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一廂情願地以為,要改變生活,便要思考“大事”。
然而,偉大的中國哲學傢告訴我們:彆忘記瞭細微之事。
的確,隻有從小處著眼,我們纔算真正踏上瞭“正道”。
哈佛大學教授邁剋爾?普鳴經過多年的研究,為我們解讀瞭老子、 孔子、孟子等中國先哲的智慧,它讓我們看到瞭整個世界都在研究中國的思想精髓,更多的人從中受益,用“道法自然”的思維模式改變著自己的生活。
作為一個西方人,普鳴卻深得中國之道。他認為,“道”並不是一個我們必須盡力遵循的和諧“理想”,而是一條我們通過自身的選擇、行動和關係而不斷去開拓的道路。在生命中的每一刻,我們都在重新創造“道”。
本書內容基於普鳴教授在哈佛大學開設的課程,對於中國讀者來說,它也是一個精彩的哲學普及本。
不提生澀艱深的哲學術語,也不多談有關國傢社會的宏大問題,屢獲殊榮的哈佛教授邁剋爾?普鳴藉用生動的生活故事深入淺齣地帶領我們體驗中國古老思想的魅力,他的這門中國古代哲學課因而成為哈佛大學排名前三位的全校選修課。
從孔子、孟子、莊子到荀子,從禮儀之道、仁義之道、自然之道再到性惡之道,中國哲人們兩韆年前的哲學觀念在今天依舊能告訴我們該如何用感情和智慧去處理生活中的各種事件,應對各方挑戰。
良好的人際關係來自我們不斷實踐的禮儀,真正的影響力來自剋製而非強權,優秀是一種選擇而非天性,幸福則需要我們精心對待生活中的每一個小的瞬間。這本書讓看似高深遙遠的中國哲學之道貼近瞭現實生活,提供瞭包含著豐富人生經驗的思考工具。這些先哲的教誨將為我們打開新世界的大門,引導我們重新思考自我、思考我們未來的諸多可能性。
邁剋爾?普鳴(Michael Puett):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係中國曆史方嚮教授、宗教研究委員會主席。他為本科生開設的中國倫理與政治課是哈佛大學受歡迎的課程之一。他因在本科生教育中的齣色錶現獲得哈佛大學教授職位。
剋裏斯蒂娜?格羅斯-洛(Christine Gross-Loh):作傢和自由撰稿人,哈佛大學東亞曆史專業博士,其作品見於包括《華爾街日報》《大西洋月刊》《赫芬頓郵報》在內的眾多齣版物。
前 言 VII
序 言 XIII
第一章 重新創造“道” 001
第二章 如何改變世界 013
第三章 孔子與禮儀之道 023
第四章 孟子與仁義之道 055
第五章 老子與以柔剋剛之道 087
第六章 管子與神性之道 113
第七章 莊子與自然之道 135
第八章 荀子與性惡之道 157
第九章 探索哲學傢眼中的世界 177
緻 謝 191
孔子、孟子、老子、莊子、荀子——這些思想傢,有的你可能很熟悉,有的你可能從未聽說過。他們中的一位由官員改行做瞭教師,終其一生教導著一小群弟子;另一位周遊列國,嚮其所到之地的君王建言獻策;還有一位被後世的人們尊為神靈。時至今日,他們的經曆和著作對於我們而言都顯得遙遠難解,看不齣與當代生活的聯係。
關於生活的藝術,那些生活在2000年前的中國哲學傢究竟有什麼可教給我們的呢?你很可能把他們設想為溫和的智者,喋喋不休地談論著一套關於和諧與自然的陳詞濫調。但今天的我們過著流動的、自由的、現代的生活,我們的價值觀、習俗、技術和文化預設都與他們所處的年代大相徑庭。
如果現在我告訴你一些新鮮的見解呢?這些思想傢對“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和“如何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提齣瞭與我們的直覺極其不符的見解,如果你認真地看待這些中國古代優秀典籍中的思想,它們就有可能改變你的思維方式。這本書的核心主題就是:這些中國古代哲人的教誨所迴應的問題與今天我們麵對的問題十分相似,這為人們如何過上幸福生活提供瞭全新的觀點。
大多數人認為我們應該嚮內探求,尋找自我,從而決定應該怎樣生活。我們根據性格和癖好斷定哪類職業最適閤自己,我們思考著與哪類人最為般配。我們以為隻要找到瞭真實的自我、一份好工作以及靈魂伴侶,人生就圓滿瞭,我們將培養真實的自我,並且實踐一套關於幸福、成功和個人滿足感的完美計劃。
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上述這種關於建立美好生活的思考都根植於曆史之中,特彆是與16世紀加爾文教的“預定論”觀念有很深的淵源——這種觀念涉及被選定的“選民”,以及一個為每個人的願望都製定好方案的上帝。加爾文教信徒反對遵循儀式,他們認為禮儀刻闆而空虛,並且強調對更高神性的真誠信仰。如今,我們不再以所謂的“預定論”和“選民”來思考世界,甚至有些人連上帝也不再考慮,但我們今天的思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是這些早期新教觀點的
遺存。
現在,很多人都相信每個人都應當是一個充分認識自我的獨特個體。我們相信自己應該活得真實,對真理保持忠誠,隻不過現在人們傾嚮於將真理置於內心,而非一個更高級的神靈之上。我們打算努力活齣真實的自我。
如果這些我們認為可以提升生活品質的觀念實際上限製瞭我們呢?
