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余光中散文典藏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余光中散文典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光中 著
图书标签:
  • 余光中
  • 散文
  • 文学
  • 台湾
  • 文化
  • 乡愁
  • 经典
  • 随笔
  • 回忆
  • 人生感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848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3824
品牌:博集天卷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余光中先生临终前亲自审订的散文集,大师遗韵,人间绝唱
家喻户晓的“乡愁诗人”,一代“大师眼中的大师”,余光中深情散文典藏,品味名家经典,传承文学之美!
2.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从乡愁谈起,望向心灵的归宿
与余光中先生一起,体味漂泊人生的酸甜苦辣,看心灵丰盈者在暮年的沉静与洒脱,寻找生命的真谛。
3. 献给每一个摇摆在乡愁中的灵魂
愿你在文学的慰藉和大师的箴言里,收获心安。
4. 献给每一双懂得文学纯粹之美的眼睛
愿一代文豪用一生锤炼的精美辞章,伴你温暖阅读,如暗室明珠,熠熠生光。
5. 献给海峡两岸一衣带水的同胞
文学可以时间和空间,让我们共同追随大师的脚步,读懂故乡,读懂人生,读懂自己。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余光中先生临终前亲自审订的散文集,展现了先生对故园与人生的思考与怀恋。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乡愁是心头的月光,但若得遇心安,处处亦可为吾乡。在文学的爱与美中,愿读者可以和余光中一起,体味漂泊人生的酸甜苦辣,看心灵丰盈者在暮年的沉静与洒脱,寻找生命的真谛。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是“乡愁诗人”余光中先生一生的注脚,也是时间与空间的归宿。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2017)
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余光中一生致力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其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他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他的文学造诣深厚广博,是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批评家和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计40 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精彩书评

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梁实秋

他上承中国文学传统,横涉西洋文学艺术,在绵长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笔耕不辍,成为当代文学的重镇,其文学影响,已跨越海峡两岸,诗风文采,为不少读者所赞赏。当我们翻阅那琳琅满目的佳作,沉浸于他那融汇中外,通变古今,颇具雄长之气;瑰丽多姿,变化多端,令人叹为观止的诗文之中时,不能不惊叹他的文学成就之超卓。 ——董桥

目录

上 编 思念比远方更远
第一章 风筝与线
每一次离开是一次剧烈的连根拔起。但是他的根永远在这里,因为泥土在这里,落叶在这里,芬芳,亦永永永永播扬自这里。
望乡的牧神/ 003
地 图/ 019
蒲公英的岁月/ 027
听听那冷雨/ 035
高速的联想/ 042
思台北,念台北/ 049
海 缘/ 056
第二章 车轮与路
九月间,到半山去看白杨林子,在风里炫耀黄金,回来的途中,系一枝白杨在汽车的天线上,算是俘虏了几片秋色。
塔阿尔湖/ 071
落枫城/ 077
四月,在古战场/ 085
丹佛城——新西域的阳关/ 092
南半球的冬天/ 103
凭一张地图/ 110
德国之声/ 114
山色满城/ 126
下 编 我看见风的去处
第一章 没有尽头的歌
时常在冬日的深宵,诗写到一半,正独对天地之悠悠,寒战的汽笛声会一路沿着小巷呜呜传来,凄清之中有其温婉,好像在说:全台北都睡了,我也要回站去了,你,还要独撑这倾斜的世界吗?
逍遥游/ 139
九张床/ 147
花 鸟/ 154
沙田山居/ 161
没有人是一个岛
——想起了痖弦的《一九八○年》/ 165
我的四个假想敌/ 172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179
假如我有九条命/ 189
没有邻居的都市/ 193
双城记往/ 201
日不落家/ 209
第二章 永不熄灭的光
盖棺之论论难定,一个民族,有时要看上几十年几百年,才看得清自己的诗魂。
老得好漂亮
——向大器晚成的叶芝致敬/ 219
不朽,是一堆顽石? / 228
卡莱尔故居/ 241
夜读叔本华/ 254
西欧的夏天/ 257
重访西敏寺/ 260
古堡与黑塔/ 264
文章与前额并高/ 273

