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防护体系与策略

美国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防护体系与策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利民,吕世超,李红,文辉 著
图书标签:
  • 关键基础设施安全
  • 美国安全体系
  • 网络安全
  • 物理安全
  • 风险管理
  • 安全策略
  • 国家安全
  • 防护体系
  • 安全防护
  • 基础设施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8639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031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6000
字数:28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关键基础设施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神经中枢,一旦遭到物理或网络攻击,将会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因此,许多国家都已经将关键基础设施安全作为一个国家安全战略问题来对待。本书介绍了美国在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防护领域的布局,归纳了先关研究项目的技术报告,提炼出了关键技术,总结了先进经验,这些技术和经验,对于我国开展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关键基础设施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神经中枢,一旦遭到物理或网络攻击,将会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因此,许多国家都已经将关键基础设施安全作为一个国家安全战略问题来对待。本书介绍了美国在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防护领域的布局,归纳了相关研究项目的技术报告,提炼出了关键技术,总结了先进经验。这些技术和经验,对于我国开展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信息安全相关专业的学生、教师,各级政府部门的决策者及企业技术主管等阅读参考。

目录

目录第1章关键基础设施安全概述

1.1关键基础设施含义

1.1.1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

1.1.2中国政府相关文件

1.1.3美国政府关键基础设施安全布局

1.2典型安全事件

1.3攻击动机与方式

1.4美国政府安全政策

1.5本书组织

参考文献第2章美国国土安全部

2.1国土安全部职责

2.2网络风暴演习

2.2.1网络风暴Ⅰ

2.2.2网络风暴Ⅱ

2.2.3网络风暴Ⅲ

2.2.4网络风暴Ⅳ

2.2.5网络风暴Ⅴ

2.3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应急响应小组

2.3.1主要职责

2.3.22009年度网络安全报告

2.3.32010年度网络安全报告

2.3.42011年度网络安全报告

2.3.52012年度网络安全报告

2.3.62013年度网络安全报告

2.3.72014年度网络安全报告

2.3.82015年度网络安全报告

2.3.92016年度网络安全报告

美国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防护体系与策略[]目录2.4网络安全部门项目

2.4.1分布式拒绝服务防御

2.4.2过程控制系统安全

2.4.3移动目标防御

2.4.4防御技术实验研究试验台

2.5其他典型项目

2.5.1国家基础设施保护计划项目

2.5.2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项目

参考文献第3章美国能源部

3.1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基本情况

3.2能源行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技术路线

3.2.12006年技术路线

3.2.22011年技术路线

3.3国家SCADA测试床NSTB

3.3.1NSTB研究内容

3.3.2NSTB项目实验室分工

3.3.3NSTB实验室具体情况

3.3.4NSTB承担项目

3.4小结

参考文献第4章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4.1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及典型项目简介

4.2提高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的框架规范

4.2.1规范简介

4.2.2框架核心

4.2.3框架实现层级

4.2.4框架配置文件

4.2.5框架使用方法

4.2.6规范小结

4.3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指南

4.3.1ICS特性

4.3.2ICS系统安全程序开发与部署

4.3.3深度防御架构

4.3.4ICS安全控制

4.4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性能测试床

4.5小结

参考文献第5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5.1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简介

