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是奥地利有名动物学家洛伦茨关于动物与人类行为问题研究的论著的第二卷。与详述动物行为并形成基本概念的靠前卷不同,第二卷的目的主要在于向有兴趣的读者传达动物行为学所基于的某些认识论理解,并阐述归纳式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作者不仅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向读者展示了动物行为学研究中真正艰辛细致的工作是如何进行的,使读者从中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与趣味,还以高屋建瓴的思想,回顾了不同的心理学派关于动物和人类行为问题的各种观点,激发读者思考以下问题:动物会经历主观体验么?实验是否是科学知识的专享来源?这些论文展现了动物行为学起步时期研究者对动物与人类行为的思考,今天看来仍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奥)康拉德·洛伦茨(Konrad Lorenz) 著;邢志华 译 康拉德·洛伦茨,奥地利有名动物学家,被称为“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德国《明镜》周刊评论他是“动物灵魂方面的爱因斯坦”。他提出了行为科学中的多个重要概念,如印记现象和先天释放机制。由于动物行为研究方面的开拓性成就,洛伦茨与弗里施、廷贝亨共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实验室内的精确控制与野外环境的混沌复杂性。我尤其关注了关于动物“文化”传递的研究部分,作者挑战了许多传统观点,认为某些非人类物种的习得性行为,其传播速度和稳定性已经达到了某种社会学习的阈值。这种跨越学科界限的整合能力是这本书最强悍的地方。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停下来,思考书中的某个观点如何映射到我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人类互动——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频繁出现。它迫使你跳出以人类为中心的视角,用一种更冷峻、更客观的“观察者”角度去审视生命现象。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轻松愉快的科普读物,那么这本书可能不太适合你,它需要专注和耐心,但你付出的每一分钟努力,都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论证密度大得惊人,我感觉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消化其中的精髓。作者的学术根基毋庸置疑,他对进化生物学、比较心理学和生态学文献的掌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风险评估策略”的系统梳理,书中将哺乳动物和昆虫在捕食者压力下的决策树进行了详细建模,这对于我正在进行的定量分析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启发。但与此同时,这种深度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门槛,对于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书中的术语解释虽然详尽,但上下文的切换速度有时过快,需要读者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来跟上作者的思维跳跃。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面向专业人士和资深爱好者的重磅著作,是学术交流中绕不开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心理学和生物学领域的一场知识盛宴!我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沉浸其中,它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似乎对动物认知和行为的复杂性有着近乎着魔的热情,书中对灵长类动物社会结构和决策机制的探讨尤其精彩。我记得有一章详细分析了不同物种在面对资源稀缺时的利他与自私行为的权衡,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严谨的实验设计,让人不得不对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产生新的敬畏。特别是关于“镜像神经元系统”在跨物种交流中的潜在作用,提供了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假说,虽然有些部分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神经科学背景才能完全领会,但即便是浅尝辄止,也能感受到作者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理论框架的雄心。对于任何希望超越传统行为主义范式,深入理解生命体行为底层逻辑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目。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让你重新审视我们自己行为的动物学根源。
评分读完此书,我仿佛经历了一次对“本能”与“学习”二元对立的彻底解构。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基因蓝图如何在环境的压力下,以近乎艺术性的方式被雕刻成具体的行为模式。其中关于动物群体中“信息冗余”与“信息效率”的讨论,视角非常新颖。它不再是简单地问“动物为什么这样做”,而是追问“这种行为在信息生态系统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结尾部分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那些提出的假设大胆而富有远见,预示着该领域未来十年的研究热点。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深得我心,沉稳的色调和清晰的版式,让我在长时间阅读后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它不是一本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书,更像是一个持续对话的伙伴,值得反复翻阅和思索。
评分老实说,我刚拿到这本厚重的著作时,心里是有点打鼓的,担心它会沦为枯燥的学术论文汇编,但翻开之后,我立刻被作者叙事的节奏感抓住了。那种将看似不相关的行为片段串联起来,最终指向一个宏大主题的能力,非常高超。比如,书中对鸟类求偶仪式中“信息素干扰”现象的描述,不仅引用了最新的分子生物学证据,还用极具画面感的语言描绘了那种微妙的化学博弈,仿佛我正站在雨林中,亲眼目睹这一切。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理论时的审慎态度,他不会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清晰地呈现正反双方的论据,让读者自己去权衡。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探索的乐趣,而不是被动接受灌输。唯一的遗憾是,某些章节的图表印刷质量略显粗糙,这对于一个如此重要的研究成果来说,实在有点可惜了,希望能有再版时能加以改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