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曾祺,师从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大师,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位纯粹的文人,衔接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散文大师。贾平凹称他为“文狐”。
★ 汪曾祺散文,是高考必读散文作家之一,曾有多篇文章入选高考试卷。
★ 品读大师的浪漫散文,享受人间的闲情逸致。草木虫鱼、瓜果蔬菜、山水风景、怀人记事,淡而不俗,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而又意味深长 。
★ 当生活焦躁不安,无法宁静的时候,不妨读一读汪曾祺,你会发现原来世上真的有这么一种人,既能享受生活的美妙之处,又能和世界的黑暗和平相处。
★贾平凹、曹文轩、铁凝、冯唐极力推崇。
《人间之味》分别摘取汪曾祺描写,植物、美食、风景、旧事等,代表性文章。收录汪曾祺经典散文名篇《人间草木》《草木春秋》《故乡的食物》《五味》《吃食和文学》《草巷口》《昆明的雨》《多年父子成兄弟》《随遇而安》等。汪曾祺的文章,总是贴近生活,不炫技,不做作,淡而不俗,读其文章总是被汪老的淳朴、自在、温润、通透快乐的情绪所感染,不由得就想多热爱生活一分,原来生活可以这么有趣儿。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的散文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里的淡泊和对人情事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他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正是应和了中国读者的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他的作品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
●汪曾祺 :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沈从文: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zui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贾平凹: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铁凝:他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
●曹文轩:有汪曾祺这样一个作家,这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运气。他的出现,是对中国当代文学趋向的调整,是对中国当代文学格局的改变。
●冯唐:明末小品式的文字,阅读时开窗就能闻见江南的荷香。
第一章
人间草木皆有情
人间草木/002
草木春秋/009
草木虫鱼鸟兽/020
北京的秋花/027
夏天的昆虫/034
夏天/038
冬天/042
紫薇/046
蜡梅花/051
北京人的遛鸟/054
第二章
人间有味是清欢
故乡的食物/060
五味/081
吃食和文学/087
宋朝人的吃喝/099
贴秋膘/103
米线和饵块/107
四方食事/115
第三章
人间皆是好去处
草巷口/128
昆明的雨/134
胡同文化/140
国子监/146
罗汉/157
严子陵台/162
坝上/167
西山客话/171
湘行二记/179
第四章
人间有情亦有爱
自报家门/192
我的家/209
我的祖父祖母/224
多年父子成兄弟/235
我的父亲/241
我的母亲/252
七载云烟/258
自得其乐/275
随遇而安/285
人间草木
山丹丹
我在大青山挖到一棵山丹丹。这棵山丹丹的花真多。招待我们的老堡垒户看了看,说:“这棵山丹丹有十三年了。”
“十三年了?咋知道?”
“山丹丹长一年,多开一朵花。你看,十三朵。”
山丹丹记得自己的岁数。
我本想把这棵山丹丹带回呼和浩特,想了想,找了把铁锹,在老堡垒户的开满了蓝色党参花的土台上刨了个坑,把这棵山丹丹种上了。问老堡垒户:
“能活?”
“能活。这东西,皮实。”
大青山到处是山丹丹,开七朵花、八朵花的,多的是。
山丹丹花开花又落,
一年又一年……
这支流行歌曲的作者未必知道,山丹丹过一年多开一朵花。唱歌的歌星就更不会知道了。
枸杞
枸杞到处都有。枸杞头是春天的野菜。采摘枸杞的嫩头,略焯过,切碎,与香干丁同拌,浇酱油、醋、香油;或入油锅爆炒,皆极清香。夏末秋初,开淡紫色小花,谁也不注意。随即结出小小的红色的卵形浆果,即枸杞子。我的家乡叫作狗奶子。
我在玉渊潭散步,在一个山包下的草丛里看见一对老夫妻弯着腰在找什么。他们一边走,一边搜索。走几步,停一停,弯腰。
“您二位找什么?”
“枸杞子。”
“有吗?”
老同志把手里一个罐头玻璃瓶举起来给我看,已经有半瓶了。
“不少!”
“不少!”
他解嘲似的哈哈笑了几声。
“您慢慢捡着!”
“慢慢捡着!”
