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 《哲學·科學·常識》初版於2005年,是讓陳嘉映走入大眾智識讀者視野的開創之作。齣版十餘年來,好評不斷。此次《哲學·科學·常識》新版,由陳老師重新構思尾章,全新校讀,重磅迴歸!
2. “相見恨晚!”“此書不再版,天理難容!”道齣讀者對這本書的極高評價與期待。這本書主題雖是科學哲學,但卻是陳嘉映對於人類知識的“科學與人文之爭”、“理論和現實之爭”給齣的迴答。對於一代青年讀者來說,《科學·哲學·常識》是他們世界觀和學習生涯的一本指路之書。
3. 用深刻的思維和廣博的學識,講平白、中肯的哲理,點中普通智識讀者的迷津。科學就代錶著真理嗎?為什麼人們學得越多,卻越不能理解這個世界?哲學在現代生活中還有什麼用?……陳嘉映觀照的問題,很多是我們在求知之路上自然睏惑的。
4. 《哲學·科學·常識》也是一本親民的科學哲學入門書。“科學哲學”是對科學思維和邏輯的批判性思考,在科學進步的今天尤其重要。什麼樣的科學概念,纔有顛覆觀念、引發變革的力量?引力波、暗物質“在理論上存在”和“在現實中存在”有什麼不同? ……這都是本書十分關切的話題。
內容簡介
《哲學·科學·常識》是陳嘉映的代錶作之一,這本書既是對曆史上人類求知曆程的迴顧,也是對人之本、知識之本的追問。
人類解釋世界的努力,前有神話、巫術,後有哲學、科學。排除瞭韆難萬險,纔抵達日心說、牛頓力學、進化論、量子物理,纔使得科學成為“真理”的代言者。一方麵人們常常反思,科學為什麼會取得這樣的成功?人們經驗著同樣的世界,為什麼隻有歐洲産生瞭科學?另一方麵,我們也為科學之成功付齣瞭代價:用科學來逼近“真理”,卻將人的心靈排除齣真理的領域之外。用數學和實驗思維樹立的科學大廈裏,沒有人之善惡、悲喜的位置——科學果真是這個世界的全部答案嗎?人們在科學道路上探索,有時竟恍然不知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是在深入,還是在背離。難道果真如老子所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科學之外,還另有有求道之途?
《哲學·科學·常識》是陳嘉映站在人類認知發展前端的一次迴望:迴到我們探求真理的本意:我們究竟是要探索未知的領域,拓展人類認識的邊界?還是要理解我們存在於其中的世界,在紛繁的人世間消解睏惑,更好地生活?
作者簡介
陳嘉映
著名哲學傢,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
陳嘉映1952年生於上海,“*”期間在內濛古插隊,曾經在油燈下研讀瞭黑格爾、康德等人的著作,並自學瞭德語。日後陳嘉映投身分析哲學、現象學和科學哲學的研究,並為中國哲學界譯介瞭兩部極其重要的德語哲學著作,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和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研究》。
作為哲學作傢,陳嘉映專注於哲學普及和人本主義思考。他善於從純粹的哲學思辨中跳齣來,思考哲學對於生命與人生觀的關照。《哲學·科學·常識》《價值的理由》《何為良好生活》等,都是這種有關照的哲學作品。用陳嘉映的話說,天下的道理,差不多早都被前人講過;他自己則是嘗試用普通讀者比較易懂的方式,把道理重新講述。
精彩書評
科學怎樣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它在哪些方麵促進瞭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在哪些方麵又給我們帶來瞭新的睏惑?《哲學、科學、常識》試圖迴答這些深植於人類認知曆史中的大睏惑。……然而,這又是一本與眾不同的哲學書,某種意義上它將打破世人對於哲學專著的成見。……充滿靈性和智慧的文字,輔以眾多科學史上或動人、或有趣、或齣人意錶的故事,讓這本書讀起來就像是 Discovery的文字版,引人入勝又意味深長。
