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顿微积分读本(修订版) 9787115435590

普林斯顿微积分读本(修订版) 978711543559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阿德里安·班纳 著
图书标签:
  • 微积分
  • 数学
  • 高等教育
  • 普林斯顿
  • 教材
  • 理工科
  • 学习
  • 计算
  • 函数
  • 极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美美阳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35590
商品编码:1468872971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普林斯顿微积分读本(修订版)

定价:99.00元

作者:【美】阿德里安·班纳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115435590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微积分或许是他们曾经上过的倍感迷茫且*受挫折的一门课程了. 而本书,不仅让学生们能有效地学习微积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战胜微积分的工具.

这本经典著作源于风靡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阿德里安·班纳教授的微积分复习课程,将易用性与可读性以及内容的深度与数学的严谨地结合在了一起,激励学生不再惧怕微积分,并在考试中获得高分。

作者阿德里安·班纳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教授,并担任新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Adrian Banner教授的授课风格是非正式的、有吸引力并完全不强求的,甚至在不失其详尽性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许多娱乐性,而且他不会跳过讨论一个问题的任何步骤.

作者独创的“内心独白”方式——即问题求解过程中学生们应遵循的思考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推理过程以及求解方案.本书的重点在于创建问题求解的技巧.其中涉及的例题从简单到复杂并对微积分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读者会在非正式的对话语境中体会微积分的无穷魅力.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给普林斯顿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微积分的每周复习课。本书专注于讲述解题技巧,目的是帮助读者学习一元微积分的主要概念。深入处理一些基本内容,还复习一些主题。本书不仅可以作为参考书,也可以作为教材,定会成为任何一位需要微积分知识人学习一元微积分的非常好的指导书。