精彩书摘

望乡的牧神
那年的秋季特别长,一直拖到感恩节,还不落雪。事后大家都说,那年的冬季,也不像往年那么长,那么严厉。雪是下了,但不像那么深,那么频。幸好圣诞节的一场还积得够厚,否则圣诞老人就显得狼狈失措了。
那年的秋季,我刚刚结束了一年浪游式的讲学,告别了第三十三张席梦思,回到密歇根来定居。许多好朋友都在美国,但黄用和华苓在艾奥瓦,梨华远在纽约,一个长途电话能令人破产。咪咪手续未备,还阻隔半个大陆加一个海加一个海关。航空邮简是一种迟缓的箭,射到对海,火早已熄了,余烬显得特别冷。
那年的秋季,显得特别长。草,在渐渐寒冷的天气里,久久不枯。空气又干,又爽,又脆。站在下风的地方,可以嗅出树叶,满林子树叶散播的死讯,以及整个中西部成熟后的体香。中西部的秋季,是一场弥月不熄的野火,从浅黄到血红到暗赭到郁沉沉的浓栗,从艾奥瓦一直烧到俄亥俄,夜以继日日以继夜地维持好几十郡的灿烂。云罗张在特别洁净的蓝虚蓝无上,白得特别惹眼。谁要用剪刀去剪,一定装满好几箩筐。
那年的秋季特别长,像一段雏形的永恒。我几乎以为,站在四围的秋色里,那种圆溜溜的成熟感,会永远悬在那里,不坠下来。终于一切瓜一切果都过肥过重了,从腴沃中升起来的仍垂向腴沃。每到黄昏,太阳也垂垂落向南瓜田里,红橙橙的,一只熟得不能再熟下去的,特大号的南瓜。日子就像这样过去。晴天之后仍然是晴天之后仍然是完整无憾饱满得不能再饱满的晴天,敲上去会敲出音乐来的稀金属的晴天。就这样微酩地饮着清醒的秋季,好怎么不好,就是太寂寞了。在西密歇根大学,开了三门课,我有足够的时间看书,写信。但更多的时间,我用来幻想,而且回忆,回忆在有一个岛上做过的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事情,一直到半夜,到半夜以后。有些事情,曾经恨过的,再恨一次;曾经恋过的,再恋一次;有些无聊,甚至再无聊一次。一切都离我很久,很远。我不知道,我的寂寞应该以时间或空间为半径。就这样,我独自坐到午夜以后,看窗外的夜比《圣经?旧约》更黑,万籁俱死之中,听两颊的胡髭无赖地长着,应和着腕表巡回的秒针。
这样说,你就明白了。那年的秋季特别长。我不过是个客座教授,悠悠荡荡的,无挂无牵。我的生活就像一部翻译小说,情节不多,气氛很浓;也有其现实的一面,但那是异国的现实,不算数的。例如汽车保险到期了,明天要记得打电话给那家保险公司;公寓的邮差怪可亲的,圣诞节要不要送他件小礼品;等等。究竟只是一部翻译小说,气氛再浓,只能当作一场逼真的梦罢了。而尤其可笑的是,读来读去,连一个女主角也不见。男主角又如此地无味。这部恶汉体的(picaresque)小说,应该是没有销路的。不成其为配角的配角,倒有几位。劳悌芬便是其中的一位。在我教过的一百六十几个美国大孩子之中,劳悌芬和其他少数几位,大概会长久留在我的回忆里。一切都是巧合。有一个黑发的东方人,去到密歇根,恰巧会到那一个大学。恰巧那一年,有一个金发的美国青年,也在那大学里。恰巧金发选了黑发的课。恰巧谁也不讨厌谁。于是金发出现在那部翻译小说里。
那年的秋季,本来应该更长更长的。是劳悌芬,使它显得不那样长。劳悌芬,是我给金发取的中文名字。他的本名是 Stephen Cloud。一个姓云的人,应该是洒脱的。劳悌芬倒不怎么洒脱。他毋宁是有些腼腆的,不像班上其他的男孩,爱逗着女同学说笑。他也爱笑,但大半是坐在后排,大家都笑时他也参加笑,会笑得有些脸红。后来我才发现他是戴隐形眼镜的。
同时,秋季愈益深了。女学生们开始穿大衣来教室。上课的时候,掌大的枫树落叶,会簌簌叩打大幅的玻璃窗。我仍记得,那天早晨刚落过霜,我正讲到杜甫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忽然瞥见红叶黄叶之上,联邦的星条旗扬在猎猎的风中,一种摧心折骨的无边秋感,自头盖骨一直麻到十个指尖。有三四秒钟我说不出话来。但脸上的颜色一定泄露了什么。下了课,劳悌芬走过来,问我周末有没有约会。当我的回答是否定时,他说:
“我家在农场上,此地南去四十多英里。星期天就是万圣节了。如果你有兴致,我想请你去住两三天。”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余光中散文典藏 一段跨越山海的乡愁,一次文字的灵魂漂泊,一段对土地深沉的眷恋。 余光中,这个名字本身就如同横跨海峡的一道璀璨弧光,将两岸的文化血脉紧密相连。他的散文,更是以其独有的赤子情怀、磅礴气势和精妙笔触,在中国文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余光中散文典藏》,正是这样一部凝聚了诗人灵魂深处最柔软、也最坚韧情感的散文精选集。它不是简单的作品堆砌,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学对话,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余光中先生那颗永远流淌着乡愁、又充满着世界视野的心灵。 这套典藏,顾名思义,核心主题围绕着“故乡”展开,但这份“故乡”的定义,早已超越了地理上的界限,升华为一种心灵的归属,一种文化的认同,一种精神的栖居。