5.2关键基础设施安全建设

5.3CRISP项目介绍

5.3.1总体目标

5.3.2课题介绍

5.4小结

参考文献第6章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

6.1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简介

6.2网络空间项目Plan X介绍

6.2.1Plan X背景介绍

6.2.2Plan X的特点

6.2.3Plan X网络作战空间定义

6.2.4Plan X技术领域

6.3小结

参考文献附录A名词及缩写词列表附录B美国关键基础设施安全之物联网安全调研

B.1美国国土安全部保障物联网安全战略原则报告简介

B.1.1介绍和概览

B.1.2战略安全保障原则

B.1.3结论

B.2美国国家安全电信委员会物联网报告简介

B.2.1报告综述

B.2.2物联网概论

B.2.3NS/EP中物联网影响的思考

B.3美国宽带互联网技术咨询组物联网安全和隐私建议报告简介

B.3.1简介

B.3.2什么是物联网

B.3.3为什么IoT安全和隐私特别重要

B.3.4许多设备不循序安全和隐私最佳原则

B.3.5IoT安全和隐私问题观察

B.3.6家庭网络技术的可能作用

B.3.7建议

B.3.8其他小组

小结

参考文献

图目录图2��1美国国土安全部组织架构26

图2��2工业控制系统应急响应小组在国土安全部隶属关系图43

图2��3企业网和控制网隔离的传统架构46

图2��4企业网和控制网融合的主流架构46

图2��5网络纵深防御策略47

图2��6系统脆弱性分层防御框架(例如缓冲区溢出漏洞)48

图2��7通用安全分区49

图2��8用防火墙来保护安全分区50

图2��9部署DMZ的框架51

图2��10部署了入侵检测系统后的纵深防御完整框架图52

图2��11根据安全事件报告主体划分2014年事件报告(总计245)61

图2��12根据安全事件发生行业划分2014年事件报告(总计245)62

图2��13根据攻击类型划分2014年事件报告(总计245)62

图2��14在2014年由ICS�睠ERT统计各个州在线评估数量63

图2��15CSET特点调查66

图2��16按区域划分的2015财年网络事件,共295件67

图2��17按试图感染途径划分的2015财年网络事件,共295件67

图2��18ICS�睠ERT 2016年对19个州开展安全评估情况图68

图2��19NIPP关键基础设施安全和恢复基本框架图86

图2��20关键基础设施相互依赖关系87

图3��1美国能源部组织结构图97

图3��2美国能源部17个国家实验室地理分布图98

图3��3美国国家SCADA测试床项目架构101

图3��4NSTB计划涉及的范围104

图3��5NSTB项目架构图106

图3��6NSTB项目参与实验室107

美国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防护体系与策略[]图目录

图3��7INL SCADA 测试床108

图3��8INL 电网测试床110

图3��9INL网络安全测试床111

图3��10过程控制系统中的通用信息基础设施的理想化模型112

图3��11LOGIIC测试床环境113

图3��12LOGIIC安全系统架构114

图3��13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电力基础设施运营中心114

图3��14PNNL提出的通用控制系统架构115

图3��15PNNL PowerNet测试床116

图3��16下一代控制系统里程碑和性能目标122

图3��17DATES测试床结构图125

图3��18Invensys DCS与VCSE之间的配置及数据传输关系图125

图3��19DATES测试床IDS部署位置示意图126

图3��20DDoS攻击结果图127

图3��21电网3层架构图128

图3��224种安全代理位置示意图128

图3��23综合风险分析里程碑和性能目标130

图3��24信息物理系统典型系统图132

图3��25VCSE工具箱132

图3��26小型炼油厂在遭受网络攻击前和攻击后的VCSE模型图133

图3��27电力配电系统在遭受网络攻击前和攻击后的VCSE模型图134

图3��28PLC控制下的燃烧炉在遭受网络攻击前和攻击后的VCSE模型图134

图3��29通过虚假IP地址发起的网络攻击135

图3��30定义在CMT用户接口中,用于构建属性树的影响分类图136

图3��31定义在CMT用户接口中,用于构建属性树的性能测试图137

图3��32定义在CMT用户接口中,用于构建属性树的构建尺度图137

图3��33CMT用户界面概览图138

图3��34CMT系统架构概览139

图3��35CMT系统设置界面139

图3��36系统脆弱性评估项目里程碑141

图3��37通用的IT安全目标与ICS安全目标对比图151

图3��38NSTB评估安全脆弱性类型所占百分比的结果151

图3��39NSTB测试发现的SCADA组件类别百分比结果153

图3��40NSTB测试分析得到的组件功能百分比结果153

图3��41ISA SCADA 架构154

图3��42NSTB测试得到的ICS功能级别结果155

图4��1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框架166

图4��2框架核心167

图4��3框架核心及其包含的类168

图4��4识别功能及其包含的类和子类168

图4��5保护功能及其包含的类和子类169

图4��6检测功能及其包含的类和子类170

图4��7响应功能及其包含的类和子类170

图4��8恢复功能及其包含的类和子类171

图4��9风险管理的信息与决策流程模型174

图4��10ICS操作177

图4��11SCADA系统总体结构178

图4��12DCS系统实例179

图4��13ICS系统潜在的脆弱性182

图4��14安全业务方案182

图4��15综合安全程序的开发184

图4��16CSSP建议的深度防御架构185

图4��17ICS安全控制186

图4��18TE过程工艺流程图188

图4��19TE过程网络结构图189

图4��20机器人组装系统网络架构图190

图4��21机器人平台节点级软件框架191

图4��22ISA/IEC��62443标准文档归类193



精彩书摘

第1章关键基础设施安全概述 1.1关键基础设施含义
关键基础设施是指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务、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化学、关键制造、食品和农业、政府设施和服务、公共卫生、国防军工、电子政务等重要行业和领域的重要信息和物理设施。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神经中枢,这些设施一旦遭受来自物理和网络空间的破坏、丧失功能或者数据泄露,就可能严重危害国计民生、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
1.1.1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1]。《决定》明确指出,“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为了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健全公共安全体系,领导中国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于2014年2月27日宣告成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领导人担任组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担任副组长。自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高度重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问题,在小组全体会议、座谈会等重要场合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分析了如何正确处理网络安全和发展的关系,阐述了网络强国战略及其实施举措。
