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设计进化至今,日常物品不仅能为我们提供必要、可靠的功能,也可以在心理和情感上给我们带来慰藉。为了多了解设计心理,我们挖掘用户的需求、发现用户的使用场景,找到行为和心理上高频刚需的用户痛点,探究了设计的心事。
  对于产品设计者而言,如何学习理解日常物品中的心理学秘密?为何诺曼等心理学家与产品研发间的关系日益紧密?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发挥作用?有哪些了不起的设计案例给我们带来诸多参考,又有什么样的不便出现在我们生活中?设计师如何穿越情感的黑箱,获得用户视角的同理心?通过阅读这《设计的心事:设计心理学》,读者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答案。
  《设计的心事:设计心理学》可作为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用书,也适合对产品设计和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作为设计心理学的入门指引读物,亦可供为产品设计领域的从业者提供心理学知识的参考。     
作者简介
     褚俊洁,中国海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教师,中国海洋大学创意设计研发中心成员,中国用户体验专业协会青岛区理事,ACM SIGCHI中国分会会员。
  2005年以来,获得国内外设计、研究奖项10余项:曾任北京德信无线通讯科技有限公司手机设计师,主持、参与多款手机设计研发:作为第1发明人获得国家专利50余项;主要设计方向包括互联网产品设计、交互设计、家电设计、消费电子产品设计、海洋装备设计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交互设计与产品体验设计研究。主持三项教学研究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1项、横项项目2项。发表中英文论文合计10余篇,其中EI检索论文5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设计中的视觉心理
设计与心理的碰撞
设计确有心事
喜简厌繁
象由心生
完形拓展
格式塔之惑
心脑同形的错误
被成像的世界
第二章  眼中的秘密
脑比星星更复杂
透明的镜子
神秘的视网膜
有光了,我却什么都看不见
第三章  随心赋彩
颜色“三姐妹”
来自太阳的光源
它们本来的色彩
为什么日出江花红胜火?
环境色的画意
要么互补,要么邻近
光鲜自然亮丽
怎么会变成“僵尸色”?
第四章  寻找平衡
最直接的平衡
我们天生爱“对称”
第五章  认知与设计
冰箱里的梅子
储备得越多,就知觉得越多
第六章  注意,就是那个!
信息会悄悄地溜走
了不起的信噪比
视觉搜索的特点
什么能被我们注意
变化盲与消失的大猩猩
为什么开车不能打手机?
第七章  知觉的逻辑
由“觉”而“知”
Affordance——利用我们天性的设计
诺曼真的错了吗?
三种人造物
对自然界的外显特征利用
对自然界内在运行规律的利用
非物质社会下的Affordance
第八章  设计的心理表象
不同脑区有不同的表征方式
视觉表象
柏拉图的“床”和朱自清的《背影》
典型表象
自下而上加工还是自上而下加工?
我们总在玩配图游戏
模板匹配
特征分析
原型匹配
丰富的联觉
第九章  设计中的记忆心理
记忆造就了自我
我们如何知道画的是什么?
让用户看瞳很重要,看不懂也很重要
唤起心中的记忆
记忆的编码
巧妙的实验——感觉记忆的发现
分分钟的它
记忆的加工水平
关于自己的都容易记住
环境能提供给我们记忆的线索
信息如何被转化和存储呢?
总会有遗忘
记忆为何要离去?
记忆该有多长?
亨利的海马回
是时候知道记忆的运转机制了!
想记住枯燥的知识?有好多办法!
它,真的是我们记忆中的样子吗?
第十章  左右设计的情感
情绪与情感是孪生兄弟
情绪、情感的生理学信号
情绪的表情
理论界的江湖恩仇
心生荡漾
电醒人心一视觉化的权威
权威的形象
手臂弯曲引起的快乐
第十一章  移情,建立情感的纽带
移情差异
移情的发生机制
唤醒移情
设计中的角色承担
设计中的移情方法
实践出真知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设计就在身边,在你那比星星更复杂的大脑里,在你眼中"日出江花红胜火"的颜色里,在为我们提供必要功能的臼常物品里,在非实体化的设计等层出不穷的新概念里。
  人的行为揭露出痛点,从你弯曲的臂膀间,从你的语言及文字传达的信息间,从你的情绪、记忆与注意力中,从你感受到移情的同理心里……
  心理学实验如同故事,让你发现心理学本质的规律,向你讲述设计的心事。
  设计心理学是设计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目前国内外的相关书籍并没有很多。前辈学者以自身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实践经验构建的理论体系,给了笔者很多启发。在本书中,笔者以认知心理学为基本理论依据,结合工程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知识以及产品设计案例分析来进行讲解。在讲述心理学史上的经典实验及人因生理学机能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论证的方式,用最贴近读者日常生活的物品及场景,描述了一个又一个设计心理学现象。本书较以往的著作,更侧重心理学基础知识和经典实验的讲述,并在排版设计中保有页面留白,方便读者们记录笔记和心得。本书共十一个章节,包括设计中的视觉心理基础及生理基础、色彩、平衡与对称、认知与注意力、知觉与心理表象、记忆与移情等内容。