目录


章 函数、图像和直线  1

1.1 函数  1

1.1.1 区间表示法  3

1.1.2 求定义域  3

1.1.3 利用图像求值域  4

1.1.4 垂线检验  5

1.2 反函数  6

1.2.1 水平线检验  7

1.2.2 求反函数  8

1.2.3 限制定义域  8

1.2.4 反函数的反函数  9

1.3 函数的复合  10

1.4 奇函数和偶函数  12

1.5 线性函数的图像  14

1.6 常见函数及其图像  16

第2章 三角学回顾  21

2.1 基本知识  21

2.2 扩展三角函数定义域  23

2.2.1 ASTC 方法  25

2.2.2 以外的三角函数  27

2.3 三角函数的图像  29

2.4 三角恒等式  32

第3章 极限导论  34

3.1 极限:基本思想  34

3.2 左极限与右极限  36

3.3 何时不存在极限  37

3.4 在∞ 和-∞ 处的极限  38

3.5 关于渐近线的两个常见误解  41

3.6 三明治定理  43

3.7 极限的基本类型小结  45

第4章 求解多项式的极限问题  47

4.1 x → a 时的有理函数的极限  47

4.2 x → a 时的平方根的极限  50

4.3 x → ∞ 时的有理函数的极限  51

4.4 x → ∞ 时的多项式型函数的极限  56

4.5 x → -∞ 时的有理函数的极限  59

4.6 包含值的函数的极限  61

第5章 连续性和可导性  63

5.1 连续性  63

5.1.1 在一点处连续  63

5.1.2 在一个区间上连续  64

5.1.3 连续函数的一些例子  65

5.1.4 介值定理  67

5.1.5 一个更难的介值定理例子  69

5.1.6 连续函数的大值和小值  70

5.2 可导性  71

5.2.1 平均速率  72

5.2.2 位移和速度  72

5.2.3 瞬时速度  73

5.2.4 速度的图像阐释  74

5.2.5 切线  75

5.2.6 导函数  77

5.2.7 作为极限比的导数  78

5.2.8 线性函数的导数  80

5.2.9 二阶导数和更高阶导数  80

5.2.10 何时导数不存在  81

5.2.11 可导性和连续性  82

第6章 求解微分问题  84

6.1 使用定义求导  84

6.2 用更好的办法求导  87

6.2.1 函数的常数倍  88

6.2.2 函数和与函数差  88

6.2.3 通过乘积法则求积函数的导数  88

6.2.4 通过商法则求商函数的导数  90

6.2.5 通过链式求导法则求复合函数的导数  91

6.2.6 那个难以处理的例子  94

6.2.7 乘积法则和链式求导法则的理由  96

6.3 求切线方程  98

6.4 速度和加速度  99

6.5 导数伪装的极限  101

6.6 分段函数的导数  103

6.7 直接画出导函数的图像  106

第7章 三角函数的极限和导数  111

7.1 三角函数的极限  111

7.1.1 小数的情况  111

7.1.2 问题的求解——小数的情况  113

7.1.3 大数的情况  117

7.1.4 “其他的” 情况  120

7.1.5 一个重要极限的证明  121

7.2 三角函数的导数  124

7.2.1 求三角函数导数的例子  127

7.2.2 简谐运动  128

7.2.3 一个有趣的函数  129

第8章 隐函数求导和相关变化率  132

8.1 隐函数求导  132

8.1.1 技巧和例子  133

8.1.2 隐函数求二阶导  137

8.2 相关变化率  138

8.2.1 一个简单的例子  139

8.2.2 一个稍难的例子  141

8.2.3 一个更难的例子  142

8.2.4 一个非常难的例子  144

第9章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148

9.1 基础知识  148

9.1.1 指数函数的回顾  148

9.1.2 对数函数的回顾  149

9.1.3 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及反函数  150

9.1.4 对数法则  151

9.2 e 的定义  153

9.2.1 一个有关复利的问题  153

9.2.2 问题的答案  154

9.2.3 更多关于e 和对数函数的内容  156

