街Y
ε 我不知該如何愛他
? 你親愛的柏拉圖
ζ 蘇格拉底必須死
η 柏拉圖上有綫新聞
θ 讓陽光照進來
ι 磁鐵中的柏拉圖
附錄A 蘇格拉底式對話來源
附錄B
術語錶
緻 謝
參考文獻
中譯者說明

精彩書摘

β 柏拉圖在榖歌總部(節選)
齣場人物
謝麗爾(Cheryl),媒體陪同
馬科斯(Marcus),軟件工程師
朗達(Rhonda),講述者,謝麗爾的朋友

那天,我進城來見朋友謝麗爾,準備和她喝一杯——照她的說法——再促膝長談一下。謝麗爾和我都是紐約人,後來搬到瞭西海岸。這是維係我們的紐帶之一,或許有可能還是唯一的紐帶。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們成瞭朋友。見麵地點在諾博山(Nob Hill)上一傢酒店的酒吧間裏,裝修得好像意大利妓院,厚重的紅色天鵝絨窗簾,還有鍍金的雕塑。不過,這裏安靜得像個地窖——又是謝麗爾的說法——你可以聽到自己說話,不過同往常一樣,大部分時間都是謝麗爾在說。但是這也不能全怪她,畢竟她經常會碰到很多有趣的人。她就是我私人的“高客網”(Gawker),可以讓我一窺那些名人、準名人和為瞭有一天能齣名就差把自己搞進死囚牢房的人在過什麼樣的生活。
但今天她遲到瞭—這是我覺得她碰上瞭什麼事的第一個預感。謝麗爾是個超級有條理的人,這是乾她那一行必備的素質。且讓你看看她有多井井有條吧:她一邊泊她那輛雷剋薩斯轎車,一邊給我打電話,叫我給她點一杯長島冰茶,這個混閤酒比我們平時喝的夏敦埃酒度數高多瞭。飲料端上桌的時候,謝麗爾戴著碰得叮當響的大銀鐲子也到瞭。她平時總是一身蒂芙尼(Tiffany)的行頭。
她開瞭個有關服務生的小玩笑後——這裏的服務生全都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好像做這份工作還經曆瞭什麼嚴格的入職審核,還得提交高中數學和英語老師的推薦信似的——開始跟我講她最近陪同作者參加各種媒體活動時的奇遇。這年頭好像人人都在寫書,所以謝麗爾經常有機會見到政客、影星、各種過氣紅人、酒鬼、癮君子,還有什麼都不乾就是寫書的作者。她說,她很有一套,所以人們會什麼都願意和她講,如果哪天她退休瞭,寫一本無所不談的八卦迴憶錄,可能不但得有自己的媒體陪同,還要再找位好律師纔行。
那天真是叫我大開眼界。她先賣瞭個關子:我的作者是一位哲學傢,所以我猜肯定會又尷尬,又無聊。而且,他隻有名,沒有姓,讓我覺得有點討厭,好像她和雪兒、麥當娜能平起平坐似的。一開始,我就覺得那天會無比漫長,但我想錯瞭。
她慢悠悠地喝瞭一口茶。
真是想錯瞭,她繼續道,再說,他的活動是什麼“作者@ 榖歌”之類的東西,可榖歌總部總是讓我心煩意亂,那地方老有一股子濃稠的自我陶醉氣,簡直令人窒息。每次我去的時候,我是說每次,都會有人跟我說,我們工作狠,玩得也狠,我聽瞭之後,也更狠地翻瞭個白眼。
謝麗爾邊說邊翻瞭個白眼。她抨擊榖歌人的心氣太高,還蠻有意思的。如果我像謝麗爾一樣要陪同那些大人物,肯定會特彆害怕,要是沒必要,絕對不敢開口講話。聽著謝麗爾講她的那些作者,都隔瞭一層瞭,可我還怕得要死。但不管陪的人是誰,謝麗爾從來都不知道畏懼是什麼。恰恰相反,你懂的。所以,彆人錶現齣來一點點的妄自尊大就叫她心煩意亂,還是挺好笑的。
她接著說,當然啦,還有那裏的飯菜。我每次都會特意帶我的作者先去吃午飯。我跟你講過那裏的食物,對吧?簡直太棒瞭。尤沙咖啡廳是我最喜歡的地方,又寬敞,又透氣,而且還有十幾個食物站,全是各種美食,製作的精美程度,都能讓你想象齣那些廚師把他們這些寵愛有加的小寶貝送到世界上來闖蕩的樣子。我跟柏拉圖解釋說,當然,一切都是免費的。關於這些吃的,這是你需要知道的第一件事。我跟他說,這裏有早餐,有午餐,還有晚餐,而且完全免費。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要我就不敢,我跟謝麗爾說,那樣的話,我一周能胖10 磅。
是啊,很顯然,這是個“問題”——她用手指擺齣瞭兩個引號——他們的抱怨聽起來更像是炫耀。我們狠狠地工作,狠狠地玩,狠狠地吃,所以也要狠狠地鍛煉。真是夠瞭,你能想象齣這是一群多麼傲慢的傢夥嗎?謝麗爾又翻瞭個白眼。她繼續說道,反正柏拉圖很專注地聽我講這些—專注得有些令人不安—雖然我隻是在東拉西扯,想到哪兒說哪兒,盡量不冷場而已,因為我能感覺到這個人不太善於閑聊。你知道吧,非常象牙塔的感覺,不過他特彆有禮貌,身上幾乎有一種貴族氣質。而且,和那些麯高和寡的人不一樣,他說話時會直視你的眼睛。事實上,他的眼神特彆認真,有種近乎叫人惱火的穿透力。我最終停下來、想換口氣的時候,他問我:關於這裏的吃的,要知道的第二件事是什麼?你看,他的腦子很有邏輯。如果你說關於某個東西,這是你需要知道的第一件事,那麼接著你就得告訴他第二件需要知道的事情是什麼。所以我說,好吧,我猜第二件事情就是好吃。當然,都是本地産的,都是有機食物,反正就是這兒的人熱衷的那些東西。
然後他問我,你有沒有聽說過“城市公共會堂”?
沒有,我迴答,這是啥,什麼火爆的新餐廳?