  本书适合对产品设计和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们,可以作为设计心理学的入门指引,亦可为产品设计领域的从业者提供心理学领域的知识内容。在一年多的书写过程中,笔者深感自身的知识和认知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有诸多缺点和不足,望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在此,非常感谢对本书提出诸多帮助的朋友们。中国海洋大学的同事们为我提供了很多素材和参考文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李成成编辑积极与我交流讨论,没有她的努力付出就不可能有本书的出版;也感谢瓢在长时间里与我讨论编写思路,感谢罐帮忙绘制的心理学图表;感谢白仁飞老师的排版设计建议;最后感谢我的亲人朋友们。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的图书《设计的心事:设计心理学》量身定制的、内容详实且不含任何相关信息(即不提及《设计的心事:设计心理学》这本书本身)的图书简介,力求自然流畅,符合专业书籍的风格。  ---   《用户体验的底层逻辑:认知科学与产品交互的深度融合》   简介  在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功能堆砌,而是深入到用户心智与行为的细微之处。为什么有些界面让人感到直观易用,而另一些却令人困惑和沮丧?这背后的核心驱动力,并非魔术,而是根植于人类认知、感知与决策机制的科学规律。  本书《用户体验的底层逻辑:认知科学与产品交互的深度融合》,旨在揭示那些驱动用户行为的隐秘力量。我们邀请读者暂时放下对具体工具和技术的热衷,转而深入探究人脑如何处理信息、形成判断、建立心智模型,以及在复杂环境中做出选择的内在机制。这是一次跨越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人机交互(HCI)和行为经济学的系统性探索。  我们深信,卓越的设计,本质上是对人性的精确理解和尊重。优秀的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必须像一位敏锐的“人性观察家”,洞悉用户在面对界面、信息流、反馈机制时,大脑内部正在发生的“心事”与计算。   第一部分:心智的基石——人脑如何工作  本部分将构建我们理解用户行为的理论框架。我们首先剖析感知与注意力的局限性。人类的感知系统并非一台完美的录像机,而是高度选择性、带有强大过滤器的主动构建者。我们将详细探讨“格式塔原理”在视觉层面的应用,理解用户如何自发地组织无序的元素,以及“注意力资源”是如何稀缺且易于分散的。这为界面布局的层次划分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随后,我们将深入讨论记忆的机制。用户的决策绝非仅凭当前屏幕信息做出,它严重依赖于他们过去的经验和工作记忆的容量。我们将区分工作记忆(短期瓶颈)与长时记忆(知识与经验库)的不同,并阐述“心智模型”的形成过程。设计者如何通过提供一致的线索和可预测的反馈,帮助用户减轻认知负荷,建立并强化正确的心智模型,从而实现“无需思考”的顺畅操作。   第二部分:决策的陷阱与引导  用户的每一次点击、滚动或停留,都是一个微小的决策过程。本部分聚焦于行为经济学与决策心理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我们将系统梳理启发法(Heuristics)与认知偏差(Biases),例如锚定效应、损失厌恶、确认偏误等。理解这些系统性的“思维捷径”如何加速用户判断的同时,也可能导致错误。  我们不仅会指出这些陷阱,更会提供“设计性引导”的策略。如何通过优化信息呈现顺序,巧妙地设置默认选项,或者利用“稀缺性”和“社会认同”的信号,在不损害用户自主权的前提下,温和地引导用户走向更高价值的路径。这要求设计师必须在“驱动”与“说服”之间找到平衡点,将行为科学转化为负责任的产品策略。   第三部分:交互中的情感共鸣与反馈回路  交互设计远不止于点击和滑动,它关乎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情绪体验。本部分探讨了情绪在认知过程中的角色。正向情绪如何拓宽用户的视野和创造力(Broaden-and-Build理论),而负面情绪(如挫败感、焦虑)如何瞬间收窄他们的认知带宽。  我们将详细解析反馈设计的艺术。一个有效的反馈回路必须在即时性、明确性和情感适宜性上达到完美平衡。错误的或延迟的反馈会直接破坏用户建立的心智模型,引发“习得性无助”。本书将提供一套评估反馈系统有效性的框架,确保系统响应不仅告知用户“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让用户感知到“设计者理解我的意图”。   第四部分:构建沉浸式与适应性体验  现代产品追求的境界是“无缝体验”,即用户在心流(Flow State)中与系统共舞。本部分将聚焦于如何通过精心编排的交互节奏,创造这种沉浸感。  我们将讨论“认知负荷管理”的进阶技巧,包括动态界面的分层展示、渐进式揭示(Progressive Disclosure)的应用,以及如何根据用户当前的情境(时间压力、环境噪音等)动态调整信息密度。此外,本书还将探讨“习惯养成”的心理学模型,例如福格行为模型(Fogg Behavior Model)的深入解读,指导产品如何通过设计周期性的、有价值的“触发-行动-奖励”循环,将一次性的使用转化为持久的用户习惯。   本书的价值与目标读者  《用户体验的底层逻辑》不是一本工具书,而是一本“思维模型构建指南”。它要求读者从“我能做什么”的工程师思维,转向“用户会如何感受”的心理学家视角。  本书适合以下专业人士:   资深产品经理与产品总监: 需要从宏观层面理解用户行为驱动力,指导产品策略制定。  交互设计师与UX专家: 寻求更深层次的科学依据,以优化界面决策,超越表层的美学和可用性测试。  用户研究人员: 学习如何将定性观察与认知科学理论相结合,进行更具预测性的研究。  创业者与技术领导者: 渴望打造具有长期粘性和用户忠诚度的产品,理解技术与人性的交汇点。  阅读本书后,您将能更自信地解释“为什么”某个设计有效或无效,并能基于坚实的认知科学原理,系统性地设计出更具人性化、更符合用户心智的数字产品。设计不再是试错的过程,而是基于对人类心智深刻洞察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