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小的理由就會引發消費者購買的衝動,雖然他們在99%的情況下都是理性的,但剩下1%的衝動已讓那99%的謹慎毀於一旦。這一切的消費行為都體現齣的非理性。
◆有時候人們會莫名其妙地購買一些沒用的東西,明明知道沒有使用價值,卻依然購買,似乎被一種無形的力量驅使,就是想要。這種無形的力量是什麼?
◆每天都有數不清的廣告信息圍繞消費者,試圖改變其認知和態度,在這個過程中,哪些方式能真正影響到消費者,使之行為失去理性?
◆消費者行為學處於經濟學和心理學的交叉點,非理性消費的研究又是這個學科前沿的課題。書中梳理瞭100多年的經典理論和近10年的前沿研究成果,用通俗的語言和眾多案例,揭示非理性的秘密。
◆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騰訊公司副總裁鄭香霖、螞蟻金服集團副總裁陳亮、新浪微博副總裁曹增輝、百度搜索公司市場部總經理陳誌峰聯袂推薦!
今天,很小的理由就會引發衝動購買,雖然他們在99%的情況下都是理性的,但剩下1%的衝動已讓那99%的謹慎毀於一旦。這一切的消費行為都體現齣非理性。有時候人們會莫名其妙地購買一些沒用的東西,明明知道沒有使用價值,卻依然購買,似乎被一種無形的力量驅使,就是想要。這種無形的力量是什麼?每天都有數不清的廣告信息圍繞消費者,試圖改變其認知和態度,在這個過程中,哪些方式能真正影響到消費者,使之行為失去理性?在這本書中,人性的秘密已經被充分解讀,隨意操控人們的消費行為將成為可能。
佘賢君,四川濾州人,1972年11月生,心理學博士,高級編輯,中央電視颱廣告中心市場部主任。國內從事媒體廣告經營的di一個博士。
1991年至2000年,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係,本、碩、博連讀。2000年博士畢業分配到中央電視颱廣告中心工作至今,曾先後擔任策略總監、品牌總監、市場部主任。
2010年起,連續5年負責“中國品牌傳播案例研究”項目,組織齣版《中國市場品牌成長攻略》書籍5冊。
2011年齣版專著《激活消費者心理需求》,該書成為營銷管理類暢銷書。
2013年開創央視新媒體互動廣告,使電視互動廣告成為繼時段廣告、植入式廣告之外的第三種廣告形式。
2015年至2016年,負責“春晚微信搖紅包”和“春晚支付寶集福卡”互動廣告項目,成為具影響力的互動傳播事件,在國內外引起轟動效應。他據此提齣的互動傳播“三因素模型”在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
2016年起,負責央視“國傢品牌計劃”的産品設計和品牌傳播。
前言
第一章 衝動到行動 // 001
1.衝動消費的觸發//002
從衝動到行動的距離//002
塞壬女妖的歌聲//006
2.便宜與占便宜//009
戛納那件巴寶莉風衣//011
理所當然的假冒僞劣//012
3.有限理性決策//014
選擇睏難與購後失落//015
西濛的決策理論//016
4.從眾消費//019
從眾行為研究//020
為什麼會從眾//022
5.順從消費//024
順從的原因//025
得寸進尺的要求//027
進尺得寸的收獲//028
購買不需要過度理由//030
權力服從實驗//031
6.逆反心理的運用//034
7.社會助長效應//037
第二章 經濟賬與心理賬 // 039
1.損失和收益的轉換//040
為什麼不願意麵對損失//040
損失和收益的分界綫//044
讓消費者覺得有利可圖//048
2.錢和錢不一樣//051
心理賬戶理論//052
什麼時候捨得花錢//054
3.錯誤為什麼會繼續//056
4.我們的胃口變大瞭//060
錨定效應//060
爆米花的秘密//061
第三章 價格心理的異動 // 067
1.對價格差異的感受//068
韋伯—費希納定律//068
奇數價格更便宜嗎//070
2.價格的評估方式//073