在余光中先生笔下,故乡不再仅仅是那个出生、成长的地方,它更是承载着记忆、情感、文化基因的土壤。它是在离散中愈发清晰的轮廓,是在漂泊中愈发浓郁的乡愁,是在回望中愈发温暖的依靠。 一、 浓郁的乡愁:在离散与思念中寻找根脉 余光中先生的一生,大抵可以视为一场漫长的乡愁书写。从大陆到台湾,从台湾到海外,再到最终将生命的根脉重新扎回祖国大陆,他的足迹遍布世界,但他的心,却始终牵挂着那片生养他的土地。“乡愁”二字,并非一句空泛的口号,而在他的笔下,化作了具体的意象,化作了鲜活的画面,化作了悠长的韵味。 在这部典藏中,读者将能深切感受到那份“月是故乡明”的深沉眷恋。他描绘大陆的土地,不是简单的风光掠影,而是饱含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积淀。那些古老的村落,那些熟悉的街道,那些儿时的伙伴,都成了他笔下挥之不去的记忆。他写江南的细雨,写北国的风霜,写黄河的奔腾,写长江的浩渺,无不渗透着对祖国河山的深情。他用如椽巨笔,将这些具象的山水,升华为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文化的力量。 同时,离散的经历也让这份乡愁更加复杂和深刻。当他身处异乡,面对截然不同的文化和语言时,故乡的形象便在思念中被不断强化和美化。他笔下的乡愁,并非是一种消极的沉溺,而是一种积极的寻找,一种对自身文化根源的坚守。他用文字搭建起一座座心灵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此岸与彼岸。他试图在漂泊中,找寻那份能让心灵安定的“故乡”,那片属于自己文化灵魂的栖居之地。 二、 文化的担当:在碰撞与融合中传承文明 余光中先生不仅是乡愁的抒写者,更是文化的瞭望者和担当者。他的学识渊博,涉猎广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也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世界文明。他身处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前沿,他的散文,便成了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生动写照。 在这部典藏中,读者将看到他如何以中国人的视角,审视和理解西方文化。他并非盲目崇拜,也非全盘否定,而是以一种批判性、融合性的态度,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他能将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相结合,能将现代艺术思潮与传统审美观念相碰撞,展现出一种跨越时代的文化自觉。 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将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视为己任。他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艺术。他笔下的中国,不是刻板的印象,而是鲜活、多元、充满活力的。他让人们看到,中华文化并非只是故纸堆中的遗迹,而是仍然在现代社会中生生不息、焕发光彩的强大生命力。他用自己的笔,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热爱、认同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 文字的魔力:在诗意与哲思中领略人生 余光中先生的散文,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其卓越的文字功底。他的文字,既有诗人的浪漫与想象,又有哲人的思辨与深度。他能够将最平凡的景物,写出不平凡的意境;能够将最朴素的道理,讲得入木三分。 在这部典藏中,读者将沉醉于他那优美的语言。他的比喻贴切而新颖,他的排比工整而有力,他的叙述流畅而富有节奏感。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将文字打磨得晶莹剔透,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阅读他的散文,就如同品味一杯陈年的美酒,初入口时甘醇,细细品味后,回味无穷。 他笔下的世界,常常充满着诗意。一花一草,一颦一笑,都能被他捕捉到最动人的瞬间,并用文字加以放大和升华。然而,他的诗意并非是脱离现实的空灵,而是与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紧密相连。他能在观察世界的同时,体悟人生的真谛,咀嚼生命的况味。他谈论时间,谈论存在,谈论命运,都带着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引人深思。 