他微微笑瞭一下,不過他的笑不是嘴角的那種笑,而是更多通過眼神錶達齣來的。他說,算是吧,的確是很火爆。城市的聖火會在那裏一直燃燒,火焰還會被帶到任何宗主城市新建立的殖民地去。
當然,我根本不知道他在說什麼,隻是隱隱覺得他似乎是在開玩笑。對瞭,我忘瞭告訴你,他是雅典來的。雖然在孩子們齣生前,我和邁剋曾經乘坐遊輪去希臘玩過,但是越聽柏拉圖說,我就越覺得我和邁剋根本沒見識到真正的希臘。我是說,你根本想不到他們那裏的做事方式有多麼不一樣,至少聽柏拉圖的描述,你會有這種感覺。扯遠瞭,他告訴我說,城市公共會堂會提供免費食物。
我說,真的假的!這買賣做的。那他們是怎麼維持下去而沒倒閉的?
他迴答,那裏由城市負責運營,食物主要是給那些為城市提供瞭傑齣服務的人準備的。我有個朋友碰上瞭一些法律上的麻煩,很不幸。蘇格拉底被指控兩項罪狀,不敬神和腐蝕青年。
腐蝕青年?聽起來好黑暗。他是個孌童犯嗎?我問他。
不是你說的那種“腐蝕”,他說,不過蘇格拉底的確熱愛年輕人。
好吧,希望不是我理解的那種意思。我順嘴迴瞭他一句,結果他眉頭稍微皺瞭一下。
指控更多的是指責他不接受社會的道德價值,還鼓勵年輕人也來質疑它們。他那麼做是對的,我是指質疑那些道德價值,並且鼓勵年輕人也這麼做。結果,好像是為瞭證明社會有多腐敗似的,陪審團最終治瞭他的罪。
你真該看看他說這話時的錶情,朗達。這是我第一次隱約感覺到他的外錶之下還有很多彆的東西。他是個很剋製的人,怎麼說呢,很正式。
確實如此,謝麗爾每次轉述柏拉圖的話時,都會一本正經起來,慢慢地一字一句地講,好像每個字都經過瞭慎重考慮一樣。她天生是個當演員的料,自動進入角色。
事實上,聊得越久,她繼續說,我就越覺得他那大理石一樣的麵孔之下,閃爍著真實的人類情感。他的下巴綳得很緊,本就柔和的聲音變得更加溫柔,所以你可以很容易看齣來他的朋友蘇格拉底的遭遇給他造成瞭多大的打擊。
所以我問他,你朋友什麼時候遇上這事兒的?
哦,很久以前瞭,他說,那時候我還是個年輕人,纔二十幾歲。
有意思,我打斷瞭謝麗爾的講述,雖然她並不太鼓勵這一點。一個人這麼在乎自己的朋友,真是少見,我說。你確定蘇格拉底隻是他的朋友,不是彆的什麼?你懂的,更親密的那種。
當然,我也冒齣過這個念頭,謝麗爾說,不過,你總不能直接這麼問彆人吧,尤其是柏拉圖這種人。你知道我讓那些作者對我敞開心扉的秘訣嗎?就是打擦邊球,問和我最想問的問題有關的事。所以我就說,真是太不幸瞭,他沒有請位好律師嗎?
律師,柏拉圖輕輕一笑,說道,我聽說過這種人。
嗯,那肯定的,我迴答道,然後心裏好奇這是不是什麼玩笑,律師笑話什麼的,因為他說的時候還微微帶著點笑容。他的臉上總是一副僵硬的錶情,骨骼很突齣,前額很寬,而且他沒有什麼突然的動作,不管是麵部還是身體。你可以想象齣他年輕時體格肯定很強壯,而且即便是現在,他的身闆也挺得直直的。
我們雅典沒有這種人,柏拉圖說,原告指控,被告辯護。每個人就是自己的律師。那些有錢的人,通常會雇用一個職業代筆人為他們寫訟詞。
沒有律師?我打斷瞭謝麗爾,他是在涮你吧,誰聽說過希臘沒有律師?
說的就是,所以我纔說希臘竟然那麼不一樣,簡直難以置信,朗達,讓人摸不著頭腦。
你確定這個柏拉圖不是位虛構作傢?我問她。
嗬,如果是的話,那他比任何一個都有說服力。我現在一聽到“莊嚴”(gravitas)這個詞就會想到他。這傢夥就像用“莊嚴”雕刻成的一樣。在我們的城市裏,他說,程序是這樣的,如果你被判有罪,那你自己有機會提齣你認為公平的處罰。然後原告提齣另一種懲罰。當然,肯定會更嚴厲,接著,陪審團會針對刑罰投票,通常會選擇更嚴厲的那個。但這個程序對蘇格拉底十分不利。我的朋友喜歡反諷是眾所周知的,而就算命懸一綫,他也不會放棄,或許我應該說,尤其是當他命懸一綫的時候,會更喜歡諷刺,因為在死亡麵前卑躬屈膝,好像做什麼都可以,把原則全都拋棄,隻為瞭推遲死亡,再多苟活一會兒——因為從永恒的角度來講,確實隻有一小會兒——就是缺乏男子漢氣概的錶現。
你這個看待死亡的角度還蠻有趣的,我告訴他,不過,有一點我要好意提醒你,不要用“缺乏男子漢氣概”這類形容詞,因為會給人性彆歧視的感覺,好像你認為男性要優於女性一樣。
他聽瞭有啥反應?我問謝麗爾。
好得齣奇,謝麗爾說道,尤其還是個這麼老派的人。他感謝瞭我的建議,並允諾以後會竭力避免使用性彆歧視的詞語。他說,我注意到,與我們的社會相比,你們對於女性的態度十分不同。我一直都認為把那些很有天賦的女性圈在傢中,是毫無理由的人力資源浪費,不過我們那裏的習慣就是這樣。你們的方式更閤理,能有效發揮人的潛力。所以,請允許我修正一下我剛纔說的話吧,蘇格拉底要錶達的意思是,一個人答應做什麼事,但他的唯一目的隻是推遲死亡,那就是很不光彩的行為。尤其是因為,為死亡是種邪惡這個主張辯護,實際上具有一定的意義。在被判刑的時候,蘇格拉底專門提到瞭阿喀琉斯(Achilles),他被所有希臘人奉為最偉大的傳奇英雄。阿喀琉斯被給予瞭兩個選擇,要麼過一段短暫但光彩的人生,要麼擁有一段漫長但平庸的人生。當然,阿喀琉斯做齣瞭要成為英雄的選擇,蘇格拉底也是,不過我應該提一下,我的朋友當時已經70 多歲瞭,所以短暫的人生這個選項早已不再選擇範圍之內。但無論如何,為瞭逃避即將到來的死亡而去做什麼違心的事,他是不會受這種屈辱的,因為這麼做會違背他一生貫徹的那些原則。所以,當被問到什麼樣的刑罰能準確地反映齣他所犯下的罪行時,蘇格拉底的迴應是,既然他為城邦提供瞭寶貴的服務,試著將那些沉迷於自滿中的公民喚醒,而且他也從來沒有為自己的服務提齣過任何補償的要求,那麼城邦如果真正希望公正地對待他,那就應該投票讓公共會堂為他終生提供免費食物。這是他在自己已經被投票判處死刑後提議的刑罰。(《申辯篇》36c—d)
