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陈阅增普通生物学
定价:49.80元
作者:陈守良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7-01
ISBN:9787040250589
字数:
页码: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3版的修订按照普通生物学课程的基础性、通论性和入门性的要求,参考国外的生物学教材,对第2版有关章节的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增删,各章都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使本书更加符合普通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更好地适应广大读者和教师的需要。
全书共分7篇36章,涉及细胞,动物的形态与功能,植物的形态与功能,遗传与变异,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的进化,生态学与动物行为等内容。
本书具有较好的广度和深度,深入浅出,可读性强,可作为生命科学类各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中学生物学教师及相关科研人员参考。
目录
1 绪论:生物界与生物学
1.1 生物的特征
1.2 生物界是一个多层次的组构系统
1.3 把生物界划分为5个界
1.4 生物和它的环境形成相互联结的网络
1.5 在生物界巨大的多样性中存在着高度的统一性
1.6 研究生物学的方法
1.7 生物学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
篇 细胞
2 生命的化学基础
2.1 原子和分子
2.2 组成细胞的生物大分子
2.3 糖类
2.4 脂质
2.5 蛋白质
2.6 核酸
3 细胞结构与细胞通讯
3.1 细胞的结构
3.2 真核细胞的结构
3.3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3.4 细胞通讯
4 细胞代谢
4.1 能与细胞
4.2 酶
4.3 物质的跨膜转运
4.4 细胞呼吸
4.5 光合作用
5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5.1 细胞周期与有丝分裂
5.2 减数分裂将染色体数由2n减为n
5.3 个体发育中的细胞
第2篇 动物的形态与功能
6 高等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6.1 动物是由多层次的结构所组成的
6.2 动物的结构与功能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6.3 动物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
7 营养与消化
7.1 营养
7.2 动物处理食物的过程
7.3 人的消化系统及其功能
7.4 脊椎动物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食物的适应
8 血液与循环
8.1 人和动物体内含有大量的水
8.2 血液的结构与功能
8.3 哺乳动物的心脏血管系统
9 气体交换与呼吸
9.1 人的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9.2 人体对高山的适应
9.3 危害身体健康的呼吸系统疾病
10 内环境的控制
10.1 体温调节
10.2 渗透调节与排泄
11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11.1 人体对抗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11.2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11.3 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12 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12.1 体液调节的性质
12.2 脊椎动物的体液调节
12.3 激素与稳态
13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13.1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13.2 神经系统的结构
13.3 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功能
13.4 人脑
14 感觉器官与感觉
14.1 感觉的一般特性
14.2 视觉
14.3 听觉与平衡感受
14.4 化学感受性:味觉与嗅觉
14.5 皮肤感觉
15 动物如何运动
15.1 动物的骨骼
15.2 人类的骨骼
15.3 肌肉与肌肉收缩
15.4 骨骼与肌肉在运动中的相互作用
16 生殖与胚胎发育
16.1 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
16.2 人类的生殖
16.3 人类胚胎的发育
第3篇 植物的形态与功能
17 植物的结构和生殖
17.1 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17.2 植物的生长
17.3 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18 植物的营养
18.1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输
18.2 植物的营养与土壤
19 植物的调控系统
19.1 植物激素
19.2 植物的生长响应和生物节律
19.3 植物对食植动物和病菌的防御
第4篇 遗传与变异
20 遗传的基本规律
20.1 遗传的定律
20.2 遗传的第二定律
20.3 孟德尔定律的扩展简介
20.4 多基因决定的数量性状
20.5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20.6 遗传的第三定律——连锁交换定律
20.7 细胞质遗传
21 基因的分子生物学
21.1 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的证明
21.2 DNA复制
21.3 遗传信息流是从DNA到RNA到蛋白质
21.4 基因突变
22 基因表达调控
22.1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是细胞特异性的基础
22.2 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
22.3 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
22.4 发育是在基因调控下进行的
23 重组DNA技术简介
23.1 基因工程的相关技术
23.2 基因工程主要的工具酶
23.3 基因克隆的质粒载体
23.4 重组DNA的基本步骤
23.5 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其成果简介
23.6 遗传工程的风险和伦理学问题
24 人类基因组
24.1 人类基因组及其研究
24.2 人类遗传性疾病
24.3 癌基因与恶性肿瘤
第5篇 生物进化
25 达尔文学说与微进化
25.1 进化理论的创立:历史和证据
25.2 生物的微进化
26 物种形成
26.1 物种概念
26.2 物种形成的方式
27 宏进化与系统发生
27.1 研究宏进化依据的科学材料
27.2 生物的宏进化
27.3 生物的系统发生
第6篇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
28 生命起源及原核和原生生物多样性的进化
28.1 生命的起源
