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鲁菜制作-(技师模拟 第四册) | 出版社: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5-01 |
| 作者:本书编委会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42.00 | 页数:294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16727072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带来的信心增益。它没有把烹饪技术塑造成一种遥不可及的“天赋”,而是把它解构成一系列可以被理解、被掌握的科学步骤和艺术技巧。作者在介绍如何处理一些看似繁琐的工序时,总能用一种非常务实和可执行的语言来描述,让人觉得“原来如此,我也可以做到”。特别是对于那些强调火候控制的菜品,书中提供的那些时间与状态的对照表,简直是黄金标准。它极大地降低了我的学习恐惧感,让我敢于去挑战一些过去认为需要多年经验才能驾驭的菜式。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换,它教会了如何系统地、有条不紊地去对待每一道烹饪挑战,收获颇丰。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编排结构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作者显然深谙学习者的认知曲线,它从最简单、最基础的技法开始铺陈,循序渐进地引入更复杂、更需要经验积累的环节。我尤其赞赏的是它对“失败案例分析”的重视程度。在每道菜谱的末尾,总会有一小段针对常见失误的探讨,例如“如果肉质发柴,很可能是腌制时间或焯水温度出了问题”,这种前瞻性的指导,避免了读者在实操中走弯路,极大地提高了成功率。对我而言,这比单纯地给出成功秘诀要宝贵得多,因为它教会了我如何诊断问题,如何自我纠错。这种严谨的逻辑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编排,让这本书成为了我厨房工具箱里不可或缺的一员,每次动手前我都会翻阅几页,总能找到新的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和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色调和扎实的纸张质感,透着一股专业范儿。我本来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买的,毕竟市面上关于烹饪的书籍浩如烟海,真正能让人感觉“有用”的不多。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布局就显得非常讲究,它没有急于展示那些花哨的菜品照片,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讲解基础理论,比如火候的掌控、食材处理的精细度,甚至连刀工的细微差别都有图文并茂的解析,这对于我这种希望从根基上提升厨艺的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每一步骤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耐心和对细节的执着,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傅正站在你身旁手把手地指导,而不是冷冰冰地罗列食谱。它更像是一部烹饪技术手册,而不是一本简单的菜谱集,让人读起来就感觉自己真的在向某个领域的顶尖高手学习。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设计,透露着一股低调的奢华感。它不像那些充斥着过度修饰的食物照片的书籍那样肤浅,而是注重于呈现食材本身的质感和烹饪过程中的关键细节。图片的选择非常精准,每一张图都服务于讲解的目的,比如用来展示面糊的稠度,或是油温冒泡的细腻状态。很多专业书籍往往为了追求美观而牺牲清晰度,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平衡。作者似乎很清楚,对于一个想学习技艺的人来说,一张清晰的、能看出纹理的局部特写,比一张整体摆盘华丽的照片更有价值。这种克制而有力的视觉语言,让这本书在众多烹饪读物中显得格外可靠和专业,让人愿意一页一页地仔细研读,而不是走马观花。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个人色彩,读起来不像是在看一本教科书,更像是在听一位老前辈娓娓道来他几十年的烹饪心得和感悟。特别是当他描述制作某道经典菜肴时所需要的“意境”和“心法”,那些关于食材情感的描述,着实让人心头一震。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调味平衡的哲学,作者将之比喻为音乐中的和弦,每一个元素都必须恰到好处地融合,缺一不可。这种将传统技艺与人文思考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我甚至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于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厚敬意和传承的使命感。他不仅仅是在教我们如何做出菜肴,更是在引导我们理解烹饪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匠人精神,这远超出了我最初对一本“技术手册”的预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