——周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副教授
陳嘉映首先從文字齣現以前的人類感應思維的主要脈絡開始梳理,轉而闡述瞭以文字的齣現為突齣標誌、一直延續至今方興未艾而將艾的人類“理知時代”理性態度的興起,在這漫長的幾韆年裏,人的思維的三極角色“哲學”和“常識”及“科學”上演瞭怎樣的互相倚恃、轉化和爭奪的驚心動魄的戲劇。
——《財經》雜誌
目錄
【導論】
科學認識
建構主義
哲學-科學
本書章節
——上篇——
【第1章 理性與哲學】
感應思維
覺醒的心智
理知時代
理性與理論
哲學-科學之為真求的理論
【第二章 從希臘天學到哥白尼革命】
希臘哲學的文化背景
亞晨士多德的天學
托勒密體係
從羅馬到文藝復興
哥白尼革命
圍繞哥白尼
理論的整體性
【第三章 近代科學的興起】
——下篇——
【第四章 經驗與實驗】
【第五章 科學與概念】
概念與語詞
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
運動
力、加速度、質量
萬有引力與可理解性
數學取嚮
【第六章 數學化】
數與實在
數運與數學
科學的數學化
為什麼是數學
【第七章 自然哲學與實證科學】
自然哲學
自然與必然
實證與操作
預測與假說
一般的實在問題
物理學的實在問題
【第八章 通過反思求取理解】
常識和理論
思辨理論與概念考察
哲學的終結?
哲學何為?
【新版說明】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理性與哲學(節選)
感應思維
哲學和科學都是理性的思考方式。何為理性?我們不妨對照初民的思考方式來審視理性思考方式的特點。
遠古人類把世上的事物理解為互相感應的東西,本書把這種理解方式直稱為感應思維或感應認知,相當於有些人類學傢所稱的“ 巫術同一律”或“ 互滲律”。死人和活人互相感應,星辰和生死興衰榮辱感應,木星主福而火星主禍,女人夢見瞭神人,或者跑到山裏踩瞭一個腳印,就懷孕瞭。到廟裏求觀音菩薩送子也屬此類。初民社會中大行其道的巫術就建立在感應思維之上,是控製感應的技術。人們施用魔魘,讓敵人、對手得病甚至死掉。初民之間的戰爭包括瞭大量儀式性的東西,去掉對方的陽氣,增加自己的陽氣,都依賴於對感應的信賴。祈雨、祈福、占星術、降靈術、召魂,這些都是我們多少有些瞭解的感應方式。人類學著作中充滿瞭感應思維的例子。列維-布留爾引用瞭Phillips記述的一個故事:在剛果的傳教士們在祈禱儀式上戴著一種特彆的帽子,土著把一次旱災歸咎於這種帽子,說這種帽子妨礙瞭下雨,要求傳教士們離開他們的國傢。早期的人類學傢相信,在遠古時候,感應思維是無所不在的。
我們把它叫作初民的思考方式,或者野蠻人的思考方式,但在我們心裏還留存著這類思考方式的很多遺跡。直到不久以前,民間還常見施用魔魘的。義和團民口中念念有詞,相信自己受瞭什麼功,刀槍不入。民間所說的跳大神,就是一種感應式的治療方式。我們身邊的人,也有不少仍然相信占星術,相信降靈術,很多人到廟裏燒香、求簽,想生孩子去求觀音菩薩。諧音字的避諱,吉祥用語,也都屬於此列。今天,凡是不用因果機製來解釋事物的發生,我們都稱之為迷信,而我們現在叫作迷信的東西多一半屬於感應。種種氣功此起彼伏,其中很大一部分在於相信感應,例如意念緻動:使勁盯著一個杯子,心裏使勁移動它,杯子就動起來,或者,瓶子沒打開,藥片就到手裏瞭。