貨比三傢的參考價格//074
價格對比效應//076
相親定律的應用//078
為什麼冰淇淋的杯子小//081
3.産品效用的影響//082
牛奶如何影響豆漿//082
齊白石用假蝦換真蝦//084
稀缺資源為什麼價格高//085
“非典”那年的鹽還在//086
4.消費成本的影響//088
消費者懶得變化//088
花彆人的錢更大方//089
愛情拒絕優惠券//089
5.交易公平的影響//090
貴的也是對的//091
富豪為什麼墜機//092
第四章 需要與想要 // 095
1.為什麼要買東西//096
需要層次理論//096
人本主義思潮//101
2.需求為什麼永不滿足//103
需求水平會不斷提高//104
心理需求會無限拓展//105
3.為什麼要買沒用的東西//107
物理教授的鳥籠//109
焦慮打破心理平衡//110
隻因生活太單調//114
第五章 消費者的自我升級 // 117
1.消費者的自我定位//117
我是誰//118
消費是一種身份認同//119
社會角色扮演//122
2.在消費中完善自我//123
總是對自己不滿意//123
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125
韓信為什麼記恨亭長//127
3.在消費中超越自我//131
消費者的自尊//132
自卑與超越//134
第六章 社會取嚮與地位競爭 // 137
1.攀比消費:看彆人如何生活//138
你有我也有//140
地位競爭的邏輯//141
2.炫耀消費:生活給彆人看//142
展示財富地位//143
凡勃倫效應//145
炫耀消費的演變//146
3.時尚消費的流行路徑//148
時尚消費的特點//148
時尚消費流行的原因//150
4.人情消費的心理負擔 //151
禮尚往來的規則//152
情感投資的份量//153
禮物是一種債務//154
5.中國的麵子消費//155
恥感文化取嚮//156
重視社會評價//157
第七章 影響消費認知 // 159
1.自上而下的認知加工//160
如何吸引注意力//163
認知扭麯的運用//165
演習到此結束//166
增強消費者認知捲入//167
2.情緒對認知的影響//169
閃光燈記憶//170
為什麼喜歡汽車尾氣//172
金錢可以啓動冷漠//174
抑鬱現實主義//177
非理性的過度自信//179
3.認知偏見的威力//181
先入為主效應//182
固執的蜜蜂//184
第八章 改變消費態度 // 187
1.認知失調理論//188
2.態度改變的三角關係//193
3.傳播策略的選擇//196
睡眠者效應//197
明星代言的光環效應//199
單麵論證與雙麵論證//202
讓消費者自己尋找結論//203
廣告不是越多越好//205
狐假虎威的品牌背書//206
4.創意技巧的運用//208
理性訴求與感性訴求//210
難以抗拒的性訴求//212
欣然接受的幽默訴求//214
脅迫就範的恐懼訴求//215
5.自我防禦的突破//216
第九章 塑造消費行為 // 219
1.消費行為的建立//220
建立對品牌的條件反射//221
尋找愉快的廣告聯結//223
實施刺激泛化策略//225
提齣獨特銷售主張//226
2.消費行為的強化//228
如何培養消費習慣//229
行為的強化模式//232
有效的強化程序//233
3.成癮性消費//237
小概率偏好//237
遊戲衝擊生活方式//239
互動遊戲的模式//242
4.消費成癮的原因//245
自製力減弱//245
蔡格尼剋效應//247
多巴胺與激情//249
內啡肽與成就感//250
後記 不惑的衝動//253
參考文獻//255
推薦序1 心理學與經濟學的非理性交集
劉 嘉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部長
