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上的中国、中国人的文字、读*炫的中国字、做*真的中国人! 《汉字中的符号之美》由王元鹿主编,汉字的“美”有其历史过程。如以甲骨文的产生为起点,汉字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何况甲骨文其实还不能算是汉字的*早形态。然而,即便在甲骨文与早期金文中,我们已经可以领略其古朴与端庄,还可以理解通过其字形背后的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与生活现象,乃至我们祖先的造字的智慧——这一切,都是美不胜收的。
王元鹿 1946年9月生,江苏苏州人。文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研究员兼民族文字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字学会会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员、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理事、国际纳西文化学会常务理事、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字学、普通文字学、中国民族文字与古文字学。主要专著有《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普通文字学概论》与《比较文字学》。所发表论文分别以汉、东巴、哥巴、玛丽玛莎、达巴、尔苏沙巴、水、北美印第安等民族古文字为主题。
序王元鹿
从“一”数到“亿”
无处不在的“一”
“二”,和谐还是对立?
“三”到底是多少?
“四”,你吉祥吗?
追寻“五”字的来历
“六”因何而完满
关于“七”的调查
“八”是另一个吉祥数
“九”,曾经是最大的数
“十”——大数、完整数、模糊数
“百”字的来历
“千”字的故事
“万”,大数还是小数?
满“亿”才能满意
最早的方位字
“上”是一粒芝麻
“下”比“上”好?
“左”、“右”何者为上
从“右”看“左”
追索“中”字的蹊径
五行是什么
古代的“金”是什么?
欣欣向荣的“木”
充满矛盾个性的“水”
“火”,人类共同的崇拜物
“土”真的很土吗?
诡异十二兽
从“鼠”的“人品”说起
“牛”有多“牛”
“虎”——土生土长的兽王
温顺而又疯狂的“兔”
“龙”,你究竟是什么?
“蛇”——古越人的图腾
“马”力无穷
“羊”也是一种瑞兽
调皮可爱的“猴”
平常却不平凡的“鸡”
说“犬”侃“狗”
“猪”——生肖中的副班长
坦白说,我最初被这个书名吸引,是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汉字起源神话或异域文化中对汉字符号误读的有趣轶事。然而,《汉字中的符号之美》完全走了一条更为内敛和深沉的道路。它聚焦于符号如何在汉字内部自我演化和相互作用,构建起一个自洽的视觉系统。书中对“异体字”现象的分析尤为精妙,它不再将异体字视为书写错误或混乱,而是将其视为在特定地域或特定审美取向下,对核心符号结构进行“微调”的合法尝试。这种包容性的视角,极大地消解了我过去对“标准写法”的僵化执念。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进行了一次对汉字基因库的深度扫描,看到了无数可能性在历史的长河中被筛选、被保留或被淘汰的过程。对于那些对汉字历史脉络有一定了解的进阶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细节和洞察力,足以提供多次重读的价值,每一次都能挖掘出新的层次感。
评分这本新近出版的《汉字中的符号之美》,初读之下,便让人对汉字这门古老而迷人的艺术形式产生了全新的认识。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构成汉字的基本笔画与结构,将其视为一种具有独立美学价值的视觉符号。我特别欣赏其中对“点睛之笔”的论述,书中并非简单罗列历史沿革,而是着重探讨了不同朝代书法大家如何通过对笔锋、墨色的微妙控制,赋予笔画以生命力与情感张力。比如,书中对魏碑的方劲有力与宋代行书的洒脱流畅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让我仿佛能透过文字,触摸到那个时代书写者的心境。对于长期学习书法却停滞不前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把开启更高层次审美体验的钥匙。它引导我们超越单纯的识字功能,去品味汉字结构中蕴含的哲学思辨与宇宙秩序感。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凝视自己平日里写下的汉字,开始重新审视每一个转折、每一处提按,体会其中无声的律动。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汉字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关于东方古典美学的入门指南。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类主题的书籍通常抱持着谨慎的态度,总担心它们会陷入晦涩的学院派术语或流于表面、缺乏深度的赞美。《汉字中的符号之美》却意外地给了我一个扎实的惊喜。它采取了一种非常“建筑学”的视角来解构方块字,将横、竖、撇、捺视为基本的结构单元,进而分析它们如何如同精密的榫卯结构般组合成稳定而又富于变化的字形。书中大量运用了清晰的图示和剖面图,将抽象的笔画关系具象化。我尤其对作者探讨“空间留白”的章节印象深刻——传统书画理论中常提,但这本书将其系统化地应用于汉字结构分析中,揭示了字形内部的虚实相生。这种由内而外的结构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汉字形态学的理解。它不再是二维平面上的刻画,而是一个三维立体的力学平衡体。读完之后,我发觉自己在观看任何印刷体或手写体时,都会不自觉地去衡量其内部的重心分布和笔画间的张力关系。对于从事设计或视觉艺术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符号学工具箱绝对是宝贵的资源。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本身就体现了它所倡导的美学理念——克制与和谐。纸张的选择和排版布局都非常考究,使得文字的“形象”本身就构成了阅读体验的一部分。最令我赞叹的是作者对笔画“势”的捕捉。这里的“势”并非简单的力量感,而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和运动轨迹的感知。书中通过对不同字体中同一笔画的描摹对比,清晰地展示了这种“势”如何决定了整个字体的气质。例如,一个简单的“捺”,在楷书中是稳定收束的终点,而在隶书中则成为了富有张力的延展。作者引导我们去感受笔画之间的“气流”,这种对动态平衡的细腻描述,让我体会到东方艺术中“气韵生动”的真正含义。它教会我如何“看”一个字,而不是仅仅“读”一个字,将汉字符号提升到了纯粹的视觉艺术鉴赏的高度,令人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作者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使得对汉字符号的解读跳脱出了传统书法的范畴,融入了现代符号学和信息论的视角。它探讨了汉字如何在信息传递效率和美学表达之间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点。例如,书中对“偏旁部首”的起源及其演化过程的分析,不仅仅是追溯字源,而是将部首视为一种高效的语义压缩包,这种简洁性本身就是一种极致的美。作者用犀利的语言揭示了古代造字者在信息稀缺时代所展现出的超凡智慧。我特别喜欢作者对草书符号化倾向的论述,指出当书写速度超越可辨识度的临界点时,符号的纯粹性便超越了表意性,成为一种纯粹的情绪载体。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富有思辨性,读起来像是与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进行一场关于文字本质的对话,充满了启发性和挑战性,绝非那种教人如何“写得好看”的速成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