1.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2]
领导人总书记在2014年2月27日,主持召开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习总书记本次讲话提到的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用于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和利用的信息系统和网络。
美国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防护体系与策略[]第1章关键基础设施安全概述2. 领导人总书记4·19讲话[3]
习总书记在2016年4月19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金融、能源、电力、通信、交通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运行的神经中枢,是网络安全的重中之重,也是可能遭到重点攻击的目标。‘物理隔离’防线可被跨网入侵,电力调配指令可被恶意篡改,金融交易信息可被窃取,这些都是重大风险隐患。不出问题则已,一出就可能导致交通中断、金融紊乱、电力瘫痪等问题,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杀伤力。我们必须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
3. 领导人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4]
习总书记在2017年2月17日召开的国家安全座谈会上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努力开创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安全保障。”在部署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安全工作时,明确提出,“要筑牢网络安全防线,提高网络安全保障水平,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力度和市场化引导,加强网络安全预警监测,确保大数据安全,实现全天候全方位感知和有效防护。”习总书记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问题作为国家安全问题来看待。由此可见,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
4. 2016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5]
李克强总理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在“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指出:“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3万公里,实现城乡宽带网络全覆盖。”在2016年重点工作中的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方面指出:“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要加快通硬化路、通客车。抓紧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两年内实现农村稳定可靠供电服务和平原地区机井通电全覆盖。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在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方面指出:“加强安全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健全监测预警应急机制,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做好地震、测绘、地质等工作。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严格监管执法,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分析政府工作报告中与基础设施相关的内容可知,基础设施的范围比信息基础设施要大,基础设施不仅包括用来保障金融、能源、电力、交通等领域系统正常运作的电信和广播电视等网络空间的系统和网络,还包括为人民生产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工程设施,如公路、铁路、电网、水利等物理空间设施。即基础设施既包括网络空间的信息基础设施,也包括物理空间的工程设施。
5. “一带一路”推进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6]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11月17日主持召开的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上指出,“能源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柱,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要立足国内,又要深化国际合作,形成多元稳定的供给格局。要巩固与传统资源国家的互利合作,优化能源贸易结构,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推进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大国际产能合作,带动有竞争优势的能源装备出口。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推动国际能源秩序和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能源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和电力、热力以及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7]。作为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领域,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工作。
1.1.2中国政府相关文件〖*2〗1. 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于2007年9月18日发布了《关于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58号)[8],通知要求,重点做好“公路交通设施、铁路交通设施、水运交通设施、民航交通设施、大型水利设施、大型煤矿、重要电力设施、石油天然气设施、城市基础设施”九个对象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国务院办公厅指出的上述九类基础设施都属于重大、关键基础设施范畴,都是指那些关乎国计民生的核心基础设施。

前言/序言

前言

关键基础设施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神经中枢,包括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务、能源、交通、金融