列維-斯特勞斯早就指齣, 所謂“野性的思維”,la pensée sauvage,並不隨著文明的發生而消失,盡管馴化瞭的思維的確對野性的思維造成威脅。也許我不信意念緻動,也不去燒香求簽,但是有些想法我們每個人都很難逃脫。今人不一定還相信天垂象則見吉凶,但逢巨大的自然災變,人們仍難免會感到它與人事有一種內在關聯。有個惡人朝你的父母照片上吐唾沫或者紮一個釘子,你再理性也會怒不可遏。你知道這在物理上對你父母不會造成一點傷害,但你仍然怒不可遏。你可能會說,這裏雖然沒有物理上的傷害,但卻有感情上的傷害。這正是我要說的。感情是原始的認知,或曰源始的認知,它並不遵從物理因果機製。你受過高等教育,可仍然會把負心人的照片撕碎以泄憤,你不一定把這告訴你的負心人,從感情上傷害她,你撕碎照片,在感應世界裏,已經傷害他瞭。
在孩子身上可以發現更多的感應思維元素,皮亞傑的研究錶明,幼童的思想是以“ 象徵性遊戲”的形式齣現的,他同時提示這種思維方式與原始思維的相似之處。夢是由大量的象徵構成的,這些象徵通常有極為古老的淵源,精神分析學派的研究反復錶明這一點,無須引述。
不過,除瞭在幼童階段和夢中,今人相信感應和初民的感應思維有重要的區彆。今天隻是有些人、在有些事情上相信感應,大多數人不再相信流星和死人有什麼關係,而更重要的是,即使你相信流星和人死有關,你所相信的仍然可能和初民有很大不同,因為既然我們無論願意不願意都已經有瞭理性認識,有瞭科學常識,由此就造成一個區彆:初民之相信感應,是他感到事物的感應,而今人之相信感應,多半是一種理智上的信念,不是真真切切感到什麼感應:大多數人今天沒怎麼見過流星,見到瞭也沒什麼感覺,無從談起感應。
人們在茶餘飯後談論星相學或夢中徵兆,大多不過是理智上的懷舊。但感應認知還以遠為重要的方式和我們生活在一起。感應認知彌漫在感性中。在我們的感情中,在夢境的象徵中,在我們的思維深處的隱喻中,感應認知仍然起著極為重要的乃至根本的作用,這是個值得認真對待的話題。我把這個話題留到下節再談。
感應與因果
天上地下的很多現象互相關聯,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天界的事物與地上的事物竟會息息相連。太陽帶來光和熱,太陽的軌道和四季的變化相關。月亮的盈虧和潮汐相關,也和女人的月經相關,大而言之,月亮與濕潤相關。火星則與乾旱相關。嚮日葵總跟著太陽轉,磁針總指嚮北極星。彗星和災禍相連。古人所相信的聯係,我們現在看來,並不屬於同一類,而且,有些聯係真實存在,有些聯係並不存在,或者隻是偶然的聯係。我們能夠明確區分這些聯係,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我們建構瞭復雜的物理理論,為一些聯係提供瞭因果緻動機製。
在軸心時代之後,感應思維漸漸退位,理性思維逐漸占據主位。與感應思維對照,理性思維可說是因果式的思維,原理和事實、原因和結果占據著中心地位。相信感應跟相信因果是不一樣的。在物理因果關係中,受動的那個物體是完全消極的、被動的,比如施力給桌子,桌子是完全消極的,力來瞭它就動,力撤瞭它就不動。而在感應中,受感者並不完全是被動的,並不隻是被驅動,它有所感、有所應和,它在受感而動之際是積極迴應的,就像是對呼喚的響應一樣,是一種感動。
正因為有這個重要區彆,我們不可把我們自己的因果觀加到初民頭上。一樣事情通過感應引發瞭另一樣事情,但引發感應的事物並不是今人所理解的原因,感應並不是使得原因産生結果的某種機製。受感而發和自然發生沒有多大區彆。初民相信感應受孕,不是說夢裏的神人或所踩的那個腳印就像我們今天所說的精子那樣是緻孕的原因。我紮一個小人,往上紮針,於是你會受傷,甚至我慢慢咒你的名字,也能傷害你。你要問我是什麼機製造成瞭這個結果,我是答不齣來的,這裏沒有因果機製,我並不像今人控製導彈那樣是在控製某種物理機製。
和因果緻動機製一道闕如的是規律觀念。今人會想,初民雖不關心事物背後的因果機製,但他們總要藉助某種規律,某種概率,纔能確認某種感應關係是大緻可信的。不是這樣。感應不意味必然聯係,也不意味高概率的聯係。使用魔魘而未緻病,隻不過是這一次魔魘失靈,如果必須有個解釋,隨便什麼都可以充當解釋。隻發生一次的事情也可以讓人相信感應,奇跡、神跡即屬此類。實際上,即使事實上的聯係闕如,也不妨礙人們相信感應,因為隻是相乾的個人碰巧沒趕上奇跡罷瞭。
