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二史考異--附:三史拾遺 諸史拾遺 (全二冊) 錢大昕 上海古籍

廿二史考異--附:三史拾遺 諸史拾遺 (全二冊) 錢大昕 上海古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史學
  • 二十二史
  • 錢大昕
  • 古籍
  • 上海古籍齣版社
  • 史考異
  • 三史拾遺
  • 諸史拾遺
  • 清史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學人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71581
商品編碼:1227898163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 名:廿二史考異--附:三史拾遺 諸史拾遺 (全二冊)
作 者:
齣版社:
叢書名:清代學術名著叢刊
齣版日期:2014年3月
版 次:第1版
頁 數:1576
ISBN :9787532571581
定價: 128 元 本店價: 102.4 元
摺扣:【80】 節省:25.6 元
分類:  →  
貨號:1452255
圖書簡介 《廿二史考異(上下)》由清錢大昕撰。共一百捲,包括《史記》五捲,《漢書》四捲,《後漢書》三捲,《續漢書》二捲,《三國誌》三捲,《晉書》五捲,《宋書》二捲,《南齊書》、《梁書》、《陳書》各一捲,《魏書》三捲,《北齊書》、《周書》各一捲,《隋書》二捲,《南史》、《北史》各三捲、《唐書》十六捲,《舊唐書》四捲,《五代史》六捲,《宋史》十六捲,《遼史》一捲,《金史》二捲,《元史》十五捲。所考“廿二史”,即從“二十四史”中除去《舊五代史》和《明史》。另外又將司馬彪《續漢書》誌從《後漢書》中單列齣來,因此總目實可見“廿三史”。
《廿二史考異》運用實證的方法,對曆代正史作瞭係統的考辨,補充遺漏,訂正訛誤,取得瞭很大的成就。該書援引廣博,考辨嚴謹,對近代史傢有深遠的影響。
錢大昕年少時即專心讀史,“偶有所得,寫於彆紙”,四十歲開始撰寫《廿二史考異》,“歲有增益,捲帙滋多”,至五十五歲編定為一百捲。此後陸續修改並刊刻,至嘉慶二年(1797年)全書方告刻成,時年錢大昕已經七十歲。 作者簡介 錢大昕(1728~1804)字曉徵﹐一字及之,號辛楣﹐又號竹汀,晚號潛研老人。上海嘉定人。參與編修《熱河誌》,又與修《音韻述微》、《續文獻通考》、《續通誌》、《一統誌》及《天球圖》諸書。一生著述甚富﹐後世輯為《潛研堂叢書》刊行。 目 錄 前言
校點體例

捲一 史記一
捲二 史記二
捲三 史記三
捲四 史記四
捲五 史記五
捲六 漢書一
捲七 漢書二
捲八 漢書三
捲九 漢書四
……
附錄一 三史拾遺
捲一
捲二
捲三
捲四
捲五
附錄二 諸史拾遺
捲一
捲二
捲三
捲四
捲五 插圖和節選
以下是一本介紹性書籍的文案,內容不涉及《廿二史考異--附:三史拾遺 諸史拾遺》。 --- 《史學探微:中國古代史籍的辨析與重構》 作者: [虛構作者姓名] 齣版社: [虛構齣版社名稱] 開本: 16開 頁數: 約800頁(兩捲) 定價: [虛構價格]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對中國古代史學領域中幾部重要的史籍進行深入的文獻考辨與思想梳理,重點聚焦於史料的甄彆、記述的偏頗以及後世學者對這些史籍的訂補與發展。全書分為上下兩捲,結構嚴謹,考證翔實,力求展現中國古代史學研究的演進脈絡與深厚底蘊。 上捲:早期史著的文獻學考察 上捲主要關注早期史籍的流傳與內容損益問題,特彆是那些在後世被大量引用、修訂或質疑的核心文本。我們首先將目光投嚮先秦典籍中的史學敘事傳統。通過對《春鞦》及其早期傳注的細緻比對,探討其“微言大義”的敘事策略如何影響瞭後世史傢的立論方式。 隨後,本書深入探討漢代史學的兩大支柱。對於《史記》,我們側重於分析司馬遷在“本紀”、“世傢”、“列傳”以及“書”、“錶”的結構安排中所蘊含的深層史學理念。重點在於辨析其材料的取捨,以及在敘事中如何平衡儒傢倫理與曆史真相。例如,對某些人物傳記中褒貶失宜之處的考辨,以及對某些未被正史采納的民間傳說的討論。 緊接著,我們將視角轉嚮《漢書》。本書詳細梳理瞭班固在承繼《史記》基礎上的革新,尤其關注其“紀傳體”與“紀事本末體”的融閤趨勢,以及對地理、天文等非人物事跡的係統性處理。我們對《漢書》中的異文、脫文進行瞭對比研究,並引入多項齣土文獻(如簡牘、碑刻)作為旁證,以檢驗其記載的準確性。 本捲的最後部分,集中探討瞭魏晉南北朝時期史學的轉型。這一時期的史籍記載往往帶有強烈的地域色彩與政治立場。我們選取瞭數部代錶性史書進行個案分析,揭示其在民族融閤背景下,史傢如何調和不同文化視角的敘事難題。 下捲:中古史籍的增補與批判性閱讀 下捲將研究的重點移至唐宋及更晚的時期,探討後世學者在史料辨僞、增補及體係重構方麵所做的努力。 首先,本書詳細梳理瞭唐代官方史學的典範——“二十四史”前幾部正史的編纂體例。我們分析瞭《舊唐書》與《新唐書》在材料整理上的異同,特彆是“新唐書”在“兵”與“選舉”等誌上的創新,以及在列傳中對地方勢力描述的調整。 隨後,本書著重探討瞭宋代學者對前代史籍的“拾遺”與“考證”風氣。這一時期,史學研究日益精細化,學者們不再滿足於既有文本的照搬,而是積極搜集佚文、辨析訛誤。我們選取瞭數位宋代理學大傢在史學批評上的觀點,闡釋他們如何將理學思想融入對曆史事件和人物的評判之中,從而形成瞭一套新的史學話語體係。 更進一步,本書深入分析瞭明代史學的特徵。明代統治者對史學的控製加強,官方修史的模式日益定型。本書考察瞭明代學者在私撰史籍中如何巧妙地規避官方禁忌,同時又力圖彌補正史記載的不足。例如,對一些地方誌、傢乘中包含的與官方史觀相悖但具有史料價值的記載進行瞭細緻的梳理。 全書的終極目標,是引導讀者建立一種批判性的史學閱讀習慣。我們通過大量的實例展示,曆史的敘述並非一成不變的“鐵闆一塊”,而是曆代文人學者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基於有限的材料,進行選擇、取捨與重構的結果。本書不僅是史學文獻學的梳理,更是對中國古代史學精神和研究方法的係統性呈現。 本書特色 文獻基礎紮實: 廣泛徵引瞭清代以前的批注本、鈔本、不同版本的校勘記,為考證提供瞭堅實的依據。 視野開闊: 不僅關注宏觀的史學體係,更深入到具體的篇章結構和字詞辨析。 注重比較: 采取多文本對比研究法,清晰展示不同時期史傢在處理相同史料時的差異和演變。 行文清晰: 敘述邏輯性強,論證過程層層遞進,力求深入淺齣,兼顧專業性與可讀性。 適讀人群: 曆史學、文獻學、古漢語專業的學生及研究者,以及對中國古代史籍編纂和考訂有濃厚興趣的文化愛好者。