、关键制造、食品和农业、政府设施和服务、公共卫生等重要行业和领域的信息和物理设施。这些

关键基础设施设备或系统一旦遭到物理或网络攻击,将会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因此,许

多国家都已经将关键基础设施安全作为国家安全战略问题。

随着近年来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不断融合,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系统不再封闭,逐渐开放接入到公共

网络中,这将给关键基础设施系统带来越发严峻的网络安全威胁。近年来发生的诸如Stuxnet、

Duqu、Flame、Havex、BlackEnergy和乌克兰大规模断电等重大安全事件证明了关键基础设施容易

受到网络攻击的严重危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各国对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的高度重视。

美国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关键基础设施网络攻击安全威胁,历届政府通过发布一系列政策文件或部

署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等方式,推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工作。作者在研究美国关键基础设

施安全防护进展中,深入调研了美国国土安全部、能源部、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国家科学基金

会和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等部门的相关工作,从国家政策、研发项目、安全实践等方面总结归纳

了这些部门近年来的科研工作。希望以此为我国在该领域的科学研究与项目部署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由于国家体制、文化及体系结构上的差异,我们需要辩证地来分析美国在关键基础设施安全方面

所做的工作,有借鉴性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和具体实施方法。

本书由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组织撰写,多位作者合作

完成。其中,孙利民负责全书的组稿,并主持各个章节的撰写,负责全书的审校。第1章由孙利民

执笔完成,第2、4、6章由吕世超执笔完成,第3章、附录A和附录B.1由李红执笔完成,第5章、附

录B.2和附录B.3由文辉执笔完成。

由于时间仓促及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错漏之处,希望读者不吝批评指正。如有机会,我们将在后

续的版本中更新修改,也会结合今后的研究工作继续补充内容。若有任何意见,请发送至

lvshichao_iie@126.com。

本书涉及的研究课题得到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脆弱性分析与威胁态势感知技术”(项目

编号: 2016YFB0800202)、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安全监管平台核心技

术研究”(项目编号: Z1611000026160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网络空间中工控设备快速

发现与精细识别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 U15361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针对电网工

控系统的协同入侵检测技术研究”(项目编号: 61702506)等资助。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孟丹所长、孙德刚副所长等领导的指导和帮助

,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美国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防护体系与策略