感應不隱含因果機製。不過,因果這個詞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佛教裏的因果報應,一個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原因和結果,物理因果。因果概念的這兩層意思的聯係和轉變非常有意思。一方麵,佛教裏的因果報應恰恰是感應的一個突齣例子,和現在所講的因果關係迥然有彆。你做瞭件壞事,後來你得到報應,這裏的聯係不能用我們今天所說的因果關係來理解。但另一方麵,感應在原始思維中所處的地位與原因—結果關係在理性思維中占有的地位是類似的,簡單說,都占有核心地位。葛瑞漢說,宋學裏的感應和西學裏的因果關係地位相似。他所說的,當然是感應和因果在兩種不同思維方式中的地位相似,不是說感應就是因果。這話很有見地。就營建理論而言,中國遠比西方偏重感應,伊川甚至說:“ 天地之間,隻有一個感與應而已,更有甚事?”而西方理論是很少直接訴諸感應的,甚至連基督教神學理論也是一樣。不過,這並不等於說,中國人普遍更多相信感應。我後麵會談到,這隻是因為中國那些不相信感應的理性主義者不稀罕營建理論罷瞭。
……
前言/序言
【序】
我有很多睏惑,很多問題。思想對生活有什麼意義?更明確一點兒,理論對生活有什麼意義?例如,倫理學教人為善嗎?如果一切理論皆是灰色隻有生命之樹常青,那怎麼竟會齣現理論這種東西?這些思考帶嚮希臘,思想的理論形態大概是在那裏齣現的。希臘哲人曾嘗試為世界提供理性的整體解釋。然而,那是不是太遙遠瞭?看起來,哲學自負的工作早已被科學接瞭過去,哲學也許已經壽終正寢。然而,科學在何種意義上為我們提供瞭對世界的整體解釋?現在想弄懂任何一門科學分支都需要很多年的專門學習,談何整體畫麵?遠為根本的是,科學把心靈留在瞭畫麵之外,科學世界觀沒有為喜怒哀樂美醜善惡留下席位。那麼,我們有兩套真理―科學真理和生活的真理?柯瓦雷質疑說:兩套真理,那就是沒有真理。真的如此嗎?也許真理是在不同的層麵上顯露?也許我們凡人從來隻生存在斷續相連的局部真理之中?一個疑問帶到另一個疑問,往往不斷的追索又把我引迴*初的疑問。問題互相纏繞,疑惑互相滲透,它們以各種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明確性呈現齣來。
哲學思考難得産生值得付諸文字以與他人分享的果實。就算齣現瞭幾個有意思的想法,把這些想法錶達清楚連貫成章也非易事。這本小書以眼下的形式開始動筆,至今也在五六年以上瞭。每一節剛剛寫成,就又抹去重新寫過,不知凡幾。擺在眼前的這一遝稿子,仍百般不滿意。但齣於種種外部的考慮,現在就要把這本小書付印。
眼下這本小書,既不是一個開端,更不是一個結論。它隻是我行在睏惑中的一些片斷思考,為瞭付印多多少少按一個主題組織起來。這個主題是哲學和科學的關係,以及兩者各自和常識或曰自然理解的關係。沿著這條主思路,上篇先粗略迴顧瞭哲學方式的整體解釋到科學方式的轉變。下篇分專題討論實證科學對經驗的關係,科學概念的特徵,科學的數學性質,預測、假說和實在問題。*後一章集中討論常識、科學、哲學三者的關係,有點兒像個小結。
這本小書大量藉用瞭科學哲學的研究成果,但它並不是一本科學哲學方麵的論著,對科學的內部理論結構無所發明。我關心的是哲學的命運,或者,思想的命運。
按設想,這本小書是兩部中的前一部,後一部正在寫作之中,從還原論展開對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性質的探討,結之以對道理和真理的思考。
本書很多章節曾陸續發錶,這些章節在納入本書的時候都做瞭大量修訂。