9.3 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求导  158

9.4 求解指数函数或对数函数的极限  161

9.4.1 涉及e 的定义的极限  161

9.4.2 指数函数在0 附近的行为  162

9.4.3 对数函数在1 附近的行为  164

9.4.4 指数函数在∞ 或-∞ 附近的行为  164

9.4.5 对数函数在∞附近的行为  167

9.4.6 对数函数在0 附近的行为  168

9.5 取对数求导法  169

9.6 指数增长和指数衰变  173

9.6.1 指数增长  174

9.6.2 指数衰变  176

9.7 双曲函数  178

0章 反函数和反三角函数  181

10.1 导数和反函数  181

10.1.1 使用导数证明反函数存在  181

10.1.2 导数和反函数:可能出现的问题  182

10.1.3 求反函数的导数  183

10.1.4 一个综合性例子  185

10.2 反三角函数  187

10.2.1 反正弦函数  187

10.2.2 反余弦函数  190

10.2.3 反正切函数  192

10.2.4 反正割函数  194

10.2.5 反余割函数和反余切函数  195

10.2.6 计算反三角函数  196

10.3 反双曲函数  199

1章 导数和图像  202

11.1 函数的极值  202

11.1.1 全局极值和局部极值  202

11.1.2 极值定理  203

11.1.3 求全局大值和小值  204

11.2 罗尔定理  206

11.3 中值定理  209

11.4 二阶导数和图像  212

11.5 对导数为零点的分类  215

11.5.1 使用一次导数  215

11.5.2 使用二阶导数  217

2章 绘制函数图像  219

12.1 建立符号表格  219

12.1.1 建立一阶导数的符号表格  221

12.1.2 建立二阶导数的符号表格  222

12.2 绘制函数图像的全面方法  224

12.3 例题  225

12.3.1 一个不使用导数的例子  225

12.3.2 完整的方法:例一  227

12.3.3 完整的方法:例二  229

12.3.4 完整的方法:例三  231

12.3.5 完整的方法:例四  234

3章 优化和线性化  239

13.1 优化  239

13.1.1 一个简单的优化例子  239

13.1.2 优化问题:一般方法  240

13.1.3 一个优化的例子  241

13.1.4 另一个优化的例子  242

13.1.5 在优化问题中使用隐函数求导  246

13.1.6 一个较难的优化例子  246

13.2 线性化  249

13.2.1 线性化问题:一般方法  251

13.2.2 微分  252

13.2.3 线性化的总结和例子  254

13.2.4 近似中的误差  256

13.3 牛顿法  258

4章 洛必达法则及极限问题总结  263

14.1 洛必达法则  263

14.1.1 类型A:0/0   263

14.1.2 类型A:±∞/ ±∞   266

14.1.3 类型B1: (∞-∞)   267

14.1.4 类型B2: (0 ×±∞)   269

14.1.5 类型C:(1±∞, 0? 或∞?)  270

14.1.6 洛必达法则类型的总结  272

14.2 关于极限的总结  273

5章 积分  276

15.1 求和符号  276

15.1.1 一个有用的求和  279

15.1.2 伸缩求和法  280

15.2 位移和面积  283

15.2.1 三个简单的例子  283

15.2.2 一段更常规的旅行  285

15.2.3 有向面积  287

15.2.4 连续的速度  288

15.2.5 两个特别的估算  291

6章 定积分  293

16.1 基本思想  293

16.2 定积分的定义  297

16.3 定积分的性质  301

16.4 求面积  305

16.4.1 求通常的面积  306

16.4.2 求解两条曲线之间的面积  308

16.4.3 求曲线与y 轴所围成的面积  310

16.5 估算积分  313

16.6 积分的平均值和中值定理  316

16.7 不可积的函数  319

7章 微积分基本定理  321

17.1 用其他函数的积分来表示的函数  321

17.2 微积分的基本定理  324

17.3 微积分的第二基本定理  328