作者〖〗2017年7月于北京



《网络空间治理:全球挑战与区域应对》 书籍简介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网络空间已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大国家核心利益领域。它不仅是信息交流、经济活动、文化传播的虚拟场所,更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乃至全球力量格局。由[作者姓名,可自行设定,例如:李明教授、张华博士等]著作的《网络空间治理:全球挑战与区域应对》一书,正是一部深入剖析当前网络空间治理困境,并系统阐述区域性应对策略的重磅学术力作。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战略研究者、信息安全从业人员以及关心网络空间发展的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刻且具有前瞻性的视角。 本书核心内容概述: 《网络空间治理:全球挑战与区域应对》并非探讨单一国家内部的安全防护体系,而是将视野聚焦于更为广阔且复杂的国际网络空间治理议题。本书的核心在于,通过对当前全球网络空间面临的共性挑战进行深度剖析,并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不同区域国家为应对这些挑战所采取的独特策略和实践。它并非一本聚焦于美国特定体系的书籍,而是以更具普遍性和比较性的视角,审视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现状与未来。 第一部分:网络空间治理的全球性挑战 本书的开篇,即以宏大的视角,勾勒出当前网络空间治理所面临的普遍性困境。作者首先回顾了网络空间的起源与演进,阐述其如何从一个技术概念演变为影响深远的社会、经济乃至政治实体。随后,本书深入探讨了以下几个关键性的全球挑战: 主权与管辖权冲突: 网络空间打破了传统的地理边界,使得国家主权的概念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跨境数据流动、网络攻击的匿名性、以及对“公海”性质的网络空间如何进行有效管辖,成为各国之间争论不休的焦点。本书详细分析了不同国家在主权伸张上的不同立场,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法解释和适用难题。 网络安全威胁的多元化与复杂性: 从国家支持的网络间谍活动,到大规模的勒索软件攻击,再到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面临的潜在破坏,网络安全威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书不仅列举了典型的网络攻击模式,更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动机、技术手段以及对全球稳定造成的潜在影响。 数字鸿沟与信息不对称: 尽管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但全球范围内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部分国家和地区在技术、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处于劣势,这不仅限制了其参与全球数字经济的能力,也使其更容易成为网络攻击的受害者。本书探讨了这种信息不对称如何加剧全球治理的难度,并对新兴经济体在网络空间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 技术标准与协议的博弈: 互联网的开放性是以一系列技术标准和协议为基础的。然而,在当前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各国对于技术标准的制定权和控制权越来越重视。本书分析了围绕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各国在制定和推广自身技术标准方面的博弈,以及这种博弈对未来网络空间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 伦理道德与法律框架的滞后: 技术发展的速度往往远远超越了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规范。例如,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社交媒体平台的言论管制、以及大数据隐私的保护等,都对传统的法律框架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本书深入探讨了各国在构建适应网络空间发展的伦理道德框架和法律体系方面所做的努力和面临的挑战。 国际合作的困境与必要性: 面对上述种种挑战,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国家利益的差异、意识形态的分歧以及缺乏有效的国际协调机制,网络空间治理的国际合作常常陷入困境。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现有国际组织在网络空间治理中的作用,并探讨了构建更有效、更具包容性的国际合作模式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区域性应对策略与实践 在对全球性挑战进行系统梳理之后,本书的第二部分将重点转向不同区域国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和实践。本书并未仅仅聚焦于某一区域,而是以一种比较性的视角,展现不同地理区域在网络空间治理上的独特路径。本书分析将涵盖以下几个关键区域: 欧洲的包容性治理模式: 欧盟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体和价值观同盟,在网络空间治理上,一直致力于推动一种基于规则、人权和多边主义的包容性模式。本书将深入分析欧盟在数据保护(如GDPR)、网络安全指令、以及推动负责任的网络行为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并探讨其模式的优势与局限性。 东亚的战略自主与协同发展: 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在网络空间治理方面展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路径。中国强调国家在网络空间的主权和安全,积极构建自主可控的网络基础设施和技术体系。日本则注重与盟友的协调,在信息安全领域扮演重要角色。韩国则在数字经济和网络创新方面走在前列。本书将对这些国家在网络安全战略、数字经济发展、以及区域合作方面的具体举措进行深入比较,探讨其各自的战略考量和协同发展的可能性。 北美的国家安全与技术创新并重: 北美地区,尤其是美国和加拿大,在网络安全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本书将分析北美国家在网络空间安全保障、关键基础设施保护、以及技术创新驱动方面的策略,并探讨其在维护国家利益和促进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与机遇: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网络空间治理方面面临着资源、技术和人才的短缺,但同时也看到了数字经济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本书将聚焦于这些国家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能培训、以及应对网络犯罪等方面的挑战,并分析其在参与全球数字治理中可能扮演的角色。 本书的研究方法与特色: 《网络空间治理:全球挑战与区域应对》一书采用了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案例分析、比较研究以及政策评估等多种手段。作者在梳理现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国际动态和政策文件,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的分析框架。 本书的显著特色在于: 宏观视野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既有对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大趋势的深刻洞察,也对具体区域和国家的政策实践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 问题导向与解决方案探索: 并非仅仅罗列问题,而是着力于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积极探索可行的解决之道。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政治学、国际关系学、法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力求提供一个多维度的理解。 前瞻性与批判性: 不仅对当下网络空间治理的现状进行评估,更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和挑战进行了预测,并对现有政策进行了审慎的批判。 结论: 《网络空间治理:全球挑战与区域应对》一书,是对当下网络空间治理复杂性的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探索。它清晰地勾勒出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并以比较性的视角,审视了不同区域国家为应对这些挑战所采取的策略。本书不仅为我们理解当前的网络空间格局提供了宝贵的洞见,更为未来构建一个更加安全、稳定、繁荣的网络空间指明了方向。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能够启发思考、指导实践的学术专著。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项目管理的专业人士,我更关注的是如何将这些宏伟的“体系与策略”转化为可量化的、可执行的项目。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论述非常到位,尤其是在“跨机构协同与信息共享”这一关键环节。它详细描述了公私合作模式(PPP)是如何在理论上完美运转,但在实际操作中又遭遇了多少关于数据所有权、保密等级和责任界定的摩擦。书中那些关于“红队演习”和“桌面推演”的案例分析,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演示,展示了不同部门在压力下的沟通效率差异。我从中汲取了很多关于组织变革和文化建设的经验,意识到技术投入固然重要,但打破壁垒、建立互信的“软性基础设施”才是防护体系的真正基石。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在这个部分变得尤其务实,减少了术语堆砌,更像是一位资深顾问在分享一线经验,对于推动内部流程优化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评分

