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的戏曲之美

汉字中的戏曲之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静 著,王元鹿 编
图书标签:
  • 汉字
  • 戏曲
  • 书法
  • 美学
  • 文化
  • 艺术
  • 传统文化
  • 文学
  • 字体
  • 戏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ISBN:97875496226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101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说到汉字的特点与特色,一言以蔽之,就是美。汉字造字方法的精巧,文字姿态的曼妙,都令人赞叹不已。

通过汉字古朴与端庄的造型,我们还可以理解背后的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与生活现象,乃至我们祖先的造字的智慧——这一切,都是美不胜收的。

今天我们使用的现代汉字,已经是几经变化的形体,多少已失去了它们的早期风貌,通过这套书,我们可以从汉字看历史,又从历史来追溯汉字的渊源,这既是一个读懂中国文化源的过程,又是一个欣赏文字美的过程。

这套丛书,从文字与文字相关的角度——语言、历史、文化、考古、文学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地挖掘并向读者展示汉字的美,在弄清一个个古文字的同时,了解它们折射出来的中国文化源,这将是何等快意的事!


作者简介

李静,河南省安阳人。200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


《汉字中的戏曲之美》一书,犹如一座古老戏台的幕布缓缓拉开,邀请读者步入汉字与中国戏曲交织的奇妙世界。这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汉字或戏曲的知识点,而是深入挖掘两者之间内在的、精妙的联系,展现汉字如何以其独特的形、音、意,成为戏曲艺术的血肉和灵魂,又如何通过戏曲的演绎,被赋予更深邃的生命力。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溯汉字漫长的演进历程。从甲骨文的象形,到金文的铸刻,再到篆书的规整,隶书的飘逸,楷书的端庄,直至行书、草书的灵动,每一个字形的演变,都仿佛是历史的缩影,凝固着古人的智慧和审美。我们会惊叹于汉字最初的朴拙,是如何巧妙地捕捉万物的形态,又如何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演化出如今我们所熟悉的模样。这种对汉字起源和发展的细致梳理,为理解戏曲中汉字的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戏曲中的许多唱词、念白、锣鼓点,其文字的魅力,往往根植于汉字本身所蕴含的古老意象和结构逻辑。 接着,本书将聚焦于汉字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的特质。汉字不仅仅是表意的符号,更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线条艺术。每一笔、每一画,都有其独特的起承转合,构成独特的审美意趣。例如,书法的“永字八法”,便是对汉字基本笔画的精炼概括,它蕴含着对力度、速度、技巧的极致追求,与戏曲中武生的刀枪剑戟、旦角的细腻身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书中会选取一些在戏曲中频繁出现,且具有典型视觉特征的汉字,例如“生”、“旦”、“净”、“丑”等角色行当的名称,探讨它们字形结构如何暗示着角色的身份、性格乃至表演风格。又如,“唱”、“念”、“做”、“打”等戏曲表演的基本元素,其字形本身也似乎蕴含着动感和节奏。 然而,汉字与戏曲的联系远不止于此。声音,是中国戏曲最直接、最富感染力的艺术载体。而汉字,作为承载语言的工具,其读音,尤其是其声调变化,与戏曲的唱腔、念白紧密相连。本书将深入分析汉字的声母、韵母、声调,以及它们在中国不同方言中的读音差异,如何影响了各地戏曲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例如,京剧的韵白,昆曲的婉转,越剧的吴侬软语,这些在音韵上的独特魅力,都离不开汉字在不同地域的音韵变迁。书中会通过具体的例子,比如某句经典唱词,解析其每个字的声调如何与旋律契合,如何通过声韵的变化来传达人物的情感,营造戏剧的张力。我们会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和唱腔中,可以拥有截然不同的韵味,这正是汉字与戏曲融合的精妙之处。 再者,词汇是戏曲内容表达的骨架。汉字组合成词语,词语构成语句,语句传递着故事情节、人物情感、思想哲理。本书将探讨戏曲中常用词汇的来源、演变以及其在戏曲语境下的特殊含义。例如,一些古语、典故、俚语,它们在戏曲中是如何被巧妙运用,以增强语言的文学性和感染力。又如,戏曲中那些富有诗意的比喻、象征,很多都来自于汉字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文化意象。书中会选取一些典型的戏曲唱词,剖析其中词语的选择如何精准地塑造人物形象,如何巧妙地推进剧情,如何烘托气氛。我们会理解,为何某些词语如此适合出现在戏曲舞台上,它们是汉字古老智慧与戏曲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 更深层次的探讨,将触及汉字的文化内涵与戏曲的哲学意蕴。汉字不仅仅是语言的符号,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个汉字,都可能蕴含着古老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生活智慧。而中国戏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更是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反映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本书将尝试打通汉字的文化密码和戏曲的哲学维度,例如,探讨“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概念,如何在汉字字形、字义中得到体现,又如何在戏曲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中得到深刻的演绎。我们会看到,一个字,比如“情”,它在汉字中可能是一个简单的组合,但在戏曲中,它可以是缠绵悱恻的爱情,可以是荡气回肠的友情,也可以是感天动地的亲情,其丰富的情感层次,正是通过汉字的组合与戏曲的表演共同完成的。 本书还将关注戏曲的表演艺术,特别是台词和念白的设计,与汉字的音韵、节奏、语气的关系。演员如何通过对汉字发音的精准把握,以及对语气、语调的细腻处理,将文字赋予生命,将情感传递给观众。例如,武生念白中的硬朗,花旦念白中的娇俏,老生念白中的沧桑,这些都与汉字本身的发音特点以及演员对这些特点的创造性运用息息相关。书中可能会分析一些经典剧目的台词片段,剖析演员是如何通过对汉字音韵的理解,以及对节奏的把控,来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此外,书的篇幅还会涉及戏曲的程式化表演,以及汉字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例如,戏曲中的手势、身段,很多时候也与汉字笔画的走势、结构相呼应。一个简单的“点”,可能对应着一个敏捷的转身;一个复杂的“撇”,可能象征着人物内心的挣扎。这些视觉和动作的联系,都无形中印证了汉字与戏曲之间难以分割的血脉。 最后,本书将以一种开放的视角,展望汉字与戏曲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在全球化和科技化的今天,传统戏曲面临着如何吸引年轻一代的挑战。而汉字,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文字,如何在新的媒介和表现形式中焕发新生,也值得我们深思。本书的结尾,或许会提出一些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汉字与戏曲之美的思路,鼓励读者从更广阔的视野去发现和欣赏这门古老的艺术。 《汉字中的戏曲之美》这本书,其核心在于揭示汉字作为一种载体,如何承载、塑造、并最终升华了中国戏曲的艺术魅力。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字的书,也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戏曲的书,而是一本关于中华文化智慧的书,一本关于语言、艺术与人性的书。它希望读者在翻阅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汉字那种古朴的生命力,能体会到戏曲那种荡气回肠的艺术感染力,并最终领悟到,在这两者交融之处,所展现出的,是中国文化中最独特、最动人的那份“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汉字中的戏曲之美》简直是为我这种既爱传统文化又痴迷于文字的“老饕”量身定做的。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专门剖析甲骨文和金文中那些与舞台表演有关的符号,没想到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灵动与细腻。开篇就从一个极小的切口——“角”字的演变讲起,如何从一个表示“头上戴角”的形象,逐渐融入了祭祀、威仪,最终与戏曲中的“生角儿”产生了奇妙的关联。那种对汉字内在生命力的挖掘,让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廊中,亲眼目睹了文字如何随着社会的需求而“活”起来。书中对一些生僻字的考证也做得极为扎实,比如解析“扮”这个字时,不仅提及了妆饰的含义,更深入探讨了古代“扮”与“扮戏”(即扮演)在语感上的微妙差异,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仿佛在与一位博学的老友促膝长谈。它成功地将冷硬的文字学与火热的舞台艺术熔于一炉,读完之后,我对每一个熟悉的汉字都多了一份敬畏与想象。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也十分考究,体现出一种沉静而典雅的美学取向,这与书中所探讨的主题高度契合。我尤其喜欢作者处理一些带有强烈地方色彩词汇时的态度。比如,书中对徽剧或昆曲中特有的、可能在普通字典中找不到解释的术语,作者并没有回避,而是通过对构成这些术语的单个汉字进行拆解与重构,最终推导出其在舞台上的功能与意境。这种“以小见大”的方法论,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戏曲本体的理解深度。它没有故作高深地使用过多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领会。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适中,每一章的收尾都像是戏曲中一个干净利落的收束动作,既有完美的句点感,又留下了引人深思的韵味,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下一章,继续这场文字与舞台的奇妙旅程。