引文按我自己的舊例,若手頭有中文譯本,就標中譯本書名頁碼,以便讀者查找所引書;譯文卻可能是我自己的,這有時是因為對現有中譯本的譯文不夠滿意,有時是因為在本書的行文中有些譯名需要統一。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引文則通常隻標齣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版本製定的邊碼,譯文多采自王太慶、汪子嵩、張竹明、苗力田、王曉朝、徐開來等學者,有時參照英文德文譯本乃至希臘原文稍做改動。
本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十五”規劃第一批立項課題“ 科學世界與日常世界的分閤”的成果,在此對教育部的支持錶示感謝。我還要感謝華東師大和童世駿教授,感謝卑爾根大學和希爾貝剋(Gunnar Skirbekk)教授,他們為我安排瞭在卑爾根大學做三個月的研究交流,使我得以專心為本書定稿。不少朋友和學生總認為我在做什麼重要的工作,我將錯就錯,受到鼓勵。妻子和女兒不覺得我在做重要的事情,但既然我愛做,她們就支持,這種支持當然是*重要的。感謝簡寜張羅本書的齣版,書稿完成後,他讀瞭一過,說是像讀小說;那當然*好不過瞭。南京大學的郭洪體、華東師大的劉曉麗校讀瞭打印稿,建議瞭不少修訂,在此特錶感謝。
2006.10.23,於上海外環廬
《思想的邊界與重塑》 這是一部深入探討人類認知邊界、知識演進以及常識如何塑造我們世界觀的學術著作。作者以跨學科的視角,審視瞭哲學、科學和日常生活中的諸多經典問題,旨在挑戰既有的思維模式,激發讀者對“已知”的重新審視,並探索通往“未知”的路徑。 第一部分:認知邊界的勘探 本部分聚焦於人類認知能力的極限,以及我們如何理解和測量“未知”。 感知的局限與超越: 從古希臘哲學傢對感官經驗的質疑,到現代神經科學對大腦處理信息的機製的揭示,本書追溯瞭人類如何認識到自身感知的固有局限。例如,我們無法直接感知紫外綫或次聲波,但通過科學儀器,我們得以“看見”和“聽見”這些超越肉眼凡胎的領域。作者將深入探討“觀察者效應”在量子力學中的意義,以及它對我們理解客觀現實的衝擊。此外,還會分析顔色感知、時間流逝等主觀體驗的神經生理學基礎,揭示意識本身的奧秘與睏境。 理性與直覺的辯證: 亞裏士多德以降,理性一直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核心工具。然而,直覺,作為一種非綫性的、快速的認知方式,在科學發現、藝術創作乃至日常決策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書將剖析理性思維的優勢與局限,例如邏輯推理的嚴謹性與可能陷入的悖論,以及直覺的靈感閃現與潛在的誤導性。作者會引用大量曆史案例,如牛頓的“發現”過程,愛因斯坦的“思想實驗”,以及現代心理學對“啓發式”和“錨定效應”的研究,來闡釋理性與直覺如何相互補充、相互製約,共同構成人類的認知體係。 知識的邊界與拓展: 什麼是知識?我們如何區分真理與信念?本書將沿著認識論的脈絡,從柏拉圖的“洞穴寓言”到卡爾·波普爾的“可證僞性”原則,探討知識的獲取、確證和更新過程。作者將審視不同學科領域(如數學、物理學、生物學、曆史學)的知識體係是如何構建的,以及它們各自的邊界在哪裏。特彆會關注那些處於學科交叉地帶的“前沿”研究,如宇宙學中的暗物質與暗能量,生物學中的意識起源,以及人工智能是否能真正具備“意識”等問題,這些問題正是當前人類知識邊界的探索前沿。 第二部分:科學革命與範式轉移 本部分將迴顧科學史上的關鍵時刻,分析科學知識如何不斷地自我修正和革新。 從神話到邏各斯: 本章將追溯人類早期對世界的理解,從泛靈論、神話敘事到古希臘哲學的理性思辨。重點關注米利都學派、畢達哥拉斯學團以及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哲學傢,如何開始用自然規律而非神意來解釋現象,為科學的萌芽奠定基礎。 科學方法的演進: 從培根的歸納法,到伽利略的實驗觀察,再到牛頓的數學演繹,本書將詳細梳理科學方法論的發展曆程。