这本新书,《美国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防护体系与策略》,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紧张、网络威胁日益复杂的背景下。我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国际关系和信息安全的业余爱好者,原本以为我对美国在这方面的布局会有个大概的了解,但读完后才发现,自己过去的认知是多么的片面和肤浅。书中对美国如何界定“关键基础设施”——从能源电网、金融系统到水务、交通枢纽,甚至到卫星通信——的详尽梳理,构建了一个宏大且精密的保护框架。特别是它深入剖析了这些基础设施在物理层面和数字层面的脆弱性,并用大量的真实案例来说明潜在的灾难性后果,这使得阅读过程中的紧张感始终保持着。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空泛的理论陈述,而是深入探讨了联邦机构(如国土安全部、能源部)之间复杂的跨部门协作机制,以及私营部门在安全责任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这种自上而下的战略规划与自下而上的技术执行相结合的描述,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可读性。它清晰地展现了一个庞大、高度依赖技术支撑的现代社会,是如何试图用制度和技术构建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尽管我们也知道,绝对的安全在任何体系中都只是一个相对概念。

评分

坦率地说,我是在寻找一本能提供更具操作性、更贴近实战视角的安全管理书籍时偶然翻到这本的,没想到它在战略层面的洞察力如此深刻。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对“纵深防御”理念在基础设施保护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细致的推演。它不仅仅是描述了技术工具,比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而是着重讲解了如何在设计之初就将弹性(Resilience)植入系统架构中。例如,书中关于电网去中心化和微电网建设的章节,清晰地阐述了如何通过分散风险来应对单点故障或针对性的网络攻击。我特别欣赏作者引用了大量美国国家标准和行政命令,并将这些晦涩的法规条文,转化为读者可以理解的保护策略蓝图。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性的安全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本高级别的行业白皮书,对任何负责国家安全或大型企业运营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那种“未雨绸缪,步步为营”的战略定力,让人读后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评分

阅读《美国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防护体系与策略》的整体感受,是一种从宏观到微观的沉浸式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做”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为何如此”的深度解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看待现代国家安全问题的独特透镜,让你意识到,在数字化时代,一个国家的生命线不再仅仅是军事力量,而是其无形的网络和流动的能源。作者在结尾部分对未来趋势的展望,特别是对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对现有防御体系的颠覆性挑战的预测,更是让人心头一紧,深感安全防护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博弈。这本书的论证严密,逻辑清晰,即使是涉及复杂的网络拓扑和安全协议的部分,作者也能用清晰的图表和精炼的语言加以解释。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极具前瞻性和权威性的著作,它不仅帮助我理解了美国的安全逻辑,更让我反思了我们自身体系中那些被忽视的盲点。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偶尔会让我感到有些喘不过气来,但正是这种信息密度,才成就了它的权威性。它没有避讳地探讨了美国在基础设施安全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特别是针对高级持续性威胁(APT)的防御困境。作者非常犀利地指出了,最大的漏洞往往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人为因素、供应链的不可控性,以及跨国信息共享的壁垒。在提到供应链安全那部分时,书中对特定外国技术依赖的分析,措辞严谨而又充满警示意味,让我立刻联想到了近年来国际贸易摩擦中那些看不见的硝烟。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最核心的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让我学会如何从“攻击者思维”去审视我们自己的系统布局。这本书不提供简单的“银弹”方案,而是强迫读者去接受一个复杂系统的必然存在的复杂性,并学会与风险共存,同时将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这种成熟的风险认知,比任何炫酷的技术介绍都来得宝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