大約在2000年的時候,我的導師南希·坎維捨(Nancy Kanwisher)院士帶我去見瞭她的導師安妮·特麗斯曼(Anne Treisman)院士。安妮在視覺和注意領域是“天神”一樣的人物,所以我的崇拜、我的注意全部都放在她身上瞭,以至於安妮在介紹坐在她旁邊那位胖胖的、沉默寡言的老頭時,我隻記住瞭那是她的老公。
兩年後的一天,南希衝進我的辦公室說:“你知道嗎?丹尼爾·卡尼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奬啦!你與他和安妮一起吃過飯的!” 這個時候,我纔意識到被我貼標簽為安妮老公的那個人,纔是那天晚宴上最閃耀的學術明星。
我的這個誤判,其實也正是卡尼曼所說的非理性思維之一,即:可得性(Availability)啓發。我們很少意識到自己的非理性,從古希臘的亞裏士多德開始,哲學傢就認為人是理性動物,非理性行為僅僅在醉酒、憤怒等情況下纔會發生。
這個觀點影響瞭後世的經濟學傢,他們提齣比智人更高一級的經濟人假說,認為人總體上是理性的,能夠根據所掌握的信息做齣權衡,進行最優抉擇。直到1947年,心理學傢赫伯特·西濛(Herbert Simon)指齣,由於社會日益復雜,人不能通過獲得所有需要的信息來做齣最優選擇,隻能依據經驗做齣有限的理性選擇,這就是有限理性假說。西濛還因此開創瞭行為經濟學,並獲得197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奬。
自20世紀70年起,卡尼曼與特沃斯基等心理學傢一起,發展瞭西濛所開創的啓發式研究,指齣人們在條件不確定的前提下,進行選擇時經常是非理性的,證明瞭經濟人假說的錯誤。卡尼曼認為,單純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釋復雜的決策行為,而內在的動機纔是決定行為的關鍵,因此他正式將心理學的內在觀點和研究方法引進瞭經濟學。所以,卡尼曼的諾貝爾奬頒奬詞裏寫道:“他把心理學的,特彆是關於不確定條件下人的判斷和決策的研究思想,結閤到經濟學中。”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結閤使我們開始真正瞭解經濟活動中人的行為。
遺憾的是,雖然非理性人已經取代理性人成為經濟學的主流觀點,但這些理論和觀點主要在研究者中流傳,通俗易懂、充滿案例的應用書籍十分罕見。
佘博士的書填補瞭這個領域的空白,這不僅是我國第一本關於非理性消費行為研究的書,更重要的是,佘博士的心理學背景與從業經驗,使得這本書既有趣味性,也十分專業,從而正本清源。
佘博士在1991~2000年,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係(現心理學部),本、碩、博連讀。中國近代心理學起源於京師大學堂的師範館(北師大的前身),經過這100多年的發展,北師大的心理學已經成為我國心理學界的領頭羊。佘博士正是在這裏受到瞭非常嚴格和全麵的心理學訓練。
在取得博士學位之後,佘博士加入瞭中央電視颱廣告中心,成為國內從事媒體廣告經營的第一個博士。在央視,佘博士把心理學理論與轟轟烈烈的廣告經營工作結閤起來,取得瞭許多可喜的成績。他在負責“春晚搶紅包”互動廣告項目時,提齣的互動傳播“三因素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意義和實用價值。
基於嚴苛的心理學訓練和豐富的廣告實踐,佘博士將心理學和經濟學兩個學科結閤起來,為讀者展示瞭他在非理性消費行為領域的獨特見解,非常適閤有誌於消費行為研究和實踐的大學生和營銷人員閱讀。同時,在此書中,佘博士闡明瞭心理學在消費行為研究中的關鍵作用,他經考證後發現行為主義大師華生開創瞭消費行為學,應用心理學傢斯科特開創瞭廣告學等曆史事件,為我國廣告學的發展提供瞭理論支持。
篳路藍縷,以啓山林。佘博士是我國消費行為領域的拓荒者和播種者。當佘博士把此書的初稿贈予我閱讀時,其自洽的邏輯、豐富的案例和幽默的筆觸讓我一氣讀完,啓發良多。這裏,我也鄭重地將此書推薦給讀者,希望我們一起,助力我國消費行為學的發展,幫助營銷者更懂用戶心理,同時也讓用戶的行為更理性!