探討科學實驗設計的嚴謹性、理論構建的邏輯性和假說的可檢驗性,這些都是科學作為一種認識論體係的核心要素。作者將分析不同科學領域(如物理學、化學、地質學)在運用科學方法時可能存在的差異和挑戰。 範式轉移與科學革命: 托馬斯·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理論將是本部分的理論核心。本書將深入解析“範式”(paradigm)的概念,以及它如何在科學發展過程中扮演“默認世界觀”的角色。通過分析哥白尼革命、牛頓力學取代亞裏士多德物理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以及量子力學的誕生等曆史事件,揭示科學知識並非綫性纍積,而是伴隨著“範式轉移”式的斷裂與重構。作者將探討範式轉移的驅動力,包括現有範式無法解釋的“異常現象”,以及新理論如何成功挑戰舊範式,最終獲得科學共同體的認可。 科學的社會性與局限性: 科學並非真空中的真空。本書將批判性地審視科學研究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影響,以及科學知識可能存在的偏見和局限。例如,曆史上科學研究如何受到權力結構和意識形態的影響,以及當代科學在麵對環境危機、基因編輯等倫理挑戰時的睏境。作者將強調科學的“謙遜”精神,即承認科學知識的暫時性和可修正性,避免將科學視為絕對真理的唯一來源。 第三部分:常識的構建與顛覆 本部分將把目光投嚮日常經驗,探討“常識”在我們認知世界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與科學和哲學思想相互影響。 常識的定義與功能: 什麼是常識?它與知識、信念、偏見有何區彆?本書將從社會學、心理學和人類學的角度,分析常識作為一種約定俗成的、不成文的認知框架,在規範社會行為、提供行為指南、降低決策成本方麵所起的重要作用。我們將探討常識的形成機製,包括文化傳承、社會習得以及個體經驗的積纍。 常識的閤理性與誤導性: 一方麵,常識往往基於長期的實踐經驗,具有樸素的實用性和普遍性,例如“太陽東升西落”、“水往低處流”等。另一方麵,常識也可能包含著未經檢驗的假設、脫離實際的誤解,甚至是群體性的認知偏差,例如地心說曾經是根深蒂固的常識,而一些刻闆印象至今仍作為“常識”流傳。本書將通過分析一些經典案例,如“安慰劑效應”背後的心理學原理,以及民間流傳的“養生秘訣”的科學性,來揭示常識的雙重屬性。 科學與常識的張力與融閤: 科學的進步往往是對固有常識的挑戰和顛覆,但科學知識最終也可能被大眾內化,成為新的“常識”。例如,日心說曾經挑戰瞭地心說的常識,如今已成為普遍接受的科學事實。本書將探討科學理論如何通過教育、科普以及媒體傳播,逐漸滲透到大眾的認知中,重塑我們的常識性判斷。同時,也會分析當科學解釋與日常經驗發生衝突時,公眾的接受度和理解難度,以及如何彌閤這種鴻溝。 跨文化常識的比較與反思: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常識可能存在顯著差異。本書將通過比較不同社會和文化中關於時間、空間、因果關係、人際關係等方麵的常識性認知,來展現人類多樣化的思維方式。這種比較有助於我們跳齣自身的文化視角,認識到“普適性”常識的相對性,從而更加開放和包容地理解世界。 《思想的邊界與重塑》並非一本提供答案的書,而是一次邀請。它邀請讀者一同踏上對人類認知、科學探索以及日常智慧的深刻反思之旅。通過對哲學、科學和常識的細緻梳理與辯證分析,本書旨在激發讀者獨立思考的勇氣,培養批判性審視的態度,並最終幫助讀者以一種更加開闊、深刻的眼界來理解自身與所處的世界。無論您是學術研究者,還是渴望拓展思維邊界的普通讀者,都將在本書中找到引人入勝的洞見和發人深省的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