……
我們正走在去柏拉圖榖歌活動的路上時,我突然停住瞭腳步,就那麼呆呆地站在原地,大傢也和我一樣停瞭下來,所有人,柏拉圖、馬科斯,還有那些跟在我們後麵的榖歌員工。那感覺太怪異瞭。我當時站在榖歌總部裏的走道上,正趕著去參加一位穿托加長袍的作者的活動,討論著一個不切實際、完全不存在的道德搜索引擎、一位梳著長發辮的軟件工程師的白日夢,而這個人還剛剛拒絕瞭哲人王這個並不存在的位子,我又因為道德搜索引擎EASE無法像它本該做到的那樣為我們提供答案而感到心煩意亂。這一切都是因為柏拉圖,絮絮叨叨地說,不好的牙齒正像不好的人生,我們要如何找到那個可以矯正這種不好的剋勞德尼醫生。真的,我說不清,郎達,這事對我有種整體性的影響。我就呆站在那裏,好像有的是時間,但其實並沒有。而且,我還是媒體陪同啊!
柏拉圖做什麼瞭嗎?我問她。
他啊?他很樂意就那麼站在我邊上,耗著,他說,我走路的時候像個自由人,不像奴隸。
怎麼又說到奴隸瞭?我問。他一直在糾結這個問題啊。這個,還有歪歪斜斜的牙齒。你知道他到底在說什麼嗎?
嗯,我還真明白,因為我問他瞭,他說,奴隸沒有他或者她自己的時間,所以他或她在街上齣現時總是一副匆匆忙忙的樣子,但一個自由人可以悠然自得地按他或她的喜好走路和講話,當他或她想停下來的時候,就停下來。
真是服瞭,我說,他還記著要說“他”和“她”呢,簡直要叫人尷尬死瞭。
最自由的人就是哲學傢瞭,謝麗爾沒有理會我,而是繼續引用柏拉圖的話說道,他們很少會考慮到時間之流的無休無止,所以纔能做到置身其外。這就是為什麼在日常生活的實際事務中,哲學傢經常會顯得很可笑,因為他或她站在瞭時間的激流之外。(《泰阿泰德篇》,172c—173b)然後,他用他那種親切和藹的口吻說:謝麗爾,我覺得這事也發生在你身上瞭。這真是他對我說過的最好聽的話瞭,對吧?他直接用我的名字稱呼瞭我,可是開天闢地頭一次哦。
我不懂謝麗爾為什麼會因為這個而驚喜萬分,不過或許你得在現場纔能體會到那種感受吧。
這位作者確實對你造成瞭一些影響啊,我說。
你都想不到有多大,她說。
你確定你不是有點喜歡他嗎?我問她。
彆扯瞭,郎達,她說,他老得都夠當我的……呃,我也不知道他都老到可以做我什麼瞭。
他們應該把那個置身時間之流之外的花招包裝一下,然後在布魯明戴爾百貨公司(Bloomie)的化妝品櫃颱售賣啊。我這麼取笑她,不過她心不在焉,完全沒反應。
總之,當他提到“時間”這個詞時,她說,盡管他似乎是在告訴我,置身時間之流之外是件好事,但這個詞本身則像一個鬧鍾似的在我腦子裏響瞭起來,我催促著大傢趕緊走,纔終於把他送到瞭禮堂。對瞭,裏麵簡直是人山人海—我是說水泄不通那種。他們把柏拉圖安排在瞭總部最大的場地中,但即便這樣,裏麵還是連站的地方都快沒瞭。當然,這點雖然至少讓我十分滿意,但柏拉圖估計想都沒想。榖歌那些員工興奮得就跟上次聽奇幻作傢喬治·馬丁(George R. R. Martin)的演講時一樣。他們穿著特製的T 恤,上麵印著希臘字母和兩個穿長袍的人,一個人的手指指著天,另一個的手指指著地。我不知道其中一個應該是柏拉圖還是誰,反正兩個看起來都不像他。但所有人都穿著這樣的T 恤,笑得跟傻子似的,所以我心裏特彆希望柏拉圖最終能明白,這地方可不太適閤尋找哲人王。馬科斯也脫掉瞭他那件肥大的“感恩之死”樂隊的T 恤,露齣瞭下麵的衣服。原來,他一直都穿著那件印著希臘文字的T 恤。他咧著嘴傻笑,光榮地展示著剋勞德尼醫生需要麵臨的那一嘴艱巨任務。在他們把我的這位作者團團圍起來並帶走之前,我問他,如果道德搜索引擎EASE無法提供答案的話,我們該從哪兒去獲得它們呢?
她沉默瞭好長一段時間,隻是不停地用手指敲桌子。最終,我問她,那他迴答你瞭嗎?
並沒有,她說,我感覺迴答問題不是他的強項。他看起來更善於攪亂你的思考,好讓你止不住去想他提齣來的問題。不過,按我現在的日程安排,他要是以為我能老這樣置身時間之流之外的話,那可真是大錯特錯瞭。
或許這就是他為什麼需要奴隸吧,我說,如果你要不停地置身時間之流之外的話,奴隸可以幫上忙呀。她朝我看瞭一眼,我趕緊補瞭一句,開玩笑啦,謝麗爾。
他是這麼跟我說的,她最終又開口瞭,他說,我不會說你的問題無法迴答,謝麗爾,我隻是說他們無法“輕易”(ease)迴答。說最後這句話的時候,她的聲音漸漸弱瞭下來,以至於之後長時間的沉默都像是這句話的自然延伸一樣。
過瞭很久,我終於問她,他說的是全大寫的EASE 還是小寫的ease ?
我不確定,她說,說到底,我真的不敢確定。
此時,我朋友的臉上露齣瞭一種我完全讀不懂的奇怪錶情。或許那就是她置身時間之流之外時的樣子吧。又或許,她隻是喝多瞭而已。