用戶評價

評分

剛剛結束瞭一本關於魏晉玄學的思想史著作的研讀,這本書的學術性非常強,對王弼、何晏等人的哲學思想進行瞭現代哲學的結構主義解讀。作者的論證邏輯嚴密得如同瑞士鍾錶,每一個論點都建立在紮實的文本分析之上,鮮有牽強附會的闡釋。書中對“有”與“無”的辯證關係,以及對“名教”與“自然”衝突的深入剖析,讓我對那個“竹林七賢”的時代有瞭全新的認識。特彆是它批判性地吸收瞭西方現象學的一些概念來闡釋道傢義理,使得原本晦澀的文本煥發齣新的生命力,雖然閱讀過程需要頻繁查閱索引和注釋,但那種智力上的滿足感,是其他類型的書籍難以提供的。

評分

手邊攤著一本關於清初江南士紳階層文化心態變遷的個案研究,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極其細膩溫婉,不像那種乾巴巴的“學術報告”,更像是娓娓道來的傢族史。作者選取瞭幾個在康熙、雍正年間因科舉或經商而發跡的蘇州望族作為樣本,通過分析他們的園林修建記錄、私人信劄乃至婚喪嫁娶的儀式文本,勾勒齣傳統儒傢倫理在麵對新興商業文化衝擊時所經曆的微妙調整。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於“閑適”概念的探討,它如何從一種哲學追求逐漸演變為一種物質和階層身份的象徵,這種由宏大敘事轉嚮個體經驗的筆法,非常引人入勝,讓人讀來心神俱靜。

評分

最近淘到瞭一批舊書,其中有一套宋刻本的《資治通鑒輯覽》,光是看到那古樸的字體和紙張的泛黃,就讓人心頭一熱。這本書的裝幀極為考究,書頁邊緣的細密刻綫,無不透露齣匠人的用心。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纔將第一冊翻閱完畢,那些關於戰國風雲的記載,在宋代的語境下重新被解讀,彆有一番風味。尤其值得稱贊的是,它在人名和地名的處理上,保留瞭許多後世版本已佚失的異文,對於研究曆史地理和人物譜係,簡直是如獲至寶。光是對比著自己手頭另一本清初影印的《通鑒綱目》,就能發現不少細節上的差異,這套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閱讀曆史,更在於欣賞古籍修復和版本流傳的藝術。

評分

說起來,我最近迷上瞭一套關於明代內閣製度的專題研究,作者是位對官製史頗有心得的學者。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新穎,它沒有泛泛而談內閣的權力變遷,而是聚焦於“票擬”這一具體環節,通過對數韆份奏摺批示的細緻梳理,重構瞭萬曆朝後期權力運作的微觀圖景。書中引用的史料多半是零散散落在各省檔案館裏的檔案,能夠將這些原本分散的碎片拼湊起來,本身就是一項艱巨的工程。特彆是其中對於幾位重要閣臣日常批閱習慣的對比分析,簡直是栩栩如生,讓人仿佛能聞到那股陳年公文紙張特有的黴味。讀完後,對那個時代君臣之間的微妙博弈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那種夾縫中求生存的智慧,讀來令人唏噓。

評分

最近正在啃一本關於唐代邊疆政策的專題史料匯編,這本書的特色在於其原始性,它幾乎沒有作者的個人論述,純粹就是將不同時期、不同部門關於隴右、河西走廊的軍事調動、屯田記錄、以及與吐蕃、突厥的往來文書進行瞭時間軸的整理和校注。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親手觸摸曆史的骨架,那些古老的詔書、軍令,字裏行間都透著大唐帝國鼎盛時期的鐵血與雄心。對於一個對軍事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的“去闡釋化”,它提供的是未經雕琢的礦石,你需要自己去提煉其中的信息,這種探索感,遠比閱讀二手資料來得過癮和真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