他的散文,常常在看似闲适的叙述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他探讨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存在的困境,用一种温润而又不失犀利的方式,触及人性的本质。他鼓励人们独立思考,勇敢质疑,同时也传递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四、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一种超越时空的生命哲学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句点睛之语,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余光中先生散文的核心精神。它是一种生命哲学的升华,是一种对人生终极归属的探求。 在这部典藏中,读者将看到,余光中先生所追求的“吾乡”,早已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而是一种心灵的安顿,一种精神的自由,一种文化上的认同。当一个人能够在内心找到那份宁静与归属,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感受到“家”的存在。这种“家”,是与自己文化基因的连接,是与精神家园的契合,是与内心理想的对望。 他鼓励人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独立与清醒,不被外在的喧嚣所迷惑,不被潮流的裹挟所淹没。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吾乡”,不在于外在的标签,而在于内心的圆满。当一个人能够安顿好自己的心灵,拥有了坚定的文化立场和精神信仰,那么,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处”,那便是真正的“吾乡”。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余光中散文典藏》,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的汇集,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场思想的启迪。它将带领读者穿越诗意的文字,体悟深沉的乡愁,感受文化的厚重,领略人生的智慧。它会让我们思考,在流动的时代里,我们如何寻找自己的根,如何安顿自己的心,如何在世界的辽阔中,找到属于自己那片最安宁的“吾乡”。 这部典藏,是献给所有热爱文字、热爱故土、热爱文化的人们的珍贵礼物。它将成为我们理解余光中先生,理解中国当代散文,理解我们自身文化定位的一扇重要窗口。翻开它,您将踏上一段充满惊喜与感动的文学旅程,一次与灵魂对话的深刻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余光中散文典藏》,宛如一位博学而温厚的长者,在静谧的时光中,娓娓道来他的人生哲思与文化感悟。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有诗人般的浪漫。他谈论乡愁,不是简单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将乡愁与文化、历史、民族的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赋予其更深远的意义。他笔下的文字,如同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每一个词语都恰到好处,每一句话都蕴含深意。阅读他的散文,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尝时或许觉得醇厚,细品之下,方能体会到其丰富的层次和悠长的余味。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精深理解,对于语言的独到见解,以及对人生、社会、时代的洞察,都通过他那充满智慧与诗意的笔触,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本书,不只是一次文学的阅读,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一次对自我,对文化,对“吾乡”的深刻探索。它能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根脉的渴望,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评分