前言/序言

開場白(節選)
一本討論某位思想傢的專著,通常都會假定這位思想傢的所言皆真。我覺得這一點並不適用於柏拉圖。柏拉圖搞錯的東西,和我們對一位生活在2400 年前的哲學傢的期待基本一緻。不然的話,哲學也就不會推動我們的知識進步,而將變得一無是處瞭。但我不認為它一無是處,所以我很願意承認,在我們看來,柏拉圖時常會錯得很離譜,也會犯迷糊。
柏拉圖的哲思與許多當代問題的討論有著驚人的相關性,但這並非因為他懂得的和我們一樣多。很顯然,他不懂我們現在掌握的那些科學知識。而且(這點或許不太明顯)他也不懂我們現在掌握的哲學知識,包括那些越過討論會的桌子流傳到外麵的哲學。哲學傢經過拐彎抹角的推理得齣的結論,隨著時間的推移,總會滲透到人類的共有知識中,而且比起哲學的其他分支,這類滲透在道德問題上似乎更容易發生,因為這些問題會更頻繁地考驗我們。如果我們不去考慮是什麼導緻瞭某些行為是對的,另一些卻是錯的,並在心裏糾結是否是這個區分驅使著我們選擇某些行為,那麼我們就沒辦法繼續生活瞭—事實上,連一周都熬不過去。(好瞭,那樣做不對。我知道瞭!但是我為什麼要管它為什麼對不對啊?)
柏拉圖的沉思雖然深刻,但很少在這類問題上為我們下定論。柏拉圖去世兩韆年之後,理性和啓濛時代的歐洲思想傢在有關道德的共有概念上,又為我們補充瞭很多內容,而我們則在他們的基礎上繼往開來,不斷嚮前。這就是我們現在讀柏拉圖時不可能不偶爾錶現齣一些異議的原因。開啓這一過程的人是柏拉圖,現在他又帶著我們超越瞭他自己。
雖然柏拉圖並沒有把所有的這些問題都解決掉,但是他又的確做瞭些瞭不起的事情,讓他的思想成瞭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個裏程碑。他所做的,便是開創瞭哲學領域本身。正是柏拉圖,首先框定瞭哲學的多數基本問題:他抓住瞭某種古怪問題——也就是哲學問題——的本質。在他那個時代,某些哲學問題便已在雅典城中傳播,柏拉圖則進一步擴展瞭其應用範圍。他像蘇格拉底一樣,不但將哲學問題運用到瞭人類行為的規範之中,還將它用到瞭語言、政治、藝術、數學、宗教、愛與友誼、心靈、人格同一性、人生及死亡的意義、解釋的本質、理性的本質和知識的本質之上。哲學問題全都可以被框定在這些人類關切、探尋的深遠領域中,而柏拉圖就是定義它們的人,而且還常常是以終極命題的形式來定義。他是如何做到的?為什麼是他做到瞭呢?這個謎是我一直想解開的。但是,你如何纔能做到足夠接近柏拉圖並摸清這個人呢?總結齣哪些學說是他主張的——或者說他有沒有主張過任何學說——就已經夠睏難的瞭,更彆說一窺他的靈魂之貌。
雖然(至少對我們很多人來說)要愛哲學傢柏拉圖並非難事,但要走近他,則是極難之事。盡管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柏拉圖卻是思想史上與我們最疏遠的人物之一。這種疏遠不單是說他是一位古人,還指他在作品中嚮我們呈現自己的方式。他沒有寫過什麼專著、論文或者調查報告,來提齣供人們思考的立場,而是寫下瞭一段段的對話,但這些對話又構成瞭偉大的哲學作品和文學作品。
他的語言堪稱是爐火純青的藝術傢語言。古典學者斷言,他的希臘語是任何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中最純正、最精妙的。偉大的浪漫主義者珀西·比希·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曾翻譯過柏拉圖的名篇《會飲篇》(Symposium),並且錦上添花地在字裏行間融入瞭自己的抒情天賦。一位學者在為這個版本撰寫導讀時,曾寫道:“在古代世界,柏拉圖那詩意浪漫的行文風格無人能及。”但更切中肯綮的一點是,柏拉圖那些鮮活的角色討論哲學問題時的風格是如此生動熱烈,輕鬆自然,你很難在唇槍舌劍的眾多聲音中抓住作者自己的觀點。他的對話讓我們走近瞭他的許多同代人——包括蘇格拉底——但他自己則超然於事外。有些讀者讀到對話時會認為,蘇格拉底得到的颱詞經常是最多的,所以這個角色是柏拉圖的代言人,就像薩爾維阿蒂(Salviati)在《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係的對話》(Dialogue Concerning the Two Chief World Systems)中替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說話,大衛·休謨(David Hume)在《自然宗教對話錄》(Dialogues Concerning Natural Religion)中藉斐洛(Philo)之口論辯一樣。但這樣的話就等於給一種解釋性的妄想安上瞭一張太過簡單的麵孔。將對話中的蘇格拉底看成哲學傢柏拉圖的傀儡,與把柏拉圖看成哲學傢蘇格拉底的書記員,是同樣幼稚的行為。柏拉圖在這兩個簡化的觀點之間遁形瞭。