前言
人生的煩惱可以通俗地歸為兩類,一是“為錢所睏”;二是“為情所睏”。
“為錢所睏”又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掙錢;二是花錢。其中,花錢的煩惱,就是消費的煩惱。
關於人性的研究,這些年有兩個學科十分活躍,一個是經濟學,另一個是心理學。這兩門學科雖有古老的過去,卻隻有年輕的曆史。亞當·斯密於1776年齣版的《國富論》標誌著現代經濟學的誕生;馮特於1879年在德國萊比锡大學建立心理學實驗室,標誌著心理學成為獨立學科。經濟學強調理性,研究“為錢所睏”的問題;心理學強調感性,研究“為情所睏”的問題。而實際上,“為錢所睏”的問題,也離不開心理學。
兩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奬的心理學傢把這兩門學科融閤在一起,開啓瞭非理性行為的研究。其中一位是赫伯特·西濛,因為其在有限理性決策方麵的研究,獲得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另一位是丹尼爾·卡尼曼,因為發現人們對損失和收益的不同感受,獲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奬。消費者行為學正好處於經濟學和心理學的交叉點,而對非理性消費的研究,又是這個學科最前沿的課題。
中國市場是全球矚目的巨大消費市場,在經濟轉型和消費升級的過程中,中國消費者的心理和行為的變化倍受關注。
我們曾經擔心崇尚節約的中國人消費不足,今天,很多人卻在過度消費,甚至齣現消費失控的現象。
我們曾經擔心中國人跟不上科技生活的步伐,今天,網絡讓人們工作、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的同時,也讓一些人沉溺於網絡遊戲帶來的“虛擬現實”,在成癮行為中不能自拔。
我們曾經擔心中國人在決策時過於謹慎,今天,一個很小的理由就會引發消費者衝動購買。雖然我們在99%的情況下依然是理性的,但剩下1%的衝動已讓那99%的謹慎毀於一旦。
網絡購物和移動支付的發展迅速縮短瞭衝動到行動的距離。一旦産生購買衝動,就可以立刻實現購買。移動支付工具可以實現即時付款,電商平颱可以把商品快速送到客戶身邊。人們開始及時行樂,隨時隨地進行購買,然而,得到的不是滿足,而是焦慮。不管人們花瞭多少錢,不管人們的購買行為多麼自由,總是有更高的目標需要實現,這種永不停歇的追求讓人們深感不安。
今天,人們的消費行為體現齣前所未有的非理性。那麼,非理性消費行為遵循怎樣的運行軌跡?如何觸發非理性消費行為?
對於非理性行為的研究,經濟學傢已經持續瞭30年,並且大量涉足心理學領域,但是,心理學傢對這個問題總是不夠重視。在心理學傢看來,這似乎不值得大驚小怪,他們認為人的行為原本就是非理性的。但是,當這種非理性的衝動變得如此普遍,影響到每個人的消費行為時,會導緻什麼樣的後果?會把人類引嚮何方?
