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的天文之美

汉字中的天文之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德平,金瑞 著,王元鹿 编
图书标签:
  • 汉字
  • 天文
  • 中国传统文化
  • 文字之美
  • 科学
  • 文化
  • 历史
  • 星象
  • 汉字文化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ISBN:97875496226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1019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文字与文字相关的角度——语言、历史、文化、考古、文学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地挖掘并向读者展示汉字的美,在弄清一个个古文字的同时,了解它们折射出来的中国文化源,这将是何等快意的事!

作者简介

蒋德平 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毕业,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副教授,中国训诂学会会员,河南省语言学会会员。

主要从事战国楚竹简文字研究及文字训诂研究,开设有《古代汉语》、《汉语史》、《汉字文化》等课程。

曾参与《古文字考释提要总览》的编写,发表有《从楚简新出字中的分化字看战国时期的“文字异形”》等论文多篇。


金瑞 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在读博士。主攻汉语言文字学古文字及比较文字学,古典文献学词汇学方向。

目录


壹 探秘星象
对星入座
沃野千里
鬼门占卦
短垣不可逾
万象更新
日穷于次

贰 星宿专访
天有宿度
东壁余光
箕风毕雨
扪参历井
千里姻缘线牵
牛郎织女

叁 苍穹大观
遮天盖日
浑然天成
谈幻说空
斗破苍穹
包举宇内
气吞宇宙

肆 地球·太阳·银河
君子好球
大展经纶
经天纬地
东曦既驾
气冲霄汉

伍 特殊的星
极星高照
流星赶月
星陨如雨
人贵直而文贵曲
魁星踢斗,独占鳌头
踏罡步斗
凶神恶煞
汉字中的天文之美 书籍简介 《汉字中的天文之美》是一部深度探索汉字形态、演变与中国古代天文观测之间奥秘的著作。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的汉字字源学考证,也非一本传统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史,而是巧妙地将这两大领域融为一体,以全新的视角揭示隐藏在方块字背后的宇宙观、时间观以及古人对星辰大海的敬畏与赞叹。 本书从最基础的汉字——那些描摹日月星辰、四季更迭、自然现象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入手,追溯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轨迹。通过对这些古老文字形态的细致解读,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许多汉字本身就蕴含着古人对天文现象的观察与理解。例如,“日”字从初期的圆形或半圆形,逐渐演变为带有中心的点,这或许象征着太阳的光芒四射,又或许是对太阳在天空轨迹的简化描绘。“月”字从弯钩状到满月状,再到新月状,其形体变化与月相盈亏的观测紧密相连。“星”字,从最初的“晶”或“曐”,描摹了星辰闪烁的形态,也暗示了古人夜观天象时的辽阔感受。 更进一步,《汉字中的天文之美》将目光投向更为复杂的会意字与形声字。本书将深入剖析那些由多个部件组合而成的汉字,它们如何巧妙地融合了天文概念与人文思想。例如,“昏”字,由“日”和“皿”(盘)组成,其字形暗示了太阳落下地平线,盘旋在地面的景象,这正是日落时分的写照,也是一天时间节点的重要标记。“晨”字,由“辰”(古代指代地支,也与星辰有关)和“禾”组成,暗示了清晨时分,农作物在曙光中生长的景象,将时间流逝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本书还会探讨,一些描摹天象的词汇,如“虹”、“霓”、“露”、“霜”等,其汉字构成如何精准地捕捉了这些自然现象的特征。 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于,它将逐一解读与天文学密切相关的汉字,并将这些字置于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这不仅仅是孤立的字形分析,而是与古代历法、星占、天象记录、神话传说等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例如,对于“斗”(北斗七星)、“牛”、“女”(牛宿、女宿)、“昴”(昴宿)等与星座相关的汉字,本书将详细介绍它们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具体指向,以及它们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意义。我们会了解,这些星座的名称如何来源于古人的想象,而这些名称又如何被固化在汉字之中,成为连接星空与语言的纽带。 《汉字中的天文之美》将着重分析那些描摹四季、节气、时辰的汉字,揭示它们如何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时间循环的深刻认知。《春》、《夏》、《秋》、《冬》这四个字的字形演变,是否与季节性的自然现象有所关联?“旦”、“暮”、“夜”、“昼”等字,又是如何精确地划分一天?本书将结合古代农耕文明的需求,探讨这些汉字的出现与演变,如何服务于人们对时间规律的掌握,以及如何体现在古代的节令与祭祀活动中。 本书还将深入研究那些与天文观测工具、方法相关的汉字。例如,与“圭表”相关的字,“表”字本身可能就蕴含着测影的意象。“尺”字,作为测量距离的单位,在古代天文测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书将探讨这些文字的形体如何体现了古人测量天体位置、距离的智慧。 此外,《汉字中的天文之美》还将关注那些与古代天文观念、宇宙模型相关的汉字。中国古代的“天圆地方”说,是如何在某些汉字的字形或组合中有所体现?“寰”、“宇”、“域”、“界”等字,在字形演变中是否折射出古人对宇宙范围的想象?本书将尝试从文字的角度,还原古人对宇宙结构、时空秩序的理解。 本书的另一重要维度是,它将探讨汉字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的交织。许多天文现象被赋予了人格化的形象,与神话故事紧密相连。例如,与“织女”、“牛郎”相关的汉字,其背后蕴含的星宿故事,以及它们如何通过文字传承下来。本书将揭示,汉字不仅是记录天文现象的工具,更是承载着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敬畏、想象与情感的载体。 《汉字中的天文之美》并非仅仅停留在对个别汉字的解读,而是旨在构建一个宏观的知识体系。本书将梳理中国古代天文观测与汉字演变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它将展示,汉字的创造与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古代天文学知识的启发;反过来,汉字的出现,又为天文知识的记录、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严谨而不失生动,既有学术研究的深度,又不乏大众阅读的趣味性。作者将通过大量的字例,辅以清晰的图示,引导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去发现汉字深处蕴含的宇宙之美。阅读本书,读者将不再仅仅将汉字视为冰冷的符号,而是会感受到它们鲜活的生命力,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先民仰望星空时,那份求知、好奇与惊叹。 《汉字中的天文之美》适合所有对汉字、中国古代文化、天文学、历史学感兴趣的读者。它将为研究汉字起源、中国古代天文学史、民俗学、文化史等领域的学者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丰富的史料支持。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本书将是一次充满启迪的阅读体验,它将让你重新认识我们每天使用的方块字,发现其中蕴藏的,与宇宙对话的古老智慧。 本书的结尾,将是对汉字与天文之美永恒关系的展望。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从古老的汉字中,窥见先民们对宇宙的朴素认知与深邃理解。这份连接天地、贯穿古今的文化血脉,正是汉字中天文之美的永恒魅力所在。 总之,《汉字中的天文之美》是一部融汇语言学、天文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知识的著作,它以独特而深刻的视角,发掘了汉字中蕴藏的宇宙奥秘与人文情怀,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文化瑰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方面,也做得非常扎实到位。虽然整体阅读体验流畅优美,但其背后的研究基础却是坚不可摧的。我特别留意了它引用的文献和考据来源,发现作者不仅查阅了大量的古代典籍,如《周髀算经》、《史记天官书》等,还结合了现代考古发现和天文学研究成果。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得书中对某些关键汉字演变过程的推断,具有极高的可信度。例如,书中对“斗”字——与北斗七星相关的那个符号——从早期形态到隶变过程的分析,逻辑链条清晰,论证有力,甚至引用了不同时期出土的陶器铭文作为旁证。这让那些原本只能在专业学术期刊中才能看到的深度讨论,以一种面向大众、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却丝毫不牺牲其知识的深度与准确性,这种平衡的拿捏,非常考验作者的功力和视野。