翻开《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余光中散文典藏》,仿佛置身于一片熟悉的却又充满惊喜的土地。余光中先生的文字,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魔力,将我们带回那个或许从未亲历,却在字里行间深深扎根的故乡。这本典藏,不仅仅是一本散文集,更像是一张巨大的地图,指引着我们去探索情感的疆域,去寻找内心深处最安宁的角落。读他的文章,总能感受到一种厚重的文化底蕴,但又绝不显得枯燥晦涩,而是如同温润的玉石,触手可及,散发着温和的光泽。他笔下的乡愁,不是泛滥的感伤,而是一种沉淀了岁月和情感的醇厚,是对过往时光的深深眷恋,也是对人生意义的深刻追问。那些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解读,关于两岸三地的情感纽带,关于语言的妙用,无不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学者和诗人的博学与深情。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感,重新连接那份失落已久的文化根脉。他用文字搭建起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你我与他,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此心安处”。

评分

读余光中先生的《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余光中散文典藏》,最令人心动的,莫过于他对语言的极致运用和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锐捕捉。他的文字,不是单纯的遣词造句,而是将文字本身赋予了生命和温度。每每读到他描摹景物,仿佛身临其境;每每读到他阐述观点,又如同醍醐灌顶。他能将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化为亲切的口语表达;也能将那些琐碎的日常片段,升华为哲思的深度。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原来文字可以如此丰富多彩,可以承载如此厚重的情感和思想。他对于“乡愁”的定义,更是跳脱出了单纯的地理空间,而是升华为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一种在浮躁社会中对宁静与真实的追寻。他笔下的“吾乡”,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地点,而是一种心灵的栖息地,一种在文化、情感、记忆中构建起来的,能够让灵魂得到安放的港湾。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对人生、对文化、对语言,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这种跨越时代的共鸣,便是余光中先生文字的独特魅力所在。

评分

阅读《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余光中散文典藏》,是一种在字里行间进行的深刻的“寻根”之旅。余光中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将古老的中国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生活体验巧妙地融合,创造出一种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文字风格。他的语言,时而磅礴大气,时而细腻婉转,总能恰到好处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他对于“吾乡”的理解,是超越了地域和时代的,那是一种文化认同,一种精神归属,一种对生命价值的坚守。他笔下的乡愁,不是缠绵悱恻的哀伤,而是一种对自身文化根源的深深依恋和自豪。从他对诗歌、语言的深刻剖析,到他对人生、社会现象的独到评论,都展现了他非凡的智慧和广博的学识。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学的享受,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一种精神的滋养。它让我们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不忘初心,回溯源头,找到内心安宁的力量。

评分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余光中散文典藏》,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文字的力量可以如此辽阔而又深沉。余光中先生用他的笔,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充满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的精神世界。他谈论故乡,不仅仅是关于地理位置的描绘,更是关于一种文化记忆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他能够用最精炼的语言,道出最深刻的道理;也能用最诗意的笔触,描绘出最动人的画面。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乡愁”的丰富内涵,它不是简单的思念,而是一种对文化根基的坚守,一种对民族认同的自觉。他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更是令人惊叹,无论是解读古诗,还是阐述现代社会现象,都充满了智慧和独到的见解。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前行的力量。这本书,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一份触动心灵的温暖慰藉。

评分

满意

评分

去年余光中先生去世的时候就想找一本他的书来看,当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最近朋友推荐了这本,还没仔细看,希望能有收获。

评分

去年余光中先生去世的时候就想找一本他的书来看,当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最近朋友推荐了这本,还没仔细看,希望能有收获。

评分

刚读了两篇,能感受到作家深厚的感情和优美的文笔,会继续读下去~

评分

比新华书店便宜不少,应该是正版吧!

评分

你是你妈打你我是说你jh

评分

买了一本送给即将离开家乡去远方的朋友,希望能缓解他的乡愁,也希望能陪伴他找到心安之处。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质量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