28.2 原核生物多样性的进化
28.3 处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病毒
28.4 原生生物多样性的进化
29 植物和真菌多样性的进化
29.1 植物可能由绿藻进化而来
29.2 植物适应陆地生活的进化
29.3 真菌多样性的进化
30 动物多样性的进化
30.1 动物种系的发生
30.2 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进化
30.3 脊索动物多样性的进化
31 人类的进化
31.1 人类与灵长目
31.2 人类的进化过程
第7章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
32 生物与环境
32.1 环境与生态因子
32.2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32.3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3 种群的结构、动态与数量调节
33.1 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33.2 种群的数量动态
33.3 种群的数量调节
34 群落的结构、类型及演替
34.1 群落的结构和主要类型
34.2 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
34.3 群落的演替及其实例
35 生态系统及其功能
35.1 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35.2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产力
35.3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5.4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36 动物的行为
36.1 本能行为和学习行为
36.2 动物行为的生理和遗传基础
36.3 动物的防御行为和生殖行为
36.4 动物的社群生活与通讯
36.5 利他行为和行为节律
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必须强调一下这本书在内容前沿性方面的处理,这着实令人耳目一新。生物学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教材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科研进展,但本书在处理新兴领域时显得尤为敏锐和审慎。它没有盲目追求追逐每一个热点,而是精选了那些具有基础性、支撑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进展进行介绍。比如,在基因编辑技术或蛋白质组学相关章节,作者的论述既包含了扎实的原理,也恰当地引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佐证,确保了知识的“保鲜期”。这种平衡感把握得极佳,既没有让内容变得过于深奥而吓退普通读者,又保证了其学术的严谨性和指导价值。对于有志于从事相关研究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又与时俱进的知识平台。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立刻被作者在概念梳理上的匠心独运所折服。不同于一些堆砌知识点的教材,本书的叙事逻辑流畅得如同高明的讲师在授课,总能精准地把握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是什么”,而是深入地探讨“为什么”和“如何运作”。例如,在讲述代谢途径时,它不像冷冰冰的公式堆砌,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历史背景和实验发现的脉络,让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作者似乎非常懂得读者的困惑点,总能在关键的转折处设置精辟的总结和对比,将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分得清清楚楚。这种行文风格,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起来,每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知识上的深度对话,而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这种对教学艺术的深刻理解,使得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同类教材。
评分这本书的案例研究和思考题设计,简直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绝佳训练场。它没有提供标准化的、唯一的答案,而是设置了大量开放性的、基于真实实验数据或临床情景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需要读者将不同章节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推理。我尝试解答其中几个难度较高的题目时,深感自己不仅仅是在复习已学知识,更是在模拟科研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种“以用促学”的模式,极大地激发了我主动探究的欲望,让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建构。每当解开一道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题时,那种成就感,远比单纯背诵定义要来得实在和持久。
评分从宏观结构来看,这本书的章节组织展现了一种极高的系统性,堪称一部结构精密的知识建筑群。它遵循了生物学从微观到宏观、从结构到功能的自然逻辑展开,过渡环节处理得极为平滑,仿佛是精心设计的阶梯,引导读者一步步攀登知识的高峰。例如,从分子生物学基础到遗传学原理,再到生态系统层面的运作,层层递进,彼此咬合紧密,没有丝毫的松散或重复。这种严谨的框架结构,使得学习者在建立知识体系时,能够获得清晰的坐标感,不容易在庞大的信息量中迷失方向。它为后续更专业化、更细分领域的学习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学科地图。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中的典范,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扎实的质感。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既有足够的厚度来保证翻阅时的舒适度,又不会过于沉重,这点对于需要频繁查阅和携带的学生党来说简直是福音。更值得称赞的是,插图的呈现效果极为出色,色彩的还原度高,细节刻画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复杂的细胞结构图还是精妙的分子机制示意图,都能一目了然。很多生物学教材的图往往是色彩黯淡或者线条模糊,让人看了抓耳挠腮,但这本书的视觉体验却是享受,这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理解抽象概念的难度。封面设计也透露出一种严谨而又不失活力的气息,让人在众多教材中一眼就能被它吸引,仿佛预示着其中蕴含的知识宝库等待着被挖掘。装帧的坚固程度也让人放心,即使是经常翻动,也不用担心书脊松脱或者内页脱落的问题,是一本可以陪伴学习者走过漫长求学生涯的可靠伙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