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植物志(第2卷)

杭州植物志(第2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杭州植物园 著
图书标签:
  • 杭州植物志
  • 植物学
  • 植物分类学
  • 杭州植物
  • 浙江植物
  • 维管植物
  • 种子植物
  • 开花植物
  • 植物区系
  • 植物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7095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242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李攀、傅承新主编的《杭州植物志(第2卷)(精)》共记载杭州八区(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的野生和习见栽培的被子植物66科,281属,529种,6亚种,30变种,2变型;其中包括本志作者最近发表的浙江新记录1个,杭州新记录18爪。每种植物有名称、形态特征、产地、生长环境、分布及用途等的介绍,并附有插图531幅及彩照50幅。

目录

50.悬铃木科Platanaceae
51.豆科Fabaceae
52.酢浆草科Oxalidaceae
53.牻牛儿苗科Geraniaceae
54.旱金莲科Tropaeolaceae
55.芸香科Rutaceae
56.苦木科Simaroubaceae
57.楝科Meliaceae
58.远志科Polygalaceae
59.大戟科Euphorbiaceae
60.交让木科Daphniphyllaceae
61.水马齿科Callitfichaceae
62.黄杨科Buxaceae
63.漆树科Anacardiaceae
64.冬青科Aquifoliaceae
65.卫矛科Celas~aceae
66.省沽油科Staphyleaceae
67.槭树科Aceraceae
68.七叶树科Hippocastanaceae
69.无患子科Sapindaceae
70.清风藤科Sabiaceae
71.凤仙花科Balsaminaceae
72.鼠李科Rhamnaceae
73.葡萄科Vitaceae
74.杜英科Elaeocarpaceae
75.椴树科Tiliaceae
76.锦葵科Malvaceae
77.梧桐科Sterculiaceae
78.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
79.山茶科Theaceae
80.藤黄科Clusiaceae
81.柽柳科Tamaricaceae
82.堇菜科Violaceae
83.大风子科Flacou~iaceae
84.旌节花科Stachyuraceae
85.秋海棠科Begoniaceae
86.瑞香科Thymelaeaceae
87.胡颓子科Elaeagnaceae
88.千屈菜科Lythraceae
89.石榴科Punicaceae
90.菱科Trapaceae
91.蓝果树科Nyssaceae
92.八角枫科Alangiaceae
93.桃金娘科Myrtaceae
94.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
95.柳叶菜科Onagraceae
96.小二仙草科Haloragaceae
97.五加科Araliaceae
98.伞形科Apiaceae
99.山茱萸科Cornaceae
100.杜鹃花科Ericaceae
101.紫金牛科Myrsinaceae
102.报春花科Primulac朗e
103.柿科Ebenaceae
104.山矾科Symplocaceae
105.野茉莉科Styracaceae
106.木犀科Oleaceae
107.马钱科Loganiaceae
108.龙胆科Gentianaceae
109.夹竹桃科Apocynaceae
110.萝蘑科Asclepiadaceae
111.旋花科Convolvulaceae
112.紫草科Boraginaceae
113.马鞭草科Verbenaceae
114.唇形科Lamiaceae
115.茄科Solanaceae
中名索引
拉丁名索引
《中国南方热带雨林植物多样性研究》 卷帙浩繁的生态学巨著,深入剖析中国热带雨林的生命脉络 第一章:绪论——热带雨林的全球意义与中国版图 本书是国内植物学界一项里程碑式的成果,聚焦于中国南方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我们首先从全球尺度阐述了热带雨林作为地球“之肺”的关键角色,其在调节全球碳循环、维持生物多样性热点中的不可替代性。随后,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中国,详细勾勒出海南、云南南部及西藏部分地区所构成的独特热带雨林地理分布格局。 本卷的立足点在于强调“研究的必要性”: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这些珍贵的生态系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系统性、前沿性的植物学调查与生态学分析,成为制定有效保护策略的科学基础。本书的整体目标是构建一个详尽的、可量化的热带雨林植物物种名录与群落结构模型,为国家生态安全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 第二章:研究区域的自然地理与气候特征 要理解植物的生存之道,必须透彻理解其生境。本章详尽描述了研究区所涉及的复杂地形地貌。从海拔跨度极大的季风山地到低洼的冲积平原,不同的地形梯度直接塑造了微气候的差异。 气候部分着重分析了季风气候的典型特征:全年高温多雨,但季节性降水集中度极高,这要求雨林植物必须发展出特有的生理适应机制,例如滴水叶尖、板状根等。我们引入了高分辨率的气象数据,对比了不同小气候区(如山坡向阳坡与背阴坡)的年平均温差、相对湿度波动,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如酸碱度、有机质含量),为后续的植物区系划分奠定了环境背景。 第三章:热带雨林植物区系分类与演化历史 本章是本书的植物学核心。我们采用了最新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成果,对中国南方热带雨林中的维管植物进行了全面的区系分类修订。 区系组成分析: 识别出区域内主要的植物区系成分,重点探讨了古热带成分(如苏铁目、木兰目等古老类群)与新热带成分的共存现象,揭示了该区域作为古老植物“避难所”的历史地位。 特有种的地理分布格局: 详细记录并描述了在研究区域内首次发现或仅分布于此的特有物种。通过空间生态学模型(如MaxEnt),分析了这些特有种的当前适宜生境范围,并预测了其在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变化。 科属的物种丰富度比较: 运用辛普森指数、香农指数等多样性指标,对不同植被类型(如季雨林、山地雨林、沟谷雨林)下的优势科属进行了量化比较,揭示了哪些植物类群构成了区域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支柱。例如,我们发现特定藤本植物科的物种密度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第四章:雨林植被群落结构与垂直分层动态 热带雨林以其复杂的多层次结构著称。本章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和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深入解析了雨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异质性。 垂直分层: 精确测量了林冠层(>30米)、中层、林下层和地被层的物种组成和生物量分配。我们特别关注了高大乔木的冠层形态,以及附生植物(如兰科、凤梨科)在不同高度的附着密度和生态功能。 群落演替动态: 选取了若干次生演替林地和原生林地进行长期监测。通过对比不同年龄阶段的群落结构变化,我们描绘了从先锋种到顶级群落的演替路径,揭示了关键物种(如特定先锋乔木)在群落恢复中的调控作用。 生物量估算与碳储量评估: 运用非破坏性测量方法,估算了不同类型雨林植被的生物量。本节提供了精确到公顷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数据,并初步计算了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所固存的碳储量,为区域碳汇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第五章:关键生态过程——传粉、种子散布与土壤微生物互作 植物的生存不仅依赖于自身的适应性,更依赖于与其共存的其他生物的互动。本章转向生态功能的深入研究。 传粉者-植物互作网络: 记录了超过两百种开花植物的传粉者(昆虫、鸟类、蝙蝠)。我们构建了详细的互作网络图,识别出高度依赖特定传粉者的“关键物种”,并分析了网络结构对丧失某一部分传粉者的敏感性。 种子散布策略的区域特异性: 针对主要树种,研究了其种子的大小、重量、外形特征,并结合动物行为学观察,确定了主要的散布者(如地栖哺乳动物、攀援灵长类)。特别探讨了山体陡峭区域,风力与重力散布所占的比例。 土壤养分循环与菌根共生: 考察了热带雨林土壤中磷、氮的动态循环。深入分析了本土优势树种与土壤真菌形成的菌根(特别是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的共生效率,证明了高效的养分吸收机制是维持热带雨林高生产力的关键。 第六章:保护生物学意义与管理建议 基于前述的详尽数据和分析,本章提出了针对中国南方热带雨林植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 栖息地破碎化影响评估: 结合GIS和遥感影像,量化了过去三十年来森林覆盖率的下降和斑块破碎化的程度。模拟了不同廊道连接方案对种群遗传交流和物种扩散的潜力影响。 濒危物种的保护优先级排序: 综合考虑了物种的特有性、种群数量、生境狭窄程度和气候变化敏感性,制定了“红皮书”更新的初步推荐名录。 可持续利用与社区参与: 讨论了如何在保护核心区的同时,通过生态旅游、可持续采收非木材林产品等方式,促进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本书强调,保护工作必须深入到地方社区的文化和生计之中。 结语: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书为后续的生态系统功能研究、气候变化响应机制探索以及更深层次的植物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田野数据基础。它不仅是一部植物学专著,更是一份对中国乃至全球热带雨林珍贵遗产的科学宣言。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杭州植物志(第2卷)》送到我手中时,我第一眼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严谨的设计所吸引。作为一名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的普通读者,我虽然无法深入研究其学术价值,但这本书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强大的信息:它记录了杭州这片土地上生命存在的痕迹,是这座城市自然生态的一份宝贵档案。我期待,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能够触摸到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自然知识,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与多样。即使我无法完全理解书中的每一个专业术语,但光是看到那些精美的插图和细致的描述,就足以激发我对于周围环境的关注和热爱。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扇通往自然深处的大门。