评分

作为一名略有涉猎的文化评论者,我对市面上那些蹭热度的文化普及读物向来持审慎态度,它们往往华而不实,徒有其表。然而,《汉字中的戏曲之美》却以其深厚的内功和清新的视角,给了我极大的惊喜。它最让我欣赏的是其批判性的眼光和对“误读”的澄清。书中花了相当的篇幅去辨析一些现代人对古代戏曲名词的望文生义,比如对“丑”角的某些现代解读,作者通过追溯其在不同朝代文献中的字义演变,揭示了其在艺术性、社会功能上的复杂内涵。这种严谨的考据与现代审美的结合,使得全书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与当下读者的对话能力。行文中,作者展现出的那种对传统艺术精髓的敬畏与保护欲,令人动容。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汉字和戏曲的对应关系,而是深入挖掘了在那个特定历史语境下,人们如何通过文字的组合来构建起一个充满仪式感和象征意义的表演世界,真正做到了“见字如见人,见字如见戏”。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文化味蕾”被彻底打开了。我一直以为汉字和戏曲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知识谱系,前者是凝固的符号系统,后者是流动的综合艺术。但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潘多拉魔盒,让我意识到它们之间有着血脉相连的内在逻辑。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板眼”二字的解析,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其解释为节奏,而是深入到了汉字“木”与“反”的结构关系,论证了戏曲的“板”是如何从一种物理上的固定感(木板敲击)上升到哲学上的秩序建立。这种从具象到抽象、从物质到精神的层层递进,读来让人心悦诚服。书中的配图也选取得极为巧妙,一些罕见的戏装纹样与古籍拓片穿插其中,使得枯燥的字源分析变得鲜活起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古代艺术的方式——用文字的眼光去看戏曲的结构,用戏曲的想象去激活汉字的生命力。

评分

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翻开这本书的,说实话,一开始我对此书的兴趣并不大,毕竟我对戏曲的了解仅限于皮毛,对文字学的兴趣也停留在“认识”的阶段,而非“研究”。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和行文的节奏感,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总—分”结构,而是像一出精彩的折子戏,高潮迭起,张弛有度。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总能在看似不相干的两个领域间架起一座坚固而优美的桥梁。比如,探讨“舞台”的“台”字时,他没有停留在结构分析,而是联想到了古代“筑台祭天”的庄重感,再引申到戏曲表演中“一桌二椅”所构筑的无限空间感。这种跳跃式的思维,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引用的戏曲剧目和行腔的描述,都十分到位,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感受到那种强烈的画面感和韵律美。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道理”,不如说是在“描绘一幅流动的文化画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