17.4 不定积分  329

17.5 怎样解决问题:微积分的基本定理  331

17.5.1 变形1:变量是积分下限  332

17.5.2 变形2:积分上限是一个函数  332

17.5.3 变形3:积分上下限都为函数  334

17.5.4 变形4:极限伪装成导数  335

17.6 怎样解决问题:微积分的第二基本定理  336

17.6.1 计算不定积分  336

17.6.2 计算定积分  339

17.6.3 面积和值  341

17.7 技术要点  344

17.8 微积分基本定理的证明  345

8章 积分的方法I  347

18.1 换元法  347

18.1.1 换元法和定积分  350

18.1.2 如何换元  353

18.1.3 换元法的理论解释  355

18.2 分部积分法  356

18.3 部分分式  361

18.3.1 部分分式的代数运算  361

18.3.2 对每一部分积分  365

18.3.3 方法和一个完整的例子  367

9章 积分的方法II   373

19.1 应用三角恒等式的积分  373

19.2 关于三角函数的幂的积分  376

19.2.1 sin 或cos 的幂  376

19.2.2 tan 的幂  378

19.2.3 sec 的幂  379

19.2.4 cot 的幂  381

19.2.5 csc 的幂  382

19.2.6 约化公式  382

19.3 关于三角换元法的积分  384

19.3.1 类型1:  384

19.3.2 类型2:  386

19.3.3 类型3:  387

19.3.4 配方和三角换元法  388

19.3.5 关于三角换元法的总结  389

19.3.6 平方根的方法和三角换元法  389

19.4 积分技巧总结  391

第20章 反常积分:基本概念  393

20.1 收敛和发散  393

20.1.1 反常积分的一些例子  395

20.1.2 其他破裂点  397

20.2 关于无穷区间上的积分  398

20.3 比较判别法(理论)  400

20.4 极限比较判别法(理论)  402

20.4.1 函数互为渐近线  402

20.4.2 关于判别法的陈述  404

20.5 p 判别法(理论)   405

20.6 收敛判别法  407

第21章 反常积分:如何解题  410

21.1 如何开始  410

21.1.1 拆分积分  410

21.1.2 如何处理负函数值  411

21.2 积分判别法总结  413

21.3 常见函数在∞ 和-∞附近的表现  414

21.3.1 多项式和多项式型函数在1 和?1 附近的表现  415

21.3.2 三角函数在∞ 和-∞ 附近的表现  417

21.3.3 指数在∞和-∞附近的表现  419

21.3.4 对数在∞ 附近的表现  422

21.4 常见函数在0 附近的表现  426

21.4.1 多项式和多项式型函数在0 附近的表现  426

21.4.2 三角函数在0 附近的表现  427

21.4.3 指数函数在0 附近的表现  429

21.4.4 对数函数在0 附近的表现  430

21.4.5 更一般的函数在0 附近的表现  431

21.5 如何应对不在0 或∞ 处的瑕点  432

第22章 数列和级数:基本概念  434

22.1 数列的收敛和发散  434

22.1.1 数列和函数的联系  435

22.1.2 两个重要数列  436

22.2 级数的收敛与发散  438

22.3 第n 项判别法(理论)   442

22.4 无穷级数和反常积分的性质  443

22.4.1 比较判别法(理论)   443

22.4.2 极限比较判别法(理论)   444

22.4.3 ρ 判别法(理论)  444

22.4.4 收敛判别法  445

22.5 级数的新判别法  447

22.5.1 比式判别法(理论)   447

22.5.2 根式判别法(理论)   449

22.5.3 积分判别法(理论)   450

22.5.4 交错级数判别法(理论)   453

第23章 求解级数问题  455

23.1 求几何级数的值  455

23.2 应用第n 项判别法  457

23.3 应用比式判别法  457

23.4 应用根式判别法  461

23.5 应用积分判别法  462

23.6 应用比较判别法、极限比较判别法和p 判别法  463

23.7 应对含负项的级数  468