评分

阅读体验中,最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的是那些精妙的图解和对比分析。很多关于天文现象的描述,仅仅依靠文字是难以形成具象的想象的。而这本书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图示来弥补这一不足。比如,在解释“浑天说”和“盖天说”的差异时,作者没有冗长地进行理论阐述,而是直接绘制了两种宇宙模型的结构图,并用醒目的箭头和标注,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汉字符号是如何对应到这些模型中的特定位置或运动轨迹上的。特别是书中收录的一些古代天文仪器(如浑仪、简仪)的线描图,与汉字形体的演变穿插对比,形成了一种多维度的信息输入。这种图文并茂、互为佐证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理解效率和记忆深度,让人感觉自己仿佛真的参与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科学考察。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沉浸在这本书的文字脉络里,收获远超预期。起初,我对“汉字”与“天文”的结合抱持着一丝好奇与怀疑,总觉得这是一个颇为冷僻且难以深入的话题。然而,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将那些看似枯燥的字源考证,转化成了引人入胜的探秘之旅。书中对于“旦”、“昕”、“旻”等与日夜交替、天空相关的汉字的溯源,描述得极为生动传神。它不满足于简单的词典释义,而是深挖汉字背后的文化心理,探究古人在观察到日出东方、星宿轮转时,是如何将这种宏大叙事凝练成一个个方寸之间的符号的。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重新审视我日常使用的每一个简体字,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笔画,忽然间充满了力量和意义。这种颠覆认知的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快感,让人不禁感叹,中华文明的智慧真是深不可测,它将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如此巧妙地融入到了日常的交流工具之中,体现了一种浑然天成的哲学观。

评分

这本《汉字中的天文之美》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触感温润,墨香中透着一丝典雅的历史沉淀感。内页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那种略带米黄的纹理,不仅能更好地衬托出文字和插图的质感,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长时间翻阅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这本书的版式布局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作者显然对文字的排布有着近乎苛刻的审美要求,每一个章节的起首,甚至是单个汉字的间架结构,都巧妙地融入了对宇宙星辰运行规律的某种暗示或隐喻。特别是那些专门用来展示甲骨文、金文与现代楷书演变图谱的跨页大图,线条的粗细、笔画的曲直,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古人对天象观测的专注与敬畏。它不仅仅是一本解读汉字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把它陈列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随时拿出来把玩一番,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静谧与庄重。这种对手工艺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让这本书的收藏价值大大提升,绝对是文史爱好者和设计专业人士案头必备的典藏之作。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最大价值,或许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和思考世界的方式。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汉字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文化心史。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周围的世界都变得不一样了——不再是简单地识别信息,而是去探寻信息背后隐藏的结构和秩序。当我看到现代城市上空的霓虹灯光时,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浮现出古代观星者在同样夜空下描画的星座图,以及与之对应的古老文字符号。这种古今对话的奇妙感觉,让人对我们所继承的文化遗产产生一种由衷的敬畏和自豪。它成功地将我们日常使用的符号系统,与人类最宏大、最古老的问题——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联系了起来,形成了一种深刻的精神共鸣,非常推荐给所有对文化根源和宇宙奥秘感兴趣的朋友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