评分

拿到《杭州植物志(第2卷)》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知识和历史的沉淀。我一直对地方志类的书籍情有独钟,觉得它们承载着一个地域的记忆和文化。虽然我可能不会成为这本书的深度使用者,不会去考究每一个物种的分类和分布,但我相信,它所记录的,是杭州这片土地上不可磨灭的生命印记。想象一下,书中所描述的那些植物,也许就在我每天经过的公园里,抑或是在那些我尚未踏足的山野之中。它们默默地生长,经历了风雨,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用最详实的方式,讲述着这座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即使我只是偶尔翻阅,也能从中汲取到一份宁静和对生命奥秘的敬畏。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杭州生活的居民,我一直对我们这座城市独特的自然风光感到骄傲。西湖边的垂柳、龙井茶园的茶树、九溪烟树的竹林……这些景象早已融入了我的生活。但说实话,我对这些植物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偶然得知《杭州植物志(第2卷)》出版的消息,我立刻被吸引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座城市,首先要了解它的自然生态。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植物图鉴,更是一份关于杭州“绿色基因”的百科全书。我期待着通过它,能够重新认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植物,发现它们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它们的花期、果实、甚至是一些民间的使用价值。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都源于一种朴素的好奇心。对于《杭州植物志(第2卷)》的期待,更多的是源于我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渴望。我常常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孕育了多少神奇的生命?它们是如何生存,如何繁衍,又如何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虽然我并非植物学专业出身,但我相信,任何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都能为普通人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新窗口。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将我们熟悉的“杭州”与“植物志”这两个概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我充满了对内容的好奇。我期待它能够用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让我了解杭州丰富多样的植物种类。

评分

一本期待已久的大部头终于捧在了手里,虽然名字是《杭州植物志(第2卷)》,但初拿到手,那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就已经让我爱不释手。我不是植物学专家,对各种拉丁文的学名也一知半解,但作为一名热爱杭州这片土地的人,我对这座城市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接触了一些自然纪录片和户外徒步活动之后,我越来越渴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我们身边那些沉默而美丽的生命。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其严谨的排版和细致的插图所吸引。那些手绘的植物插图,线条流畅,色彩逼真,仿佛能将我带到清晨的露珠和午后的阳光下,亲眼看到这些植物的真实模样。尽管我无法一一辨认图中的所有物种,但光是欣赏这些艺术品般的插图,就已经是一种享受。而且,我知道一本植物志的编纂需要耗费多少心血和时间,能够拥有一本如此厚重、如此用心的作品,我感到十分庆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