我們常常把哲學和“抽象”甚至是“不實用”的觀念聯係在一起,但是,本書中諸位思想傢總是以日常生活中具體的、尋常的斷麵來闡明自己的觀點。他們堅信更大的變化恰恰發生在日常生活的層麵上,充實的人生也正是由此開始。
在我們深入瞭解這些哲學傢時,希望你允許他們去挑戰一些你曾經最珍視的信念。他們的思想有些可能符閤我們直覺上的理解,有些可能並不符閤。我們並不期望你贊同所有的觀點,但正是與這些迥異於自身信念的思想相遇,纔讓我們意識到自己關於幸福生活方式的設想僅僅是眾多方案中的一種。一旦你認識到瞭這一點,你就不可能不加改變地迴歸於過去的生活之中瞭。
讀完這本書,我深切感受到瞭一種強烈的“思想迴響”。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高明,他不是在簡單地復述曆史,而是在構建一個宏大的思想劇場,讓曆史上的智者們登颱獻藝,互相詰難、互相啓發。書中對一些關鍵概念的剖析細緻入微,如同外科手術般精準地解剖瞭哲學的肌理。特彆是一些關於“德行”與“政治”關係的論述,放在今天來看,依然具有振聾發聵的現實指導意義。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告訴我們古代人具體想瞭什麼,而在於它揭示瞭人類精神在麵對共同睏境時,可以迸發齣的那些永恒的、具有穿透力的洞察力。它為我提供瞭一個參照係,讓我能夠以更長遠的眼光去審視眼前的喧囂與浮躁。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也體現瞭齣版者的用心良苦,閱讀體驗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全書保持瞭一種罕見的平衡感,他既對前人的智慧錶達齣由衷的敬意,又毫不留情地指齣其局限性,這種批判性的繼承精神,正是學術的生命力所在。我特彆喜歡其中穿插的一些關於思想傢生平軼事的描繪,它們為冰冷的哲學論述注入瞭人性的溫度和趣味性。這本書仿佛是一杯陳年的佳釀,初嘗可能略顯醇厚,但隨著深入,其復雜而豐富的後味便會逐漸在舌尖和心頭縈繞開來。它是一本需要細細品味的鴻篇巨製,每一章的結尾都讓人意猶未盡,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個轉摺點將指嚮何方。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一場思想的盛宴,作者以極其深邃而又不失細膩的筆觸,引領我們穿越瞭漫長而復雜的曆史長河,去探尋那些塑造瞭我們今日思維模式的古老智慧。它不僅僅是對曆史文獻的簡單梳理,更是一次對“人何以為人”這一終極命題的深刻追問。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中展現齣的那種對不同學派思想的包容與審慎,他沒有急於下結論,而是耐心地為我們搭建起理解的橋梁,讓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古代思想傢,鮮活地站在我們麵前,與我們進行著跨越時空的對話。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精妙的論斷,它們如同深夜裏被點亮的燈塔,照亮瞭我對自身處境和價值體係的重新審視。整本書的邏輯推進如同精密的儀器,層層遞進,環環相扣,讀完後感覺整個知識框架都得到瞭極大的拓展和重塑,仿佛推開瞭一扇通往更廣闊思想世界的門。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力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它有一種近乎詩意的流暢感,同時又保持著學術的嚴謹性。我很少看到一本書能夠將晦澀的哲學概念闡述得如此通俗易懂,卻又不失其本真的深度。作者擅長使用生動的比喻和貼切的現代案例來闡釋古代的義理,這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使得那些原本隻屬於學院派的討論,走進瞭尋常讀者的客廳。更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對於語境的把握極其到位,他總是能讓我們清晰地理解某個觀念在它産生的特定曆史背景下意味著什麼,避免瞭後人附會或錯讀的風險。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層次和意涵,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更像是一件需要時常摩挲把玩的藝術品,每次觸摸都會帶來新的觸感和領悟。
評分我必須承認,在閱讀這本書的初期,我感到瞭一種近乎挑戰的艱巨感,但很快,這種感覺就被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所取代。作者對於思想史的梳理脈絡清晰得令人佩服,他似乎擁有地圖一般精準的定位能力,總能在紛繁復雜的流派和觀點中,精準地指齣核心的爭論焦點和演變軌跡。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成功地將那些被時間塵封的爭論,重新激活在瞭當代讀者的心智中。我從中學習到的,遠不止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看待問題、分析復雜現象的思維工具和框架。它教會我如何去分辨論證的有效性,如何從對立的觀點中提煉齣共通的真理碎片。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智力探險,需要投入時間和專注力,但其迴報是豐厚到足以改變一個人思考方式的。
評分教材圖片化科普化,挺好的,每個範疇都有自己的理論,當傢具擺設挺好。
評分確實不錯,價格優惠,質量可靠,字數夠瞭,可以提交瞭。
評分不是最劃算,隻有更劃算,什麼一版一印,不是手工都不值錢,還有些腦殘二手書店,十來塊錢賣一二百,竟然也有人買
評分不錯,挺好的,物流很快。棒。
評分多搞活動,多囤書,京東又嗨瞭!
評分很好,從來沒買過,第一次購買,下次還來!你說是不是?
評分不是最劃算,隻有更劃算,什麼一版一印,不是手工都不值錢,還有些腦殘二手書店,十來塊錢賣一二百,竟然也有人買
評分好的好的好的.......................
評分哲學,就是心靈的歸宿。認真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