本書試圖尋找心理學傢們的熱情,匯聚各派心理學傢的力量,藉助心理學的相關理論觀點,希望從心理學的一端打通與經濟學的聯結,用心理學思維探討非理性消費的觸發機製,丈量衝動到行動的距離。從而幫助人們把握自己的衝動,理解自己的任性,減少消費中的糾結,讓人們的消費行為更從容、消費心理更愉悅。
本書從三個方麵探討非理性消費的過程,內容也因此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非理性消費決策,包括第一~三章;第二部分剖析非理性消費的內在動力,包括第四~六章;第三部分探討非理性消費的外部引導,包括第七~九章。
非理性消費決策
衝動消費的誘發,與消費者對自我失去控製有關。人類的大腦是兩種同時存在的自我聯閤體,一個是“短視的衝動者”,另一個是“長遠的計劃者”。在購買決策中,兩個自我總是發生衝突,理性的“自我控製”總是敵不過衝動的“野性呼喚”。
衝動消費的誘發,還與打摺、促銷密切相關。不是所有人都喜歡便宜的商品,但是所有人都喜歡占便宜。消費者購物的理由可以不是獲得産品的價值,而是得到優惠。當便宜成為購買的理由,假冒僞劣就會變得理所當然。
對未來的擔憂、對過去的後悔,都會讓人們舉棋不定。購買決策時有兩種心理糾結,一種叫“選擇睏難癥”,另一種叫“購後失落癥”。正是因為難以做到絕對理性,人們隻能采取有限理性決策。本書的第一章將分析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和衝動消費。
金錢與消費者的生活密切相關,在即將支付金錢的關鍵時刻,消費者總是算不清楚“經濟賬”,他們真正在意的是“心理賬”。消費者對“損失”的敏感遠遠超過對“收益”的渴望。
損失和收益的感受不是固定的,可以通過語言的錶述發生變化。錢和錢也是不一樣的,不同的錢屬於不同的心理賬戶,有些錢消費者花得很輕鬆,有些錢消費者花得很痛苦。本書的第二章將介紹消費者如何計算“經濟賬”與“心理賬”。
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價格不能偏離價值,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但是,對於價格心理的感受與産品的實際價值相去甚遠。消費者對價格的反應並不取決於他們的理性計算,而是取決於他們的心理感受。購物時,消費者會“貨比三傢”,但有時候,這種比較反而讓他們迷失方嚮,支付更多不必要的成本。本書的第三章將會介紹價格心理的異動現象。
非理性消費的內在動力
消費行為的動力源於需求,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可以解釋絕大部分行為的動機。但是,有時消費者會莫名其妙地購買一些沒用的東西。消費者的行為似乎被一種無形的力量驅使,就是想要。那麼這種無形的力量是什麼?是源於內心的焦慮,還是因為心理平衡被打破?本書的第四章將會討論需要與想要。
消費是一種身份認同,消費者希望購買與自我價值匹配的商品,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通過消費來進行自我提升。由於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存在差距,消費者總是對自己不滿意,這正是消費升級的動力源泉。
消費者會在消費中突齣自己的優點,隱藏自己的缺點。每一次消費行為都涉及消費者的尊嚴,維護消費尊嚴往往比消費本身更重要。自卑感與消費尊嚴密切相關,自卑可以摧毀—個人,也能夠讓人發憤圖強。超越自卑的原始力量,正是非理性消費的動力。本書的第五章將介紹人們在消費中的自我升級。
消費行為的動力,還來自於人們的親社會行為,本書的第六章將剖析消費中的社會取嚮和地位競爭。盡管消費者每個人都十分強調自我,但是在茫茫的人海中,通常會以兩種方式失去自我。第一種是“看彆人如何生活”,這會導緻攀比消費,對攀比中的消費者,産品的使用價值不重要,重要的是産品帶來的地位競爭效應。第二種是“生活給彆人看”,這會導緻炫耀消費,消費者購買昂貴的商品隻是希望顯示自己的財富地位。
中國是禮儀之邦,人情消費是維護人際關係所必需的感情投資。人情消費帶來巨大的心理負擔,不少消費者為人情所纍。為瞭躲過人情消費帶來的焦慮,許多人寜可逃到市場經濟之中,遵循“親兄弟明算賬”的公平交易原則。
非理性消費的外部引導
每天都有數不清的廣告信息圍繞著消費者,試圖影響消費者的認知、改變消費者的態度、塑造消費者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者受到瞭怎樣的影響?會有哪些變化?本書的第七~九章將分彆討論這些
問題。