第24章 泰勒多项式、泰勒级数和幂级数导论  472

24.1 近似值和泰勒多项式  472

24.1.1 重访线性化  472

24.1.2 二次近似  473

24.1.3 高阶近似  474

24.1.4 泰勒定理  475

24.2 幂级数和泰勒级数  478

24.2.1 一般幂级数  479

24.2.2 泰勒级数和麦克劳林级数  481

24.2.3 泰勒级数的收敛性  481

24.3 一个有用的极限  485

第25章 求解估算问题  487

25.1 泰勒多项式与泰勒级数总结  487

25.2 求泰勒多项式与泰勒级数  488

25.3 用误差项估算问题  491

25.3.1 个例子  492

25.3.2 第二个例子  494

25.3.3 第三个例子  495

25.3.4 第四个例子  496

25.3.5 第五个例子  497

25.3.6 误差项估算的一般方法  499

25.4 误差估算的另一种方法  499

第26章 泰勒级数和幂级数:如何解题  502

26.1 幂级数的收敛性  502

26.1.1 收敛半径  502

26.1.2 求收敛半径和收敛区域  504

26.2 合成新的泰勒级数  508

26.2.1 代换和泰勒级数  509

26.2.2 泰勒级数求导  511

26.2.3 泰勒级数求积分  512

26.2.4 泰勒级数相加和相减  514

26.2.5 泰勒级数相乘  515

26.2.6 泰勒级数相除  516

26.3 利用幂级数和泰勒级数求导  517

26.4 利用麦克劳林级数求极限  519

第27章 参数方程和极坐标  523

27.1 参数方程  523

27.2 极坐标  528

27.2.1 极坐标与笛卡儿坐标互换  529

27.2.2 极坐标系中画曲线  530

27.2.3 求极坐标曲线的切线  534

27.2.4 求极坐标曲线围成的面积  535

第28章 复数  538

28.1 基础  538

28.2 复平面  541

28.3 复数的高次幂  544

28.4 解 w   545

28.5 解= w   550

28.6 一些三角级数  552

28.7 欧拉恒等式和幂级数  554

第29章 体积、弧长和表面积  556

29.1 旋转体的体积  556

29.1.1 圆盘法  557

29.1.2 壳法  558

29.1.3 总结和变式  560

29.1.4 变式1:区域在曲线和y 轴之间  561

29.1.5 变式2:两曲线间的区域  562

29.1.6 变式3:绕平行于坐标轴的轴旋转  565

29.2 一般立体体积  567

29.3 弧长  571

29.4 旋转体的表面积  574

第30章 微分方程  578

30.1 微分方程导论  578

30.2 可分离变量的一阶微分方程  579

30.3 一阶线性方程  581

30.4 常系数微分方程  585

30.4.1 解一阶齐次方程  586

30.4.2 解二阶齐次方程  586

30.4.3 为什么特征二次方程适用  587

30.4.4 非齐次方程和特解  588

30.4.5 求特解  589

30.4.6 求特解的例子  590

30.4.7 解决yP 和yH 间的冲突  592

30.4.8 IVP   593

30.5 微分方程建模  595

附录A 极限及其证明  598

A.1 极限的正式定义  598

A.2 由原极限产生新极限  602

A.3 极限的其他情形  606

A.4 连续与极限  611

A.5 再谈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616

A.6 微分与极限  618

A.7 泰勒近似定理的证明  627

附录B 估算积分  629

B.1 使用条纹估算积分  629

B.2 梯形法则  632

B.3 辛普森法则  634

B.4 近似的误差  636

符号列表  640

索引  643

作者介绍


阿德里安·班纳(Adrian Banner)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数学学士及硕士,普里斯顿大学数学博士。2002年起任职于INTECH公司,现为INTECH公司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投资官。同时,他在普林斯顿大学教学数学系任教师。