看样子这对老夫妻是离休干部,穿得很整齐干净,气色很好。
他们捡枸杞子干什么?是配药?泡酒?看来都不完全是。真要是需要,可以托熟人从宁夏捎一点或寄一点来。听口音,老同志是西北人,那边肯定会有熟人。
他们捡枸杞子其实只是玩!一边走着,一边捡枸杞子,这比单纯地散步要有意思。这是两个童心未泯的老人,两个老孩子!
人老了,是得学会这样的生活。看来,这二位中年时也是很会生活,会从生活中寻找乐趣的。他们为人一定很好,很厚道。他们还一定不贪权势,甘于淡泊。夫妻间一定不会为柴米油盐、儿女婚嫁而吵嘴。
从钓鱼台到甘家口商场的路上,路西,有一家的门头上种了很大的一丛枸杞,秋天结了很多枸杞子,通红通红的,礼花似的、喷泉似的垂挂下来,像一个珊瑚珠穿成的华盖,好看极了。这丛枸杞可以拿到花会上去展览。这家怎么会想起在门头上种一丛枸杞?
槐花
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来了放蜂的人。蜂箱都放好了,他的“家”也安顿了。一个刷了涂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布棚子。里面打了两道土堰,上面架起几块木板,是床。床上一卷铺盖。地上排着油瓶、酱油瓶、醋瓶。一个白铁桶里已经有多半桶蜜。外面一个蜂窝煤炉子上坐着锅。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锅开了,她往锅里下了一把干切面。不大会儿,面熟了,她把面捞在碗里,加了作料、撒上青蒜,在一个碗里舀了半勺豆瓣。一人一碗,她吃的是加了豆瓣的。
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天。
我跟养蜂人买过两次蜜,绕玉渊潭散步回来,经过他的棚子,大都要在他门前的树墩上坐一坐,抽一支烟,看他收蜜、刮蜡,跟他聊两句,彼此都熟了。
这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高高瘦瘦的,身体像是不太好,他做事总是那么从容不迫、慢条斯理的。样子不像个农民,倒有点像一个农村小学校长。听口音,是石家庄一带的。他到过很多省。哪里有鲜花,就到哪里去。菜花开的地方,玫瑰花开的地方,苹果花开的地方,枣花开的地方。每年都到南方去过冬,广西、贵州。到了春暖,再往北返。我问他是不是枣花蜜最好,他说是荆条花的蜜最好。这很出乎我的意料。荆条是个不起眼的东西,而且我从来没有见过荆条开花,想不到荆条花蜜却是最好的蜜。我想他每年收入应当不错。他说比一般农民要好一些,但是也落不下多少:蜂具,路费;而且每年要赔几十斤白糖——蜜蜂冬天不采蜜,得喂它糖。
女人显然是他的老婆。不过他们岁数相差太大了。他五十了,女人也就三十出头。而且,她是四川人,说四川话。我问他:“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他说:“她是新繁县人。那年我到新繁放蜂,认识了。她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
有那么简单?也许她看中了他的脾气好,喜欢这样安静平和的性格?也许她觉得这种放蜂生活,东南西北到处跑,好耍?这是一种农村式的浪漫主义。四川女孩子做事往往很洒脱,想咋个就咋个,不像北方女孩子有那么多考虑。他们结婚已经几年了。丈夫对她好,她对丈夫也很体贴。她觉得她的选择没有错,很满意,不后悔。我问养蜂人,她回去过没有?他说,回去过一次,一个人。他让她带了两千块钱,她买了好些礼物送人,风风光光地回了一趟新繁。
一天,我没有看见女人,问养蜂人,她到哪里去了。养蜂人说:“到我那大儿子家去了,去接我那大儿子的孩子。”他有个大儿子,在北京工作,在汽车修配厂当工人。
她抱回来一个四岁多的男孩,带着他在棚子里住了几天。她带他到甘家口商场买衣服、买鞋、买饼干、买冰糖葫芦。男孩子在床上玩鸡啄米,她靠着被窝用钩针给他钩一顶大红的毛线帽子。她很爱这个孩子。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孩子叫她奶奶,奶奶笑了。
过了几天,她把孩子又送了回去。
过了两天,我去玉渊潭散步,养蜂人的棚子拆了,蜂箱集中在一起。等我散步回来,养蜂人的大儿子开来一辆卡车,把棚柱、木板、煤炉、锅碗和蜂箱装好,养蜂人两口子坐上车,卡车开走了。
玉渊潭的槐花落了。
《人间之味》这个名字,就带着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觉得,我们对于食物的感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生活的态度。一个懂得品味食物的人,往往也更懂得欣赏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一本充满温度的书,它不仅仅是记录美食,更是记录着那些与美食相关的人生故事。我期待着,在作者的文字中,能够感受到那种从食材到餐桌,再到心灵的完整过程。或许有关于某个地方特有的食材,或许有关于某个家庭代代相传的烹饪秘诀,又或许有关于某个节日的特殊饭菜。这些,都是构成“人间之味”不可或缺的元素。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能亲手触摸那些食材的质感,闻到厨房里飘散的香气,甚至能尝到那入口的鲜美。它不应该只是一本消遣读物,更应该是一次关于生活哲学的美学探索,引导我去发现,去珍惜,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那份独一无二的“人间之味”。