西方有句諺語:“一百個觀眾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意思是說,一百個觀眾看完莎士比亞的戲劇後會有一百種感受。消費者對信息的認知,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自上而下地主動加工,這也使認知與事實存在距離。
認知偏離瞭事實,行為就會失去理性。那麼,人們為什麼會有認知偏見,哪些因素在影響人們的認知?本書的第七章將討論如何影響消費者的認知。
態度是主觀的心理傾嚮,正是這些主觀傾嚮引導著人們的非理性行為。人們不喜歡“口是心非”,自己也會盡量避免“言行不一”。行為和態度保持一緻是人們的本能。態度的變化會引起行為的變化,所以,改變消費態度就成為廣告傳播的重點。
在廣告傳播中,通常需要考慮:誰來做廣告代言人?怎樣設計廣告信息?選擇什麼樣的傳播媒介?同樣的話由不同的人來說,采取不同的錶達方式,選擇不同的傳播媒介,傳播效果會有顯著差異。
創意策略是廣告成敗的關鍵。有些廣告創意,可以産生強烈的感覺衝擊,卻並不能産生理想的說服效果;有些廣告創意,看起來平淡無奇,卻能産生良好的說服效果。本書的第八章將介紹廣告傳播中態度的改變。
在行為主義心理學傢華生看來,人的行為根本談不上理性,因為他根本不承認意識的作用。消費行為無非是對刺激的反應,隻要調整外界的刺激,就能引發人們的消費行為,而這些操控技術,營銷人員已經駕輕就熟。
人性的秘密已被充分解讀,營銷人員對消費行為的影響比想象的還要深入。遊戲和虛擬世界的成癮性消費,正在睏擾著許多年輕人。消費者為什麼會上癮?成癮行為中隱藏著怎樣的機製?本書的第九章將探討如何塑造消費者的行為。
本書是理論和實踐碰撞的産物。在理論方麵,我聚閤瞭心理學和經濟學的相關研究,梳理瞭這個領域過去100多年的經典理論和近10年的前沿研究成果,用通俗的語言解讀那些深奧的理論,揭示非理性消費的秘密。在實踐方麵,中央電視颱的廣告經營工作給我創造瞭得天獨厚的條件,每年將近5 000個品牌在中央電視颱投放廣告,使我有機會觀察各個行業的消費市場,將其中的經典案例精雕細琢之後融入本書,增強實用性和可讀性。
本書的內容來源於實踐。從2010年開始,我一直為中國傳媒大學商學院的MBA學員講授“消費者行為學”課程。同時,我還在其他高校以及社會培訓公司舉辦的高級研修班講授“消費心理與營銷策略”等內容。這些年,研究生以上的聽課學員纍計已超過1萬人,關於非理性消費的內容尤其受歡迎。根據學員們的反饋,我不斷優化課程內容,本書呈現的正是提煉之後的精華。
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非常務實的人,買東西隻看性價比,隻買生活必需品。然而,這本書就像一把銳利的解剖刀,一點點剖開瞭我自以為是理性的消費習慣,讓我看到瞭背後隱藏的種種非理性動機。特彆是關於“沉沒成本”的論述,真是直擊靈魂!我曾經花瞭很長時間學習一門自己並不感興趣的技能,因為覺得已經投入瞭那麼多時間和金錢,如果放棄就太可惜瞭。結果呢?就是繼續在一個痛苦的循環裏掙紮。書中提到,這種“沉沒成本謬誤”會讓我們在已經做齣錯誤決策的情況下,繼續錯誤地投入,因為它讓我們難以接受“止損”。我突然意識到,在消費領域,這種現象同樣普遍。比如,我曾經買過一件質量不怎麼樣的衣服,因為覺得已經付瞭錢,即使穿著不舒服,也硬是想著“再穿穿看”,結果就是衣服壓箱底,錢也打瞭水漂。這本書讓我開始學習如何真正地“嚮前看”,而不是被過去的投入所束縛,更重要的是,能夠更清醒地認識到,有時候,及時止損纔是最理性的選擇,即使這意味著要承認之前的判斷失誤。
評分這本書真是顛覆瞭我對許多日常行為的認知!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精打細算、理性購物的人,但讀完之後,纔意識到自己竟然在不知不覺中被各種營銷策略和心理暗示所裹挾。書中對“稀缺性”的闡述尤其讓我印象深刻,那種“限時限量”的營銷手段,明明知道是套路,但大腦還是會不受控製地産生緊迫感,好像錯過瞭就損失瞭一個億。我迴想起自己上次衝動購買的那個包包,當時確實被“最後一件”這個標簽刺激到瞭,現在想想,如果不是這個標簽,我可能根本就不會注意到它,更不用說花瞭那麼多錢。作者還剖析瞭“社會認同”的力量,比如大傢都說好、大傢都買的網紅産品,即使自己並不需要,也會覺得“是不是我out瞭”,然後被裹挾著加入購買大軍。這種從眾心理,有時候真的會讓人失去獨立的判斷力。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身上許多隱藏的消費“盲區”,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做齣購買決策時的真實動機,而不是被錶麵的促銷信息所迷惑。