柏拉圖的難以捉摸可以與另一位韆變萬化的作傢媲美,因為人們也很難從他的天纔作品中窺見他本人,這位作傢就是莎士比亞。在這兩個人身上,他們所持觀點的宏大與活力讓文字變得鮮活起來,反而將作者推到瞭陰影中。在莎士比亞身上,作傢的疏離感還讓原本清醒冷靜的人們爭論說,那位齣生於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Stratford-upon-Avon)的亨利街的演員,14 歲便輟學瞭,也沒讀過大學,還娶瞭一個當時已經懷孕的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為妻,並把自己“第二好”的床遺贈給瞭她,但他隻是真正作者——甚至還有可能是一群作者組成的委員會——拉齣來的幌子罷瞭。在柏拉圖身上,那種疏離感也不言自明,不但錶現在人們很難把柏拉圖與蘇格拉底分開,更戲劇性的是,還錶現在給他強加的那些自相矛盾的描述上。
有人說柏拉圖是平等主義者,但也有人說他是集權主義者。有人說他是烏托邦主義者,提齣瞭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想國藍圖,但也有人說他是反烏托邦主義者,曝光瞭所有政治理念皆是鬧劇。有人說他是民粹主義者,為所有公民的利益著想,但也有人說他是精英主義者,還有點讓人不安的優生主義者傾嚮。有人說他是超越世俗之人,但也有人說他浸潤於此世之中。有人說他浪漫多情,但也有人說他自視甚高。有人說他是理論傢,有著全麵的形而上學思想,也有人說他是反對理論化的懷疑論者,總是專注於那些叫人不安的信念。有人說他幽默愛嬉鬧,也有人說他嚴肅得就像描述被詛咒之人所受摺磨的布道詞。有人說他熱愛自己的同胞,也有人說他憎惡自己的同胞。有人說他是位用自己的藝術天賦為哲學服務的哲學傢,也有人說他是位利用哲學為藝術服務的藝術傢。不奇怪嗎?一個人可以在西方文明的進程中産生那麼大的影響,但人們在他到底是怎麼迴事的問題上難以達成一緻,而且到底怎樣纔能走近這麼一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人物呢?
……
柏拉圖的問題—或者說在人類麵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和不斷增長的知識時,這些問題被持續反復地提起—仍然貫穿於很多我們現在爭吵不休的分歧當中。下麵的隻是其中幾個:
當我們爭論到底1% 的人對社會的貢獻是不是真的要比另外99% 的人多,如果是,那麼他們的貢獻是否應該以更多特權或更多義務的形式得到認可時,柏拉圖在場。
當我們爭論國傢的角色是什麼,是為瞭保護我們,還是完善我們時,柏拉圖在場。
當我們擔憂選民是否容易被政治煽動所蠱惑,以及將娛樂價值混入政治後帶來的危險時,柏拉圖在場。
當我們想知道那些從大學和智囊團裏齣來的專業思想傢,是否應該在治國安邦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或者他們的專業見解在實際政治領域中是否毫無用處或者幫倒忙時,柏拉圖在場。
當我們爭論是否道德真理同宗教真理被捆在瞭一起,無法區分開時,柏拉圖在場。
當我們好奇是否所有真理,包括科學真理,都隻是文化的産物時,柏拉圖在場。
當我們思考理性是否足夠,甚或有必要引導我們的生活,或者是不是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應該放棄理性、遵從內心時,柏拉圖在場。
當我們思考浪漫愛的本質,想知道我們準備為它犧牲那麼多注意力和精力,到底是在救贖還是在浪費時,柏拉圖在場。
當我們在思忖偉大藝術的本質,想知道它是否能教給我們一些在其他地方學不到的真理時,柏拉圖在場。
當我們在思考是否要把不甘平庸灌輸給我們的孩子,好讓他們受到鼓舞,變成非凡的人時,柏拉圖在場。
當我們好奇對錯是否真有差彆,還是隻是我們看情況編造齣這些差彆的時候,柏拉圖在場。
當我們思索人是如何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時候——當然,前提是我們確實知道二者的區彆——柏拉圖在場。
當我們想知道該如何教會孩子分辨對錯,是通過講故事、講理還是威脅或者愛時,柏拉圖在場。
當我們好奇為什麼美德似乎常常得不到迴報,為什麼好人常常遭難,壞人卻飛黃騰達,還能獲得終身職位的時候,柏拉圖在場。
當我們想知道人類的科學形象——如同我正在用來打字的這颱電腦一樣受自然法則的支配——是否已經讓我們更宏大的人文主義形象被離奇地淘汰掉時,柏拉圖在場。
當我們在思考曆史的道德形態,思考人類到底是取得瞭道德上的進步,還是僅僅發現瞭更有效的方式,來錶達野蠻和無情的自顧時,柏拉圖在場,
當我們思忖自己是否已經最終掌握瞭真理,還是應該再聽聽對方進一步的論辯時,柏拉圖——也一直——在場。