文摘


序言



《高等代数基础与应用》 作者: 张志明 教授 出版社: 科学与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04587123 页码: 680页 装帧: 精装 --- 内容提要: 本书是高等代数领域的一部深度力作,旨在为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及工程领域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代数理论基础。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不仅系统阐述了线性代数、群论、环论和域论等核心内容,更着重于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 本书的编写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开篇从基础的数域、多项式环入手,逐步过渡到向量空间、线性变换等线性代数的核心概念。随后,深入探讨特征值、特征向量、相似性理论,以及欧几里得空间中的正交分解和谱理论,为后续的高级主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线性代数部分之后,本书引入抽象代数的核心——群论。从群的基本定义、子群、陪集,到同态、同构,再到Sylow定理等群结构分析的精妙工具,内容详实,例证丰富。对于环和域的讨论,则侧重于理想、商环、整环、域的扩张等概念,为伽罗瓦理论的研究做好铺垫。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丰富的应用实例和精选的习题。在阐述理论的同时,穿插了如线性规划的基理论、有限域在编码理论中的应用、矩阵分解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以及群论在晶体学和密码学中的实际价值。习题设计兼顾基础巩固和思维拓展,部分难题具有相当的挑战性,适合希望深入理解和掌握代数精髓的学习者。 目标读者: 数学专业本科高年级及研究生,物理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中需要扎实代数背景的科研人员与工程师。 --- 详细章节介绍: 第一部分:线性代数基础与几何(第1章至第4章) 第1章 基础概念与数域: 详细回顾了复数域、实数域的代数性质,引入数环 $mathbb{Z}$ 和分式域的构造。重点讨论了多项式的代数结构,如带余除法、整除性、根的判定,以及在不同数域上的分解性质。 第2章 向量空间与线性映射: 本章是全书的基石。深入探讨向量空间的抽象定义、基与维数的概念,并严格证明了任意向量空间的基的存在性。线性映射的核、像、秩的性质被详尽论述,线性方程组的解空间理论通过矩阵的初等行变换得到统一处理。引入了同构的概念,并证明了有限维向量空间之间的同构关系。 第3章 矩阵理论与行列式: 矩阵运算的代数结构,矩阵的秩的定义与性质。行列式的定义、莱布尼茨公式的推导,以及行列式的乘法定理。通过行列式,严谨地阐述了线性映射的可逆性条件。本章还包含了分块矩阵的运算技巧。 第4章 欧几里得空间与正交性: 引入内积空间的概念,并推广到实数域和复数域上的欧几里得空间。详细阐述了Gram-Schmidt正交化过程及其在求解最小二乘问题中的应用。重点讨论了正交矩阵和正交分解,为后续的谱理论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特征值理论与对角化(第5章至第6章) 第5章 特征值、特征向量与相似理论: 深入分析特征多项式、最小多项式的性质。详细讨论了矩阵可对角化的充要条件。对于不可对角化的情形,引入Jordan标准型的概念,并给出了构造Jordan块的完整算法,这是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的关键。 第6章 二次型与合同关系: 讨论二次型的定义、矩阵表示。使用拉格朗日配方法和正交对角化方法对二次型进行规范化。引入合同关系,阐述了二次型的分类,并讨论了实二次型在几何上的意义(如椭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第三部分:抽象代数导论——群论(第7章至第10章) 第7章 群的基本概念: 群的公理化定义、实例(如对称群 $S_n$、二面体群 $D_n$、循环群)。子群、陪集的定义与性质,以及拉格朗日定理的精妙证明。 第8章 群的同态与同构: 深入探讨群同态的性质,如核与像的结构。第一同构定理的严格表述与应用。正规子群的概念及其在构造商群中的核心作用。 第9章 群的进一步结构分析: 讨论直积(内直积与外直积)。重点分析有限生成阿贝尔群的结构定理,并利用该定理对有限阿贝尔群进行分类。 第10章 Sylow定理与有限群结构: 本章是群论的高潮部分。详细证明了Sylow第一、第二、第三定理,并展示了如何利用这些定理来确定特定阶数群(如阶数为12、20的群)的结构,从而判断它们是否为简单群或阿贝尔群。 第四部分:环、域与扩张(第11章至第13章) 第11章 环与理想: 环的定义、交换环、整环和域。子环、环同态的性质。理想的概念及其与子群、正规子群的类比。主理想、极大理想和素理想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商环的构造和性质。 第12章 分式域与多项式环进阶: 在整环上构造分式域的通用方法。对多项式环的深入研究,如唯一因子域(UFD)的定义,以及在 $mathbb{Z}[x]$ 和 $F[x]$ 上的应用。本章探讨了欧几里得环的性质。 第13章 域扩张与伽罗瓦理论初步: 引入域扩张的概念、次数、代数元与超越元。讨论最小多项式与代数扩张。最后,概述了伽罗瓦群的基本思想,简要介绍了伽罗瓦理论如何解决多项式方程的可解性问题,为读者开启了深入研究的门户。 --- 特色与优势: 1. 深度与广度的平衡: 本书不仅覆盖了所有标准高等代数课程的知识点,更将线性代数与抽象代数有机地编织在一起,使读者理解代数结构在不同层面的统一性。 2. 严谨的数学证明: 所有的关键定理均给出了详尽、无遗漏的证明过程,注重逻辑的严密性,符合高水平学术著作的标准。 3. 应用驱动的视角: 理论讲解后,紧接着提供具体的应用场景分析,如利用矩阵分解进行数据降维、使用群论描述对称性,增强了学习的动机和实际价值。 4. 高质量习题集: 全书包含超过800道精心设计的习题,覆盖了概念理解、计算应用和理论探索三个层次,有助于读者检验和深化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 历史与发展脉络: 在关键概念的介绍中,融入了相应的数学史背景,帮助读者理解代数概念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 学习建议: 强烈建议读者在学习本书时,配合使用线性代数软件工具(如MATLAB或Python的NumPy库)进行数值模拟和矩阵运算验证,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的计算实现。对于抽象代数部分,建议读者在学习每一个新结构时,都尝试找出至少三个不同类型的具体例子进行演算。本书的难度适中偏高,适合具备微积分和初步集合论知识的读者进行系统性学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讲解方式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微积分教材的刻板印象。作者似乎深谙初学者在面对抽象概念时的困惑,总能找到最直观、最贴近生活经验的类比来阐释那些一开始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极限、导数和积分。我记得刚开始接触导数的时候,总是在公式里打转,感觉就是一堆符号的机械操作,但这本书里用速率的变化、曲线的瞬时倾斜角度来解释时,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以前的教材给不了的。它不像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耐心十足的导师,循循善诱,每一步推导都考虑到了读者的认知习惯。尤其在处理那些需要深入理解的几何背景时,作者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历史背景或者实际应用的小故事,这不仅丰富了知识的维度,更重要的是,让数学不再是冰冷的公式堆砌,而是充满了智慧和美感。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像在解一个有趣的谜题,每解开一个,成就感就蹭蹭往上涨。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绝对是加分项,这在理工科教材中是难能可贵的。字体选择清晰舒适,行距和字距的把握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有眼睛疲劳的感觉。更值得称赞的是那些插图和图表的质量——它们不是那种廉价、粗糙的示意图,而是精心绘制的、信息量丰富且美观的图形。很多复杂的空间关系或者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仅靠文字描述是难以想象的,但有了这些高质量的图示,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立刻变得可视化了。我发现自己会情不自禁地花时间去研究图上的每一个细节,因为我知道,那些细节里往往蕴含着作者希望传递的关键信息。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也间接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愉悦度,让学习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