它讓我意識到,所謂的“需要”很多時候是被創造齣來的,而“想要”則常常源於更深層次的心理訴求。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營銷大師們的手法充滿好奇,總覺得他們能精準地抓住人們的心理,然後把産品賣齣去。這本書沒有讓我失望,它詳細地拆解瞭各種營銷策略,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心理博弈的課堂。我尤其對“錨定效應”的解釋感到驚嘆,商傢們利用初始的“高價”作為參照點,然後給齣看似“優惠”的摺扣,讓我們覺得撿瞭大便宜。我迴想起上次逛商場,看到一件衣服標價很高,然後打五摺,我當時就覺得買得太值瞭,現在想想,那個最初的高價很可能就是為瞭營造摺扣的“價值感”而設定的。書中還深入探討瞭“損失規避”心理,商傢會巧妙地將“不購買”的後果描繪成一種損失,從而激發我們的緊迫感和行動力。比如,“錯過這次就再也沒有瞭”這種說法,就是利用瞭我們害怕失去的心理。這本書的洞察力太強瞭,它讓我明白,所謂的“促銷”和“摺扣”背後,可能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心理遊戲。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像個“升級”的消費者,能夠更冷靜地分析商傢的意圖,而不是輕易被錶麵的數字所迷惑。
評分我一直以為自己是憑著理智和需求來購物的,直到我讀瞭這本書,纔發現自己的大腦有多麼容易被操縱。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貼近生活的例子,將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營銷技巧,都變成瞭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陷阱”。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視覺營銷”的分析,比如商店裏精心布置的商品陳列,色彩的搭配,甚至背景音樂的選擇,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和購買欲望。我突然想起,上次在一傢甜品店,看到那些精緻誘人的甜點,光是看著就覺得食欲大增,完全忽略瞭它們的高糖分和高熱量。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這些“軟實力”營銷的強大力量,它們不通過硬性的廣告轟炸,而是通過營造一種氛圍,一種體驗,來觸動我們的感官和情感。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獲得瞭一雙“透視眼”,能夠看到隱藏在商品背後,那些試圖影響我購買決策的種種因素,也讓我對自己的消費行為有瞭更深刻的審視。
評分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它不像一般的理論書籍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充滿瞭生動的案例和深入淺齣的分析,讓人讀起來欲罷不能。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認知失調”的探討。當我做齣一個與我固有觀念不符的行為時,內心會産生一種不適感,為瞭緩解這種不適,我就會去尋找理由來閤理化我的行為,即使這個行為本身是衝動的。我記得有一次,我明明已經決定要控製開支,但看到一款新齣的電子産品,價格不菲,但還是忍不住買下瞭。買完之後,我開始瘋狂地為自己找理由,比如“它能提高我的工作效率”、“這是對自己的奬勵”等等,來緩解內心的愧疚感。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真的需要某個東西,而是為瞭填補內心的某種空虛,或者為瞭證明自己某個不那麼理性的決定是正確的。這種自我欺騙,一旦被識彆齣來,就能讓我們在未來的消費中更加誠實地麵對自己的真實需求。
評分所有決策的依據都是情緒,隻是你認為有些是理性的。
評分質量好
評分不錯不錯,京東值得信賴!
評分比較結閤國內現狀,值得一看
評分所有決策的依據都是情緒,隻是你認為有些是理性的。
評分商品質量很好,值得顧客購買。
評分好書,學術實用一體化
評分商品質量很好,值得顧客購買。
評分商品質量很好,值得顧客購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