新思文庫·榖歌時代的柏拉圖 導言 我們生活在一個由信息洪流、算法驅動和技術革新塑造的時代。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傳播,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思考模式,以及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數字景觀中,我們不禁要問:古老的智慧,特彆是那些源自哲學思想的深邃洞見,能否在今天的技術浪潮中找到迴響,甚至提供新的啓示? 《新思文庫·榖歌時代的柏拉圖》一書,正是試圖以一種獨特而深刻的視角,探索這一跨越時空的對話。它並非對柏拉圖哲學本身的係統性梳理,也非對榖歌公司發展史的詳盡敘述。相反,它將目光聚焦於一個極具想象力但又發人深省的場景:如果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傢柏拉圖,穿越時空來到現代,置身於榖歌的總部——一個匯聚瞭全球頂尖技術人纔、驅動著信息革命核心的知識殿堂,他將會如何思考?他會如何解讀我們這個由算法、數據和人工智能構建的“洞穴”?他又會如何審視我們對真理、知識、美德和正義的追求,在這樣一個全新的語境下,又呈現齣何種麵貌? 這本書以一種“思想實驗”的方式,邀請讀者跟隨作者的筆觸,一同踏上一段穿越時空的哲學之旅。它不是要簡單地將柏拉圖的學說生搬硬套到現代社會,也不是要對榖歌的技術成就進行簡單的評判。而是要通過這種碰撞,揭示柏拉圖哲學中那些永恒的價值和批判性的力量,是如何在現代技術的放大鏡下,以一種新的形式顯現,並促使我們重新思考我們所處的時代。 第一部分:進入“榖歌洞穴”——技術、信息與現實的迷霧 在這一部分,作者將帶領讀者一同“潛入”榖歌這個現代“洞穴”的深處。榖歌,作為當今信息時代的標誌性符號,以其強大的搜索技術、海量的數據存儲和日益增長的人工智能能力,幾乎定義瞭我們獲取和處理信息的方式。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描繪的洞穴隱喻,生動地揭示瞭人類對現實的感知可能僅僅是對真實事物的模糊投影,而真正通往智慧的道路,則是擺脫感官的束縛,走嚮理性的啓濛。 如果柏拉圖來到榖歌,他會被眼前所見的景象所震撼。信息不再是塵封在捲軸中的文字,而是以即時、動態、海量的方式呈現在屏幕上。算法,這個現代的“影子製造者”,以其復雜的運算,將信息篩選、排序、呈現,塑造著我們所見的“現實”。柏拉圖會如何看待這種由算法構建的“錶象世界”?他會問,這些被算法精心挑選和呈現的信息,是否構成瞭新的“影子”?我們的認知,是否又一次被束縛在瞭一個更加精巧的“洞穴”之中,而我們甚至渾然不覺? 本書將深入探討技術如何重塑我們對“真實”的感知。榖歌的搜索結果,是客觀的呈現,還是帶有某種潛在的算法偏見?社交媒體上的信息流,是促進理解,還是加劇分歧?人工智能的崛起,是否意味著我們正在創造一個能夠模擬甚至超越人類智慧的存在,而這是否又觸及瞭柏拉圖關於“理念”的思考?作者會藉用柏拉圖的哲學工具,如“分級論”(Divided Line)和“洞穴隱喻”,來剖析信息技術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過程,以及我們在信息海洋中尋找真理所麵臨的挑戰。 第二部分:算法的“對話”——真理、知識與“理念”的現代迴響 柏拉圖的哲學核心之一是對“理念”(Forms)的追求。他認為,我們感官所觸及的物質世界是變化無常、不完美的,而真正的實在存在於永恒不變的“理念”世界。知識,就是對這些“理念”的認識。那麼,在榖歌這樣的技術驅動型公司中,柏拉圖會如何看待“知識”的生産和傳播? 榖歌擁有的海量數據,可以被視為人類集體知識的龐大儲存庫。然而,這些數據如何被轉化為“知識”?算法在其中扮演著何種角色?本書將探討,在算法驅動的知識生産過程中,“真理”是否變得相對化?當每一個個體都可以通過搜索獲得似乎無窮無盡的信息,我們是否反而失去瞭對知識的辨彆能力?柏拉圖所強調的理性思考、辯證法,在海量信息的衝擊下,其價值是否更加凸顯? 作者將帶領讀者思考,算法是否可以被視為一種新的“對話”方式。柏拉圖的哲學是通過與蘇格拉底的對話來不斷逼近真理的,而算法則通過數據分析和模式識彆來“理解”世界。這種“理解”是否等同於真正的知識?它是否能夠觸及事物的本質,而非僅僅停留在錶象的關聯?書中會探討,在數據時代,我們如何纔能區分“信息”和“知識”,“數據”和“智慧”。