评分

坦白说,很多号称“易懂”的数学书,读完后发现要么是过度简化导致失真,要么就是为了“易懂”而牺牲了严谨性。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在保持数学体系的完整性和严谨性的基础上,做到了极高的可读性。它没有回避那些关键的证明和定理的严格表述,但它处理这些硬骨头的技巧非常高明——它会先给你一个直觉上的理解,让你明白“为什么”需要这个定理,然后再带着你一步步走过逻辑的链条,确保每一步的合理性。这使得我在学习时,既能享受到概念清晰带来的畅快感,又不会在考试或更深层次的学习中因为基础不牢而“掉链子”。特别是对收敛性那一部分的讨论,处理得既深刻又不失优雅,不像有些教材那样把这部分写得像天书一样难以捉摸。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平衡,让人对微积分的“全貌”有一个扎实而立体的认知。

评分

我接触过好几本不同版本的微积分参考书,但唯独这本,让我感觉像是真正“拥有”了微积分这门学科的思考方式。它不仅仅是教会你如何计算,更重要的是,它训练你的数学思维——那种严密的逻辑推理、对无穷概念的直觉把握以及将物理世界抽象化的能力。书中对于某些经典问题的探讨,比如著名的“阻力与速度的关系”或者“最佳化问题”,其分析路径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展示了如何将微积分这把“瑞士军刀”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看待速度、变化率、累积效应,都有了一种更精确、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扇通往高等数学思维殿堂的门票,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评分

作为一名自学者,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结构编排上的匠心独运。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章节,而是将各个概念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你会发现,它在介绍完一个工具后,紧接着就会安排一些巧妙的练习题,这些题目的设计极具目的性,它们往往不是那种机械的计算,而是需要你调动前面学到的好几个知识点进行综合运用。这种“学——练——融会贯通”的循环,对于提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有时候我做完一个特别巧妙的例题,会忍不住感叹,设计出这个练习的人,对微积分的理解绝对是深入骨髓的。而且,这本书对不同难度的题目进行了良好的区分,让你既能巩固基础,又不至于在遇到挑战时立刻感到气馁。它就像一个非常了解你学习进度的私人教练,知道什么时候该加码,什么时候需要慢下来巩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