评分从《人间之味》这个书名,我就能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关于生命体验的沉淀。它不仅仅是关于味蕾的刺激,更是一种对生活本质的追寻。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触及灵魂,又带着烟火气的书,而这个名字,恰好捕捉到了我内心的需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大门,让我重新认识“吃”这件事,认识它背后所承载的意义。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他独特的视角,去解构那些看似简单的食材,去讲述那些在烹饪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或许是关于时间的沉淀,或许是关于情感的交织,又或许是关于回忆的碎片。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充满智慧的语言,告诉我如何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满足。它不应该只是一份美食指南,更应该是一本关于人生感悟的哲理书,让我明白,真正的“人间之味”,不仅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心灵深处的共鸣,是一种与世界和谐相处的美好状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古朴而宁静的美感,仿佛能闻到纸张中散发出的淡淡墨香。我一直相信,真正动人的故事,往往就藏在那些最平凡的生活细节里,而食物,无疑是这一切的最佳载体。《人间之味》这个书名,恰恰点出了我一直以来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作者对于食物的独特理解,不仅仅是它带来的味觉享受,更是它背后所蕴含的故事,那些关于成长、关于亲情、关于乡愁的细腻情感。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让我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烟火气却又诗意盎然的世界。我想象着,那些菜肴在作者笔下,不再是简单的食材组合,而是活生生的故事,每一个步骤,每一次翻炒,都可能蕴藏着一段尘封的记忆,一次心灵的触动。我希望它能唤醒我内心深处对于“家”的定义,对于“味道”的怀念。它不应该只是教人如何烹饪,更应该引领人去感受,去体会,去思考,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为自己和身边的人,留住那份最真挚、最温暖的“人间之味”。
评分拿到《人间之味》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个颇具诗意又带着一丝烟火气的书名,瞬间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于生活最本真的渴望。我一直觉得,食物不仅仅是果腹之物,它承载着记忆,连接着情感,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沉淀。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会带我走进那些被时光打磨过的厨房,去感受那些在柴米油盐中流淌的温情。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期待着它能以一种温柔而细腻的方式,为我揭示那些隐藏在寻常巷陌中的人间至味。我希望作者能用他独特的笔触,描绘出那些食材的鲜活,烹饪的匠心,以及最终端上桌时,那种能让疲惫的心得到慰藉的温暖。我想象着,或许会有关于童年记忆里的某种家常菜,或许会有旅途中邂逅的特色小吃,又或许会有某个节日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的特殊味道。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应该只是美食的罗列,它更应该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在品味食物的同时,也品味生活,品味那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却又至关重要的情感连接。我希望它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饮食习惯,重新发现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味道,让我的生活因此而更加丰富和有滋味。
评分读完《人间之味》的序言,我就被作者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细节的敏锐观察所打动。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哲思,它暗示着,生活的美好,往往就藏在那些最朴实无华的烟火气里。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平凡食材做出不凡味道的人充满敬意,而我也深信,真正的“人间之味”,不仅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慰藉。这本书,我想象着,它会带我穿越时空,去感受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去品味不同年代的生活变迁。我期待在作者的笔下,能看到那些曾经熟悉的味道,那些承载着童年记忆的味道,那些在离家远行后,总是在梦中萦绕的味道。我希望它能是一次关于“味道”的旅行,一次关于“生活”的探索。它不应该只是关于菜谱的堆砌,更应该是一场关于情感的交流,一次关于文化的体验。我希望它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食物的关系,不再将它们视为简单的能量补充,而是看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连接人与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美好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