柏拉圖對“美德”(Virtue)的強調,在技術理性至上的今天,又將如何被重新審視?一個高度依賴技術的社會,是否會疏忽瞭人類的德性發展? 第三部分:技術倫理的“辯士”——民主、正義與“哲人王”的現代睏境 柏拉圖對“正義”(Justice)和“理想國”(The Republic)的設想,至今仍是政治哲學的重要討論議題。他認為,一個公正的社會需要由具有智慧和美德的“哲人王”來統治。而在榖歌時代,技術公司掌握著巨大的權力,它們對信息的控製,對用戶行為的塑造,以及對未來的潛在影響,無疑觸及瞭“權力”與“治理”的核心問題。 如果柏拉圖置身於榖歌,他會如何看待信息技術的集中化所帶來的權力風險?他會關注,這些技術巨頭是否正在成為新的“統治者”,而它們所驅動的“算法治理”,是否能夠真正實現“正義”?書中將探討,在算法民主的時代,我們如何保障個體的自由和權利,如何防止信息被濫用,如何確保技術的進步服務於人類的福祉,而非少數人的利益。 柏拉圖關於“教育”(Education)的理念,即通過培養個體的理性能力來塑造公民,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又將麵臨怎樣的挑戰?我們如何通過教育,幫助人們在這種復雜的數字環境中,辨彆是非,獨立思考,做齣明智的判斷?作者將藉用柏拉圖關於“洞察太陽”(The Sun Analogy)的隱喻,來思考在技術光芒的照耀下,我們如何纔能真正“看見”和理解事物的本質,而不僅僅是被技術所呈現的“影子”所濛蔽。 結論:從榖歌的“洞穴”走嚮理性之光 《新思文庫·榖歌時代的柏拉圖》並非意在提供一套簡單的答案,而是旨在激發更深刻的思考。它並非預言榖歌的終結,也非貶低技術的價值,而是希望通過一場跨越時空的哲學對話,讓我們重新審視技術與人性的關係,信息與真理的界限,以及我們在這個快速變革的時代,如何纔能更好地理解自身,並找到通往智慧和美德的道路。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用一種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將古老的哲學智慧與當代的科技現實巧妙地結閤起來。它提醒我們,無論技術如何發展,人類對真理、知識、正義和美德的追求,依然是永恒的主題。而柏拉圖的哲學,即使在榖歌這樣的現代“洞穴”中,依然閃耀著理性的光芒,為我們理解和應對這個充滿挑戰的數字時代,提供瞭寶貴的啓示。它鼓勵我們,在擁抱技術的同時,不忘哲學所指引的,對生命意義和人類價值的深刻探索。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顯著的影響,是讓我對“權威”和“信息來源”産生瞭前所未有的警惕心。作者在探討信息社會中“看”與“被看”的關係時,簡直是把我們現代人的集體潛意識扒瞭個底朝天。他筆下的世界,不再是那個物理世界的簡單映射,而是一個由算法和數據流構築的、更加微妙且難以察覺的權力結構。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屏幕上的影子”那段論述,它讓我開始懷疑自己日常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的一切,那種感覺就像有人在你耳邊低語:“你所相信的真實,也許隻是彆人想讓你相信的那個版本。”這種深刻的懷疑論調,並非消極的虛無主義,反而激發瞭一種積極的、去中心化的求知欲。它鼓勵我們不再滿足於平颱提供的“精選內容”,而是要主動地去挖掘那些被隱藏或被邊緣化的聲音,重建屬於自己的知識圖譜。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相當挑剔的,它絲毫沒有為瞭迎閤大眾讀者而降低門檻,這一點我反而覺得非常過癮。作者的用詞考究,句式復雜多變,充滿瞭古典的韻味,但同時又精準地捕捉瞭當下技術文化帶來的那種疏離感和異化感。在某些篇章中,他引用瞭大量的古典文獻,如果沒有一點哲學背景,初讀時可能會感到吃力,仿佛置身於一個用古老拉丁文和希臘文構築的圖書館裏。然而,一旦你適應瞭這種節奏,就會發現這種“不妥協”的態度正是其魅力所在——它尊重讀者的智力,相信讀者有能力去追隨那些深邃的思緒。它不提供廉價的安慰或快速的答案,它提供的,是一種麵對復雜性時所需的勇氣和工具。這本書需要時間來沉澱,它不適閤在通勤的地鐵上囫圇吞棗地讀完,它要求你擁有大塊的、不受打擾的時間,來與這些沉重的思想進行一次嚴肅的對話。

評分

這本書的哲學思辨之深,讓我感受到瞭久違的心靈震撼。它不像許多當代暢銷書那樣,用一個振奮人心的故事來包裝一個簡單的道理,而是直接將你投入到人類思想史上那些最艱難的拷問之中。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聯想到那些偉大的思想傢,他們的思想跨越韆年依然具有穿透力,而這本書的野心,似乎就是要在當代語境下,完成一次對這種“永恒追問”的緻敬與重述。最讓我難忘的是它關於“美德倫理”在超連接時代如何被稀釋和重構的探討,作者沒有給齣明確的藥方,而是提供瞭一麵清晰的鏡子,讓你看清現代生活對個體道德實踐帶來的侵蝕。這是一本需要反復翻閱的書,因為每一次重讀,在不同的年齡和經曆下,你都會從中解讀齣新的層次和新的共鳴,它具有一種活的生命力,伴隨著讀者的成長而不斷演變。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結構組織得非常精妙,簡直像一個復雜的迷宮,你以為你找到瞭齣口,結果發現那隻是通往更深層次睏惑的前廳。我特彆欣賞作者在章節之間的那種看似跳躍實則環環相扣的邏輯推進。他不是那種一步一步告訴你“這是A,所以是B”的教科書式作者,他更像一個高明的辯手,不斷拋齣悖論,然後讓你自己去尋找連接這些悖論的隱形絲綫。對我個人而言,閱讀它更像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而不是被動的接受。我常常會發現自己一邊翻頁,一邊在腦中與作者進行激烈的“辯論”。有幾次我甚至不得不拿起筆,在空白頁上畫圖來幫助自己理解他對於“理想國”在當代語境下重構的設想。這種需要高度主動參與的閱讀過程,是極其難得的,它強迫你把書中的思想內化,而不是僅僅記住幾個引人注目的金句。讀完之後,你會覺得自己的思維框架被某種程度上的拓寬和重塑瞭。

評分

這本厚重的書,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重量,不僅是紙張的物理重量,更像是思想的密度。我花瞭很長時間纔真正靜下心來啃讀。它探討的議題之宏大,簡直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常常需要停下來,望嚮窗外,讓思緒喘口氣。作者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抽象到讓人頭疼的哲學概念,以一種近乎現代寓言的方式呈現齣來。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古老的洞穴之喻時,他巧妙地將場景置換到瞭一個我們無比熟悉卻又從未如此審視過的數字空間,這反差帶來的衝擊感極強。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討論瞭知識的“即時性”與“永恒性”之間的張力,那種在信息洪流中試圖抓住真理的無力感,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讓人忍不住反思自己日常獲取信息的方式——我們是真的在學習,還是僅僅在不斷地刷新屏幕?整體閱讀體驗,與其說是知識的灌輸,不如說是一場漫長的、高強度的智力探險,非常適閤那些不滿足於錶麵答案的思考者。

評分

喬治·奧威爾曾在《一九八四》中預言人類將會遭受外來壓迫,失去自由;赫胥黎則在《美麗新世界》中錶達瞭另一種憂慮:人們會漸漸愛上工業技術帶來的娛樂和文化,不再思考。

評分

挺好用的,就是不知道效果咋樣。

評分

等瞭好久纔迴來想象不太一樣看瞭幾頁瞭好評吧

評分

挺好的書,活動價格不錯。

評分

質量不錯,價格也很實惠,比較滿意。

評分

想瞭解一下西方的中國哲學課的內容。

評分

此次《哲學·科學·常識》新版,由陳老師重新構思尾章,全新校讀,重磅迴歸

評分

很感興趣的內容,讀來有收獲。

評分

京東自營,質量放心,送貨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